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外,生物大多都由细胞构成。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3、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4、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生物能呼吸和排泄废物等。
7、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1.仿生学 蜻蜓——直升机 鸟巢——国家体育馆 海豚——潜水艇
2.生物学发展前景:取得的重大成就(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杂交水稻、试管婴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
口诀:一升二转三对光,四放五夹侧看降,转动准焦调清晰,升取转降垂反光。
① 取镜和安放: 右手……左手……,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② 对光:左眼观察,右眼要睁开。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做视野
③ 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④ 收镜:一竖、一降、两旁、两后。(书P11)
相关例题:
1.一台显微镜的两个目镜分别为5倍与10倍,物镜分别为10倍和45倍,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为 (B)
A.15倍和55倍 B.50倍和450倍 C.5倍和45倍 D.100倍和225倍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左下方,要想将物象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A)
A.左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 D.右下方
3.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D)
A.p B. q C. b D. d
4.已知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如下,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显微镜可能是 (A) A.5X、10X B.10X、40X C.15X、10X D.20X、35X
5.在载玻片上画一个“”符号,用低倍镜观察时,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C)
A. B. C . D.
6.显微镜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均还在那里,则污点在(A)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载物台上
7.请填写显微镜有关结构的名称
① 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光圈_和_凹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5倍_。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倍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_150_倍。
③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_左下_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_右下_方向移动玻片。
实验的变量是:水温。给金鱼提供了:常温、较低水温、较高水温三种环境。
计算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看鱼嘴的一张一合为一次呼吸或者看鳃盖一张一闭为一次呼吸。
相关例题:
1、淡水鱼类最适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比较适合的水温变化范围是( A )
A. 5℃-10℃ B. 10℃-15℃ C. 15℃-20℃ D. 20℃-25℃
第2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珊瑚虫的骨骼能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即“自然环境”)
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阳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它为事物的动物和人类就无法生存
空气:动、植物、人类缺少空气就无法呼吸
水: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缺少水,动、植物就会死亡
温度:每一种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死亡。
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对照课本P7图片1-2,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是何种非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竞争:同一草原上的兔子与牛羊。
种间关系 捕食:狼捕食羊;羊吃草。
寄生:动物体内的吸血虫;菟丝子将细根伸入大豆的茎内吸收营养。
种间互助:蚂蚁与蚜虫共生。
种内互助:蚂蚁一起搬食物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植物种植过密反而减产,他们争夺阳光、肥、水等。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能松土,蜣螂是“自然清道夫”,蝗虫危害农作物,老鼠破坏森林、草原,还吃掉大量的粮食。
(2)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净化空气等。
(3)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
(4)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书P15)
保护色:变色龙、蜥蜴
形态、结构的适应 拟 态:竹节虫、枯叶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警戒色:七星瓢虫、毒蛇、蜜蜂等
生理、行为的适应:鸟类的迁徙、动物的冬眠。
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等;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在内的所有生物,
根据其作用,将它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们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他们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
相关例题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的高度。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水、阳光、氧气、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
第4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
公式: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叶绿体
条件:光 照
1. 光合作用 场所: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意义:
⑴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⑵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⑶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3.“恩吉尔曼”的实验证实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
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地球上70﹪的氧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相关例题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B)
①将叶片放到酒精中隔水加热; ②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
③将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④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把部分遮盖的叶片取下并去掉纸片;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
A.③②⑤①④⑥ B.④③②⑤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
2、在探究叶片光合作用的实验中,请完成实验步骤并分析:
(1)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 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 阳光 下,照射3至4小时。
③剪下 遮盖 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 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 不变色 ,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 蓝色 。
(2)步骤①的作用: 饥饿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
(3)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 溶解叶片中的有机物 。
(4)这个实验说明了: 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
相关例题
1、储存水果和蔬菜时,充加二氧化碳可延长贮存时间,原因是(B)
A.二氧化碳杀菌 B.二氧化碳抑制呼吸
C.二氧化碳降低温度 D.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
1、无土栽培:人们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制成植物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叫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3、无土栽培的意义:节省土地,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培养出高品质的、符合人类需要的植物。有利于植物体防止污染、害虫。
4、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氮:茎叶茂盛,叶色浓绿 磷:籽粒饱满 钾:茎杆粗壮,抗倒伏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铁、硼等是“微量元素”,植物需要量很小,但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5、根的作用:一是固着植物体,使茎能够挺立;二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植物生长发育需要。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等功能。
根冠:根尖的最前端,保护作用。
6、根尖的结构 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
伸长区: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7、根如何吸水:水总是从浓度小的溶液中流向浓度大的溶液中。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的浓度大,土壤里的水渗透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透,最后进入导管。同时,土壤溶液中无机盐也被植物吸收进入导管。 导管是植物体内输送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根内的导管与地上部分茎、叶的导管相通,水分和无机盐由导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
吸水:细胞内溶液浓度 > 外界溶液浓度
失水:细胞内溶液浓度 < 外界溶液浓度
8、植物的根是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而根的根尖部位的成熟区又是根结构中主要的吸水和无机盐的部位。
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与食物
糖类:(馒头、米饭、面包等)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
蛋白质:(鸡蛋、牛奶、豆浆、虾等)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维生素:(水果、蔬菜等)是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物质。缺Vc易患坏血病。
无机盐(矿物质):(钙、磷等)儿童时期缺乏钙盐,易患佝偻病;缺铁易患贫血症;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60%—70%,水能溶解和运输物质,能调节体温,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1、人体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
三大供能物物质(也是需消化人体才能吸收的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2、 如何鉴定糖类、脂肪、蛋白质?
糖类:(主要是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
脂肪:在纸张或布匹上形成“油斑”;在水上形成“油滴”。
蛋白质:遇高温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燃烧发出臭味。
3、在食物的营养物质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在体内不能产生能量,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相对较少,但它们的作用却很大。
1.建造我们的身体 2.给我们提供能量 3.维持生命和健康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
2、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3:4:3)
3、青少年的合理膳食:①主副食合理搭配 谷类是我国膳食中的主食。肉类、豆类、蔬菜类是副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青少年身体内各种器官迅速增长,需要大量蛋白质。 ②粗细粮合理搭配 稻米和小麦面粉是细粮,大麦、玉米、高粱等是粗粮。 ③荤素合理搭配 动物肝脏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铁。④三餐合理搭配 ⑤饮食要定量
1、蛋白质、脂肪、糖类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大分子 小分子
结构复杂 结构简单
不溶于水 溶于水
2、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口腔:
咽: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食管:
消化道 胃:有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的消化酶使淀粉发生初步的分解。
胃腺:分泌的消化酶(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
|
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进入小肠,参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各类物质的进一步消化。
肠腺:
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各种消化液都含消化酶(除胆汁),对食物的消化具有重要意义。
3、消化过程及产物:
淀粉在在口腔被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至小肠被消化。
|
|
|
|
|
|
|
|
脂肪 小 肠 甘油和脂肪酸
|
4、吸收: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口腔、食管: 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胃: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
大肠: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小肠: 吸收大部分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注: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被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5、青少年肥胖症的原因之一就是摄食过多,营养过剩。
第6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所包含的环节少,食物链就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1.物链通常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它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1、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营养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就个网就是食物网。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情况。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减少的,有害物质逐渐富集而增加(如DDT),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
3、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
4、动物3种类型(按食性分)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第7章 能量与呼吸
1、成年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大约为每分钟16—18次,儿童少年大约为每分钟20次。
2、食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人利用,能量随着营养物质经过人体的消化过程进入细胞,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然后将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3、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可以用来维持体温,例如人、哺乳动物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ATP的物质中,而ATP就像一个能量“储存库”,又像一个能量“传递员”,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4、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在活的组织细胞内)
|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①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腔前部有鼻毛可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内表面有鼻黏膜分泌粘液不仅可以湿润空气,还能粘住灰尘、细菌;膜内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最后进入肺内的空气清洁、温暖、湿润。
②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A.、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 B、肺
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肺泡的数量多,约有7亿个。
2.呼吸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的。肋骨间有肋间肌,胸廓的底部有膈。膈肌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
平时所说的呼吸,是指外界气体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是依靠呼吸运动完成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通过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的交换。
3.看表格:
呼吸状态 |
肋骨位置 变化情况 |
膈位置 变化情况 |
胸廓容积 的大小 |
空气进出肺 的状况 |
吸气 |
上升 |
下降 |
变大 |
由外界进入肺 |
呼气 |
下降 |
上升 |
变小 |
由内部呼出 |
4.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气体能够交换是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吸气时,进入肺泡的氧穿过肺泡壁以及缠绕在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流动将氧带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随着血液穿过毛细血管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出个体。P120图6-11
|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 血液
|
|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氧气 氧气
外界气体 肺泡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5.植物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的所有生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在萌发的种子、幼小的果实和生长旺盛的叶片里呼吸作用最为显著。大气中的氧和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主要从叶片的气孔进出。
6.比较几个作用:
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的过程.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扩散作用:气体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的过程.(水从浓度低流向浓度高)
蒸腾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将水分向外蒸发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是比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多。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人体体重的60%—70%
三个70% 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地球上70﹪的氧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节 日 及 称 呼
1.△△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说明:△△代表该内容是较高要求。)
2.骆驼生活在干旱的沙漠,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呼。
3.△△湿地生态系统——“地球的肾”。
4.啄木鸟被人们称作“森林医生”,猫头鹰被人们誉为“农田卫士”。
5.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被称作有机物的“加工厂”
6.ATP:能量的直接来源;糖类:能量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