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7月20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详细介绍了西藏地区的“一江两河”工程,“一江”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两河”指的是拉萨河和年楚河,“一江两河”工程的实施保障了西藏地区粮食和蔬菜供应。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一江两河”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一江两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2-24 ℃,年降水量在270-550 mm,适合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生长。
(1)简述雅鲁藏布江的水文特征。
(2)结合材料二,简述“一江两河”流域地区的气候特征。
(3)结合材料,简述“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
解析 (1)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冰雪融水补给多,且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因此该河流径流量大,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汛期在夏季;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故河流含沙量低。(2)根据材料二可知,该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降水适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气温年较差小,冬季较长。(3)流域综合开发条件主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方面:该地区主要是河谷地形,热量充足;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提供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要从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径流量大;含沙量低;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2)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夏季短暂,冬季漫长;年降水量适中。(3)自然地理条件:位于河谷地带,灌溉水源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气候温和,有利于区域内农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内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基础较好;优惠的国家政策。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图中虚线区域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原因。
(3)图示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________,简述该区域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解析 (1)结合图中等高线及河流流向归纳出该区域的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等方面分析。从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可知,该区域北部、西部和南部多山地;东部地区海拔较低,等高线稀疏,为盆地地形。(2)虚线所示区域为河流的下游地区,等高线稀疏,可知应为冲积扇地貌。当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坡度降低,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冲积扇。(3)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应结合该区域的气候特点,从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西北地区多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较少,故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地处干旱地区,蒸发强烈,越到下游水量越小,甚至出现断流。
答案 (1)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地势自西北、西南向东倾斜(或西高东低)。
(2)冲积扇 山地河流在出山口处,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以出山口为中心向外展开,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3)冰川积雪融水 ①多为内流河;②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水量大,冬季可能断流(径流与气温呈正相关);③河流越到下游流量越小(蒸发、下渗强烈)。
3.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主要国家以山地、高原为主,号称“高原之国”;岩浆活动活跃,形成多种金属矿产,有“白银之国”的称号;也是仙人掌的故乡,有1 000多个品种,享有“仙人掌王国”的美誉。
(1)简要分析该国金属矿产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到处生长的仙人掌是该国的特色景观,此景观说明了该国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3)试从自然条件推测,该国城市分布的突出特征及成因。
解析 (1)注意本题要求分析资源的分布特征,而不是资源特征。解题时要提取金属矿产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图中显性的地形信息、隐性的板块交界处的位置信息,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成因。(2)仙人掌多分布于沙漠气候区,该国有“仙人掌王国”的美誉,与其干旱的气候特征密不可分,从而得出该国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的结论。这一气候特征的形成,可从其位置和地形方面进行分析。(3)城市的分布受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该题中的河流信息无法提取,但可以从图中直接和间接获得地形、气候等信息,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其城市分布特征。
答案 (1)金属矿产呈带状分布。该国位于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活跃地区呈带状分布;岩浆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
(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降水较少(或气候干旱)。原因:该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少;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地形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3)多分布在内陆高原上。该国位于热带地区,内陆高原气候温和,而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或炎热干燥。
4.下图为某岛屿的示意图,该岛面积1.09万平方千米,约有280万人,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2 256米,山区多火山活动。山坡上的咖啡园里出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蓝山咖啡。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该岛的地形特点。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岛出产优质咖啡的自然原因。
(3)分析该岛城市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解析 (1)根据该岛主峰海拔较高、河流短小且呈放射状入海等信息可知该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此外根据河流的源地可以看出岛上山脉的走向。(2)咖啡生长的自然条件要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气候具有高温潮湿的特点;根据题中所述咖啡种植在山坡上可知,该地的地形条件适合;根据该岛多火山活动可知,该岛上的咖啡园土壤肥沃。(3)由图可知,该岛城市多沿海、沿铁路分布,这可从沿海地区用水和交通等方面找到原因。
答案 (1)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中高周低;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2)该岛距赤道较近,高温潮湿(多雨)、多云雾(光照少);受火山活动影响,火山灰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起伏大,山坡排水良好。(3)主要分布在沿海、河口地区和铁路沿线。沿海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河流入海口用水方便;铁路沿线交通便利。
5.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示意图及该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 近20年来新疆在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表1是1990年和2006年的农业结构对比表(单位:%),表2是种植业内部结构对比表(单位:%)。
表1
年份 |
种植业 |
林业 |
牧业 |
其他 |
1990 |
76.4 |
2.6 |
20.4 |
0.6 |
2006 |
72.3 |
2.0 |
21.4 |
4.3 |
表2
年份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 |
1990 |
61.9 |
20.3 |
17.8 |
2006 |
38.3 |
48.4 |
13.3 |
(1)读材料一,简述该地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2)读材料二,说出近20年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简要分析新疆种植业内部结构作如此调整的理由。
解析 (1)结合气候资料,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不利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水源、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2)总结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时,要根据表1分析出种植业、林业比重下降,牧业比重上升;同时也要根据表2分析出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分析其理由时,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答案 (1)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稀少。不利自然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天气多;沙漠广布。
(2)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种植业、林业所占比重小幅下降,牧业比重略有上升。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调整的理由:新疆经济作物品质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经济作物效益比粮食作物高;经济作物需水量比粮食作物少,可节省水资源。
题型二 地理事象判断类综合题
[提分狂练]
1.(2013.广东文综,41)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下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下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2)西宁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6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 第(1)题,西宁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同时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夜晚气温较低。第(2)题,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城市形态受到地形和河流的影响呈条带状。第(3)题,由材料一可知:西宁市耕地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地生态退耕,以及其他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第(4)题,由材料二可以看出,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其他产业比重较小。由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很容易造成当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答案 (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 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2.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及近年该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四区域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城市近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断该城市发展的人口优势,并预测30年后该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解析 (1)②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经过,人流量大,为商业区;③位于城市外缘、交通便利,为工业区;④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为文化区。
(2)高级住宅区的选址要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地势较高等。(3)钢铁工业的原料、产品运输量大,要考虑交通方便的地区;钢铁工业的污染较大,要考虑对市区环境的影响;此外,钢铁工业需水量大,要考虑靠近河流布局。(4)根据该市人口年龄结构,不难得出该市目前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但该市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文化区
(2)d 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污染小
(3)乙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接近铁矿资源产地;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
(4)该地目前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30年后该城市处于老龄化阶段,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储蓄和消费行为改变,社会需求不旺,影响该城市的经济增长等。
3.图1为世界部分地区图,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
(1)根据甲海域洋流流向,可判断图示季节是北半球________季,该季节乙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填表比较D、E两地7月降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
D地 |
E地 |
降水差异 |
|
|
形成原因 |
|
|
(3)A、B、C三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A→B→C气候的________(大陆性或海洋性)增强,三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大利西西里岛(图1中乙地附近)的埃特纳火山自2011年以来多次喷发,火山喷发的过程及形成的岩石分别属于图2中的________环节(填字母)、________(填数字)。
解析 (1)甲海域盛行季风洋流,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应是受西南风的影响,为北半球夏季;根据乙地的位置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2)据图中D、E两地的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D为热带季风气候、E为热带沙漠气候。(3)A→B→C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受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这是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4)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时,要明确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因为岩浆只会冷凝形成岩浆岩,而其他各物质都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由此可知,e表示冷凝作用,该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如4所示。
答案 (1)夏 炎热干燥
(2)
|
D地 |
E地 |
降水差异 |
降水多 |
降水少 |
形成原因 |
西南季风带来丰富降水 |
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 |
(3)C 大陆性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4)e 4
4.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京津及河北部分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天津市宝坻区西北距北京市85千米、南距天津市中心73千米,东距唐山市105千米,多条高速贯穿全境,地热温泉丰富。国内某知名企业8年间在此投资200多亿元,在一片盐碱荒地上建设了别墅度假村。
材料三 下面图表示意我国三个经济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1)材料一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流域,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_气候,西北部地形以________为主。
(2)材料一图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这里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不合理灌溉易出现________。
(3)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别墅度假村选址宝坻的原因。
(4)材料三显示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与浦东新区、深圳相比,________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滨海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主要措施可能有哪些?
解析 (1)根据经纬度、城市、海洋等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该地属温带季风气候。结合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及数值可以判断出西北部的地形。(2)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但该地降水量较少且集中于夏季,导致农业生产中缺水严重。如果不合理地进行灌溉,会导致地下的盐分集中在地表,出现盐碱化现象。(3)别墅的选址,既要考虑土地的价格,又要考虑环境、交通等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状况。(4)从材料三中可看出,天津滨海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而另外两个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因而天津滨海新区今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 (1)海河 温带季风 山地(高原、山地)
(2)小麦(冬小麦) 水资源短缺 盐碱化
(3)利用盐碱荒地,地价低,土地资源丰富;毗邻京津唐,有销售潜力(市场广阔);旅游(地热温泉)资源丰富,适合度假休闲;交通便利。
(4)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利用毗邻京津优势,积聚高端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海港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旅游业),提升第三产业档次。
5.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四种外力中,图示地区受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明显。这两种外力不仅影响图示地区,而且对我国的广大地区都有影响。它们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了我国多样的地表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两种在它们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沉积地形。
(2)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湖北省 B.河北省 C.吉林省 D.广东省
(3)从图中气候资料来看,此地最冷月与最热月的温差超过________℃,比同纬度的多数地区温差都大,造成此地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哪个地段?简述理由。
解析 (1)判断图示地区所受的外力作用,可依据图中信息:由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作用显著;从该地沙尘暴信息可知,该地受到风力作用。结合流水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分别写出两种典型地形即可。(2)判断图示区域所在的省区,应联系四省的地理特点,结合图示信息判断。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不可能是湖北省和广东省;该地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吉林省纬度相对较高,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故最可能是河北省。(3)根据图中气温曲线可计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分析温差大的原因应联系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4)判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地段,应依据水土流失的原理及成因。
答案 (1)流水 风力 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地形:沙丘、黄土堆积。
(2)B
(3)30 冬夏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影响),特别是冬季风加剧了冬季的寒冷。
(4)乙地。 因乙地地形最陡峭,进行农业耕作最易引起水土流失,故应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题型三 原因分析类综合题
[提分狂练]
2.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是常见的社会现象,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甲图示意A地向C地等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向与B地农产品输出方向。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迁;第二次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近年来,A地产业出现了向C地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2)与北方相比,试分析B地成为我国北方冬季农产品输出地的主要原因。
(3)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
(4)①地所在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主要原因。
(5)丙图中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折线能反映乙图中P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________线,试分析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1)A地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原产地的用地及环境状况等。本题可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不利条件和东南亚地区的优势进行分析。(2)B地为我国的海南岛,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冬季反季节农作物的重要输出地。(3)首先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位置可确定其为商品谷物农业;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自然区位条件。(4)结合材料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结合美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即可。(5)P城市为匹兹堡,该城市是由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后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出现了衰退。结合材料二可知,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城市化速度较快,后来又出现人口外迁,即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根据两条折线的变化特点可知,I折线符合P城市的人口变化。Ⅰ折线显示80年代人口数量减少,这与人口大量外迁有关,外迁的原因可联系逆城市化进行分析。
答案 (1)原因: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②原材料、土地以及能源价格上升;③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④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
(2)纬度低,热量丰富,农作物一年四季皆可生长;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农作物生长环境优越,农产品种类丰富。
(3)商品谷物农业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等。
(4)迁入区有丰富的资源;新兴工业兴起;空气清新、气候温暖(阳光地带)。
(5)Ⅰ 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
4.读以某海湾为中心的地区轮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乙两地区相同的大宗农产品(经济作物)名称。简述两地种植该农作物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点和乙地区的不利自然因素。
(2)甲地区的B城市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崛起,请分析其原因。
(3)说明A地区“新生”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列举乙地区沿海经济区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部门,并为该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4)B城市20世纪曾发生多次洪涝灾害且强度很大,请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城市洪涝灾害易发生的原因。
解析 (1)根据轮廓信息,先判断出甲地区位于北美洲东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乙地区位于我国华北的渤海沿岸,然后结合两地的自然条件可判断出它们都适合种植棉花,可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分析其生长条件。乙地受夏季风变率较大的影响,旱涝灾害较频繁。(2)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要从矿产、土地、地形等自然条件以及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进行分析。(3)A地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该处新生土地与黄河泥沙的沉积密切相关;该地沿海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可依托它发展优势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力争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4)洪灾发生的原因,可从自然(地势平坦、排水不畅,降水丰富且相对集中,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和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节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但本题只能从图中推出地形、降水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应着重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此外,还要考虑到隐性信息,即该地是世界上飓风多发的地区,飓风也会造成一定的洪灾。
答案 (1)棉花。相同点:两地光照充足,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乙地区的不利自然因素:旱涝灾害频繁;盐碱地较多。
(2)①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阔。②优越的自然条件:空气新鲜,阳光明媚,适宜人们居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③科技、教育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3)黄河泥沙淤积(流水沉积)。海洋化工、海洋新能源、临海石油、港口物流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4)①位于河口附近,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该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③位于河口,来水量大;④夏秋季节飓风较多,海水的顶托作用强,甚至出现海水倒灌。
2.下图为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晨线,此刻北京时间为
3:4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P地太阳高度为________;该日Q地昼长约为________。
(2)试比较图示季节P、Q两地降水差异,并说明理由。
(3)试分析富士山地区树种较日本其他山区丰富的原因。
解析 (1)图中虚线为晨线,表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此刻北京时间为3:40,Q地地方时约为5时,而Q地正好位于晨线上,故昼长约为14小时。P地在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2)P地位于岛屿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丰富;Q地位于岛屿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因此P地的降水量大于Q地。(3)富士山纬度较低,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好;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因而树种丰富。
答案 (1)0° 14小时
(2)P地降水量大于Q地。图中虚线为晨线,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应为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P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Q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
(3)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条件好;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3.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相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区域面积不同,试从下垫面的角度对其做出解释。
(2)比较乙、丙两区域的纬度差异,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1)甲、乙两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美大陆比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加显著,形成的季风更强;墨西哥湾暖流比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强;澳大利亚东部有大分水岭阻挡,导致该气候分布东西较窄,面积较小。(2)从图中可读出乙、丙两区域的纬度差异。丙区位于最大的大陆,濒临最大的大洋,冬季风强,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0 ℃等温线位置偏南。
答案 (1)乙区面积大于甲区原因:①北美洲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澳大利亚大陆大,季风显著。②受大分水岭的影响,海洋水汽较难深入澳大利亚内陆;北美洲中部平原广阔,海洋水汽可深入内陆。③墨西哥湾暖流比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强。
(2)丙区的北界比乙区纬度低。丙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北界向低纬度推移。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半岛固态降水率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的自然原因。
(3)描述该半岛西部海岸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 (1)固态降水率分布特点可以从等值线数值变化趋势(递变规律)、弯曲方向和疏密等方面回答,对于弯曲度较明显的等值线也可以分段来描述;分布原因可从影响降水的因素来分析,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同时固态降水多少与气温(纬度)有关。(2)西北坡降水多于东南坡,但东南坡植被覆盖率高于西北坡,原因只能从地形、土壤和光照等角度分析,结合图中河流信息可判断。(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多峡湾地貌,主要受冰川侵蚀,同时也受海浪、流水侵蚀而成,峡湾有利于建港,发展海洋事业,也是很好的旅游景观,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答案 (1)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纬度高于南部;中部高于东、西部;中部海拔高于东、西部。西部的空间变化大于东部;西部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部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山脉西坡地势陡峭,坡度大。(特点和原因可分开回答,合理即可)
(2)东南坡地势比西北坡缓;土层比西北坡厚;东南坡光照比西北坡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
(3)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岛屿、峡湾。冰川切割、侵蚀;山脉西侧河流湍急,多瀑布,流水侵蚀严重;海浪侵蚀严重。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渔业、海洋运输业、对外贸易及出口加工业等;峡湾地貌显著,独特的海岸风光,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题型五 对策措施类综合题
[提分狂练]
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这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上提出的。“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材料二 下表为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
||
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 |
流出 |
流入 |
|
四川16.8% 安徽11.3% 湖南11.0% 江西8.6% 河南7.4% 湖北6.3% 其余38.6% |
广东36.7% 浙江9.0% 上海7.6% 江苏6.4% 北京6.6% 福建5.1% 其余28.6% |
||
流动人口城乡构成 |
乡村 |
75.6% |
22.8% |
城市 |
24.4% |
77.2% |
材料三 下图为根据2009年对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的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1)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人口的大量流动给流出区和流入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说出对流入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
(4)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带来哪些城市问题?解决措施有哪些?
(5)你认为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1)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得出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①从流入省区可知,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②从流动的城乡人口比例可知,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③从材料三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应从流入区与流出区的特点及流入区与流出区的差异来分析。(3)人口流动给流入区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等。(4)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会带来环境、交通、住房、就业、治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5)注意对“半城市化”概念的理解,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等。
(3)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
(4)主要问题: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等。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立体交通;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环境;加强治安管理等。
(5)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流出区的经济水平等。
4.河南正由“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2011年,河南夏粮总产量达到313亿千克,位列我国17个粮食主产省首位。读河南省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为继续实现增产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
(2)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政府大力支持。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发展格局等。
(4)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题型六 辨析评价类综合题
[提分狂练]
1.读世界区域图及图中甲、丙两地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地气候对玉米种植的不利条件是什么?丙地气候对玉米种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甲地和乙地相比,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方面有何优势?
(3)甲、乙、丙三地在农业结构方面有何异同点?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案 (1)降水少(干旱)。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利于玉米生长。
(2)地形平坦,高山冰雪融水等灌溉水源较充足。
(3)甲地和乙地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灌溉农业为主;丙地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
2.陕西省某县一中学的同学关注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他们搜集了以下材料。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该地农业发展模式图。
材料二 在我国的农村,大多数家庭都用煤炭取暖做饭。但当地农村的人家不必拉煤,一头猪、一个发酵池、一根输气管和一台发电机就可以供应一个五口之家生活用能,甚至还能把多余的卖掉赚钱。
材料三 下图为1980-2011年该地农业变化情况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该地农业符合哪种农业发展模式?
(2)该农业发展模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影响?
(3)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发展哪些生产部门?
(4)我国是农业大国,试评价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解析 (1)分析材料一示意图的农业发展模式可知,没有废弃物的排放环节,则该地区农业符合生态农业的模式。(2)种植业、养殖业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降低了污染,保持了土壤肥力。(3)应立足当地实际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如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4)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可从气候、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生态农业。
(2)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发展,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污染,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农产品加工业(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
(4)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农作物秸杆等生物质能源,而且农村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在的市场。
4.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2012年1月6日,鄱阳湖都昌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为7.95米,跌破1952年该站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的历史最低水位,面积只为丰水期的1/20;鄱阳湖大幅“瘦身”,部分湖区变成了“大草原”。
材料二 下图为鄱阳湖区域图。
材料三 据报道,江西省拟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长2.8千米的大坝,以控制鄱阳湖水量。
(1)试分析鄱阳湖“瘦身”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评价材料二所示区域大力发展炼铜工业的有利条件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拟建鄱阳湖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4)对于这一建坝计划,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理由。
解析 (1)鄱阳湖水量大幅减少、明显“瘦身”,其原因应从气候异常、上游三峡水库蓄水等方面分析。(2)本区资源、能源丰富,可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但可能会造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3)鄱阳湖所在地区饱受洪水和干旱的威胁,修建大坝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洪和抗旱。(4)修建鄱阳湖大坝,肯定有利也有弊,可从调节长江径流量、供水、航运、旅游、蓄水等方面分析,说出你赞同或反对的观点,理由合理即可。
答案 (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往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加剧;上游水库拦蓄河水,入湖径流量减少(或长江上游来水减少)。
(2)铜矿、水电丰富(接近原料地、能源地)。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污染。
(3)防洪、抗旱。
(4)赞同。理由:建坝后可增加鄱阳湖枯水季节水量,可减轻鄱阳湖区丰水季节的洪水威胁,具有供水(灌溉)、航运、旅游以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不赞同。理由:建坝拦截湖水不入长江,可能影响长江下游的用水安全;可能影响鄱阳湖的天然调蓄作用,威胁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可能改变鄱阳湖湿地环境,影响鱼鸟生存。
5.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哈大高速铁路北起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南至辽宁省大连,是东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首条跨越高寒地区施工建设的高速铁路、全程仅需3个多小时,它的开通将大大缓解东北三省运输压力。读哈大高速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哈大高速铁路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2)高速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3)简述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
解析 (1)对自然条件进行评价时,一般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把握,本题明确说明对不利条件进行评价。由材料可知,哈大高速铁路途经低温严寒的高寒区,面临路基和轨道可能冻胀、覆盖冰雪等不利自然条件。(2)高速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地、植被、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施工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应采取的措施可以从节约用地、集中取土、以桥代路、减少施工对农作物的损害等方面考虑。(3)哈大高铁建成后,该路线将专门用于旅客运输,能有效缓解哈大铁路原有的客、货混运状况;将大大缩短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对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 (1)经过高寒区,路基和轨道可能冻胀、覆盖冰雪等。
(2)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施工环境等。措施: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中取土,改造还田;以桥代路,采用高架桥;取土坑改造成鱼塘以及绿化造林恢复植被;少占农田,减少施工对农作物的损害等。
(3)有效缓解哈大铁路原有的客、货混运状况;大大缩短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
题型七 意义作用类综合题
[提分狂练]
1.2012年3月28日至29日,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南非、俄罗斯和巴西)领导人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第四次会晤,主要讨论了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读金砖国家经济特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硅谷”的主要区位条件。
(2)我国与俄罗斯有着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我国目前正在修建石油管线,这样可以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分析这种合作对于两国的意义。
(3)请你根据南非的经济发展特点,为南非拟定一个合适的称谓。
解析 (1)班加罗尔成为印度“硅谷”的主要区位条件,可从政策、技术、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2)应该分别回答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意义,对中国来说主要体现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对俄罗斯来说主要体现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方面。(3)根据南非的资源特点,回答为“黄金之国”或“钻石之国”均可。
答案 (1)政策支持,技术先进(或人才充足),现代化交通发达(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
(2)对中国: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紧张局面,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运费,提高安全性等。对俄罗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扩大石油出口渠道等。
(3)“黄金之国”(“钻石之国”)。
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建国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9 000多亿斤,承担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战略粮仓”。2012年3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材料二 2012年6月2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第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北大荒”以品牌价值365.36亿元名列排行榜第38位,比去年提高4个位次,继续领跑中国农业品牌,向进军世界级品牌发起强有力的冲刺。
(1)东北稻米具有洁白清亮、口感细腻、产量稳定的特点,其成因有哪些?
(2)建设东北“中国大粮仓”有何重要意义?
(3)Q地的湿地开发,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回到“北大荒”。从地理角度看,其从“北大仓”再回到“北大荒”的意义是什么?
解析 (1)东北优质大米的成因与生长期、光照、温差、土壤、气温等因素有关。(2)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粮食调运和商品粮储备基地,素有中国“大粮仓”和“粮食市场稳压器”之称。东北地区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3)退耕还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从“北大仓”再回到“北大荒”,对于扩大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1)水稻生长期长;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土壤肥沃;冬季低温,病虫害少。
(2)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为粮食输入地区提供粮食保障;避免粮价剧烈波动,减缓稳定国内物价总水平的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扩大湿地面积,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旅游观光提供旅游资源。
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向莆铁路西起南昌市,自南昌(向塘)枢纽新南昌站引出,分别引入外福铁路福州站和福厦铁路莆田站,全长约603.6千米,预计2013年9月30日建成通车。全线通车后,从福州至南昌的行车时间将由现在的11小时缩短为约3个半小时。
材料二 鞍山钢铁公司决定把投资总额30多亿的冷轧钢板生产基地落户海西新兴港口城市——莆田市,建成后将年产100万吨冷轧钢板,年创产值约80亿,并为国家和地方增创税收8-10亿。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区域示意图。
(1)说明向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
(2)简述向莆铁路建成后的意义。
(3)从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莆田吸引鞍钢冷轧项目落户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 (1)修建铁路过程中的不利自然条件应从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该铁路经过地区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台风、暴雨多发,这都会给铁路建设带来不利影响。(2)主要从铁路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回答。(3)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莆田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 (1)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河流众多,多暴雨、台风。
(2)加快内陆与福建沿海港口城市对接,拓展莆田港口经济腹地;加速区域经济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海峡西岸和闽赣等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沿线地区陆路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格局;完善华东地区综合运输体系。
(3)辐射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广阔;内部交易成本低;水陆交通便利;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丰富。
4.(2013.宿迁模拟)读湘江流域和莱茵河流域略图,回答问题。
(1)湘江和莱茵河相似的水文特征有哪些?
(2)两条河流相比,航运价值较大的是哪一条?请说明原因。
(3)甲、乙分别是所在流域的重要工业区,其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
(4)流域综合开发对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湘江上游地区流域开发的重点是什么?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案 (1)无冰期,无凌汛,流量较大。
(2)莱茵河。水量平稳,季节变化小;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经济腹地大);水陆交通配合好。
(3)水陆交通便利;附近矿产丰富(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4)水力资源(水能)。诱发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淹没农田、村庄。
高考选择题的5个常解题法
方法一 图解法
[提分狂练]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3日4点,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伦敦斯特拉特福德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全球各地积极收看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其中有一家4人在不同地方同时观看直播节目,母亲在老家上海(120°51′E,30°40′N),父亲在悉尼(150°53′E,33°55′S),哥哥在莫斯科(37°37′04″E,55°45′2l″N),弟弟在洛杉矶(118°22′W,34°05′N)。据此完成1-3题。
1.一家4人为了观看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直播节目,对日常作息影响最大的是( )
A.母亲 B.父亲 C.哥哥 D.弟弟
2.一家4人在不同城市工作、生活一年来,感受到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
A.母亲 B.父亲 C.哥哥 D.弟弟
3.一家4人所在的不同城市,降水量较大的两城市是 ( )
A.上海 莫斯科 B.悉尼 洛杉矶
C.上海 悉尼 D.莫斯科 洛杉矶
解析 第1题,本题组属于无图考图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材料中的经纬度构建心理地图(如右图)。结合材料中四城市的经度计算各地的地方时,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开始时,母亲所在的上海正处于北京时间4点,对其日常作息影响最大。第2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与所处的纬度高低有关,纬度高昼夜长短变化大,从材料中可知,在莫斯科的哥哥感受到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第3题,悉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海洋影响大,降水量较大;莫斯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小;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大;洛杉矶虽属地中海气候,但处于向热带沙漠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答案 1.A 2.C 3.C
4.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关于图示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E点可以观察到车站N
B.铁路沿线要注意预防滑坡和泥石流
C.E、F、G的海拔在750米以上、800米以下
D.图中水库大坝的坝高可达150米
解析 连接E、N两点,可知连线经过山脊,故两点不能通视;铁路经过陡坡和陡崖附近,沿线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根据该图等高线分布可知,E、F、G的海拔在600米以上、700米以下;水库坝底海拔450-500米,坝顶海拔550米,故坝高在100米以下。
答案 B
下图中甲是某经线,乙是北半球某纬线的一部分,ab长度为甲的1/4,c正值夕阳西下。读图,回答5-6题。
5.假如,此刻一架飞机由a地以最短路径飞往c地,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西南 B.东南
C.先东北后东南 D.先东南后西北
解析 由甲经线上昼夜分布可知,甲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由ab长度为甲的1/4可推出乙为60°N纬线,a、b之间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45°E,c正值夕阳西下,地方时为18点,由此可推出c的经度为125°W,a、c两地经度差大于180°,因此位于125°W上的c在东。综上,题图信息可转化如右侧的俯视图,可以看出沿晨昏线飞行就是最短路径,应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答案 C
6.一年内,当b点昼长开始变短时 ( )
A.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B.b地所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甜菜生长茂盛
C.c地正午时,b地刚好日落 D.a、b、c三地正午日影都将变长
解析 一年内,当b点昼长开始变短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26′。
答案 A
下图显示甲、乙两地上空对流层内等压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M、N、P、Q四处气压 ( )
A.M>Q>P>N B.M>N>P>Q
C.M<N<P<Q D.P>Q>M>N
解析 解答本题组时,先要明确气压大小的比较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来说的。因此,可以作下图所示的辅助线(虚线),然后根据对流层气压在垂直方向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得出:M处的气压大于N处,M、N两处的气压一定大于P、Q两处,而Q处的气压低于P处。所以,四处气压M>N>P>Q。
答案 B
8.若上述等压面的弯曲是甲、乙两地热力作用引起的,并且形成了热力环流,则有关甲、乙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绿洲,乙是沙漠 B.甲是山谷,乙是山坡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D.甲是城市,乙是郊区
解析 绿洲与沙漠、山谷与山坡、海洋与陆地上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及热力环流,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城市与郊区上空的等压面及热力环流比较稳定,城市为热岛,近地面上空气压比郊区低,高空气压则比郊区高。
答案 D
一架飞机从甲地(40°N,88°E)出发,以1 110 km/h的速度向北飞行,越过北极点后继续沿经线圈飞行,出发10小时后到达乙地。据此回答9-11题。
9.乙地的地理位置是 ( )
A.90°W,50°W B.92°W,40°N
C.92°E,60°N D.无法确定
10.甲地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11.乙地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
A.混合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乳肉畜牧业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根据文字叙述,绘制简图辅助分析(下图),推出乙地地理坐标和所在地区。第9题,根据纬度相隔1°经线长111 km,可以确定飞机10小时飞行了100°,88°E与92°W处于同一经线圈上,可以确定B正确。第10题,可以用北京的纬度40°N和90°E经线作为参照物,甲地在北京的正西方向,90°E经线大致穿过我国准噶尔盆地东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和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因而,可判定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罗布泊附近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带,D正确。第11题,结合美国所处的经纬度范围,可知乙地所在的区域(面)——美国中部地区。推出B正确。
答案 9.B 10.D 11.B
下图为地球上一条完整的昏线,M、L为昏线的顶点,O为昏线的中点,昏线在地球上是东北—西南走向,M点的坐标为(82°N,105°E)。读图,完成12-14题。
12.L点位于北京的 (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13.此日M点日出的方位是 ( )
A.东南 B.东北 C.正南 D.正北
14.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
A.2月5日13时 B.2月5日1时
C.4月23日13时 D.4月23日1时
解析 单独看昏线ML,解题会有难度,但如果再补上如下图所示的地球、南北极、赤道、昼夜情况等“失去的”地理要素,解答起来就显得很直观。第12题,从题中信息可知,昏线在地球上是东北—西南走向,M点的坐标为(82°N,105°E),则L点的坐标为(82°S,75°W),因此,L点位于北京的东南。选B。第13题,由图可知,M点正好出现极昼现象,其日出方位为正北。选D。第14题,二分日时,两顶点在南、北极点;二至日时,两顶点在南、北极圈,说明每个顶点在三个月内走了23.5°,即每月走近8°。M点与极点差8°,说明此时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由下图中M点地方时为0时,可确定北京时间为1时。选D。
答案 12.B 13.D 14.D
15.右图所示为某经线,N、S为极点,P为2013年2月19日晨线和此经线的交点,且沿该经线移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日P点北移
B.P点最北可以到达北极点
C.P点往南移动,北极地区出现极夜
D.当P点到达最北位置时,该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解析 本题比较抽象,只给出了晨线与经线的交点,如果作条辅助线,将晨线补绘出来,并标注出夜半球,则会直观得多。2月19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晨线和夜半球如右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地球的自转,该经线进入昼半球的范围将增大,即P点在该日会北移,但P点最北不可能到达北极点;当P点到达最北位置时,该点即晨线与纬线圈的切点,该经线的地方时应为12时。选A。
答案 A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并绘制了如下地形剖面图。实线为等压面,虚线为等温面,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据此回答16-18题。
16.图中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7.下面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图,能正确表示近地面丙地夜间状况的是 ( )
18.若图中信息只有一处正确,则地理兴趣小组的观测时间可能是 ( )
A.8:00—9:00 B.12:00—13:00
C.15:00—16:00 D.23:00—24:00
解析 山谷风是学习热力环流知识时常涉及的内容,解答本题组前可以先绘制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如右图),并添上等温面。如下左图,表示白天,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应向上弯曲,乙、丁两处风向是正确的,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下弯曲,对照题图可知只有等压面向下弯曲是错误的。如果表示夜间,参见下右图,吹山风,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表示低压,甲处表示的等温面向上弯曲,与题图正好相反,乙、丁两处气流方向也与题图中相反,题干中说只有一处正确,则丙处等压面向下弯曲是正确的,地理兴趣小组观测的时间最有可能为夜间。
答案 16.C 17.C 18.D
方法二 因果联系法
[提分狂练]
贡嘎山(主峰海拔7 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是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沟内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下限的海拔约2 850米。沟内年平均气温在15 ℃左右,沟内蕴藏有大流量沸泉和温泉,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据此回答1-2题。
1.海螺沟拥有低纬度地带海拔最低冰川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但海拔高,气温低 B.沟内封闭,光照弱
C.位于暖湿气流迎风坡,降水多 D.地处阴坡,气温低
解析 海螺沟冰川位于贡嘎山东坡,处于东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补给量大,冰体的温度较高,向低处运动速度较快,冰川分布的海拔低,冰舌有时还能深入森林带内。
答案 C
2.近几十年来,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 )
A.全球气候变化 B.植被破坏,降水减少
C.温泉、沸泉大量融化冰川 D.极端寒冷天气增多
解析 冰川下限的高低取决于冰雪的补给量与消耗量的动态平衡。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反之雪线下降。海螺沟冰川下限有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答案 A
读全球海洋pH变化图,回答3-4题。
3.据图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
4.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1985-2005年全球海洋CO2浓度与pH呈负相关,而CO2浓度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第4题,全球海洋酸化不仅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还会对以碳酸钙物质为主体的珊瑚礁产生腐蚀,增加了保护珊瑚礁的难度。
答案 3.D 4.A
读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天池是一个美丽的湖泊,其成因是( )
A.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层下陷积水成湖
B.海区自然封闭后地壳抬升积水成湖
C.处于火山口,四周高,中间低,积水成湖
D.泥沙淤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湖
6.图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水流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长白山天池大致呈圆形,是由四周高中间低的火山口积水而成。第6题,本题题干与选项之间看不出直接的因果联系,要判定正确选项需要读图分析水流最快的原因。图中甲、乙、丙、丁四河段,甲河段等高线最密集,地势最陡,水流速度应最快。
答案 5.C 6.A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7-8题。
7.第Ⅰ阶段,该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原因不包括 ( )
A.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
B.耕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C.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D.科技发达,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高
8.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解析 第7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能满足水稻生长;耕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精耕细作的基础,两者都有利于水稻高产;而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也需要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但第Ⅰ阶段科技不发达,商品率低。第8题,市场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答案 7.D 8.A
读澳大利亚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和某地降水量统计图,回答9-10题。
9.此时,图中Q地干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B.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D.受寒流影响,降水不多
10.某地降水量统计图最可能表示的地点是( )
A.Q B.R C.S D.T
解析 第9题,四个选项中的因果关系虽然都成立,但只有一项是Q地干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Q地附近等压线分布状况,可以判断Q地受东南风影响,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干燥少雨,形成了热带草原明显的干季。选C。第10题,先分析某地降水量统计图中呈现的冬雨较多的信息,然后由果溯因,寻找冬雨较多的原因和相应地点。具体分析:图中降水量最大月份为6、7月,这是南半球的冬季,冬季雨水较多的是地中海气候,而T处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和低压影响,多阴雨天气。选D。
答案 9.C 10.D
(2012.浙江文综,5-6)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格上涨。回答11-12题。
11.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 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
A.软件产业发达 B.国内市场广阔
C.运输条件优越 D.劳动力价格较低
解析 第11题,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势北部高,中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积涝成灾。第12题,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同时,硬盘生产工厂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
答案 11.A 12.D
2013.长沙模拟)右图是“某国沿海地区的一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自1960年开始,历时13年建成。读图回答13-14题。
13.修建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
B.加强南北地区的交通联系
C.缓解北部农业用水紧张的压力
D.开发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14.该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南北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 )
A.南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北部地区位于雨影区
C.南部地区水系发达 D.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
解析 第13题,结合经纬网可以知道图示的调水工程为美国西部的北水南调工程,该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南部城市和农业用水问题。第14题,水资源的数量取决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该地区北部降水量多于南部地区,河流径流量比南部多,水资源丰富。
答案 13.A 14.D
2013.东北联考)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 B.年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
C.洪峰流量及出现频率减少 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16.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5题,图4时期与图1时期相比,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则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必然导致丰水期河水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少,年内径流量变化加大。第16题,该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河床升高而汛期水位较高,增大了洪涝的威胁;同时图中显示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地区由于地面硬化,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加大,使洪峰出现的时间较早,水位较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华北地区湖泊较少,很少围湖造田;也不是草原地区,不会因为过度放牧导致调节径流功能下降。
答案 15.A 16.D
意大利北部城市威尼斯素以“水城”之美誉闻名于世。从抵御外敌入侵、建立海上强国到吸引八方游客,水在威尼斯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水而繁荣的威尼斯,如今却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危险。有专家甚至断言,80年后威尼斯就将从地图上消失,这颗亚得里亚海上的明珠从此将永远成为历史。据此回答17-18题。
17.威尼斯现在每年都要遭受100多次规模不等的洪水袭击,洪灾发生的频率是一百年前的6倍。有关洪灾喜欢光顾威尼斯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过度抽取地下水
C.威尼斯所在的泻湖湖底不断堆积淤泥
D.非洲板块向北迅速移动,并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导致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
18.人类活动是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第17题,洪灾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海水倒灌水城威尼斯的几率;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使本来海拔不高的水城,海拔更低了;威尼斯所在的泻湖湖底不断堆积的淤泥使湖泊蓄洪调洪能力下降;非洲板块向北移动,并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导致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注意板块移动的速度缓慢,不能说是迅速移动。选D。第18题,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人类活动”“最主要原因”。导致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最主要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控制海平面上升的当务之急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时间长、数量大,应该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选C。
答案 17.D 18.C
方法三 排除法
[提分狂练]
如下图所示,中心点M的经纬度为(105°E,15°N),虚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地球表面①②③④四点纬度的大小关系为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2.下列关于图中②点所在地形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地形区的主要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水系呈向心状分布
C.1月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
D.等高线数值大体上从中心向四周递增
解析 第1题,①②两点位于③点的北部,三者纬度关系为①>②>③,排除B、C两选项;根据中心点M到A、B间隔纬度分别为90°的规律计算,图中相邻等值线之间纬度相隔大致为15°,故④点位于赤道,纬度比③点低,排除D选项。第2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形区为四川盆地,该盆地的主要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盆地地形等高线数值大体上从中心向四周递增,排除A、D选项;受盆地地形影响,水系呈向心状分布,排除B选项。
答案 1.A 2.C
下图是2012年10月底美国纽约市近地面气压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29-31日控制纽约市的天气系统是 ( )
A.急行冷锋 B.温带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准静止锋
4.受该天气系统控制期间,纽约出现的天气是 ( )
A.细雨连绵 B.狂风暴雨 C.秋高气爽 D.艳阳高照
解析 第3题,该天气系统经过前后,气压没有明显的变化,因而不可能是急行冷锋、准静止锋,排除A、D选项;该天气系统最低气压值低于980百帕,温带反气旋不会有这么低的气压,排除B选项。第4题,比较强的低气压系统,不可能是细雨连绵、秋高气爽或艳阳高照天气。事实上,北京时间30日8时许,飓风“桑迪”在美国新泽西州海岸登陆,并在纽约等地肆虐,造成了巨大损失。
答案 3.C 4.B
5.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湿地的主要功能或用途应是 (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应是”,对照四个选项,可知解答此题应采用排除法。湿地一般来说水分含量比较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具有调节径流和降解毒素、净化水质的功能,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将其中的水排干,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这一点可以将A、D选项排除。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可排除C选项。
答案 B
下图示意某国(①区域不属于该国领土)玉米主产区和玉米种植、收获的时间。该国制造业、采矿业是其经济支柱。读图回答6-8题。
6.该国玉米主产区选择7-10月为农闲时期,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降水稀少,水源条件差
B.冬春季节,气候寒冷不适合玉米生长
C.气候过于炎热干燥 D.降水过多,多洪涝灾害
7.7月,一艘轮船把该国矿产品从甲港口经澳大利亚西岸运往上海,沿途大多( )
A.逆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顺水 D.顺风逆水
8.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该国重点防治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锐减 B.湿地破坏 C.荒漠化 D.酸雨
解析 第6题,由纬度可知,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亚热带,7-10月南半球为冬春季节,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但不能说寒冷,更不能说炎热、降水过多,排除B、C、D选项。第7题,依据经纬度和国家轮廓可知,图示国家位于非洲最南部,从该国南部海域至澳大利亚南部沿海都属于盛行西风带,排除A、B、D选项。第8题,酸雨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问题,排除D选项;该国热带草原面积广阔,半干早、干旱地区面积大,森林、湿地面积小,森林锐减、湿地破坏不属于该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排除A、B两选项。
答案 6.A 7.C 8.C
读我国某城市气候统计表。完成9-11题。
月份 项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 级的日数(天) |
1.5 |
1.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 |
166 |
48.9 |
26.2 |
26.0 |
3.5 |
9. 该城市可能位于 ( )
A.鄱阳湖平原 B.宁夏平原 C.成都平原 D.黄淮平原
10.该地最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 )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11.实际观测发现,该城市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C.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地面温度较高
解析 第9题,由于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因而排除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亚热带的鄱阳湖平原和成都平原;宁夏平原地处内陆,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也应排除。选D。第10题,结合第9题答案,黄淮平原受台风影响较小,地形平坦,地形雨少,因而排除C、D两选项;北方地区夏季会产生对流雨,但也是局部的,降水量和降水范围远不如锋面雨的大,应排除。选B。第11题,对比分析两个月份降水量可以发现,5月份降水量远少于7月份,原因是5月份晴天多,光照强。选A。
答案 9.D 10.B 11.A
下图为某地区简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M、N、E、F四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M B.N C.E D.F
13.图示地区最适宜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季风水田农业
解析 第12题,根据河流短小的特点,可以判定图示岛屿上存在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而该地区处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E、F两地在背风地带,处于雨影区,降水量比较少,应排除。M地处于迎风坡的山麓(河口位置,海拔最低)地带,降水比处于山腰(山区小河流中游)地带的N地要少,排除A选项。选B。第13题,图示区域山地面积比较广,平坦的大面积草场较少,不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差,不适合谷物生长,排除B、D选项。选C。
答案 12.B 13.C
2013.吉林模拟)2010年11月“渝新欧”国际铁路全程试运行,铁路从重庆始发,经达州、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向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杜伊斯堡,全程11 179公里。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热带雨林气候在a大洲分布最广
B.铁路沿线上的景观变化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胡杨林景观出现在沙漠中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
D.b段铁路线是青藏铁路的一段
15.下面对杜伊斯堡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便捷的海陆空交通 ②丰富的煤炭资源 ③丰富的铁矿资源 ④广阔的市场 ⑤丰富的水力资源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14题,由图示得知胡杨林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第15题,由鲁尔区工业的区位优势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14.C 15.D
16.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夏季0 ℃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该省区是( )
A.黑龙江 B.贵州 C.江苏 D.新疆
解析 读图可知,夏季0℃层高度和河流年径流量关系密切,自1970年以来,夏季0℃层高度波动上升,说明夏季气温在波动上升,河流年径流量也在波动上升,说明河流的补给方式增加了冰雪融水补给,出现冰雪融水补给方式的地方在我国西北地区(新疆)或者东北地区(黑龙江),但该河流年径流量较大,可排除西北地区(新疆)。
答案 A
2013.山东莱芜调研)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18.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 )
A.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
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 第17题,区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由少到多,中心城市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据此判断结论。第18题,城市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②阶段区域城市分布均匀,说明内部经济差异较小。
答案 17.C 18.B
方法四 代入法
[提分狂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开幕。下图是会议开幕日全球四地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坐标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从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2.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丁、乙、丙、甲 B.丙、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
3.在印度尼西亚的某中资机构员工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图中四地,最有可能位于印度尼西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图中丙地的昼最长,甲地昼最短。因为北半球为冬半年,越往北昼越短,所以四地中甲位于最北,丙位于最南,代入选项即可确定D选项正确。第2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与纬度成正相关。乙地昼夜长度相差最小,纬度最低;丙地昼夜长度相差最大,纬度最高。代入选项即可确定C选项正确。第3题,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附近,昼夜长短相差较小,由上题可知乙地纬度最低,可能位于印度尼西亚,B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3.B
下图为黄山“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读图回答4-5题。
4.“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
A.c、① B.a、② C.e、③ D.d、④
5.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 根据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运用尝试填图法确定a为喷出岩,b为岩浆,c为侵入岩,d为变质岩,e为沉积岩。使用尝试填图法时,要先根据图中已知信息确定b为岩浆,e为沉积岩,再根据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判定其他内容。第4题,“天狗”为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对应图中c,相应的地质作用为①,即侵入作用。A选项正确。第5题,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D选项正确。
答案 4.A 5.D
下表为韩国不同季节气象资料统计表,读表完成6-7题。
6.根据表中信息判断,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
A.干热风 台风 梅雨 B.沙尘 梅雨 酷暑
C.干旱 台风 伏旱 D.沙尘 梅雨 台风
7.与表中③的成因相关的是 ( )
A.冷暖气团交汇 B.东北信风
C.空气旋转辐合上升 D.副热带高压
解析 第6题,①虽然干燥但毕竟发生在春天,气温还达不到干热风的要求,故不选A;韩国受东亚季风影响,雨带时间介于我国江淮梅雨时间(6月)和北方雨带时间(7、8月份)之间,故②是受雨带影响形成的梅雨;③发生在②之后且空气湿润,不会是伏旱,③为酷暑,确定B选项正确。第7题,将第6题的答案代入本题中分析。冷暖气团交汇常形成降水,不选A;韩国不受信风的影响,B错;C选项表示气旋,它易形成对流雨,不选C。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6.B 7.D
右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c为经线,b为晨昏线,甲、乙两点是晨昏线b与a、c的交点。冬半年的某一天,两个地理研究小组分别在甲、乙两地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甲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在北京时间12:04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读图,完成8-9题。
8.若夏至日时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26′,则甲地纬度可能为 ( )
A.50°N B.53°N C.41°N D.47°N
9.有关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两地同时看到日出 ②两地日落的时刻相同 ③甲地在北京东北方向
④乙地在北京东南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8题,根据在同一天甲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可知,两地的纬度差为6°。根据夏至日时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26′,可算出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2°26′。将各选项代入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HA=90°-|φ-δ|=90°-|50°-23°26′|=63°26′,A错;HB=90°-|53°-23°26′|=60°26′,B错;HC=90°-|41°-23°26′|=72°26′,C正确;HD=90°-|47°-23°26′|=66°26′,D错。第9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在的晨昏线b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晨线,两地同在晨线上应该同时看到日出,①正确。两地处于不同经纬线上且昼长不同,因而日落时刻不可能相同,
②错误。根据题中“甲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在北京时间12:04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可计算得出甲地经度为117°E,乙地经度为119°E。结合上题可知甲、乙两地皆在北京(40°N,116°E)东北方向,③正确。
答案 8.C 9.C
10.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用尝试填图法将各选项内容代入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一定是水圈,基本确定C选项正确,当然还应继续将C选项中除水圈外的其余三圈层按次序填入图中验证。
答案 C
2012年6月24日,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了7 000米水深,并且在7 020米的最大深度成功坐底。读图,完成11-12题。
11.流经图示区域的洋流流向及性质分别是 ( )
A.自南向北、寒流 B.自北向南、寒流
C.自南向北、暖流 D.自北向南、暖流
12.下列有关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
解析 第11题,可用代入法将各选项代入图中验证。A选项自相矛盾,因为自南向北即从纬度低的海域流向纬度高的海域应为暖流,而不是寒流;同理,自北向南即从纬度高的海域流向纬度低的海域应为寒流,D选项也自相矛盾。最后可根据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确定C选项正确。第12题,海沟一般处于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上,而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大洋最深的地方,B、C、D三选项中板块交界地带都不是图中大洋最深的地方。
答案 11.C 12.A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区域工业产品单位产值进行调查,绘制了三种生产要素费用等值线(单位:元)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若只考虑运费、劳动力价格及污染物的控制费用,该工业产品生产厂应建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4.某外资老总经过考察后,决定在P2处投资办厂,决定该厂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
A.劳动力 B.技术 C.动力 D.原料
解析 第13题,分别读出图中各地三项费用,并计算出各地的总费用,总费用最低的地区适宜建该工业产品生产厂。①地6+3+3=12元;②地8+3+4=15元;③地5+7+4=16元;④地2+6+3=11元。第14题,通过分析P2处某种工业产品的三项费用,可以发现P2处单位产值污染物控制费用最高,说明该处环保的要求最严,也就是说该处环境质量最好。
答案 13.D 14.B
15.下表为截至2010年底我国四地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单位:千米)。①②③④四地分别为
|
铁路营运里程 |
内河航道里程 |
公路总里程 |
高速公路里程 |
① |
442. 4 |
2 226 |
11 974 |
775 |
② |
2 473.4 |
2 877 |
209 231 |
2 630 |
③ |
531.5 |
0 |
60 810 |
0 |
④ |
5 785 |
5 098 |
151 945 |
1 357 |
A. 西藏、云南、上海、黑龙江 B.西藏、黑龙江、上海、云南
C.上海、黑龙江、云南、西藏 D.上海、云南、西藏、黑龙江
解析 用列举代入法解此类排序题既快速又准确。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河流结冰期长且落差大、水流急,不利于航运。将西藏缺少内河航运的例子代入各选项中就可确定D选项正确。答案 D
16.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下图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框架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自然水系统、外部再利用、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其中乙环节应为 ( )
A.给水处理 B.外部再利用
C.废水处理 D.自然水系统
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将四个选项尝试填入图中分析验证,可以发现“废水收集”之后必然是“废水处理”,不然无法循环再利用。
答案 C
读下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 市场 环境
B.环境 市场 资源
C.环境 资源 市场
D.资源 环境 市场
18.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解析 第17题,A代表环境,B代表资源,C代表市场。第18题,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提高,还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答案 17.C 18.D
方法五 优选法
[提分狂练]
图1为四处景观,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形成图1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冰川侵蚀 B.②—海浪沉积
C.③—风力侵蚀 D.④—流水侵蚀
2.澳大利亚石灰岩海岸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形成图1中四处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2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a→乙→b B.②—d→丁→b→c
C.③—丙→c→d→丁 D.④—戊→b→c→d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主要应用关键词突破法。海岸地貌主要为海浪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张家界砂岩峰林和甘肃景泰黄河砂砾岩石林为流水侵蚀地貌,分别分布在湿润地区和河流沿岸地区。第2题,可能有不少同学不熟悉碳循环,因而要用优选熟项法先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等在石灰岩海岸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石灰岩海岸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溶解了石灰岩以及海浪的机械侵蚀作用,这既有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也有水循环过程。生物循环中产生的有机酸对石灰岩也会产生溶蚀作用,但其作用十分有限,所以生物循环不是主要的。第3题,图1中地质地貌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形成这些景观的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尤其是侵蚀、搬运作用更为重要,“b→c”过程不能缺。另外,④图中石英砂岩为沉积岩,图2中戊为变质岩。
答案 1.D 2.C 3.B
下图是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4-5题。
4.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5.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线可知,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该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最主要原因是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植物生长缓慢,而气温低又是海拔高造成的。其他因素,如冰川、降水、土壤对植物叶面积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也深受海拔的影响。第5题,从图中可知植被叶面积指数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受水分变化的影响,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 4.A 5.B
读我国某区域风能资源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瓦/平方米),回答6-7题。
6.根据等值线递变的一般规律,乙地数值最有可能是( )
A.150 B.160 C.140 D.110
7.甲地风能资源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面状况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解析 第6题,乙地处于数值为100和150的等值线包围之中,其数值范围为100-150,但因乙地距离数值为100的等值线较近,其最有可能的数值是110。第7题,甲地为我国塔里木盆地,盆地的四周高山环绕,减小了吹向盆地的风的风速,因而甲地风能资源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状况。
答案 6.D 7.A
当前,轿车正逐步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读下图,回答8-9题。
8.轿车销售商店的区位较适宜选择在 ( )
A.中心商务区 B.居民区
C.商业区 D.交通方便的城乡接合部
9.不同等级城市每百户拥有的汽车数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B.人口密度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C.公共交通愈发达,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少
D.城市空间面积愈大,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愈多
解析 第8题,轿车销售占地面积大,又有噪音,不适宜建在市中心和居民区,在交通方便的城乡接合部较为合适。第9题,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家庭成员出行方便,不一定要拥有汽车,因而数量最少。
答案 8.D 9.C
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下图为北半球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季节冻结层与季节融化层的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大
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
D.随着海拔的降低,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大
11.下列关于冻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季节冻土阻碍农作物根系向下伸展,不利于农业生产
B.冻土不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的建设
C.多年冻土利于地表水下渗,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沼泽
D.有植被履盖的冻土层较难融化,其上不适宜建造房屋等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减小;随着海拔的降低,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大;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较大,且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区。第11题,冻土增加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建设的难度;多年冻土影响地表水下渗,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沼泽;季节冻土主要在冬季含冰冻结,夏季全部融化,而农作物生长主要在夏季,有植被覆盖的冻土层,温度较高,较易融化。
答案 10.D 11.B
读我国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出国(一年以上)人口百分比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据图分析,该城市出国(一年以上)人口出现丙高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①自然因素 ②文化教育因素 ③政治因素 ④经济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出国人口,相关最明显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第12题,从图中判断,25-29岁年龄段的人口出国比例最高,主要为出国留学和劳动力输出,受文化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选D。第13题,25-2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60-64岁年龄段出国人口比重也较大,说明60-64岁年龄段的老人出国投靠子女,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相关性最大。选B。
答案 12.D 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