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游褒禅山记》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指出治学态度必须谨慎的句子是“此所以         ”。 2.苏轼《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美景,表达超然心境的句子是“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3.苏轼《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4.苏轼《赤壁赋》中勾画历史人物曹操形象以感叹现实人生的句子是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规题型。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要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式也作了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4)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呈现的是两小问,具体分析是马兰花三次流泪的表现以及所表达出的情感,要说明的是这三次细节(神态)描写的效果。因此要在文中找到这三处的描写,提取三次流泪表现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第一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眼里含着泪”;最后一次:“满眼的泪水”,然后就要注意这三次描写之前的情节,也就是明白马兰花流泪的原因,进而把握马兰花这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至于效果,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从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现不同,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材,从小处切入,透过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思考与答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和具体。

二、(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传统题型。A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项是对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三、(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11.(2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12.(4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5.(5分)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11.试题分析:第三段用白描手法从几个角度来描写“老头”这一人物形象,先写其衣着,状其脏,邋遢;再写肖像,一显其老,二突其丑;最后再写其动作行为与语言,表其怪异。根据题干找到区间后,最后分一下层次,也就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像这样的分析,准确度高,也不易弄丢要点,概括不全。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题干中的“人物形象特点”,而不是性格特点;二是注意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可抓住这些归纳概括。同时提醒大家,阅读时,还是要养成习惯,标节圈画,这对做题很有帮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简洁明了,答题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特点,答题的形式是概括,答题的区间是文章第三段,短短一句话,就给考生带来这几点提示或要求。再者,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本题又与一般常规的考查不同,那就是常规的考法,常常是立足于小说的全篇,而本题就是着眼于小说的第三段。当然,这一点也是由试题的材料的特点所决定。说到底,那是试题材料选得好。最后,如果把五个题目放在一起来看,由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情节安排--人物意义,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链接。这也表明,命题者的思维是清晰的,思维是严密的,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都有自己的思维认知。

12.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容与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对此,应先文本的第四自然段找到哪些是虚拟旁观者说的话,然后再看虚拟的旁观者评说了哪些内容,“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几句话,两个层次,一是惊讶与怀疑,二是看不起,鄙视。解答本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答出这两点来;然后再考虑这些评说与“老头”、故事情节有什么关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是虚拟的旁观者,也要当作小说的一个见证者似的人物。这样解答问题可能更准确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考查小说第四自然段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来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这虚拟的旁观者在文中的评说内容虽不多,但代表是人们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看法态度,也预设了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结局与命运。本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虚拟旁观者评说内容的查找,二是对旁观者评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有一些难度。总之,要想答好不容易。

13.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要分析表达效果。不过解答题目,还是要有文体意识,这是篇小说,画线的句子又是描写人物的,因此答题要注意几个指向:指向人物,要考虑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性格;指向情节,要考虑画线的本身其实也是个情节,这个情节本身写出了什么,这个情节与上下情节有什么关联,这就要考虑呼应、照应、伏笔等。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画线,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才能不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通过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而领会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从一点出发,从小处着眼,这是本题的特点。再从所给的答案来看,也很好地体现了文体意识,答案具体指向表现手法,指向人物,指向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般的答题思路来看,也指句子本身,指向结构。可见,本题仅从一般的答题思路上去考虑,是不够的。它要求考生要好好审审题干中“赏析”的字眼的含义。所以,本题的考查还是着眼于考生能力的考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命题者充分利用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并借此引导考生对小说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和把握领会,体味作家的文学匠心与艺术魅力,可谓是一箭多雕。这个点抓得好,抓住了这篇小说阅读的要害之处。但有点遗憾的是,所给的答案,第二个要点,是几个术语的堆砌,未免空洞,考虑也不周。小说开头可以说是热闹的市井生活,结尾是“捡烂纸的老头”凄凉结局,这繁简的对照中仅是为了反差巨大,制造结构奇峻峭拔?作者为什么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仅是为了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本题的答案也应该有小说主题层面的考虑。

15.试题分析: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中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一个老丑、邋遢、怪异的“捡烂纸的老头”形象,为了自己的尊严,向人叫阵;人们看不起他,鄙视他,最后留下巨款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不管这答案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但它最起码能说明“捡烂纸的老头”也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梦想和世界。作者对这一小人物的死、不人物的命运是同情的,用“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不是在引导人们对老头的认识与思考?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这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这一题,题干虽然指向于人物,还是要透过人物形象的理解,去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命题者还是想让考生真正理解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领会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应是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高富帅,也不是高大尚,命题者潜意识里也有唤起对弱势群体关注的理念。人物形象--用意,本身就蕴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本题也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叶瓶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3)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

(4)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8分)

[答案]

(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每点2分)

(3)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如小说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与“他”的“大急”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第⑥段通过妻子女儿的对话侧面表现“他”对“画叶子”一事的投入专注和“他”性格的改变,突出了反思之后“他”内心获得的平静、满足。( “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即可;“具体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专心画瓶→“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生活,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常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主人公的专注、投入。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说”2分;“分述”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 “手法”2分;“赏析”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示例三:①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答出一点给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注意抓住不同的时段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时间为“开始”“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最后”,关键的词语有“后悔”“他的脾气好多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梳理,分清不同的时段,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有时没有关键的词语,要注意自己总结。如此题的时段为:“开始”“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最后”,关键的词语有“后悔”“他的脾气好多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的题目,注意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答题时注意衬托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透过语言看人物的心理,注意分清人物的主次,如是主要人物就直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是次要人物,还要注意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此题“妻子”就是文中的次要人物,注意对主人公的侧面烘托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可以分析开头、结尾的特征,行文或组织材料的特征等。艺术手法可以从对比、烘托、象征等角度分析。思想主题可以从深刻性和广泛性和讽诫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明确特征,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五、(2016届湖南株洲二中、湘潭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有虫眼的豆子

刘立勤

五队的队长叫老甩。

五队本来有一个队长,人姓白,心却是黑坨坨。白队长的黑坨坨心从不估摸队里的事,也不估摸家里的事,整天估摸别人的事。估摸着怎么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到他家里,估摸着怎么把别人的女人哄上自己的床。种下的苦瓜子多了,苦瓜就出了。老甩一吆喝,队里人一声吼,齐刷刷举手把老白拉下来,又齐刷刷举手把老甩推上去。老甩为人耿直,做事公道,政策也硬,又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好多人都说他干得好。队长是个苦差事,干得好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了人,就有人说他干得不好,世上没有公平秤。先是老白。老白干队长时是不干活的。还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还可以白睡别人的女人,日子挺熨帖。老甩干了队长,他就没了这些特权,还要苦扒苦作,一杆秤分粮。接着是老白睡了的那些女人,老白做队长时,她们可以不干活或少干活,还能得到许多便宜。老甩做队长了,不喜欢这一套,她们就没了这些便宜。

于是,老甩这队长还没干上一年,这些人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老甩选下去。村里人没文化,选队长不易。已经开了两天会了,还没商量出个选举办法。老甩说是用老办法:举拳头或是站队。可老白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就不答应。老甩说全队没人识字,请村上老师帮忙。老白信不过,也不答应。弄得老甩也没办法,就问大家,大家也没主意。生生是熬了两天两夜,也没生出个选队长的法子。熬到第三夜了,老白生出一个法子。老白说:“我们选豆子。”老甩说:“选甚豆子?”老白说:“我俩一人一只碗,社员一人一粒豆子,他们选谁就给谁碗里装豆子。哪个碗里豆子多,哪个就是队长。”老甩说:“和举拳头、站队一个样。”老白说:“不一样。”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老甩就起身同会计去找豆子,剩下老白冲着几个女人“哈哧哈哧”笑。老甩和会计找回了豆子,也找回了两只空碗。老甩说:“有红纸的是老白的,没纸的是老甩的。”说罢,就发豆子,每人一粒。人们捏着豆子,就觉得豆子沉甸甸压得心慌,就像拿着个金元宝,拿在手上细细瞅。好久没吃顿饱饭了,有人盯着豆子就生出饿意。只听老甩喉结上下一滚,恶出一声脆响:“都别吃了,那是队长呢!”那是队长,自然是吃不得的。再仔细瞅一遍,又舐一遍,都庆幸没吃,豆子有虫眼呢。于是,依依不舍地把豆子丢进碗里,碗里就生出一串好听的声音,漾在心里好舒坦。老甩听了,就笑了,投豆子的人也笑了,老白也厮跟着笑。这时,不规矩的男人就在女人的大腿上掐一把,女人夸张地一叫,会场上热闹得很。选举正在继续。老甩的老碗边排成了队。一人一粒,顺着碗边“叮儿当儿”叫得好听。听得老甩咧着嘴笑,豆子却长得慢。老白的老碗边虽然没几个人,一人却是一把,虽然没生出好听的声音,豆子却欢欢地长,长得老白咧着嘴笑。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会场上立马静寂了许多。手上没了豆子,碗里也没了声响,老白盯着碗里的豆子“哈哧哈哧”地笑,老甩也厮跟着“哈哧哈哧”地笑。笑罢了,老白端起老碗,高喊一声:“我是队长!”老白喊罢,又“哈哧哈哧”笑,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

老甩说:“队长还是老甩!”老白说:“我的豆子多,我是队长!”老甩说:“我的豆子多。”老白说:“我堆尖一碗,你只有半碗。”老甩“哈哧哈哧”笑了一阵,说:“我发出的豆子都是有虫眼的,收回来的也都是有虫眼的。你数你老碗里有几粒有虫眼的豆子。”

老白听了老甩的话,立马傻了眼。老甩发的豆子确是有虫眼,他接过手仔细瞧了瞧,又扔了。没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圆豆子,却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了。老白想到这儿,“啪”的一声把手中的老碗摔了,圆溜溜的豆子在会场四下乱钻,人们哄笑,四下抢起来。这时,老甩就甩出一声队长的恶吼:“豆子都交回来,还可以种二分地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得队长选举胜利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B.小说突出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老白被老甩有虫眼的豆子算计后,摔了手中的老碗,就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

C.老甩做队长虽然比老白干得好,但是干得好容易得罪人,所以他当队长还没一年,村里人就都嚷嚷要改选队长,把他选下去。

D.老白做队长时不仅不干活,可以白占队里的东西,他的生活作风还不正派,可是在改选队长时还是有人支持他,小说着重批判了这种黑白不分的愚昧的人。

E.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2)文中老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虽然是在最后交代老甩用有虫眼的豆子赢了老白,前文也是有暗示的,试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6分)

(4)请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说说有怎样的现实意义。(8分)

[答案]

11.(1)A  E (选A给2分,选E给3分,选B给1分)

(2)①为人耿直,作风正派。不和别的女人挤眉弄眼。②做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享受任何特权。③聪明,有头脑,用有虫眼的豆子战胜了想要投机取巧的老白。(每点2分)

(3)三处暗示:①老白提出用选豆子的方法选队长时,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这就暗示老甩想到了对策,用有虫眼的豆子;②选举过程中,老白那边作弊,“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投票完毕后,我是队长!”老白喊罢,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这两处“笑”体现了老甩对赢得选举胸有成竹。(找到暗示处,4分;分析2分)

(4)这篇小说通过正直能干的老甩战胜投机取巧的老白当选队长的故事,赞扬了像老甩一样朴实正直、作风正派、不讲特权而又充满智慧的好干部,谴责了不务正业、贪图享受、作风败坏的害群之马。(4分)这篇小说在反腐倡廉的当今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人民群众要的是清廉正直、给百姓办实事的党员干部,不干事、作风坏的官员必将被人民唾弃。这篇小说还启示我们:对待腐化堕落的干部不能姑息,要运用智慧和腐败者作斗争,要营造廉洁的社会氛围。(4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特征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结合人物的言行,然后提取性格关键词“耿直”“公道”“聪明”,分点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3)[试题分析]先找到情节暗示,再分析情节的作用。三处暗示按时间顺序依次为:①老白提出用选豆子的方法选队长时,老甩“乜了眼老白,就想起满坡焦黄的庄稼,应了”,这就暗示老甩想到了对策,用有虫眼的豆子;②选举过程中,老白那边作弊,“有人看出了蹊跷,拿眼去瞪老甩,老甩却不管不顾咧着嘴笑”;③投票完毕后,我是队长!”老白喊罢,老甩也不言语,厮跟着“哈哧哈哧”笑:这两处“笑”体现了老甩对赢得选举胸有成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内容上,二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①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②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③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④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⑤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⑥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