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纲要

 

 

 一、基本理念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养成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科学的语文实践;

 

    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

 

    通过参与与生活对话;

 

    通过灵魂让原我与超我对话.

 

走出高三语文复习的误区

 

    高三语文复习如何进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常年执教高三,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以为,语文复习尤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思想。

 

(一)、重做题轻读书。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殊不知,题目做多了,势必减少了读书的时间。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复习应该是精练,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滥,宜巧忌偏。只有精练,才能保证有时间读书。而只有广泛阅读,读字词、读课文、读作文、读课外书,才能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刘勰这一著名的论断所阐明的,也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得真正语文能力的道理。同学们,花时间去读书吧,而不要整天拿题目来做啊做啊!

 

(二)、重语基轻作文。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塌实,复习效果也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起来就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多写几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语基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语基复习固然重要,作文复习同样重要。在近几年高考中作文所占的比分已发生很大变化,已占整个试卷的百分之四十。教师轻视作文的复习,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学生轻视作文的复习,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作文复习确实难以把握,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先从《考试说明》的研究入手,明确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几年高考作文,把握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针对地从事作文训练,同样能够提高作文水平。

 

(三)、重识记轻阅读。这也是高三语文复习阶段中常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只好靠基础,靠天收,靠运气。于是对阅读这一大块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甚至把它当作难啃的石头而丢在一边根本不复习。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进入21世纪,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阅读关系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和生存质量,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一直是十分重视,分值高,评分要求严格。再者,做阅读题也并非毫无规律。课本及报刊上介绍了许多方法可供借鉴,我们也可自己探索一些方法。

 

(四)、重理解轻表达。有相当多的学生以为,主观表达题费力大,收益小,见效慢,练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于是,他们不学用词造句,让他们做“仿例造句”“扩展语句”的题目,他们的试卷上往往是空白;让他们做阅读题,他们也懒得自己去分析思路、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自己直接报出答案。这样的后果是,高考试卷上第四大题阅读题,学生的答案往往是语言苍白无力,前言不搭后语;第五大题语言表达题,得分率更是十分低下;不用说,这样的学生要想在作文中拿高分,也犹如登天。因此,复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表达的训练,多说,多写。

五)、重资料轻教材。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肯定少不了。但不少教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反正高考不考书上的,于是就将教材晾在一边,一心只读复习资料;甚至在一些学校,第六册教材竟然弃而不教(为了应付会考,第五册不得不教)。不错,当今高考题大部分来自于课外,结合教材的题目看起来很少,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有什么用了。认真分析一下高考试题,几乎都可以依靠中学教材的知识来解决。教材提供给我们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素材运用等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文言文,试卷上的每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种句式的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有相当多的课文中现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试卷。试想,如不熟悉教材,这些题目又怎么能答好?

 

(六)、重课内轻课外。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把学生禁锢得过于严密。学生一进入高三,便似乎成了大熊猫之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学生除了啃老师发来的一大堆资料,不得看电视,不得看报刊,不得走出校门。学生也由对高考的诚惶诚恐转而对老师的唯唯喏喏,,恨不得一下子把老师的东西嚼烂了吞进肚子,换得大学的门票。其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复习阶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作文),我们就不难发现,高考试题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它要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对生活的评判能力。不用多说,知识面狭窄、能力匮乏、时代感不强,是根本做不好的。所以,我们应当倡导学生多读读课外的《语文报》《青年文摘》,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多写写观察日记,多议议社会热点。如此这般,一定能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

 

三、关于作文训练的安排

1、知识复习课。

 

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知识要点高考命题角度归纳→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试题详情

3、综合试卷评讲课。

 

评讲试题要防止对答案和就题论题的情况。评讲课,一要注意突出重点。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题目、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该成为评讲的重点。二要注意将错误原因的分析和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结合起来,使训练起到强化知识巩固和运用的作用。

 

试题详情

4、作文指导、讲评课。

 

本学年大约可以搞26次左右的定时作文训练,每次作文训练后经过精批和略批,按照每次训练要求积累评讲素材,然后用一节课评讲,评讲的重点是每次作文训练的要点,如第一次的要求是如何达到基准分,评讲内容就是“不走题、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有讲有写,不再进行专题复习。

 

试题详情

5、课本串讲课

 

课本串讲课型:一定要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拿出当年的笔记。采用学生自己整理和教师整理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把握这个课型时有难度,难就难在备课力度要大,需要教师给学生整理出要点来。我们学校每年都是教师分工,两个教师包一个单元,把这个单元最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全组共享。尤其文言文部分,我们分工把每篇文言文的重要记忆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整理出来,年级集印成册。

 

试题详情

6、专题课:认真查看学生在本块内容上还有哪些不到位的方面。

 

可以采用“练―讲―练”方式,也可以采用“讲―练―讲”,“练――讲――练”模式更有针对性.后期的 “讲”要讲薄弱、讲关键、讲方法。后期的练“练”要练薄弱、练思路、练技巧。

 

试题详情

7、定时训练课:专题训练、全面训练与重点训练相结合。教师要嘱咐学生在薄弱项上下工夫,不能避重就轻。定时训练后要全体查看和重点查看相结合。对倾向性的问题一定要强调。不能泛泛而练,练一次就要有一次的目的,练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

 

试题详情

8、习题讲评课:

 

⑴每次训练后,都要认真查看本班各道题的正答率,结合着年级的全体正答率,分析出本班在哪道题上学生是薄弱的,分析出原因并制定出改进措施。⑵把“尖子生”和“希望生”的卷子要拿到手认真分析,分析出每一个人答每一道题的情况,要进行面批,单独进行辅导。⑶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对全班加以强调,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个别解决。⑷试卷讲评课避免泛泛而讲,要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把握和解决薄弱点是关键。⑸可以让学生展示思路和答案,教师也可以展示规范的思路和标准的答案。可以把标准答案与学生答案相比较,得出为什么错和怎样才不会错的结论。考试后在年级进行的质量分析中大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问题分析透彻,将措施制定准确。

 

试题详情

解答这类习题,要让学生知道标点符号的应用应该着眼于句子的表达,离开表达需要谈标点是没有意义的。考标点,实际在考语言运用。让学生注意以下两点:一、要解决标点活用的考题,要明确点号表示停顿长短的等级;二、标点符号的判定,还要结合语境和语意(标点错用后一般会造成句子产生了歧义,或句子不通顺,或句子表达不规范。)

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2、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

 

应当能把握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等不同类型诗歌的特征。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典故如“武人”“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竹”“菊”“兰”等意象。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古诗鉴赏表述

 

①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

 

◆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③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④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⑤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⑥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⑦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⑧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⑨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⑩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回答诗词鉴赏题的思维:利用有效信息把诗词理解透彻,充分把握问题的角度,利用鉴赏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从准确角度回答问题。

 

 

 

 

    (四)文言文复习部分

 

文言文部分的复习目标:一是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语活用),一是根据上下文判断语义的能力。

 

文言部分的复习注意两点:一是凡是课本上(包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要做到:每句会翻译、每词会解释。大量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唯一捷径。

 

北京试题的文言部分主观题,不是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断句。这就是一个新的信号,有可能从多个角度考查文言知识。

 

 

信:忠实原文意思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试题详情

二、掌握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试题详情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试题详情

3.拆:

 

如:妻子:妻子儿女

 

试题详情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试题详情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       “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

 

试题详情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试题详情

三、四个步骤:

1.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试题详情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

 

试题详情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试题详情

备考时注意两点:一、让学生掌握散文知识(尤其散文写作的技巧),有分析散文的能力。二、让学生掌握阅读与做题的规律,如一要阅读文章,理请文章主旨、思路和脉络,二要 阅读习题找准问题的关键,确定问题的角度,三要再读文章,寻找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区 间,寻找回答问题的角度。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