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地图知识及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基础要点归纳】

    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符号、颜色表示出来的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昌毙鎏(图上距离的单位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千米,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即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大小是值的大小。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愈小,要表示内容愈详细,选用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比例尺愈小。

2.方向

    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指向北方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适用于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

    适用于有指向标的地图

    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

三种定向法中,按经纬线定向最精确。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纬线怎样弯曲,同一条纬线上的各点都是位于正东或正西(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一般以弧度较短的一段劣弧为准)。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4.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距离,相对高度随比较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坡向的识别:示坡线、等高线间垂直于两条等高线的最短线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处)如图所示:

等高线上高度注记的字首朝地势升高的一方,河流常发源于山谷处并向低处流。

(3)等深线:标注的高度表示海底的深浅,疏密的状况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图的基础上,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海拔的高低,在分层设色图上附有高度表可以查看。

(5)地形剖面图

剖面线的绘制是地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用图介绍绘制的一般过程。请按图上标注的序号阅读。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三种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要领

 

    等高线

    等温线

    等压线

数值范围和极值

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②海拔最大、最小值

①所在南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②区域气温差的大小

①判断高低气压中心②区域气压差大小

延伸方向

地形走向

①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②与海岸线平行(海陆位置)③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地势)

 

疏密程度

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②坡面凸凹:凹坡是高密低疏;凸坡是高疏低密

①温差大小: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海洋疏

风速大小:密集风速大、稀疏风速小

弯曲方向

①山脊:凸向低数值处②山谷:凸向高数值处③鞍部:两山或两谷之间

①向高纬凸:夏季的陆地、冬季的海洋、暖流经过和地势低的地方②向低纬凸:冬季的陆地,夏季的海洋,寒流经过和地势高的地方

①高压脊:凸向低压处

②低压槽:凸向高压处

局部小范围闭合

①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③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①盆地闭合曲线:夏季炎热中心,冬季温暖中心;②山地高原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区;③表示温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①高气压中心:中间高,四周低;②低气压中心:四周高,中间低;③表示气压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如下表:

2.其他等值线性质特征

 

疏密程度及含义

弯曲状况及含义

闭合状况及含义

影响该等值线的因素

疏密

含义

弯曲方向

含义

中周

含义

等降水量线

地区差异小

高一低值弯曲

降水较同纬多

中低周高

少雨区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山腰较山麓、山顶多

地区差异大

低―高值弯曲

降水较同纬少

中高周低

多雨区

等震线

烈度相差小

高一低值弯曲

破坏较两侧大

中低周高

破坏较小区

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烈度相差大

低一高值弯曲

破坏较两侧小

中高周低

破坏较严重区

等盐线

盐度差值小

高一低值弯曲

盐度高

中低周高

低盐度区

A.气候―蒸发与降水B径流――稀释

C.洋流一寒低暖高

盐度差值大

低一高值弯曲

盐度低

中高周低

高盐度区

等太阳辐射线

太阳辐射差值小

高一低值弯曲

太阳辐射强

中低周高

弱太阳

辐射区

A.纬度一太 阳高度角B.日照时间长短(云量、海拔高度、阴坡阳坡)

太阳辐射差值大

低一高值弯曲

太阳辐射弱

中高周低

强太阳辐射区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根据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计算出相对高度。如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x-1)d≤△H<(x+1)d,式中x为陡崖处汇集的等压线的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2)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同。

②全图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见下表)

 

 

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降低

盆地

洼地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四周高

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降低

山脊

等高线凸

向低处的

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山麓凸出的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等高线凸

向高处的

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

等高线之间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线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边缘是悬崖,或称陡崖

(4)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与气候结合:

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对流层下部的垂直递减率为0.60C/100m

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

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水库坝址宜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区域。

③与运输线路结合: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④与“点”的区位结合: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

⑤与农业生产结合: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4.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并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要注意分析下列各项。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5.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1)概念

把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太阳高度线,用等太15日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图称为等太阳高度线图。

(2)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①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②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③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此图是昼半球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即晨昏线。

④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6.等压线图的判读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分析等压线图基本思路如下。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7.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

⑴潜水等水位线图及其绘制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一般埋藏较浅,分布较广,便于开采。但由于在含水层以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所以容易受到污染。

潜水的自由水面即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向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河谷、冲沟等倾斜。在地形图上往往用潜水等水位线来表示潜水面的形状。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的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高度(海拔)绘制的,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但要注意的是:

①在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时,必须利用同一时期的水位资料,因为潜水面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②在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时,等水位线只能与地形起伏保持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决不能与地形等高线垂直。

③在沼泽地区,若地下水出露地表,则等水位线应与地形等高线重合。

④等水位线不应直接穿过河床,只能连到两岸为止。

⑵潜水等水位线圈的应用

下图为一潜水等水位线(单位:米)图,通过分析,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①潜水的流向。潜水是沿着潜水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因此,垂直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如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

②潜水面的坡度。确定潜水的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的实地距离,即得潜水面的坡度。

③潜水的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张地图上时,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之点,二者高程之差,即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④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潜水等水位线上的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则潜水补给河流水;相反,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潜水。如下图中,a为潜水补给河流水,b为河流水补给潜水,c为右岸潜水补给河流水,左岸河流水补给潜水。

⑤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合理布置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般应沿等水位线布置水井和排水沟。如下图,显然,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同理,排水沟5是合理的,4不合理。

 

【典例剖析】

【典例1】(2008年全国文综)1.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白天尤其是正午前后太阳位于天空南侧,不论山水还是人文建筑,均以朝阳(也就是能被太阳长时间照射)的为阳,背阳为阴,也用图可以说明。我国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答案:D

【典例2】(2008年广东卷)下列等高线示意图(图2)中,能反映沙丘地貌的是

图2等高线示意图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沙丘的地貌最常见的新月型,而通过读等高线图,呈新月型的只有A。

答案:A  

专题二 地理计算

【基础要点归纳】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1地图的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

①1º经线长为111km, 1º纬线长为111cosαkm〔其中α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⑴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度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差1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

⑵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H为:d(n-1)≤ H < d(n+1 (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试题详情

二、各种计算的基本方法

2.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

Vα=1670cosαkm/h。

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关计算

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º,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③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

中心对称点的分布

地球上某点A(X,Y)关于球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以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如果将地球分成“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地球的比重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º)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º,夜半球<0º,晨昏线上为0º;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º-▲φ。

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º。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回归周期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②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①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Ⅰ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度,时间上相差1小时,4分钟相差1度。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Ⅱ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Ⅲ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Ⅳ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⑵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试题详情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⑷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试题详情

3.其他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气温计算

试题详情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气压梯度的计算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面积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等于城市人口数除以该地区总人口数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各类“地理计算”的关键知识与思路:

 

关键知识

计算思路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中,实际距离要将千米或米换算成厘米。求实际距离则要把得出的厘米换算成千米或米)。

试题详情

1.先求出该图要表示的实际距离

试题详情

2.算出图上要表示的距离

试题详情

3.根据比例尺公式进行计算

地面高度、深度和温度的计算

①地面高度表示的两种方法:

A 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②不同高度温度的差异: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③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平均每加深100米,地温上升3℃15千米以下,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少;常温层深度,中纬比赤道和两极深,我国北方约为30米)。

地方时与经度的计算

掌握时间与经度的关系。即要掌握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1小时转过15°经度,4分钟转过1°经度。

试题详情

1.计算经度差

试题详情

2.将经度差化为地方时差

试题详情

3.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反之则减时差)。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除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0°外,其余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相邻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西12区的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此外,跨年月的计算要注意月大月小,平年和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还要注意有无动程时间等要求。

试题详情

1.先确定时区,求时区差

试题详情

2.再按公式运算或图示法计算区时

①时区的计算: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所得商数,再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小数点后4舍5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区时的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     两地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区差;若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区差。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理解纬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即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即H=90°-纬度差

试题详情

1.计算纬度差

试题详情

2.利用图示法或计算公式运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的计算

试题详情

1.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计算公式:某地昼长=(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

试题详情

2.在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

读懂日照图,看出太阳此时直射哪一条经线,则此经线上各点为12点。

试题详情

1.找出图上受太阳光直射的经线(确定为12点)

试题详情

2.算出某点所在纬线圈上的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范围

试题详情

3.根据经度和时间的关系,推算所求点的昼夜长短。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换算

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在自转周期上的差异

太阳日……360°59′……24小时

恒星日……360°……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了59′,的经度,时间上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运动线速度的计算

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快,1670千米/小时,在南北纬60°处约为赤道的一半;公转线速度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速度较慢,在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较快,故从春分--秋分,约为186天,从秋分--春分约为179天。

经纬度距离的计算

掌握纬度每间隔1°之间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约为111千米。经度间隔1°之间的纬线长度长短不等,由赤道上的111千米向两极递减至零。

2.地理计算综合题的复习备考策略

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针对这一高考命题思想,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计算原理。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相关地理计算的规律、原理还是较多的,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归纳整理相关的地理计算原理,搞清各种计算方法。例如:①比例尺的计算,包括比例尺的三大要素的相互换算、经纬网图中实际距离的计算等;②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包括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水库大坝高度计算等;③温度计算,包括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某一高度的气温、利用地温递增率计算某一深度的地温等;④时间的相关计算,包括地方时、时区、区时计算和逆向的根据时间推算经度,两天不同日期范围计算等;⑤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包括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的相互换算、光照图中的昼长计算、极昼极夜的纬度推算等;⑥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建筑物合理间距的计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推算纬度等;⑦人口密度计算;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⑨森林覆盖率计算;⑩各类构成比例的计算,包括农业产值构成计算、工业产值构成计算、能源消费构成计算等等。

⑵强化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从各类资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目前高考地理的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近年的高考地理计算综合题充分反映了这一能力要求趋向,或以文字材料、或以图像材料、或以表格材料展现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再根据相关的地理计算规律、原理或公式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备考阶段,对考生而言,则应以近年高考试题为样本,加强相关试题的适应性训练,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材料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解题方法,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典例剖析】

试题详情

【典例1】(2008年广东卷)图3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1-4题

试题详情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 30°E,  20°N      B.150°E, 20°S      

C.30°E, 20°S        D.150°E, 20°N

2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C.乙地昼长20小时

D.甲地夜长12小时

试题详情

3.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

比例是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大于二分之一

试题详情

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       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         D.日本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

解析:从图中可以读出这样一个信息,70°S纬线上0时日出,由此可以判定此时70°S纬线上发生了极昼,太阳直射点在20°S纬线上。

第1题: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就可以计算出12时所在的经线度数是150°E。

第2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甲乙丙丁的日出时间分别是0时、2时、4时、6时,由此可以计算出它们的昼长分别是24时、20时、16时、12时。

第3题:只要计算出此时的0时在西二区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有14个时区已经进入新一天。

第4题:虽然已经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150°E,20°S),但并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也就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A、B两个选项也就不能选。C选项就更错,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答案1B  2C   3D    4D

试题详情

【典例2】(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试题详情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试题详情

解析: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长约12.6cm,计算出两地的实际铁路长度,从而计算出两地的行驶时间,再根据时区差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B

专题三 物体运动

【基础要点归纳】

一、地球运动

试题详情

1.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1)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

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况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2)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3)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试题详情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移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试题详情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⑴产生昼夜交替

    昼夜的形成: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并非地球自转形成)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晨昏线由东向西运动)

    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①地方时

试题详情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

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二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为“+”,西侧为“―”(东加西减)

经度差的求法:所求地和已知地的经度在0°经线的两侧为“+”

同侧为“―”(两侧加,同侧减)

②区时

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0,如西五区的中央经线=5(W)×150,即为750W。

③国际日期变更线

试题详情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见下图)

 

 

 

 

 

 

 

 

 

 

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试题详情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试题详情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试题详情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试题详情

(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二、大气运动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A            B

 

 

C            D  

 

               低              高

试题详情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试题详情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试题详情

北半球

试题详情

高压脊:晴朗

试题详情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3.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试题详情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东亚―西北季风

试题详情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三、水的运动

试题详情

1.陆地水

(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一条河流可能有多种补给方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一般以在夏秋两季为主

时间较集中;不连续;水量变化大

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雨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即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我国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融雪水补给

春季

有季节性;水量较稳定

河流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积雪量及流域气温变化有关

东北地区

冰川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有季节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水量较稳定

河流水量多少,与流域境内冰川或永久积雪贮量大小及气温高低密切相关,而河流的水情变化与气温变化,尤其是气温日变化有密切联系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全年

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河流的水量大小及其变化,与湖泊、沼泽补给流域的来水量及其变化有关,水量变化一般比较缓慢,变幅较小。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的大小;地下水与河流水位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2)水循环

①主要环节

试题详情

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Ⅰ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Ⅱ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⑶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试题详情

2.海水运动

⑴形式

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试题详情

 

 

 

 

 

 

小潮                                     大潮

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⑵洋流

①成因:风海流??盛行风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西方向的洋流。(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南亚季风)

         补偿流??流向海水减少区的补偿运动-垂直方向(上升流、下降流)、水平方向(一般为南北方向,赤道逆流例外)

         密度流??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差别引起(直布罗陀、曼德海峡等处的密度流)

②分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中高纬度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太平洋、北大西洋,逆时针-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以赤道为中心)-冬季东北风,向西流,逆时针;夏季西南风,流向相反

         南极绕极环流-西风漂流(南纬30-60度海域)、纬度更高的极地东风漂流

我国大陆沿岸的沿岸流: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沿海海水向南流动形成沿岸流(寒流)。

重要海域的洋流分析:  

试题详情

①直布罗陀海峡:表层大西洋      地中海,底层地中海      大西洋。原因: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河流淡水注入少,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而大西洋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海平面低些。

试题详情

②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      北海

试题详情

③曼德海峡:表层印度洋      红海;底层红海      印度洋     

试题详情

④马六甲海峡:夏季印度洋      南海,冬季南海      印度洋。原因:夏季北印度洋海水

向东流,马六甲海峡北部海平面高于南海海平面,海水由北向南流;冬季反之。

③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增加盐度;寒流??减温减湿降低盐度(同一纬度海洋比较)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营养盐类上泛??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大渔场的分布)

         污染物扩散与航行路线:注意洋流流向与风向。

         海-气相互作用: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目前最严重的海洋污染是石油泄漏造成的

试题详情

四、地壳物质循环与生物循环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试题详情

1.昼夜更替的理解

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试题详情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º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º34´N或66º34´S。

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试题详情

2.地方时与区时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ºE的地方时。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

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图解)

试题详情

3.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试题详情

4.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A     B      C     D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A

D

C

A

B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试题详情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它们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雕塑地表形态。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作用

侵蚀

冲刷地面,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沉积

流水在搬运风化、侵蚀后的产物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6.三个物质循环的比较

 

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

作用与意义

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按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海陆循环可分为: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汇入大海等环节。

试题详情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试题详情

2.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试题详情

3.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地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的岩石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物质的地质循环。

试题详情

1.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时期且遍及全地球的自然过程,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试题详情

2.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生物循环

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合成植物的有机质,植物的有机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物 、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连续过程。物质的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

试题详情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和转化。

试题详情

2.影响并改造大气成分和陆地水成分。

试题详情

3.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典例剖析】

【典例1】(2008年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2,回答1~3题。

试题详情

1.如果该图为在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试题详情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试题详情

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试题详情

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第1题:S线代表地球表面,若表示大气环流,则H处气温高,气压低;G处气温较低,气压高;海拔高的地方气压低于海拔低的地区;大气热力环流只存在于对流层,对流层厚度最大处在赤道,厚度只有18-19KM

第2题:如果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H表示海洋,G表示陆地;①表示降水,②地表径流,③蒸发,④表示水汽输送。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3题: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则①是暖流,②西风漂流,③是寒流,④是南赤道暖流。

答案:1B   2A   3B

 

试题详情

【典例2】(2008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5题。

试题详情

5.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解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主要是冰川堆积产生的,而雁荡山陡崖峡谷则是由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专题四 气候与自然带

【基础要点归纳】

一、气候

试题详情

1.影响气候的因素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大气

环流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

试题详情

 

 

 

 

 

 

 

 

 

图7

 

 

3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0°-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

热带季风气候

低纬度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最热月出现在雨季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境内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澳大利亚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仅亚州东北部)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极地气候

极地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天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试题详情

4.气候类型的特征与判断(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

 

热带型

亚热带型

温带型

亚寒带型

寒带型

气温指标

最冷月气温 >160C

最冷月气温 00160C

最冷月气温 >160C,最热月气温>180C

最热月气温100C左右

最热月气温 <50C

气温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注: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00C,气温变化特点为冬温夏凉

从降水上看,可将世界气候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冬雨稍多)

夏雨型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10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250

试题详情

5.几处特殊气候类型分布与形成原因

⑴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后两处虽远离赤道,但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⑵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应当是雨林气候,或草原气候应当分布在雨林气候南北两侧,但东非高原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⑶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试题详情

6.几种相似气候类型的比较

⑴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试题详情

不同点:①年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大于15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在500毫米1000毫米之间;②最高月气温,热带季风气候为5月,热带草原气候在3、4月。

⑵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最冷月均温都大于0℃;干湿季不很明显。

不同点:①年降水量,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大于l000毫米;②最高月均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20℃,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大于 25℃;③最高月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8月,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7月(北半球)。

⑶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都有明显的干湿季;最高月均温都在 20℃30℃之间。

试题详情

不同点是:地中海气候为冬雨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两月,年降水在500――700毫米之间,但日本等地降水偏多;地中海气候最冷月大于0℃,而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小于0℃

试题详情

7.气候资源的评价及综合利用。

气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气候资源主要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扩展。目前人类广泛利用气候资源的领域有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旅游和医疗等。应特别关注几种重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异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气候――降水有余、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试题详情

8.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及防治

 

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

主要危害

主要防御对策

关联事件

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和交通运输工具等

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①两极冰雪融化,海面升高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改变。

①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②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开发新能源③保护森林等植被

①“图瓦卢”移民

②“京都议定书”

臭氧层破坏

氯氟烃

冰箱、空调等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国际合作,逐步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二极地区出现“臭氧空洞”、青藏高原臭氧层破坏

酸雨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和交通运输工具等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死亡。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①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开发新能源

西欧、美国东北部和我国西南地区等出现重酸雨现象

光化学烟雾

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

汽车尾气

①降低大气能见度。②刺激人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③损害植物体。

①合理布交通网,控制汽车流量。②研制开发清洁燃料等。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二、自然带

试题详情

1.自然环境五要素

五种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整体性(相对的)。其中,气候为主导性因素,植被最具代表性(指示作用),土壤为中心环节;由于位置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差异??地域分异(绝对的)。

试题详情

2.世界自然带的类型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褐土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未发育

试题详情

3.世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天气系统是地理学习能力再生点之一。其基本判读方法如下。

(1根据等压线数值分布特征,判读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等气压场名称。

试题详情

(2)根据气压差异判读风向,基本原理: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

(3)根据气压梯度判断风力,同一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疏密(密大疏小),不同等压线图中看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既要看气压差的大小,更要注意比例尺的大小)。

(4)不同地点天气状况分析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低压槽附近因冷暖气流交汇常伴有阴雨天气(如图1),高压脊控制则为晴朗天气。

2季风对中国降水量和旱涝的影响

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如图所示。

试题详情

(1)中国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夏季风带来。

(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夏秋季节(5―10月),南方地区雨带到达早,退出迟,雨季长;北方地区雨带到达迟,退出早,雨季短。

(4)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我国多旱涝灾害。夏季风主要源于“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因此副高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正常情况,受“副高”的推动,每年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6~7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7~8月,雨带移至东北、华北;9月开始南撤,10月撤出我国大陆。当夏季副高发展强大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易造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如98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而北方易发生旱灾;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则北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为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等防灾抗灾措施。

试题详情

3.气候类型及判断

先根据纬度或气温定气候带---再根据降水或海陆位置定气候类型---同时注意特殊气候类型的分布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典例剖析】

【典例1】(2008年山东卷)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试题详情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解析:第1题:图中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都属于中高山,又都主要我国的温带季风区,其中贺兰山位于温带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上,华山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区分界线上,四座山的基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山北坡、贺兰山东坡),再向上应该都存在山地针叶林带,但不一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垂直自然带跟水平自然带相似,但不相同。

第2题:从“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看出黄土塬坡度小、面积大,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耕区,地面径流的汇集与地形坡度有着很密集的联系,地面平坦的地区,降水后,下渗强烈,但地面径流的汇集速度比较慢,但黄土高原上黄土峁、黄土梁和沟谷地区地面径流强大,容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黄土高原到处都是地表侵蚀强烈,黄土塬地区地形平坦,如果再有良好的植被覆盖,那么下渗、蒸发都会比较强烈。

答案:1B   2D

【典例2】(2008年重庆卷)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1,回答问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3.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解析:从北京到洛杉矶按照图中的路线,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中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A

 

 

 

 

 

 

 

 

 

 

 

 

 

 

 

 

 

 

 

专题五 区位分析

【基础要点归纳】

一、区位概说

二、农业的区位选择

试题详情

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区位分析应注重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试题详情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修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试题详情

3.世界四大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及突出特点比较

水稻种植业

(亚洲)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和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有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或地势低缓的丘陵;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⑥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⑧亚洲居民喜食大米。 特点:①小农经营 ②单产高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科技水平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

(措施: ①培育良种  ②改善交通  ③开辟水源  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①     自然条件优越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地广人稀  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科技先进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 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不足需调水

(特点:  ①生态农业    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市场适应性好 

三、工业的区位选择

试题详情

1.部分工业部门的投入:

棉纺织厂:棉花、纺织机械、电力、劳动力、资金、技术、场地、厂房、水源等。

汽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电力、机械和电控设备、劳动力、水源、涂料、资金、技术、场地、厂房。

钢铁生产:铁矿石、煤炭、耐火砖、电力、机械和电控设备、场地、水源、厂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手机生产:芯片(集成电路)、清洁的水源、电力、资金、技术、厂房、水源、劳动力。

煤炭生产:煤炭资源、水源、电力、机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2,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

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需要对我国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需要

(以我国为例)

①国防需要

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③“十五”计划

④个人偏好

⑤工业惯性

①内地建立大型工业基地

②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③将推动内地工业发展

④海外华人、华侨到家乡投资

⑤工厂搬迁费用太高,政府影响

环境需要对工业

区位选择的影响

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试题详情

3.世界典型工业区的区位及特点比较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区位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距铁矿区近 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 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 

高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

特点: ①高技术人才比例高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区位因素 ①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 ④交通便捷等

试题详情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比较

 

工业特点

区位优势

面临问题及对策

辽中南

著名的重工业区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

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大连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统一电网;国家政策扶持。

水源、能源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跨流域调水,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

近棉花产地;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天津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作依托,科技文化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有统一电网;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水源严重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节能降耗,治理环境

沪宁杭

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优越的位置:东部经济区的中心;便利的交通:“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沿海航运的中点,京沪、沪杭线交汇,国内三大航空港之一;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消费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的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力;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能源和矿产不足

土地资源紧缺

环境质量下降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治理环境

珠三角

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常规能源不足

土地资源紧缺

环境质量下降

西电东送,治理环境

试题详情

5.产业转移

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其影响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的发展变化。例如钢铁工业区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由于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工业区位不断发生变化。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耗能的下降,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一原料一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又如劳动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丰富的劳动力,因此工人的工资高低对这类企业的区位影响也较大,致使工业区位也随着发生变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试题详情

其转移有―个共同规律,都是转向劳动力工资较低,数量较多的地区。当该地区经济发展到―定水平,工资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变高,利润减少时再次进行转移。而原来劳动指向型企业所在地区则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侧重发展知识指向型企业或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工业区位转移到达地的产品多向工业区位转移出发地销售。

试题详情

四、城市区位分析

1.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思路

试题详情

文本框: 早期
分布
文本框: 农业技术创
新:剩余产品
文本框: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是聚落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分布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探究城市的区位因素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有重要现实意义,要用动态的观点学习,能判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详情

2.城市的区位

结构图如下。要用全面的观点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评价某城市的区位,用矛盾的特殊性突出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3.城市区位原理应用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大城市,甚至到城市群和城市带,城市在不断地兴起、壮大,同时也有城市在衰落。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主导因素。运用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实际区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分析西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应该综合地、全面地来考虑。

试题详情

第一步,从自然条件来看,地形应属首要因素,从图中可看出:该市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渭河谷地,地形平坦且开阔,再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处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又有黄河中游大支流──渭河流过,这为西安市的城址选择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步,从社会经济因素来看,现有被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的陇海―兰新铁路经过此地,历史上又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在作为国家首都的时期,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现在,西安市不仅作为陕西省的省会,也是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大城市。

五、交通区位分析

试题详情

1.交通线的区位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试题详情

2.交通站点的区位分析

⑴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⑵港口: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城市依托,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的条件、近岸水深、陆地建筑条件、水源等

⑶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试题详情

3.城市交通的规划

⑴放射状线路方便市中心和郊区的联系;环行线路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方格线路有利于分散交通流量,但增加了对角点之间的路程。三种线路一般要相互结合运用。

⑵城市布局要紧凑,生活区和工厂区、机关区相互接近,但商业服务区和文娱场所要避免过分集中

⑶过境道路最好从市区边缘通过,与市内道路相分离

⑷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城市道路。

六、旅游业区位分析

试题详情

1.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旅游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外汇收入、满足人们的休闲求知需求以及增进理解、扩大科技文化交流等。由于旅游业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被称为“无烟工业”,所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第三产业中处于支柱地位。

试题详情

2.旅游区的区位分析

①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③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④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⑤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试题详情

1.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试题详情

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试题详情

2.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

⑴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

   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

① 某个区域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小地方。

② 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

⑵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

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重点进行分析。

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位置要素   ② 自然区位要素    ③ 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3.区位分析的要求及分析的要点

(1) 要求  ①全面分析(注意从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②对比分析(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的因素)③优势分析( 全面分析找出在同类中具有优势的因素)④)主导因素分析(指在各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⑵区位分析要点   ①交待其位置  ( 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②分析自然区位;③分析社会经济区位。 但要注意题目要求,就有特色的要素作答,避勉面面俱到。

 

【典例剖析】

【典例1】(2008年全国文综)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1~2题。

试题详情

003

试题详情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试题详情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第1题:题目中有一条件“当地1月平均气温3℃”→南方地区,图中农作物有油菜,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平原→太湖平原。

第2题: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具有城郊农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试题详情

答案:1.B   2.A

【典例2】(2008年上海卷)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完成1-3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试题详情

 8.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A.旅游大客车    B.公交大客车    C.集装箱卡车    D.水产冷藏车

试题详情

9.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海啸    B.赤潮    C.潮汐    D.寒潮

试题详情

10.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人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这样设计有利于:

  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       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       D.抵御台风侵袭

解析:第8题: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这道题的本意。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港的一部分,主要承担上海港的大型运输任务。

第9题:杭州湾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涌潮发生处,影响该大桥的主要因素是天文、地质、水文因素等。

第10题:从材料中的“最深桥梁桩基础”、“最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不难得到答案。

答案:8C    9C    10D

专题六 自然资源

【重难点突破】

一、自然资源概述

试题详情

1. 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试题详情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联系: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2)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

(3)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4)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煤硫磷等,深海盆??锰结核、可燃冰等。③海洋空间资源??用于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试题详情

1. 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紧张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水污染

解决

办法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试题详情

2. 森林资源

(1)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试题详情

3.土地资源的问题:

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 

②耕地资源减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4. (1)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分布情况见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陕西

内蒙古

贵州

煤矿

名称

开滦

峰峰

大同 阳泉

西山 平朔

抚顺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神府

东胜 准格尔 霍林河

六盘水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甘肃

青海

山东

豫鲁

交界处

新疆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玉门

冷湖

胜利

中原

克拉玛依、塔中

   (2)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主要铁矿分布产地如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四川

湖北

海南

铁矿名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本溪

马鞍山

攀枝花

大冶

石碌

   (3)有色金属矿丰富,主要产地如下:

湖南

江西

贵州

甘肃

云南

广西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锡矿山锑

水口山铅锌

大余钨德兴铜

铜仁汞

金昌镍

个旧锡东川铜

平果铝

招远

黄金

白云鄂

博稀土

攀枝花钒钛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

试题详情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试题详情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试题详情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试题详情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①分布广.储量大;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

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③不污染环境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②移民搬迁:①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

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③南非;④澳大利亚

七大产油区: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④俄罗斯;⑤亚洲(中国、印尼);⑥北美(美国、加拿大);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②密封设备要求高①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③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

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其它新能源:地热、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高考题回顾】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1-3题

试题详情

1.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试题详情

2.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试题详情

3.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解析:第1题:按照能量的形成和来源,将能源分为三大类:①来自于太阳辐射,②来自于地球内部,③来自于天体引力,风能属于来自于太阳辐射的能源;按照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风能的特点是干净、可再生、能源巨大,建成后收益大,但风能分散、不稳定,建设风能发电站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能。

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多大风,东部沿海地区则是夏季多大风。

第3题: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风能比较贫乏的地区主要是因为盆地地形,四周有天山、昆仑山、喀拉昆仑山等。

试题详情

答案:1.A    2.B     3.C

试题详情

4.(2008年北京卷)目前,人类已知月球上的能源有

A.生物能、风能   B.核能、潮汐能    C.潮汐能、太阳能    D.太阳能、核能

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太阳辐射强烈。月球没有水,没有海洋,没有潮汐能;月球上空气非常稀薄,也就谈不上风能。但月球上拥有地球所没有的核能发电原料Ηe3

答案:D

试题详情

5.(2008年广东卷)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资料一:见图11

试题详情

 

 

 

 

 

 

 

 

 

 

资料二:见图12

 

试题详情

 

 

 

 

 

 

 

 

 

 

 

 

 

 

 

 

资料三:见图13

试题详情

图13  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  (2006年)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和中国。(3分)

(2)根据图12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单位产值能耗比低

B.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耗比高

C.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 比低于法国

E.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

(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_______(填写正确项字母)。(2分)

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

(4)图13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______,说明理由。(3分)

(5)荷兰(见图13)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和结合区域地理知识,综合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1)中东地区   美国    日本

(2)ABCE

(3)D

(4)丙地

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

(5)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试题详情

(2008年江苏卷)6.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门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试题详情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            产业,其原因主要是        。(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              。(3分)

(3)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8分)

试题详情

解析:该题通过读图学生能很快得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信息:①第二产业用电量最大,②东部地区用电量大,生产量小于发电量。

答案:

 

 

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重难点突破】

试题详情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试题详情


2.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试题详情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

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内陆)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五、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

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有: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低,阴坡高;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5)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六、关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两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

地形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大陆东西两侧

自然带分布纬度

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向低纬延伸

洋流

 

【高考题回顾】

(2008年山东卷)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试题详情

四、分异规律

试题详情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试题详情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解析:第1题:图中四座山分别是华山、吕梁山、贺兰山、阴山,都属于中高山,又都主要位于我国的温带季风区,其中贺兰山位于温带季风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分界线上,华山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区分界线上,四座山的基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山北坡、贺兰山东坡),再向上应该都存在山地针叶林带,但不一定都有山地荒漠带、山地冰雪带,垂直自然带跟水平自然带相似,但不相同。

第2题:从“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看出黄土塬坡度小、面积大,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耕区,地面径流的汇集与地形坡度有着很密集的联系,地面平坦的地区,降水后,下渗强烈,但地面径流的汇集速度比较慢,但黄土高原上黄土峁、黄土梁和沟谷地区地面径流强大,容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黄土高原到处都是地表侵蚀强烈,黄土塬地区地形平坦,如果再有良好的植被覆盖,那么下渗、蒸发都会比较强烈。

答案:1B   2D

(2008年重庆卷)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1,回答问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3.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解析:从北京到洛杉矶按照图中的路线,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其中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A

(2008年上海卷)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试题详情

  4.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5.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第4题:气温变高,高山雪线会上升。影响雪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降水量、纬度(温度)、坡度、坡向等。

第5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包括: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③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于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表明气候变暖,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会升高,而羊八井地热温度主要与地质条件有关。

试题详情

答案:4.A    5.D

根据表1资料,回答6~8题。

表1    97°W附近某山东坡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

海拔(m)

<640

640~1800

1800~3420

3420~4100

4100~5700

平均温(℃

28~24

24~18

18~12

12~6

<6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试题详情

6.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试题详情

7.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详情

8.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年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第6题,由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确定选项A正确;也可以根据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排除选项B、C,由小麦的生长习性和4100。5700米的年均温排除选项D,从而确定选项A正确。

第7题,最适宜人类聚居地带的年均温应该是确定是24―18℃,故正确答案为A。

第8题,由该地经度位置(97°W)和山麓自然带类型确定该地位于中美地狭。该区域不受赤道暖流影响,山地东侧的山麓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河流短小流急,正确答案选B。

试题详情

6.A    7. A    8. B

    图5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试题详情


9.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试题详情

10. 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试题详情

答案:9.  D     10. B

专题八 人口问题

【重难点突破】

试题详情

一、人口与环境

1. 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试题详情

2.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及标准

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年人口系数(60岁及以上)

5以下

5-10

10以上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老龄化指数(60岁及以上/0-14岁)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试题详情

3. 人口构成:

①职业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②性别构成: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③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④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成年人口×100%。一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之前,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社会负担系数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压力增大),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或“机会窗口”。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发展经济和积累财富。

⑤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体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人口老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试题详情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试题详情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 人口迁移: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试题详情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试题详情

6.我国人口迁移

(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试题详情

二、人口分布

1、  世界人口稠密区

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

试题详情

2、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试题详情

3、  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几个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

试题详情

4、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墨西哥。

试题详情

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业、资源、工业、城市、交通、开发时间长短(历史因素)

试题详情

6、  东亚、南亚人口稠密的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早,养育众多的人口,(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近代,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成为人口稠密区

试题详情

7、  欧洲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煤、铁资源丰富,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试题详情

8、  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煤、铁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海港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便利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试题详情

9、  我国人口分布:

稠密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东南部

稀疏区

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的西北部

简单的说: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试题详情

10、    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地势相对低平,平原广阔,耕地多,土壤肥沃,气候好(距海近,降水丰沛),生产的粮食多,养活的人口多(重要耕作区),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

试题详情

11、    我国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深处内陆,多山地高原,耕地较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或高寒气候,降水较少,大多是以牧业为 的地区,交通不便,城镇少,人口稀疏

试题详情

12、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

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

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

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试题详情

三、人口问题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死亡率低,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关键是分析生育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人退休、养老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上孤单等。

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试题详情

2. 人口增长过快

产生的原因:在人口再生产还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出生率仍然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可参考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分析,主要是分析为什么死亡率下降,也可加入出生率高的原因。)

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等生活用品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相伴发生的,分析时需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解决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政策强制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如想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

试题详情

3. 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男性人口对女性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情况下男女比例为105:100左右,2000年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公布人口性别比高达116,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调。

人口性别比偏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而且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势必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产生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机制不建全,生育观念落后,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另外,战争可使人口性别比变小,重工业发展可使其增高,轻工业可使其降低等)

对策:加强非法性别选择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建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等。

试题详情

4. 我国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很复杂。人才流失现象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人口性别比太大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更是多与少并存。

从人口增长情况看,我国人口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第二,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上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三,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需同时解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大的问题。

问题有:人口多,增长量大;科学文化素质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城市化水平低;

解决方法: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老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措施。

从我国人口数量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人口多是问题,少也是问题。科学的人口观认为,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高考题回顾】

2008年全国文综)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1~2题。

 

1982

1990

2000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试题详情

35.27

试题详情

14.63

试题详情

8.5

15~64岁(%)

试题详情

58.36

试题详情

83.15

试题详情

90.39

65岁及以上(%)

试题详情

6.37

试题详情

2.22

试题详情

1.11

试题详情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试题详情

解析: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高低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本题中出生率看0-14岁人口比率,死亡率看65岁以上人口比率,人口机械增长看人口迁移(迁入-迁出)。A1982-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8.5-1.11=7.39%,虽然也较高,但不算很高的,所以A错;B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不断下降(35.27%→8.5%),B也错;C人口出生率(0-14岁人口比率)大幅度降低,是对的,但后半句“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是错的,因为表中65岁以上人口比率(6.37→1.11)也是在下降。D 人口增长率看总人口的增长(35万→701万)确实很高,从前面分析人口自然增长不高,那么就是机械增长高,所以D对。

试题详情

答案:2.D

试题详情

2.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试题详情

3.(2008年广东卷) “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

解析:人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自然环境中水质、土质、优美环境等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人的生命。

答案:D

(2008年江苏卷)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4-5题。

试题详情

4.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人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试题详情

答案:4.AC      5.AC   

试题详情

7.(07山东文综卷)图4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官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试题详情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经济越发达,迁入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

答案:A

试题详情

8.(2008年上海卷)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5分)

试题详情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与_____    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地区与____地区向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通过读图和计算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从图中人口、环境、粮食、工业、资源、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图可以很清楚地使学生理清条理,弄清联系。

答案:(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