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段话中,江泽民同志实际上阐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尽管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但是基础教育以它线长(从小学到高中)、面广(人数多)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更显重要。本文试从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从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这一个侧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