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六)

第六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法西斯侵略国家被打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斗争。……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仍将充满世界的大部分地方。”能够反映这个论断的史实是

①美国扶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②美国以武力干涉朝鲜内战

③希特勒发动入侵波兰战争           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侵华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试题详情

2.1945年,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公开宣布: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不与共产党合作”,要帮助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也训令一切美国在华军官“不要帮助那些不属重庆政府的个人或团体”。这些材料表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应该是

A、中日民族矛盾     B、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C、中美民族矛盾     D、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试题详情

3.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当时,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设什么性质国家之争              B.国共两党关系的斗争

C.军队与政党的关系之争              D.解放区与国统区关系之争

试题详情

4.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会晤毛泽东,提出了谈判的原则是“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这一原则的实质是

A.欺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          B.承认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引诱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试题详情

5.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孟良崮战役   

B.济南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莱芜战役

试题详情

6.一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歌曲唱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解放区的人民衷心拥护共产党,最直接的原因在于

A.土地改革是农民获得了土地       B.战略反攻成为革命胜利的转折

C.人民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D.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

试题详情

7.下图题为《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上为刘邓,下为陈谢)请回答:该图反映的历史意义是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粉碎全面进攻

C.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

试题详情

8.1948年9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为此,“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之所以作出这些决议是基于()

A、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力量很小     B、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C、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D、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试题详情

9.中央给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训令中说:“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中央强调占领锦州,主要在于锦州

A.附近资源丰富                   B.是国民党主要兵力的集结地

C.附近人民武装力量强大           D.是实行“关门打狗”战术的重要步骤

试题详情

10.观察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示意图(单位:万人)。判断发生在M点的战役是

试题详情

A.孟良崮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试题详情

11.某年蒋介石在 《 新年文告 》 中宣称:“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 … … 全在于共党。”当时的形势是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B.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        D.国民党已经败退到台湾

试题详情

12.周恩来同志说:“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是因为   

    A.此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在这里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

    C.在这里完成了农村的革命任务       D.农村和农民问题圆满解决

试题详情

13. 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详情

14.右图是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当时毛泽东能够成为倍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原因主要是

   A.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试题详情

15.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我认为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试题详情

16.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试题详情

17.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试题详情

18.毛泽东说“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情况看,人民政府建立国营经济的首要任务是

A  没收官僚资本                    B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C  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D  合理调整工商业

试题详情

19.


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试题详情

20.《上海的早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潘信诚手里的三万担不得不忍痛抛出去。他栽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进一步认识了共产党真行,连管理市场也有一套,过去任何政府对方上海的‘两黑一白’从来是没有办法,人民政府也能解决了。”材料说明共产党

A 解决了民主革命遗留的问题         B 稳定了市场领导权

C 取消了市场                       D 开始了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试题详情

21.1949-1952年,我国城市人口的失业率由23.6%下降到13.2%,下列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中,起到恢复生产、促进就业作用的不包括

A.建立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试题详情

22.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49年以前

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个体经营

1950――1952

农民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个体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试题详情

23.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准确的一组是                               

试题详情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试题详情

24.观察下表: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试题详情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

535万吨

296%

580%

试题详情

1、3亿吨

96%

210%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不是由于

A 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                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指导

C 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                D 社会主义宪法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试题详情

25.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荣家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把全部“家业”都交给了国家,被陈毅誉为“红色资本家”。他移交“家业”的时间应在 (    )

A.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B.“一五”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7.(13分)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阳明山举办了“革命实践研究院”,分批集训高级干部和高级将领,蒋介石亲自主持,亲自督导,发表了连篇累牍的“训词”,检讨他在内战中失败的教训。以下材料均出自蒋介石的检讨:

材料一:“抗战以后,我确信可以在两年之内,削平匪乱。不幸个人的主张,不能取信于国人。由此之故,在国内外种种阻力下,剿匪军事受到了挫折。”

    材料二:“目前我们部队的情形,各长官嫖赌吃喝,无所不为。尤其是赌博一项,相沿成风。共军的纪律那样严肃,而我们的军纪如此废弛,试问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被敌人所消灭?”他说:“军民感情的隔膜,可以说恶劣到了极点。我们国民革命军原是以爱国救民为目的,而事实的表现,不仅不能爱民,而且处处扰民害民。”

    材料三::“我们此次大失败的耻辱,不仅是由于一般党员丧失了革命精神,背叛了革命主义,尤其因为我们多数将领气节扫地,廉耻尽丧,败德乱行。”

请回答:

(1)从上述的材料中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他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2)蒋介石是否真正认识到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3分)

 

 

 

(3)从国民党方面来看,蒋介石从大陆败退的真正原因有哪些?(4分)

 

 

 

 

(4)你认为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仅仅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何在?(2分)

 

 

 

试题详情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论著中,进一步论述了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指出:“没有农业合作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1951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3―1955年,农业好助合作组织继续稳定发展。

材料三: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抱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过渡时期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政策?(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走“新道路”的含义、必要性、原则和方针。(5分)

 

 

 

 

 

 

(3)材料三中登子恢和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谁的观点更正确?为什么?(4分)

 

 

 

 

 

 

 

 

 

 

 

 

 

 

试题详情

1. C   ③④是发生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事情。

2.B。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得以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3.A   “主要”强调重要性,运用“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分析。

4.C  蒋介石提出“军令、政令之统一”,显然是要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5.A.注意图片中的字幅“张灵甫击毙之地”

6.A  土地改革是农民获得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中共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7.C   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8.C。本题考查战略决战的背景。从1947年开始的战略反攻,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

熟了。

9.D  锦州战略地位重要,占领了锦州就切断了敌人退往关内的通路,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实行“关门打狗”,全歼东北之敌。

10. C 辽沈战役后,解放军的数量首次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11. B  “和、战”“ 全在于共党”说明中共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结合“新年”这个时间即可判断。

12. A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策,不久中共中央迁往北京。B、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

13. C  徐州会战和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14. A   依据时间“1949年”即可做出正确判断。

15.B    要注意艾奇逊的信中“民主个人主义”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摆脱外国的羁绊”,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尽管文中也提到“鼓励”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

16.A  B、C两项都不符合辛亥革命,D项符合辛亥革命,但不适合于新中国的成立,两者共同点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17. B  毛泽东的话意思是说要联合其他党派共同治理国家。

18.A 没收官僚资本是建立国营经济的根本措施。

19.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图中所示的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由此形成。

20.B 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是建国初期的“米棉之战”。

21.D  互助合作运动是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进行的,与城市无关。

22.B.1953-1957年我国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

23.D  《共同纲领》制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24.A 土地改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经济作用,但在“一五”计划进行的同时却对土地改革后的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说明当时农业不符合“一五”计划的需要。

25. B此题属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荣家是民族资本家”、“把‘家业’交给国家”这两个关键信息可推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一个缩影,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便能准确判断。

26.⑴甲午战争战败(《马关条约》)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二战结束后台湾回归祖国;大陆解放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造成分裂。(4分)

⑵①我们已有清朝的文献地图证明台湾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以内。②陈水扁春节讲话重申其“台独”主张。③日本右翼势力还在支持“台独”活动。(6分)

⑶意义:当时西方的地图已经把台湾画在中国版图内。(2分)

27.(1)没有取得国民的信任;内外阻力大;军纪败坏;军民关系紧张;将领腐败。(4分,言之成理即可)

(2)没有。蒋介石只是看到了导致他失败的一些表面原因,并且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卸给别人。(3分)

(3)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蒋桂分裂,美援断绝。(4分)

    (4)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2分)

28.(1)1941年到1942年。制定“双交双减”方针;开展大生产运动。 (4分)

(2)“边抗”: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1953年美国不得不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国际威望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边稳、边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工商业的合理改造、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6分)

(3)战争的胜利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

29.(1)打击不法资本家,稳定物价;对私营工商业进行调整;对不法资本家进行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和赎买政策。(4分)

(2)含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遇到的困难。原则:自愿互利。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5分)

(3)焦点是合作化的速度问题。邓子恢是正确的。因为改造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力造成了一定的破坏。(4分)

 

 

补充材料: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一一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 ,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一一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显著变化,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案:

(1)基本观点:内战必然爆发,但可以控制其时间和规模。国内外的因素包括: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但 准备尚未完成;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呼声高;美国为控制中国,实 现全球霸权积极扶持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经过抗战实力得到增 强等。

(2)材料二是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会见记者时的发言,它是材料一"我们的奋斗"的具体举措。材料二的主张不可 能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的前提就是要废除国民 党一党专政。

(3)变化: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条件:此时我党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企 图以假和平作为缓兵之计。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