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同学们好:

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很多学生感到比较难学,成绩提高比较慢,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化学学科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太多,又比较零碎,化学学科素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而一些学生又懒得记,或者记忆不得法,面对如此重多的知识要点,那么应该怎么办?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勤总结、多归纳,同遗忘规律作斗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整理、纠错本身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内化、提高的过程。

化学学科在高考中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积累、消化,我们就有信心学好化学。目前,我们高三年级组所提倡的“错题整理、知识整理”,确属学好化学的成功经验。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高三化学组编写了这套《高中化学高考知识资料汇编》,它是我组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它的诞生,必将对同学们全面掌握化学知识,进行“知识整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迎考复习中,充分的利用它,让它为提高化学成绩发挥作用!

目      录

《预测2009年山东省高考化学命题方向》…………………………………1

Ⅰ《无机化学》部分

三、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

1、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2008年山东高考化学试题的第13题,考查的是电子转移数目;第28题第(1)问,考查被还原的元素。故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电子转移的数目的计算,仍将是2009年高考考查的主要角度之一。

试题详情

2、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为此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大,一直备受高考青擦。它仍将成为2009年高考命题的首选,考查角度主要有:气体摩尔体积、原子结构(量的关系、成键情况)、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数目)等。高考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仍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它为工具,计算标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二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如研究对象一定为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是混合气体等。

试题详情

3、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008年高考的第11题,考查的是元素非金属性质的规律及粒子半径,而2007年高考考查的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考查内容有所侧重和转移。预测2009年高考的命题仍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子结构中粒子的量的关系(易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考查);二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强弱的规律体现),它主要涉及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粒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等;三是元素原子间的成键情况(如成键的键型及是否满足8电子结构等)

试题详情

4、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盐类水解知识

2008年高考对此部分的考查,对应题目为2008年第13题、29题的第(3)、(4)两问,分别涉及了盐类水解、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多元弱酸的水解与电离程度强弱的比较问题。预测在2009年的高考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物料守恒与电荷守恒的应用),弱酸(碱)与强碱(酸)的中和及PH值的计算、盐类的水解规律及应用等知识,仍将是2009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试题详情

5、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008年第29题第(2)问,考查的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命题角度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离子的移动方向,而2007年考查的是原电池的应用(根据给定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2009年山东高考的命题角度仍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流或电子的流向、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原电池的设计等,其他各地高考往往以新型的燃料电池为载体进行考查;2008年的第30题第(3)问,考查的是氯碱工业,因此电解原理的其他应用:如铜的精炼,电镀、电冶金的原理都容易成为2009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当然,电解原理及规律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应特别注意:硝酸银、硫酸铜、饱和食盐水电解方程式的书写及原理。

试题详情

6、考查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008年高考的第29题(1)问、2007年高考的第28题的第(2)问,考查的都是应用盖斯定斯求算反应热问题。因其属于考试大纲中的新增热点,故备受高考命题的青睐,预测它在2009年的高考中将继续出现。

2008年第12题,考查的是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发生的反应类型、乙烯和苯的获取过程等,主要停留在了解、识记层次,相比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而言,难度较低,因用它实现高考对有机化学部分(必修2)的考查,有理由相信:此题目在2009年高考中仍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五、加大了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突出了中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

2008年高考化学实验很注重考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008年第28题第(3)问和第30题第(1)问,考查的是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第28题的第(4)问,考查是常见离子的检验;第30题的第(2)问,考查的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第(3)问,考查氯碱工业的电解原理与过程;第(4)问,借助装置的选择考查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氯气的原理。涉及实验之多,组合之巧妙,实属罕见。可以预测,2009年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许多实验的巧妙组合,问题设计难度可能有所加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所加大。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与复习中,一定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不要脱离了课本,同时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Ⅰ《无机化学》部分

物质分类

颜   色

单质

名称

颜色

名称

颜色

名称

颜色

石墨

黑色

金刚石

无色

灰黑色

白磷

白或黄色

红磷

红棕色

 

 

淡黄色

 

 

 

 

F2

淡黄绿色

Cl2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I2

紫黑色

 

 

 

 

紫红色

金色

金色

氧化物

NO2

红棕色

N2O4

无色

 

 

Na2O2

淡黄色

 

 

 

 

FeO

黑色

Fe2O3

红棕色

Fe3O4

黑色

MnO2

黑色

CuO

黑色

Cu2O

红色

HgO

红色

Ag2O

棕黑色

 

 

酸或碱

碱(固体)

白色

碱(晶体)

无色

 

 

Fe(OH)2

白色

Fe(OH)3

红褐色

Cu(OH)2

蓝色

FeS

黑色

FeS2

黄色

 

 

CuS

黑色

Cu2S

黑色

 

 

HgS

黑色

PbS

黑色

 

 

FeCl3?6H2O 棕褐色

FeSO4?7H2O绿色

 

 

CuCl2

棕黄色

CuSO4

白色

 

 

Cu2(OH)2CO3绿色

CuSO4?5H2O 蓝色

 

 

AgCl

白色

AgBr

淡黄色

AgI

黄色

Ag2CO3

白色

Ag3PO4

黄色

 

 

KMnO4

紫黑色

 

 

 

 

水合离子或

络离子

Cu2+

蓝色

Fe2+

浅绿色

Fe3+

棕黄色

MnO4-

紫红色

[CuCl4]2-   黄色

Fe(SCN) 2+   红色

颜色反应

Na+

黄色

K+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注:(1)Fe(OH)2变成Fe(OH)3的中间产物为灰绿色。

(2)CuCl2稀溶液为蓝色,浓溶液呈绿色。

附表1  卤素单质及其溶液(由稀到浓)颜色

卤素

气态

液态

固态

水溶液

有机溶液

淡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红棕色

深红棕色

 

黄→橙色

橙红→红棕色

紫红色

 

紫黑色

棕黄→褐色

紫→紫红色

注:(1)常见有机溶剂为密度小于水的苯、酒精、汽油;密度大于水的CCl4、CS2等,它们均为无色。

 (2)碘酒:褐色

附表2  常用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范围

酸色

碱色

甲基橙

试题详情

一、物质的颜色

3.1~4.4橙色

试题详情

红色(pH<3.1)

试题详情

黄色(pH>4.4)

甲基红

试题详情

4.4~6.2橙色

试题详情

红色(pH<4.4)

试题详情

黄色(pH>6.2)

石蕊

试题详情

5.0~8.0紫色

试题详情

红色(pH<5.0)

试题详情

蓝色(pH>8.0)

酚酞

试题详情

8.2~10.0粉红色

试题详情

无色(pH<8.2)

试题详情

红色(pH>10.0)

注:(1)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

(2)pH试纸(黄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其它

试题详情

1.久置的浓硝酸(溶有NO2)呈黄色,工业盐酸(含杂质Fe3+)呈黄色。

试题详情

2.粗溴苯(含杂质Br2)呈褐色,粗硝基苯(含杂质NO2)呈淡黄色。

试题详情

3.无色的苯酚晶体露置空气中可被氧化成粉红色的有机物。

试题详情

4.苯酚与Fe3+作用呈紫色。5.I2与淀粉溶液作用呈蓝色。

试题详情

6.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呈黄色。

二、俗名总结

序号    物质    俗名                      序号 物质        俗名
1       甲烷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1    Na2CO3       纯碱、苏打
2       乙炔    电石气                    12    NaHCO3 小苏打
3       乙醇    酒精                      13    CuSO4•5H2O 胆矾、蓝矾
4       丙三醇  甘油                      14    SiO2        石英、硅石
5       苯酚    石炭酸                    15    CaO         生石灰
6       甲醛    蚁醛                      16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7       乙酸    醋酸                      17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8       三氯甲烷    氯仿                  18    Na2SiO3          水溶液(水玻璃)

9       NaCl    食盐                      19    KAl(SO4)2•12H2O 明矾
10      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20    CO2 固体       干冰

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

试题详情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部分》考点揭秘

1.  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试题详情

2.  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试题详情

3.  Na、K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试题详情

4.  Na、K的焰色反应:颜色分别黄色、紫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试题详情

5.  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试题详情

1.  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试题详情

2.  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NH3?H2O NH3↑H2O

试题详情

3.  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试题详情

4.  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试题详情

1.  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试题详情

2.  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试题详情

3.  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试题详情

4.  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试题详情

1.  俗名: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

试题详情

2.  除杂:CO2(HCl):通入饱和的NaHCO3溶液而不是饱和Na2CO3溶液。

试题详情

3.  NaHCO3(少量与过量)与石灰水的反应:命题角度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

试题详情

4.  鉴别:用BaCl2、CaCl2或加热的方法,不能用石灰水。

试题详情

5.  NaHCO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问题:因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顺序为c(Na+)>c(HCO3-)>c(OH-)>c(H+)>c(CO32-),也有c(CO32-) <c(H2CO3)。

(五)、氯化钠:

试题详情

1.  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试题详情

2.  氯碱工业:电解饱和的食盐水,以此为载体,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题目的突破口为:一是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二是在电解后的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液变红,判断此极为电解池的阴极。

试题详情

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因其是高中化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命题角度为:一是计算所需的物质的质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点评:钠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碳酸氢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电解饱和的食盐水已成为高考的热点。

铝及其化合物:

(一)、铝

试题详情

1.  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因它是唯一能与碱反应的金属,具有代表性,易成高考的热点,主要涉及除杂问题。

试题详情

2.  铝箔的燃烧:现象是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原因是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氧化铝的熔点(2050℃)远远高于铝(660℃)的熔点。

试题详情

3.  铝、铁钝化:常温下,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发生化学反应)不是不反应,因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但在加热条件下,则能继续反应、溶解。

试题详情

4. 铝热反应:实验现象: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放出大量的热,有大量的熔化物落下来。引燃剂:镁条、氯酸钾;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试题详情

5.离子共存:加入铝能产生氢气的溶液,说明此溶液含有大量的H+或OH-,酸溶液中不能含有NO3-、AlO2-,溶液中一旦有了NO3-,溶液就成了HNO3,它与铝将不再产生氢气;碱溶液中不能含有Al3+、NH4+,但可含有AlO2-

(二)、氧化铝

试题详情

1.熔点高:作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验仪器等。

试题详情

2.两性氧化物:因它是化学中唯一的两性氧化物,特别与碱的反应,更应引起重视。

试题详情

3.工业制备铝:2Al2O3(熔融)4Al+3O2

(三)、氢氧化铝

试题详情

1.制备原理:命题角度为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强调用氨水,而不能用强碱。

试题详情

2.两性氢氧化物:因它是化学中唯一的两性氢氧化物,特别与碱反应,更应引起重视。

试题详情

3.治疗胃酸过多:因其碱性不强,不会对胃壁产生强剌激作用,但可与胃酸(盐酸)反应,不能用强碱如NaOH。

试题详情

4.明矾净水原理:因溶液中的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Al(OH)3胶体,它可以和悬浮水中的泥沙形成不溶物沉降下来,故明矾可用作净水剂。

点评:铝及其化合物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铝与碱的反应、Al2O3、Al(OH)3分别是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利用铝能与碱反应而其他金属不能,经常出现在实验题中,有关Al、Al3+、AlO2-的离子共存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

铁及其化合物:

(一)、铁

试题详情

1.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可能设计成探究实验,探究产物等。

试题详情

2.铁的生锈:纯铁不易生锈,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原理是发生电化学腐蚀,涉及的主要反应原理:Fe-2e-=Fe2+(负极),2H2O+O2+4e-=4OH- (正极),

4Fe(OH)2+O2+2H2O=4 Fe(OH)3, 2Fe(OH)3.xH2O =Fe2O3.nH2O+(2x-n) H2O

试题详情

3.铁与氯气、盐酸反应:产物分别为FeCl2 、FeCl3,且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推断题和实验题的除杂中经常出现。

(二)、氧化物

试题详情

1.铁的氧化物成分:废铁屑的主要成分Fe2O3;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nH2O;黑色晶体、磁性氧化铁为Fe3O4;红棕色粉未,俗称铁红,作红色油漆和涂料的为Fe2O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它是炼铁的原料。铁在氧气燃烧与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都是Fe3O4。以上知识,往往容易出现在推断题和实验题中。

(三)、氢氧化物

试题详情

1.实验室制备Fe(OH)2 :现象: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命题角度为:为较长时间的看到Fe(OH)2白色沉淀,采取的防护措施:一是煮沸,二是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以下,三是加一层油膜,如苯、汽油等。

试题详情

2.Fe(OH)3的受热分解:2Fe(OH)3Fe2O3+3H2O,与此相以的还有Cu(OH)2、Al(OH)3

试题详情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因其具有独特性,制备胶体的过程和对应的方程式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实验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四)、铁盐与亚铁盐

试题详情

1.Fe2+、Fe3+的检验:

(1)Fe2+:一是碱液法:先生成白色沉淀,又迅速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二是先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入氯水后,出现血红色。(注意:此处不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其具有紫色)

(2)Fe3+:一碱液法:加入碱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二是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络合物)

试题详情

2.铁盐与亚铁盐的配制:因Fe2+、Fe3+易水解,且Fe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配制过程为:先将它们溶解在对应的酸中,然后加水冲稀到指定的浓度。(注意:配制亚铁盐溶液时,要加入少量的铁粉,以防止Fe2+的氧化)

试题详情

3.制印刷电路板常用FeCl3作腐蚀液:一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违反电荷守恒定律),二是利用此反应式设计成原电池,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试题详情

4.离子共存:不能与Fe2+共存的离子:(H+、NO3-)、(MnO4-)、(ClO-);不能与Fe3+共存的离子有:I-、SO32-、SCN-。主要是对Fe2+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的考查,此点是离子共存问题和实验题的常见命题点。

试题详情

5.Na2FeO4(高铁酸钠)作新型净水剂:原理是高价铁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同时生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悬浮物,因此它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

试题详情

6.Fe2+、Fe3+、Cu2+、Al3+的除杂:这是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的热点。原理是利用Fe3+、Cu2+、Al3+水解完全生成沉淀所需的PH范围不同。一般操作方法是:先是加入氧化剂(氯气或H2O2),将Fe2+氧化成Fe3+,然后加入CuO、Cu(OH)2、CuCO3等其他物质(以不引入杂质离子为准),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待Fe3+水解完全生成沉淀(此时其他离子不水解),过滤除去。

点评:它和其他金属及其化合物相比,知识点多,高考命题往往将知识、实验、化学概念与理论考查集于一身,设计成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因此,它在高考中的霸主地位不可动摇。

铜及其化合物

试题详情

1.铜绿的形成:2Cu+O2+CO2+H2O=Cu2(OH)2CO3, 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采用的方法是(1)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2)不能将青铜器与银质(金属活性差的金属)接触,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 

试题详情

2.波尔多液消毒:主要应用在农业植物杀菌和公共场合的消毒。其主要成分组分CuSO4溶液、石灰水,原理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还有Ba、Pb、Hg、Cd、Ag、Au等

试题详情

3.粗铜的精炼:重在考查精炼原理:考查角度为电极材料,电极反应及溶液浓度变化等。精炼原理为:电解池中,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阳极反应:Cu- 2e- == Cu2+、Fe-2e-=Fe2+、Ni-2e-= Ni 2+;阴极反应:Cu2++ e- == Cu,硫酸铜溶液浓度降低。

试题详情

4.电解硫酸铜溶液:它是考查电解原理及规律的重要载体,必须熟练书写其电解方程式。

试题详情

5.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不加热不反应;铜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也不反应,但在有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如通入O2(加热)或加入H2O2,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H2SO42CuSO4+2H2O, Cu+2H2O2+H2SO4=CuSO4+4H2O。

试题详情

6.制备CuSO4方案的选择:方法如下:一是Cu→CuO→CuSO4, 二是用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案的选择主要从绿色化学概念角度进行:一是原料利用率高,节约成本;二是不产生有毒气体,不造成大气污染。与之相同的还有Cu(NO3)2的制备。

试题详情

8.Cu2+水解:与Fe3+结合考查实验除杂;CuCl2溶液的蒸干、和含有结晶水时除去结晶水,分别对应的操作是加入盐酸,和在HCl气氛中加热。

点评: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对铜及其化合物的考查有“升温”的表现。它的命题有如下特点: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二是与铁等其他金属一同出现在实验题中。

硅及其化合物

(一)、硅

试题详情

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考点归纳

1.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

试题详情

2.熔点高,硬度大,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试题详情

2.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以及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等。

(二)、二氧化硅(SiO2):

(1)SiO2的空间结构:SiO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2分子。

(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3)化学性质:SiO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①与强碱反应:生成的硅酸钠

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试剂瓶存放NaOH溶液和Na2SiO3溶液,避免Na2SiO3将瓶塞和试剂瓶粘住,打不开,应用橡皮塞)。

②与氢氟酸反应[SiO2的特性]:(利用此反应,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存放,应用塑料瓶)。

试题详情

③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4)用途:光导纤维、玛瑙饰物、石英坩埚、石英钟、仪器轴承、玻璃和建筑材料等。

(三)、硅酸(H2SiO3):

(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2)化学性质:H2SiO3是一种酸,酸性比碳酸还要,但SiO2不溶于水,故不能直

接由SiO2溶于水制得,而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强酸制弱酸原理)

.                                       (此方程式证明酸性:H2SiO3<H2CO3

(3)用途:硅胶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数难溶于水,最常见的可溶性硅酸盐是Na2SiO3,Na2SiO3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可以作黏胶剂和木材防火剂。硅酸钠水溶液久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

.                                                (有白色沉淀生成)

传统硅酸盐工业三大产品有:玻璃、陶瓷、水泥。

硅酸盐由于组成比较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点评:有关硅及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硅及二氧化硅的用途,出现的频率很高。

氯及其化合物

1、氯气(Cl2):

(1)物理性质: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液氯为纯净物

(2)化学性质:氯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得到电子,作强氧化剂,能与金属、非金属、水以及碱反应。

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最高正价)

Na+Cl2===(点燃)2NaCl     Cu+Cl2===(点燃)CuCl2

2Fe+3Cl2===(点燃)2FeCl3(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只生成FeCl3,而不生成FeCl2。)(铁跟盐酸反应生成FeCl2,而铁跟氯气反应生成FeCl3,这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盐酸,是强氧化剂。)

②与非金属反应

Cl2+H2 ===(点燃) 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将H2和Cl2混合后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

③Cl2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中,应注意次氯酸是弱酸,要写成化学式而不能拆开。

将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浅黄绿色),氯水含七种微粒,其中有                      

氯水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微粒:

(1)强氧化性:Cl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常用氯水代替氯气,如氯水中的氯气能FeCl2反应。

(2)漂白、消毒性:氯水中的Cl2和HClO均有强氧化性,一般在应用其漂白和消毒时,

应考虑HClO,HClO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不可逆。

(3)酸性: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故可被NaOH中和,盐酸还可与NaHCO3,CaCO3等反应。

(4)不稳定性: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久置氯水(浅黄绿色)会变成稀盐酸(无色)失去漂白性。

(5)沉淀反应: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

自来水也用氯水杀菌消毒,所以用自来水配制以下溶液如FeCl2、Na2CO3、NaHCO3、AgNO3、NaOH等溶液会变质。

④Cl2与碱液反应:与NaOH反应:                            

与Ca(OH)2溶液反应:                                    

此反应用来制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            ,有效成分为        

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同样,氯水也具有漂白性,因为氯水含HClO;NaClO同样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因为不能生成HClO,湿的氯气能使红纸褪色,因为氯气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

试题详情

漂白粉久置空气会失效(涉及两个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  ↑,漂白粉变质会有CaCO3存在,外观上会结块,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加入浓盐酸会有CO2气体生成,含CO2和HCl杂质气体。

⑤氯气的用途:制漂白粉、自来水杀菌消毒、农药和某些有机物的原料等。

2、Cl的检验:

原理:根据Cl与Ag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沉淀来检验Cl存在。

方法: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SO32-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点评:氯气的强氧化性及氯水的漂白性是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的热点,如Cl2氧化Fe2+、Cl2氧化SO2等,另外,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漂白液、漂白粉及漂白精等内容,也较为重要。在2008年的高考实验中,让你根据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选取合适的实验装置。

硫及其化合物

1、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得到2个电子呈-2价或者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结合成呈+4价、+6价化合物。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____态,         又有         态。(如火山口中的硫就以      存在)

2、硫单质:①物质性质:俗称硫磺,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熔点低。

②化学性质:S+O2  ===(点燃) SO2(空气中点燃淡蓝色火焰,纯氧中为蓝紫色)

3、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有毒气体,易液化。

(3)化学性质:

①SO2能与水反应:亚硫酸为中强酸,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正逆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关键词:相同条件下)

②SO2为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与NaOH溶液反应:SO2(少量)+2NaOH=Na2SO3+H2O   

SO2(过量)+NaOH=NaHSO3                

对比CO2与碱反应:CO2(少量)+Ca(OH)2=CaCO3↓(白色)+H2

2CO2(过量)+Ca(OH)2=Ca(HCO3) 2 (可溶)

将S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与C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SO2和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这说法是对的,因为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SO2将通入酚酞变红的溶液,溶液颜色褪去,体现了SO2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是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而不是漂白性,SO2不能漂白指示剂。

③SO2具有强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氧气等)反应。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新制氯水褪色,显示了SO2的强还原性(不是SO2的漂白性)。

试题详情

(催化剂:粉尘、五氧化二钒)

(将SO2气体和Cl2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大大减弱。)

④SO2的弱氧化性:如2H2S+SO2=3S↓+2H2O(有黄色沉淀生成)

⑤SO2的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会恢复原来的颜色。用此可以检验SO2的存在。

 

SO2

Cl2

漂白的物质

漂白某些有色物质

使湿润有色物质褪色

原理

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与水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加热

能恢复原色(无色物质分解)

不能复原

⑥SO2的用途:漂白剂、杀菌消毒、生产硫酸等。

4、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的硫酸为无色油状粘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稀释浓硫酸要规范操作:注酸入水且不断搅拌)。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2)浓硫酸三大性质:

①吸水性:浓硫酸可吸收结晶水、湿存水和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作干燥剂,可干燥H2

O2、SO2、CO2等气体,但不可以用来干燥NH3、H2S气体。

②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蔗糖、棉花等)以H和O原子个数比2┱1脱去,炭化变黑。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显示强氧化性(+6价硫体现了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铜):(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酸性和强氧化性 )

(?)与非金属反应(如C反应):(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

注意: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而不是不反应。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许多金属能与它反应,但在常温下,铝和铁遇浓硫酸时,因表面被浓硫酸氧化成一层致密氧化膜,这层氧化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这种现象叫金属的钝化。铝和铁也能被浓硝酸钝化,所以,常温下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硫酸和浓硝酸。

(3)、硫酸的用途:干燥剂、化肥、炸药、蓄电池、农药、医药等。

点评:SO2的性质及酸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如SO2的漂白性,还原性等。特别注意:能使下列物质褪色体现的是SO2的何种性质?能使溴水、氯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褪色等。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生成?若再通入足量的氨气、氯气是否产生白色沉淀?原理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氮及其化合物

1氮的氧化物:NO2NO

N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溶于水,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以上三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

(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低沸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生NO,如:

①Cu+4HNO3(浓)=                                            

②3Cu+8HNO3(稀)=                                          

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试题详情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Fe+6HNO3(浓)Fe(NO3)3+3NO2↑+3H2O

试题详情

3、氨气(NH3

(1)氨气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

(2)氨气的化学性质:

试题详情

a.溶于水溶液呈    性:NH3+H2ONH3?H2ONH4+OH

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试题详情

NH3?H2ONH3 ↑+H2O

氨水中的微粒:                                               (六种微粒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容器内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气体在吸收液中被吸收得既快又多,如NH3、HCl、HBr、HI用水吸收,CO2、SO2,Cl2、H2S等用NaOH溶液吸收等。(2)装置的气密性要好。(3)烧瓶内的气体纯度要大。

b.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

①NH3+HCl=NH4Cl   ②NH3+HNO3=NH4NO3     ③ 2NH3+H2SO4=(NH4)2SO4

因NH3溶于水呈碱性,所以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存在,因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也可以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有大量白烟生成,可以证明有NH3存在。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课本P88图4-33)

1)原理:                                                       

试题详情

2)装置特点:固+固气体,与制O2相同。

3)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4)验满:a.                                                        

b.                                                         

5) 干燥:用碱石灰(NaOH与CaO的混合物)或生石灰在干燥管或U型管中干燥。不能用CaCl2、P2O5、浓硫酸作干燥剂,因为NH3能与CaCl2反应生成CaCl2?8NH3。P2O5、浓硫酸均能与NH3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所以NH3通常用碱石灰干燥。

(4)氨气的用途:液氨易挥发,汽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因此,液氨可以作制冷剂。

4、铵盐

铵盐均易溶于水,且都为白色晶体(很多化肥都是铵盐)。

试题详情

(1)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NH4Cl                                      

试题详情

 NH4HCO3                                          

(2)干燥的铵盐能与碱固体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制备氨气:

                                                          

(3)NH4的检验:样品加碱混合加热,放出的气体能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该物质会有NH4

点评: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实验中“气体制备实验”一直是实验考查的热点之一。因此,要对氨气的制备原理、收集、干燥、检验、尾气的吸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另外,氨气的其他制取方法及氨气的性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Ⅱ《有机化学部分》

试题详情

一、知识归纳:

1、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 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试题详情

2、  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于水,但高于65℃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试题详情

3、  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溴苯、溴代烷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一般都大于水。

试题详情

4、  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试题详情

5、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试题详情

6、  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试题详情

7、  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试题详情

8、  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试题详情

9、  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试题详情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卤代烃(CH3CH2Br)、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试题详情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试题详情

12、能发生缩聚反应:苯酚(C6H5OH)与醛(RCHO)、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试题详情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试题详情

14、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环的侧链上烷烃基与卤素。

试题详情

―CH3+Cl2      ―CH2Cl(注意在FeBr3催化作用下取代到苯环上)。

试题详情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悬浊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FeCl3溶液。

试题详情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试题详情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某酯(HCOOR)。

试题详情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  C=C  (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NH―CO―(肽键)、―NO2(硝基) 

试题详情

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试题详情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 → 变蓝

试题详情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试题详情

2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乙醇(浓硫酸,170℃),其他醇(浓硫酸、加热);卤代烃(NaOH醇溶液、加热)。

试题详情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羧酸和无机含氧酸,如磷酸、硝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试题详情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致癌物质)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试题详情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
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试题详情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试题详情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45、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6、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试题详情

47、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二、有机物的推断

试题详情

1、根据反应物性质推断官能团 :

 

 

 

 

 

 

 

 

 

 

 

 

 

 

 

 

 

 

 

 

 

 

 

 

 

 

 

 

 

 

 

 

 

 

 

 

 

 

 

 

 

 

 

 

 

 

 

 

 

 

 

 

 

 

 

 

 

 

 

 

 

 

 

反应条件

可能官能团

能与NaHCO3反应的

羧基

能与Na2CO3反应的

羧基、酚羟基

能与Na反应的

羧基、(酚、醇)羟基

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

醛基

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红色沉淀 (溶解)

醛基 (若溶解则含―COOH)

使溴水褪色

C=C、C≡C或―CHO

加溴水产生白色沉淀、遇Fe3+显紫色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C、C≡C、酚类或―CHO、苯的同系物等

试题详情

A是醇(-CH2OH)

 

试题详情

2.从有机反应的特征条件突破

有机反应的条件往往是有机推断的突破口。

试题详情

(1)“”这是烷烃和苯环侧链烷烃基的氢被取代的反应条件,如:①烷烃的取代;②芳香烃及其它芳香族化合物侧链烷基的取代;③不饱和烃中烷基的取代。

试题详情

(2)“ ”是乙醇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3)“”是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的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4)“”为不饱和键加氢反应的条件,包括: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羰基的加成。

试题详情

(5)“” 是①醇消去H2O生成烯烃或炔烃;②酯化反应;③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试题详情

(6)“ ”是卤代烃消去HX生成不饱和烃的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7)“ ”是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②酯类碱性水解反应的条件。

试题详情

(8)“ ”是①酯类水解;②糖类水解;③油脂的酸性水解;④淀粉水解的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9)“ ”是烯烃与水反应生成醇

试题详情

(10)“ ”是苯的硝化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11)“  ”为醇催化氧化的条件。

试题详情

(12)“”为硝化反应的条件。

试题详情

(13)“无条件”,为不饱和烃与X2、HX(乙炔除外)加成的条件;酚类和浓溴水取代反应的条件。

试题详情

(14)“”为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氢被卤素取代的反应条件。

(15)“溴水或 Br2的CCl4溶液”,是不饱和烃加成反应的条件。

试题详情

(16)“ ”是醛氧化的条件。

试题详情

(17)“ ”是苯的同系物氧化成苯甲酸的条件。

试题详情

(18)“甲 丙”,连续两次氧化,必为醇氧化成醛,醛再氧化成酸的反应条件。

试题详情

3.从物质的转化关系突破

在有机框图题中,有机物烯、卤代烃、醇、羧酸、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重要转化关系:

试题详情

三、有机合成

试题详情

1、官能团的引入:

引入官能团

 

有关反应

 

羟基(-OH)

 

烯烃与水加成,醛/酮加氢,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

 

卤素原子(-X)

 

烃与X2取代,不饱和烃与HX或X2加成,(醇与HX取代)

 

碳碳双键(C=C)

 

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炔烃加氢

 

醛基(-CHO)

 

某些醇(-CH2OH)氧化,糖类水解,

 

羧基(-COOH)

 

醛氧化, 酯酸性水解, 羧酸盐酸化,(苯的同系物被强氧化剂氧化)

 

酯基(-COO-)

 

酯化反应

 

其中苯环上引入基团的方法: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官能团的消除

(1)通过加成清除不饱和键;

(2)通过消去、氧化、酯化等消除醇羟基;

(3)通过加成或氧化清除醛基。

试题详情

3、官能团的保护

在有机合成中,当某步反应发生时,原有需要保留的官能团可能也发生反应(官能团遭到破坏),从而达不到预期的合成目标,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官能团,待反应完成后再复原。官能团保护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a 只有被保护基团发生反应(保护),而其它基团不反应;

b 被保护的基团易复原,复原的反应过程中不影响其它官能团。

例如:防止醇羟基(或羧基)被氧化(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利用酯化反应生成酯,从而达到保护羟基(或羧基)的目的。

试题详情

4、有机合成路线:

试题详情

有机物或官能团

常用试剂

反应现象

C=C双键
C≡C叁键

溴水

褪色

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苯的同系物

酸性KMnO4溶液

褪色

溴水

分层,上层红棕色

醇中的(―OH)

金属钠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苯酚

浓溴水

溴水褪色并产生白色沉淀

FeCl3溶液

呈紫色

醛基(―CHO)

银氨溶液

水浴加热生成银镜

新制Cu(OH)2悬浊液

煮沸生成红色沉淀

羧基(―COOH)

酸碱指示剂

变色

新制Cu(OH)2

常温沉淀溶解呈蓝色溶液

Na2CO3溶液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淀粉

碘水

呈蓝色

蛋白质

浓HNO3

呈黄色

 

灼烧有烧焦羽毛味

 

试题详情

四、有机物的鉴别
 1、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列表如下:

2.鉴别、鉴定、分离、提纯的区别

鉴别是指在给定的几种物质中,根据这几种物质性质上的差别,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通过必要的化学实验,根据产生的现象的现象把它们一一区别开。鉴定是对组成物质的每种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确定它是不是这种物质。分离是将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分开,它要求各组成成分不能改变,在分离过程中若使用了化学方法使其成分发生了变化,但最终必须恢复原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提纯是将混在某物质中的几种或一种杂质除去。至于杂质转化成什么物质,是否需要回收及如何处理,若没有要求,一般不予考虑。

试题详情

3.常用试剂及应用原理

试题详情

1、  溴水:应用原理:(1)物理性质中溶解性(萃取):直馏汽油、苯及同系物、液态烷烃、四氯化碳等有机物分别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后,溴进入有机层而使水层接近无色。(2)化学性质中加成反应(与烯烃、炔烃、二烯烃等不饱和烃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氧化反应(与含有醛基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用于鉴别葡萄糖和果糖时,用稀溴水)和取代反应(与苯酚等发生取代反应而使溴水褪色且生成白色沉淀)。

试题详情

2、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用原理:它的强氧化性。(1)分子结构中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有机物,可使其褪色。(2)含有羟基、醛基的有机物(醇、醛、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物质)可使其褪色。(3)苯的同系物能使其褪色。

试题详情

3、  新制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应用原理:(1)它的氧化性使含有醛基的物质(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在碱性环境中加热后生成红色沉淀。

试题详情

4、  新制银氨溶液:应用原理:它的氧化性使含有醛基的物质(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在碱性环境中水浴加热后生成银镜。

试题详情

5、  水:应用原理:应用于密度不同,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鉴别。

试题详情

6、  硝酸银溶液及稀硝酸:应用原理:用于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

试题详情

7、  含铁离子的溶液(常用三氯化铁溶液)。应用原理:与苯酚反应使溶液变为紫色。

试题详情

8、  碘水:应用原理:碘单质与淀粉结合后显蓝色。

试题详情

9、  石蕊:应用原理:酸性较强的有机物质(低级羟酸)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湿润的蓝色石蕊试液变红。

试题详情

10、钠:应用原理:分子结构中含羟基、羧基的有机物一般可与其反应产生氢气。

试题详情

11、碳酸钠溶液:应用原理:酸性较强有机物(低级羧酸、苯磺酸)一般可与其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试题详情

12、氢氧化钠溶液:应用原理:在水中溶解度小的酚、羧酸类物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易溶的钠盐。

试题详情

4.注意事项

试题详情

1.选择试剂原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试题详情

2.操作过程要客观、全面,表述要正确。有机物中加入试剂后,一般要求“振荡”。如: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甲苯时,不振荡,就不会褪色,或褪色极慢。故叙述操作时,“振荡”不能丢。

试题详情

3.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实验,先用过量的硝酸中和碱,再加硝酸银溶液。

试题详情

4.在银镜反应配制银氨溶液时,稀氨水与稀硝酸银溶液的滴加顺序,相对量的控制,描述时必须注意。

五、有机物除杂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依据有机物的水溶性、互溶性以及酸碱性等,可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在进行分离操作时,通常根据有机物的沸点不同进行蒸馏或分馏;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采取萃取、结晶或过滤的方法。有时也可以用水洗、酸洗或碱洗的方法进行提纯操作。下面就有机物提纯中常见的错误操作进行分析。(括号中物质为杂质)

试题详情

1.乙烷(乙烯)

错例A:通入氢气,使乙烯反应生成乙烷。

错因:①无法确定加入氢气的量;②反应需要加热,并用镍催化,不符合“操作简单”原则。

错例B: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乙烯被氧化而除去。

错因: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可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新的气体杂质混入。

正解:将混合气体通入溴水洗气,使乙烯转化成1,2-二溴乙烷液体留在洗气瓶中而除去。

试题详情

2.乙醇(水)

错例A:蒸馏,收集78℃时的馏分。

试题详情

错因:在78℃时,一定浓度(95.57%)的乙醇和水会发生“共沸”现象,即以恒定组成共同气化,少量水无法被蒸馏除去。

错例B:加生石灰,过滤。

错因:生石灰和水生成的氢氧化钙能溶于乙醇,使过滤所得的乙醇混有新的杂质。

试题详情

正解:加生石灰,蒸馏。(这样可得到99.8%的无水酒精)。

试题详情

3.乙醇(乙酸)

试题详情

错例A:蒸馏。(乙醇沸点78.5℃,乙酸沸点117.9℃)。

错因:乙醇、乙酸均易挥发,且能形成恒沸混合物。

错例B:加入碳酸钠溶液,使乙酸转化为乙酸钠后,蒸馏。

错因:乙醇和水能形成恒沸混合物。

正解:加入适量生石灰,使乙酸转化为乙酸钙后,蒸馏分离出乙醇。

试题详情

4.溴乙烷(乙醇)

错例:蒸馏。

错因:溴乙烷和乙醇都易挥发,能形成恒沸混合物。

正解:加适量蒸馏水振荡,使乙醇溶于水层后,分液。

试题详情

5.苯(甲苯)[或苯(乙苯)]

错例: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后,分液。

错因: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苯。

正解: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将甲苯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分液。

试题详情

6.苯(溴)[或溴苯(溴)]

错例:加碘化钾溶液。

错因:溴和碘化钾生成的单质碘又会溶于苯。

正解: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使溴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盐,分液。

试题详情

7.苯(苯酚)

错例A:加FeCl3溶液充分振荡,然后过滤。

错因:苯酚能和FeCl3溶液反应,但生成物不是沉淀,故无法过滤除去。

错例B:加水充分振荡,分液。

错因:常温下,苯酚在苯中的溶解度要比在水中的大得多。

错例C:加浓溴水充分振荡,将苯酚转化为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然后过滤。

错因:三溴苯酚在水中是沉淀,但易溶解于苯等有机溶剂。因此也不会产生沉淀,无法过滤除去;

正解: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将苯酚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酚钠,分液。这是因为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后生成的苯酚钠是钠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甲苯(盐类一般难溶于有机物),从而可用分液法除去。

试题详情

8.乙酸乙酯(乙酸)

错例A:加水充分振荡,分液。

错因:乙酸虽溶于水,但其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度也很大,水洗后仍有大量的乙酸残留在乙酸乙酯中。

错例B:加乙醇和浓硫酸,加热,使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转化为乙酸乙酯。

错因:①无法确定加入乙醇的量;②酯化反应可逆,无法彻底除去乙酸。

错例C:加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使乙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乙酸钠,分液。

错因: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容易水解。

正解:加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使乙酸转化为钠盐溶于水层后,分液。

Ⅲ《化学实验》

试题详情

一、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注意比较相似仪器的异同。

试题详情

2.了解常用化学试剂的取用方法、存放方法和原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试题详情

知识点1、反应器的使用方法

仪器图形与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管

试题详情

用作少量试剂的溶解或反应的仪器,也可收集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体发生器

(1)____直接加热;(填”能”或”不能”)

(2)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___倾斜,固体平铺在管底;

(3)加热液体时,管口向___倾斜,与桌面成___°,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____,切忌管口对着别人。

烧杯

试题详情

配制、浓缩、稀释溶液,也可作反应器、水浴加热器

(4)加热时垫石棉网,液体不超过____,不可蒸干。

烧瓶

试题详情

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容器

(5)平底烧瓶一般不做加热仪器,圆底烧瓶加热要垫____,或水浴加热。

蒸馏烧瓶

试题详情

作液体混合物的蒸馏或分馏,也可装配气体发生器

(6)加热要垫_____,或水浴加热。

锥形瓶

试题详情

滴定中的反应器,也可收集液体,组装反应容器。

(7)加热要垫______。

集气瓶

试题详情

收集气体,装配洗气瓶,气体反应器、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容器。

(8)不能加热,作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容器时,要在瓶底放少量____或一层_____

坩埚

试题详情

用于灼烧固体使其反应。

(9)可直火加热至高温,放在_____上,用____夹取,不可骤冷。

启普发生器

试题详情

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

控制导气管活塞可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不能加热,不能用于强烈放热或反应剧烈的气体制备。

答案:

(1)不能(2)下(3)上  45  1/3

(4)1/2(5)石棉网 (6) 石棉网

(7)石棉网(8)水  细沙

(9)泥三角  坩埚钳

试题详情

知识点2、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仪器图形与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试题详情

中和滴定(也可用于其它滴定)的反应;可准确量取液体体积,酸式滴定管盛酸性、氧化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盛碱性、非氧化性溶液。

(1)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使用前要洗净并验漏,先_____再装溶液,“0”刻度在上方,读数到____mL。

量筒

试题详情

粗量取液体体积

试题详情

(2)____(填有、无)0刻度线,选合适规格减小误差,读数一般读到0.1ml。

容量瓶

试题详情

用于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检查是否漏水,要在所标____下使用,加液体用玻璃棒_____,凹液面与_____相切,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托盘天平

试题详情

称量药品质量。

(4)药品不能直接放在____上,易潮解、腐蚀性药品放在___中称量,左物右码,精确至____克。

答案:

试题详情

(1)润洗  0.01  (2 ) 无

 (3) 温度  引流  刻度线

试题详情

(4) 托盘   玻璃容器   0.1

试题详情

知识点3、加热、蒸发、蒸馏、结晶的仪器

仪器图形与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酒精灯

试题详情

作热源

(1)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_____,不能少于___,用_____焰加热,熄灭用______,不能用嘴吹。

表面皿、蒸发皿

试题详情

蒸发皿用于蒸发溶剂,浓缩溶液。

表面皿:常用于覆盖容器口,以防止液体损失或固体溅出,也可用于天平称量固体药品用,还可用于盛装pH试纸用。

(2)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不能骤冷。表面皿覆盖容器口时,凹面要向下,以免滑落。表面皿不可用火加热。

蒸馏装置

试题详情

对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3)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支管口处,蒸馏烧瓶中应加碎瓷片或沸石以防_____,冷凝器____口进水,_____口出水。

答案:

(1)2/3  1/2   外焰   灯帽盖 

(3)暴沸  下  上

试题详情

知识点4、过滤、分离、注入液体、干燥的仪器

仪器图形与名称

主要用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漏斗

试题详情

过滤或向小口径容器注入液体。

(1)漏斗下端紧靠_____内壁。

长颈漏斗

试题详情

装配反应器。

(2)下端应插入_____下,否则气体会从漏斗口跑掉。

分液漏斗

试题详情

用于分离密度不同且互不相溶的液体,也可组装反应器,以随时加液体。

(3)使用前先检查活塞是否漏液,放液时打开上盖或将塞上的凹槽对准上口小孔,下层液体从___口倒出,上层液体从_____口放出.

洗气瓶

试题详情

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4)一般选择与杂质气体________试剂作吸收液,装入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气体的流向为:________

干燥管

试题详情

用于干燥或吸收某些气体,干燥剂为粒状,常用无水CaCl2、碱石灰等。

_

(5)一般为________口进气,_________口出气。注意干燥剂或吸收剂的选择

 

干燥器

试题详情

干燥器是保持试剂干燥的容器,由厚质玻璃制成。其上部是一个磨口的盖子(磨口上涂有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中部有一个有孔洞的活动瓷板,瓷板下放有干燥的氯化钙或硅胶等干燥剂,瓷板上放置装有需干燥存放的试剂的容器。

 

开启干燥器时,左手按住下部,右手按住盖子上的圆顶,沿水平方向向左前方推开器盖,盖子取下后应放在桌上安全的地方(注意要磨口向上,圆顶朝下),用左手放入或取出物体,如坩埚或称量瓶,并及时盖好干燥器盖。加盖时,也应当拿住盖子圆顶,沿水平方向推移盖好。 当坩埚或称量瓶等放入干燥器时,应放在瓷板圆孔内。温度很高的物体必须冷却至室温或略高于室温,方可放入干燥器内。

答案:

(1)烧杯 (2) 液面   (3) 下 上  ( 4 )   反应   长进短出   (5) 粗  细

试题详情

知识点5、化学试剂的保存

(1)固体药品要盛放在___________中,液体试剂一般盛放在_______________中。

(2)防分解:常见的易发生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盛放在____色瓶中。

(3)防粘连:碱性溶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使用玻璃塞(填““能”“不能”)。

(4)防氧化:FeSO4溶液中加入________,带有橡皮塞试剂瓶不能盛放强氧化性试剂(HNO3、浓H2SO4、KMnO4、K2Cr2O7、氯水、溴水,少量白磷要保存在_______中。锂常保存在____________中,钠、钾保存在__________中。

(5)防腐蚀:氢氟酸易_______玻璃,不能存放在__________瓶中。有机溶剂(汽油、四氯化碳、乙醇、苯、氯仿等),不能用__________塞。

(6)防挥发:浓盐酸、浓氨水应___________,液溴要在容器中加入少量的_____。

答案:

(1)广口瓶  细口瓶

(2)硝酸银溶液、硝酸、碘化银、溴化银  氯水  棕色

(3)氢氧化钾  氢氧化钠  不

(4)铁粉  水  石蜡  煤油

(5)腐蚀  玻璃   橡皮

(6)密封阴暗处  水

试题详情

知识点6、药品的取用

试题详情

1.取用基本原则:保证人身安全:不手拿、不口尝、不直闻;严格用量;不改变纯度

试题详情

2、药品的用量:无说明,液体取_________mL,固体取_____________。取出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应放在指定指定容器内。但金属钠、钾及非金属白磷、液溴例外,要放要原瓶。

试题详情

3、取药品操作步骤:

取固体药品:取粉用___________,试管_________,药匙送管底,试管再竖起。取块状用_________夹,试管横放,送入试管中,倾斜往下滑。

取液体药品:瓶盖___________,标签向_________,瓶口挨管口,药液沿壁流。

试题详情

4.试纸的使用:  石蕊试纸(红、蓝):定性检验____________ 性

                 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1)试纸种类    品红试纸:检验___________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KI淀粉试纸: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醋酸铅试纸:检验________

(2)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②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___________,粘在________一端,并使其接近盛气体的试管(或集气瓶)中,观察颜色变化。

③注意事项:a、测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___________;b、试纸不能伸入到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

答案:

试题详情

2.1-2  最少量 

试题详情

3.药匙   纸槽  镊子  倒放   手心

试题详情

4.(1)溶液的酸碱性   SO2     Cl2     H2S

(2)②润湿  玻璃棒  ③ 湿润

试题详情

知识点7、物质的溶解

试题详情

1.   固体物质的溶解:用烧杯、试管溶解,振荡、搅拌、粉碎、升温等可加快溶解速度。

试题详情

2.   另外配制氯化铁、硫酸铝等一些易水解的盐溶液时,要首先将这些物质用少量对应

试题详情

酸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蒸馏水,以得到澄清溶液。

试题详情

3.气体的溶解: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如右图甲装置。

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右图乙装置。

试题详情

3.液体物质的溶解(稀释):一般把密度较大的液体加入到密度较小的液体中。

解题警示:

稀释浓硫酸时,则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的扩散,且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浓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液等都应是浓硫酸倒入其它液体。

试题详情

知识点8、实验安全与意外事故处理

试题详情

1、预防安全事故

(1)防爆炸:点燃可燃气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用CO、H2还原Fe2O3、CuO之前,要检验气体的__________

(2)防暴沸:配制硫酸的水溶液或硫酸的酒精溶液时,要将密度大的浓硫酸缓慢倒入水或酒精中;加热液体时要加__________

(3)防失火:实验室中的可燃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不同物质失火时要注意利用不同的方法灭火,例如:Na、K着火,应用________扑灭而不能用_______或__________。酒精、油类着火用湿布扑盖,不能用水。

(4)防中毒:①三不:不________;不__________;不___________。

②制取有毒气体  (如___________________)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且进行尾气处理。

(5)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要注意熄灯顺序或加装安全瓶。

试题详情

(5)防堵塞:防止堵塞导管,或使液体顺利流入,或使内外压强相等。

试题详情

2、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磷等失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碱液沾到皮肤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酸、碱溅在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苯酚沾到皮肤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磷沾到皮肤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溴滴到皮肤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误食重金属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汞滴落在桌或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试题详情

1.(1)H2 CH4   、CO   纯度   (2)沸石或碎瓷片

(3)沙子 水   CO2

(4) 不手拿、不口尝、不直闻  H2S、Cl2

试题详情

2.(1)立即用湿布扑盖

(2)迅速用沙土覆盖

(3)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4)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作用,后用水冲洗

(5)先用抹布擦拭,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

(6)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

(7)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

(8)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

(9)用CuSO4溶液清洗,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

(10)应立即擦去,再用酒精等无毒有机溶剂洗去

(11)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牛奶

(12)应立即撒上硫粉

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相对于实验能力来说,是“死”的知识,只要平时多留意,多总结,强记忆就可以了。通过考试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或语言表达欠准确而失分,如“沉淀的洗涤”,“容量瓶的查漏”,“气密性的检查”“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等,现将考试中易出错的问题总结如下:

试题详情

二、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易错70例

1、  常温下浓硫酸可贮存于铁制或铝制容器中,说明常温下铁和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解析:发生了“钝化”,并不是不反应,而是在金属的表面上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试题详情

2、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将45mL水加入到盛有5g氯化钠的烧杯中

试题详情

解析: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溶质应为50g×5%=2.5g,再加水配成。

试题详情

3、  制备乙酸乙酯时,要将长导管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以下,以便完全吸收产生的乙酸乙酯

解析:不能将导管插入液面以下,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倒吸现象。

试题详情

4、  鉴定SO42-时,可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解析:若溶液中含有Ag+,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同样也能产生白色沉淀,对鉴定SO42-产生了干扰作用。

试题详情

5.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0.10mol/LKMnO4溶液

解析:碱式滴定管下端是橡胶管,酸性或具有氧化性的溶液对它具有一定腐蚀作用。

试题详情

6.  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氯化钠固体

解析: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试题详情

7.  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氢化钠溶液清洗

解析:因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不能用它来精洗,应用酒精清洗。

试题详情

8.  用瓷坩埚高温熔融钠与钠的化合物固体

解析:因瓷坩埚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在高温熔融的条件下易与钠及钠的化合物发生反应。

试题详情

9.  向沸腾的氢氯化钠的稀溶液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是将烧杯中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滴入1-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题详情

10.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解析:正确的操作是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入冰醋酸。

试题详情

11.滴定管洗净后,经蒸馏水润洗,即可注入标准液滴定

解析:在注入标准液滴定之前应经蒸馏水润洗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试题详情

12.做石油分馏实验时,温度计一定要浸入液面以下并加入碎瓷片防止暴沸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将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靠近烧瓶的支管口处。

试题详情

13.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

解析:若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试题详情

14.锂、钾、钠、白磷、液溴均保存于磨口试剂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水液封

解析:锂应用石蜡密封,钾、钠应保存在煤油中;白磷保存于水中,液溴要用水封法。

试题详情

15.测定溶液的PH时,可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浸湿,然后再用玻璃棒蘸取某溶液滴到PH试纸上

解析:测定溶液的PH时,不可用蒸馏水将PH试纸浸湿,否则影响测定的数值。(除中性溶液外)

试题详情

16.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待测液中一定含有SO42-

解析:待测液中若含有Ag+,加入氯化钡溶液也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试题详情

17.配制稀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后再加入蒸馏水稀释

解析:正确的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试题详情

18.用过量的氨水除去Al3+溶液中少量Fe3+

解析:过量的氨水也能与Al3+反应生成Al(OH)3沉淀,从而与Fe(OH)3无法分离。

试题详情

19.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解析:加入稀盐酸产生CO2或S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

试题详情

20.银镜反应实验后附有银的试管,可用氨水清洗

解析:银镜反应实验后附着的银的试管应用硝酸清洗,用氨水除不掉。

试题详情

21.不慎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立即用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一定浓度的小苏打溶液。

试题详情

22.液氯泄露时,立即用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毛巾捂在鼻子上处理事故

解析:因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强烈的的腐蚀性而不宜采用,应用沾有肥皂水或小苏打溶液。

试题详情

23.配制0.1mol/L的硫酸溶液时,将量取的浓硫酸倒入容量瓶中并加入水稀释

解析:浓硫酸在倒入容量瓶之前应先在烧杯内稀释冷却至室温,然后再转移容量瓶中。

试题详情

24.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的变化

解析:正确的操作是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

试题详情

25.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

解析:因硫酸钡和碳酸钡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因此无法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硫酸钡。

试题详情

26.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氯气

解析:制取氯气时,二氧化锰和浓盐酸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试题详情

27.为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食盐水

解析: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这样反而减慢了过滤速度。

试题详情

28.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可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解析:因乙酸乙酯在碱性环境中易水解,因此不可用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的方法除去乙酸,应加入适量的饱和的Na2CO3的溶液,均匀混合再分液。

试题详情

29.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桌子上引起火灾时,可用水来熄灭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用湿布盖住或用沙子扑灭。

试题详情

30.铜与浓硫酸反应时,可用蘸用浓溴水的棉花放在导管口处吸收多余的气体

解析:因溴有毒易挥发,故不能采用。宜用蘸有一定浓度的小苏打溶液的棉花。

试题详情

31.除去苯中的溶有少量的苯酚,加入适量浓溴水反应后过滤

解析:因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液于苯中而难以分离。

试题详情

32.用加热法分离碘和氯化铵混合物

解析:因碘易升华故无法分离二者的混合物

试题详情

33.为了更快得到氢气,可用纯锌代替粗锌与稀硫酸反应

解析:粗锌与稀硫酸因易形成原电池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故此说法错误。

试题详情

34.浓硝酸、硝酸银溶液可保存于无色的细口瓶中

解析:因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故应保存于棕色的细口瓶中

试题详情

35.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需加硫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解析:因硫酸易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硫酸银微溶物而影响溴元素的检验。

试题详情

36.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溴水,出现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

解析:苯酚溶液与少量稀溴水虽反应,但很难看到三溴苯酚沉淀,因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于过量的苯酚中。

试题详情

37.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

解析:干粉灭火器产生的是二氧化碳,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又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从而加剧了燃烧。

试题详情

38.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溶液飞溅现象时,应立即用水冷却

解析:蒸发食盐溶液时出现飞溅现象时,用冷水冷却更易引起飞溅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试题详情

39.在乙酸乙酯和乙酸的混合液中,在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加入乙醇除去其中的乙酸

解析:因有机反应往往进行不彻底,且有副反应发生,故不能用此法。

试题详情

40.用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以提高其氧化性

解析: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会氧化Cl-,生成新的物质。为增强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常用硫酸酸化。

试题详情

41.除去溴苯中少量的溴,加入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溶液

解析:碘化钾与溴反应生成的碘,同样易溶于溴苯中无法得到纯净的溴苯。

试题详情

42.除去苯酚溶液中少量的甲苯,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弃去水

解析:因苯酚也易被高锰酸钾溶液所氧化,从而无法达到除去甲苯的目的。

试题详情

43.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解析;若在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则二者反应生成FeCl2。正确的配制FeCl3时,常将FeCl3溶于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到所需的浓度,以抑制它的水解。

4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若定容是不小心加水超过了容量瓶的刻度线,应立即用滴定管吸出多的部分。

解析:必须重新配制。

试题详情

45.用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混合物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流出。

解析:用分液漏斗分离液体混合物时,正确的作法是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从而避免了相互污染。

试题详情

46.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5℃,所以,可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解析:虽然二者有一定的沸点差异,但是水蒸气也易挥发,故正确的作法是先加入适量的生石灰,然后再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试题详情

47.眼睛不慎溅入氢氧化钠溶液,应立即滴入硼酸点眼液

解析:正确的作法是立即用水冲洗。洗时要过洗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试题详情

4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的容量瓶一定经过干燥

解析:无需干燥,因为定容与洗涤时都得加水。

试题详情

49.称量时,称量物质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解析: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其它药品一般放在纸上称量。

试题详情

50.氢氧化钠溶液贮存于带有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解析:因玻璃塞中的SiO2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带有粘性的硅酸钠溶液,使玻璃塞无法拔出。

试题详情

51.用酒精清洗有硫沉淀的试管

解析:因硫易溶于二硫化碳、微溶于酒精中,故应用二硫化碳洗涤。

试题详情

52.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醛和水的混合物

解析:因乙醛和水二者互溶不分层,故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

试题详情

53.用100℃的温度计测定浓硫酸的沸点

试题详情

解析:因浓硫酸的沸点的383.3℃,已超过温度计的最大量程,故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试题详情

54.测定硫酸铜结晶水的含量时,先称取一定的晶体,后放入坩埚中,

解析:测定硫酸铜结晶水的含量时,应先称量坩埚的质量,再放入硫酸铜的晶体,后称量。

试题详情

55.为使生成的银镜光洁明亮,应采用水浴加热并将银氨溶液和乙醛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解析:做银镜反应时,在用水浴加热后不能振荡,否则生成的将是黑色疏松的银沉淀而不是不是光亮的银镜。

试题详情

56.测定结晶水时,将灼烧后的硫酸铜晶体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然后称量其质量。

解析:若将灼烧后的硫酸铜晶体的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硫酸铜粉未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从而使测定的结果偏低。应放于干燥器进行冷却。

试题详情

57、进行中和热实验测定时,需要测定反应前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低温度

解析:正确的做法是需要测定反应前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高温度。

试题详情

58、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该气体为酸性气体。

解析:在酸碱指示剂中无紫色的石蕊试纸。

试题详情

59、用PH试纸鉴别PH=5.1和PH=5.3的两种NH4Cl

解析:广泛PH试纸测溶液的PH的数值为1-14之间的整数,不能取小数。

试题详情

60、除去CO2中的SO2,可用饱和的Na2CO3溶液

解析:虽然SO2可与饱和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O2,可是CO2也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

试题详情

61、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减小,所以可用冷却法从热的含有少量的氯化钾的氯化钠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解析:因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故用冷却法无法让氯化钠析出,从而得不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应采用蒸发结晶法。

试题详情

62、由于胶粒的直径比离子大,所以淀粉中混有的碘化钾可用过滤法分离。

解析:因胶粒能透过滤纸,故无法将混有碘化钾从淀粉中分离出来,应用渗析法。

试题详情

63.用铁屑、溴水和苯混合制溴苯。

解析:应用铁屑、液溴和苯混合制溴苯而不能用溴水。

试题详情

64.用10mL量筒量取5.80mL盐酸

试题详情

解析:因10mL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所以用10mL量筒只能量取5.8mL的盐酸。

试题详情

65.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

解析:因新制的氯水中含具有漂白作用的HClO,会漂白变色后的PH试纸。

试题详情

66.从试剂中取出的任何药品,若有剩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解析:一般地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药品,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但Na、K等却可以放回原试剂瓶。

试题详情

67.过滤过程中洗涤沉淀时,应向沉淀上加水并不断搅拌,使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

解析:不能搅拌。正确的作法是向沉淀中加蒸馏水,使水没过沉淀,等水流完后再重复操作几次。

试题详情

68.测定中和热时,用环形铜质搅拌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可使测得的温度更准确

解析:铜质搅拌棒比玻璃棒更易导热,测量误差更高。

试题详情

69.日常生活中可能粥汤检验碘盐中是否含有KIO3

解析:粥汤只能检验碘单质的存在,而不能检验KIO3的存在。

试题详情

70.检验甲酸中是否混有甲醛,可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甲酸,再做银镜反应实验。

解析:因甲酸钠中仍含有醛基,也能发生银镜反应。正确的方法是向样品中加入足量NaOH的溶液中和甲酸,然后蒸馏,在镏出物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是否有银镜反应发生。

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试题详情

三、重要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试题详情

焰色反应

黄色

试题详情

NaOH溶液(浓)

加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试题详情

KSCN溶液

生成红色物质

试题详情

AgNO3溶液、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试题详情

AgNO3溶液、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浅黄色沉淀

试题详情

AgNO3溶液、稀硝酸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黄色沉淀

试题详情

盐酸、Ca(OH)2溶液

加入盐酸后放出无色气味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试题详情

盐酸、BaCl2溶液

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Ⅳ《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试题详情

一、焓变、反应热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试题详情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试题详情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试题详情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试题详情

如C(石墨,s)    C(金刚石,s) △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试题详情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

试题详情

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 △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试题详情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试题详情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试题详情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燃烧热

中和热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H

△H<0,  单位:kJ/mol

 

 

反应物的量

1mol(O2的量不限)

试题详情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可能是1mol,也可能是0.5mol

生成物的量

不限量

H2O是1mol

含义

1mol反应物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反应物,燃烧热不同

试题详情

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强酸强碱的中和热约为57.3 kJ/mol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燃烧热指的是1 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H2→H2O(l)而不是H2O(g)、 C→CO2(g)而不是CO  、S→SO2(g)而不是SO3

试题详情

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注意:弱酸、弱碱电离出H+、OH-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碱测定中和热时,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试题详情

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的燃烧热为890KJ/mol。

试题详情

4.注意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和表示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不同。燃烧热以可燃物1mol为标准,且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

要点二:能源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以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求算反应热,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关于能源问题,应了解下面的几个问题:

(1)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等,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

试题详情

(2)能源的开发;①太阳能:每年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为5×1019kJ,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1.3万倍。②生物能:将生物转化为可燃性的液态或气态化合物,再利用燃烧放热。③风能:利用风力进行发电、提水、扬帆助航等技术,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干净能源。④地球能、海洋能。

试题详情

四、反应热的求算

1.由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具体反应的途径无关。

试题详情

2.反应热的数值等于E(形成新键释放的总能量)与E(断键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放热反应△H的符号为“―”,吸热反应△H的符号为“+”。

特别提醒:

(1)运用盖斯定律的技巧:参照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设计合理的反应途径,对原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恰当“变形”(反写、乘除某一个数),然后方程式之间进行“加减”,从而得出求算新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H的关系式。

(2)具体方法:①热化学方程式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也必须乘上该数;②热化学方程式“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加减”;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DH的“+”“―”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4)注意1molH2、O2、P4分别含有1molH-H、1mol O=O、6molP-P,1molH2O中含有2molO―H,1molNH3含有3molN-H ,1molCH4含有4molC-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试题详情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简单计算

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单位一般为mol/(L?min)或mol.?L-1?min-1

 

试题详情

2.结论: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cC + dD来说有:

VA :VB :VC :VD =△CA :△CB :△CC :△CD =△nA :△nB :△nC :△nD = a :b :c :d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试题详情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化学反应速率均取正值。

试题详情

3.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可能不同,但是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要根据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的关系换算成同一种物质来表示,看其数值的大小。注意比较时单位要统一。

试题详情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分子结构或原子结构)所决定的。

试题详情

2.外因(次要因素)

(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V急剧增大,V也逐渐增大。若减小反应物浓度,V急剧减小,V逐渐减小。(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故反应速率与其加入量多少无关)。

(2)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时, V、V都加快;降温时,V、V都减小

(3)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通过缩小反应容器,增大压强,V、V都增大;通过扩大反应容器,压强减小,浓度变小,V、V均减小。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成百上千的同等倍数地增加了正、逆反应速率。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改变压强的实质是改变浓度,若反应体系中无气体参加,故对该类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试题详情

2.恒容时,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或无关气体)时,气体总压增大,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试题详情

3.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反应体系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试题详情

4.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为原来的2~4倍。

试题详情

5.从活化分子角度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单位体积内

有效碰

撞次数

化学反应速率

分子总数

活化分子数

活化分子百分数

增大浓度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加快

增大压强

增加

增加

不变

增加

加快

升高温度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加快

加催化剂

不变

增加

增加

增加

加快

试题详情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和判断

1.化学平衡的标志:

(1)V=V,它是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

(2)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分数、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不再改变,这是外部特点。

试题详情

2.化学平衡的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

试题详情

mA(g)+ nB(g)pC(g)+qD(g)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生成mmolA,

即V=V

平衡

单位时间内消耗nmolB,同时生成了mmolA,

即V(B正):V(A逆)=n:m

平衡

 

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压强

当m+n≠p+q时,压强不变

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体系温度一定

平衡

颜色

当体系的颜色(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颜色)不再变化

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当m+n≠p+q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当m+n≠p+q时,等压、等温时,气体密度一定

平衡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当从正逆反应速率关系方面描述时,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同向说时,则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若按化学计量数比例异向说明,则可以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试题详情

2.恒温、恒容下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压强或总物质的量不变时,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如H2(g)+I2 (g)2HI(g)。

试题详情

3.全部是气体参加的体积不变的反应,体系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如2HI(g)  H2(g)+I2(g)

试题详情

4.全部是气体参加的反应,恒容条件下体系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要点一: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3)压强: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里,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总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平衡向气体总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在这里,压强改变是通过反应器容积的改变来完成的(即压缩或扩大)。

(4)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同等倍数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缩短了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但不会改变化学平衡常数,不会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会改变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四、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勒夏特例原理

1.恒容时充入与该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试题详情

2.使用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同等倍数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试题详情

3.若改变浓度、压强、温度,不同倍数的改变了正逆反应速率时,化学平衡一定移动。

要点二:勒夏特例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方向移动。对该原理中的“减弱”不能理解为消除、抵消,即平衡移动的变化总是小于外界条件变化对反应的改变。如给已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体系,增加5个大气压,由于化学反应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使体系的最终压强大于其初始压强P0而小于P0+5。另外,工业上反应条件的优化,实质上是勒夏特例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综合应用的结果。

五、化学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

试题详情

1.速率v――时间t的图象:

(1)由速率的变化判断外界条件的改变:①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速率断层,则是由改变温度或压强所致,具体改变的条件,则要结合V、V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②若反应速率与原平衡连续,则是由改变某一种物质的浓度所致,具体是增大或减小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则要结合V、V大小关系及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

试题详情

2.组分量――时间t、温度T、压强P的图象

①“先拐先平”:“先拐”的先达到平衡状态,即对应的温度高或压强大,从而判断出曲线对应的温度或压强的大小关系。

②“定一议二”:即固定其中的一个因素(温度或压强等),然后讨论另外一个因素与化学平衡中的参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关系,从而判断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大小等。

六、化学平衡常数

试题详情

1.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qD(g),其中m、n、p、q分别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公式可以表示为:,各物质的浓度一定是平衡时的浓度,而不是其他时刻的.

试题详情

2.在进行K值的计算时,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1”。例如:Fe3O4(s)+4H2(g)3Fe(s)+4H2O(g),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表示为

试题详情

3.利用K值可判断某状态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平衡常数为K。若某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如下: ,则有以下结论:

①Qc=K ,V(正)=V(逆),可逆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②Qc<K ,V(正)>V(逆),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③Qc>K ,V(正)<V(逆),可逆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试题详情

4.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当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增倍或减倍时,化学平衡常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试题详情

5.化学平衡常数是描述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重要参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无关,当然也不会随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即与压强无关。

七、等效平衡问题

试题详情

1.等效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从何处开始均可达到平衡且任何同一个的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试题详情

2.等效平衡的规律

①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体积不等的反应

A定温、定容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B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体积相等的反应

不论定温、定容时还是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八、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试题详情

1.放热反应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故用焓判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不全面

试题详情

2.反应体系熵值的增大,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故用熵判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也不全面

试题详情

3.复合判据---自由能变化:△G=△H-T△S,是最全面的判断据:

①△G=△H―T△S>0,不能自发进行;

②△G=△H―T△S<0,能自发进行;

③△G=△H―T△S=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⒈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焓变(△H)与熵值(△S)综合考虑

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试题详情

△H<0、△S>0,一定能自发进行

试题详情

△H>0、△S<0,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试题详情

△H<0、△S<0,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试题详情

△H>0、△S>0,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试题详情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电    解    质

非  电  解  质

定  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相同点

都是与溶解性无关的化合物

不同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电离

不能电离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

与常见物质类别的关系

离子化合物和部分共价化合物

全是共价化合物

通常为酸、碱、盐、水、典型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等

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等

试题详情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  电  解  质

弱  电  解  质

概念

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水合分子、水合离子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与常见物质类别的关系

通常为

强酸: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绝大多数盐:NaCl、CaCO3、CH3COONa等

通常为

弱酸:CH3COOH、HF、HClO、H2S、H2CO3、H2SiO3、H4SiO4

弱碱:NH3?H2O、Cu(OH)2

极少数盐、水

试题详情

3.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以HAc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相同条件下,HAc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弱于强酸(盐酸、硝酸)

试题详情

(2)测0.01mol/LHAc溶液的pH>2

(3)测NaAc溶液的pH值: 常温下,PH>7

(4)测pH= a的HAc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a +2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6)中和10mL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后者快。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SO2、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仍属于非电解质

试题详情

2.电解质强弱的判断,关键是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电解质电离程度与溶解度无直接关系,溶解度大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如醋酸),溶解度小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硫酸钡)。

试题详情

3.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一般来说,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明显强于弱电解质。弱酸(碱)与弱碱(酸)反应生成了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增强。

试题详情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没有直接的关系。如难溶物BaCO3,它溶于水的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属于强电解质,但溶液的导电性几乎为零。

要点一: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试题详情

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

1.温度: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因为电离过程吸热),离子浓度增大

试题详情

2.  浓度:溶液稀释促进电离,离子浓度反而变小

试题详情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的离子的物质,将抑制电离,相关离子浓度增大;

试题详情

4.加入能反应的物质,促进电离,但相关离子浓度降低。

要点二:电离平衡常数

试题详情

1.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时,各种离子浓度之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就叫电离平衡常数。如CH3COOHCH3COO-+H+,K=c(CH3COO-)c(H+)/c(CH3COOH).

试题详情

2.电离平衡常数是描述弱电解质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尺。它只受温度的影响,因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故它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试题详情

3.对于多元弱酸来说,由于上一级电离产生的H+对下一级电离起抑制作用,一般是K1≥K2≥K3,即第二步电离通常比第一步电离难得多,第三步电离又比第二步电离难得多,因此在计算多元素弱酸溶液的c(H+)或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

要点一: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试题详情

三、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1.温度:升温,促进水电离,c(H)、c(OH)同时增大,但溶液仍呈中性。

试题详情

2.加入酸碱: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溶液,酸电离出H+或碱电离出的OH均使水的电离平衡受到抑制。

试题详情

3.加入可水解的离子(弱酸根或弱碱阳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促进了水的电离。

试题详情

4.其他因素:向水中加入活泼金属、电解时有H+、OH放电时均可促进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要点二:水的离子积常数

试题详情

1.水的离子积表示为K= c(H)c(OH) ,水的离子积只与温度有关,如不指明,则是在25℃;升高温度,Kw增大,降低温度,Kw减小。

试题详情

2.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以水为溶剂的稀酸、稀碱溶液。碱溶液中:Kw = ,酸溶液中:Kw = ;在不同的溶液中,c(H)和c(OH)虽然不一定相等,但由水电离出的c(H)和c(OH)却总是相等的。

试题详情

3.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水的电离平衡都受到抑制,但Kw不变,改变的只是c(H)、c(OH)相对大小。

试题详情

4.Kw= c(H)×c(OH)式中的c(H)和c(OH)指的是溶液中的H+和OH-的总浓度,一般说来,当溶液中c(H)或c(OH)大于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的1000倍时,水的电离可忽略。

要点一:溶液的酸碱性及PH值

试题详情

四、溶液的酸碱性及PH值的计算

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c(H) >c(OH),溶液呈酸性;c(H)=c(OH),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呈碱性。

试题详情

2.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用PH值的大小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须注意温度:

常温下,PH=7的溶液为中性;在100℃时,PH=7时,溶液呈碱性。

试题详情

3.释稀溶液与PH的关系:

①对于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无论如何冲稀也不会等于或大于7;对于强碱溶液,每冲稀10倍,PH减小一个单位,无论如何冲稀也不会等于或小于7。

②对于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强碱或弱碱)溶液冲稀相同的倍数,强酸或强碱溶液的PH变化大,这是因为强酸或强碱已完全电离,而弱酸或弱碱还能继续电离出H、OH

要点二:PH值的计算

试题详情

1.单一溶液的pH值计算:pH=-lgc(H+)

试题详情

2.溶液的稀释:

规律:酸:pH= a,加水稀释10n倍,强酸:pH= a + n,弱酸:pH < a + n

        无限稀释,pH接近7,但不会小于7

碱:pH= b,加水稀释10n倍,强碱:pH= b-n,弱碱:pH > b-n

   无限稀释,pH接近7,但不会小于7。

试题详情

3.酸酸混合或碱碱混合溶液pH值计算

(1)强酸混合: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2)强碱混合:

  然后,再根据c(H+)= Kw/ c(OH),求算c(H+)。

试题详情

2.  强酸和强碱混合

 ①恰好完全反应:pH=7

     ②酸过量时:

试题详情

    

③碱过量时:

试题详情

根据c(H+)= Kw/ c(OH),求c(H+

五、电离方程式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要点一: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试题详情

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故写电离方程式时用“”符号,

试题详情

如CH3COOHH+CH3COO

试题详情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试题详情

如H2CO3电离: H2CO3HCO3-+H+ ,HCO3-CO32-+H+

试题详情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表示:Fe(OH)3Fe3++3OH-

要点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试题详情

1.因单个离子水解程度较弱,故水解反应方程式用“”,生成的产物少,生成物一般不标“↓”或“↑”。

试题详情

2.多元弱酸对应的盐水解方程式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一样也是分步进行,不能合并。

试题详情

3.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方程式一步完成。例如FeCl3水解:FeCl3+3H2O Fe(OH)3+3H+

试题详情

4.双水解是指阴阳离子均水解,且水解程度较大,一般能进行到底,此类水解用“=”表示,生成物中的沉淀、气体要用“↓”或“↑”标出,如Al3+与AlO2-、HCO3-、HS-、S2-之间均发生双水解反应,如Al3++ 3HS-+3H2O=Al(OH)3↓+3H2S↑

六、盐类的水解

要点一:盐类水解规律

试题详情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相促进,两强不水解。

试题详情

2.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如Na2CO3 >NaHCO3)。

要点二:影响盐类的水解的因素

试题详情

1.内在因素:组成盐的弱离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大.

试题详情

2.外在因素:

①温度:升高温度,能促进盐的水解(因盐的水解是吸热的);

②冲稀:用水稀释,盐的浓度减小,水解所呈现的酸碱性减弱,但盐的水解程度增大;

③加入酸或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加入水解呈现的酸碱性相反的盐也能促进盐的水解。

要点三:盐类水解的应用

试题详情

1.易水解盐溶液的配制:配制FeCl3、SnCl2等溶液时,常将它们溶于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试题详情

2.物质杂质:加热法可除去KNO3溶液中的Fe3+杂质;加CuO或Cu(OH)2等可除去Cu2+溶液中的Fe3+

试题详情

3.溶液的蒸干:有些盐如FeCl3 MgCl2,由溶液蒸干得到晶体时,必须在蒸发过程中不断通入HCl气体,以抑制水解。

试题详情

4.物质的制备:如Al2S3不能用湿法制备。

试题详情

5.较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作用产生氢气:如将Mg放入NH4Cl溶液中,会有氢气产生。

试题详情

6.化肥的合理使用,如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混用

试题详情

7.泡沫灭火器中药剂的使用,如Al2(SO4)3和NaHCO3

试题详情

8.明矾净水:Al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吸附水中悬浮物而聚沉

注意:NH4HCO3、(NH42CO3溶液两种离子均可水解且互相促进,但不能水解进行到底,故它们可以大量共存,配成溶液。

 

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试题详情

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溶液

如H2S溶液: c(H+)>c(HS-)>c(S2)>c(OH)。

如Na2CO3溶液:c(Na+)>c(CO32-)>c(OH-) >c(HCO3-)>(H+)。

试题详情

2.混合溶液: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要注意能发生反应的先反应再比较,同时要注意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混合溶液的体积等于各溶液体积之和。在此,常用到以下两组混合液:①NH4C1 ~NH3.H2O(1:1);②CH3COOH~CH3COONa(1:1)。一般均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考虑。即①NH4C1 ~NH3.H2O(1:1)中,c(NH4+)>c(Cl) > c(OH) >c(H+);②CH3COOH~CH3COONa(1:1)中:c(CH3COO)>c(Na+) > c(H+)>c(OH)

试题详情

3.掌握三个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如在Na2CO3溶液中有c(Na+)+c(H+)=c(HCO3-)+2c(CO32-)+c(OH-)。

(2)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水解或电离,使离子种类增多,但某些主要原子的总数是守恒的。如在Na2 CO3溶液中有c(Na+)=2c(CO32-)+2c(HCO3-)+2c(H2CO3)。

(3)质子守恒:任何溶液中,最后溶液中仅由水电离出的H+与OH-守恒,即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发生水解,结合了水电离的H+或OH-,使溶液中c(H+)≠c(OH-),但由水电离出的H+与OH-守恒。如在Na2CO3溶液中有c(OH-)=c(H+)+c(HCO3-)+2c(H2CO3),也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叠加得出。

八、溶沉淀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要点一:沉淀溶解平衡:

试题详情

1.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试题详情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mol/L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故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

试题详情

3.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试题详情

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    ”,如:Ag2S(s)    2Ag+ (aq)+ S2-(aq)

试题详情

4.沉淀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①温度:一般升温时,沉淀溶解度增大,能促进溶解,但要注意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同离子效应:增大体系中沉淀溶解平衡中离子浓度,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反之,则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试题详情

5.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要点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试题详情

1.表达公式: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它的符号为Ksp,对于沉淀溶解平衡:MmNn(s) mMn+(aq)+nNm-(aq)。固体纯物质不列入平衡常数中。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为表示为:Ksp=[c(Mn+)]m[c(Nm-)]n

试题详情

2.影响因素:在一定的温度下,Ksp是一个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

试题详情

3.溶度积的应用:

通过比较溶度积和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C >Ksp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QC= Ksp 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C <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第四章电化学

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试题详情

1.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它的原理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给氧化剂,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上进行。

试题详情

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如下图所示)

(1)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电路(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4)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试题详情

 

 

特别提醒: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是相互联系的,电极不一定参加反应,电极材料不一定都是金属,但应为导体,电解质溶液应合理的选取。

试题详情

3.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常用的方法

负极:一般为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是电子流出的一极,电流流入的一极;或阴离子定向移动极;往往表现溶解。

 正极:一般为较不活泼金属,能导电的非金属;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一极,电流流出一极;或阳离子定向移向极;往往表现为有气泡冒出或固体析出。

试题详情

4.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技巧

(1)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或题意,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弄清正、负极上发生反应的具体物质

(2)弱电解质、气体、难溶物均用化学式表示,其余以离子符号表示,写电极反应式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定律及正负极得失电子数相等的规律,一般用“=”而不用“→”

(3)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正、负极产物可根据题意或化学方程式加以确定

(4)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到原电池的总反应式,通常用总反应式减去较易写的电极反应式,从而得到较难写的电极反应式。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设计原电池(这是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热点)

(2)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形成原电池后,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反应速率增大,例如:实验室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能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3)进行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比较

(4)电化学保护法:即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而受到保护,如在铁器表面镀锌

(5)从理论上解释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三、化学电源

试题详情

1.充电电池是指既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即放电),又能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充电)的一类特殊的电池。充电、放电的反应不能理解为可逆反应(因充电、放电的条件不同)。

试题详情

2.书写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电池的负极一定是可燃性气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池的正极一定是助燃气体,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写电极反应时,一定要注意电解质是什么,其中的离子要和电极反应中出现的离子相对应,碱性电解质时,电极反应式不能出现H+;酸性电解质时,电极反应式不能出现OH-

(3)可由正负两极的电极反应式相叠加得到总电极反应式,但要注意是在得失电子守恒前提下;电极反应要注意是燃料反应和燃料产物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的相叠加的反应式。

⒈ 电极的判断与电极上的反应。

(1)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是发生氧化反应;若惰性材料(石墨、Pt、Au )作阳极,失电子的是溶液中的阴离子;若为活性金属电极(Pt、Au除外),失电子的是电极本身,表现为金属溶解。

(2)阴极:是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在阴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⒉ 电流或电子的流向:电解池中电子由电源负极流向阴极,被向阴极移动的某种阳离子获得,而向阳极移动的某种阴离子或阳极本身在阳极上失电子,电子流向电源正极。

⒊ 离子的放电顺序:主要取决于离子本身的性质,也与溶液浓度、温度、电极材料等有关。

(1)阴极(得电子能力):Ag+>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 K+,但应注意,电镀时通过控制条件(如离子浓度等),Fe2+和Zn2+可先于H+放电。

(2)阳极(失电子能力):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Pt、Au 除外),则电极本身失去电子,而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若阳极材料为惰性电极,则有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及F等。

试题详情

四、电解原理及规律

4.酸、碱、盐溶液电解规律(惰性电极)

试题详情

 5.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

(1)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判断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

(3)若无明显外接电源的串联电路,则应利用题中信息找出能发生自发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为原电池。

(4)可充电电池的判断:放电时相当于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放电时的正极变为电解池的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负极变为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

五、电解原理的应用

试题详情

1.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H2↑ + Cl2

试题详情

2.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阳极反应:M ? ne- =Mn+(进入溶液),阴极反应Mn+ + ne- =M(在镀件上沉积金属)

试题详情

3.电解精炼铜:以粗铜为阳极,精铜为阴极,含铜离子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电解时发生如下反应:阳极(粗铜):Cu -2e- = Cu2+;阴极(纯铜):Cu2+ + 2e- = Cu。

试题详情

4.电冶金:Mg、Al的制取,如,电解熔融NaCl制金属Na:2NaCl(熔融) =2Na + Cl2

 

 

 

 

 

六、三池的比较

 

原电池

电解池

电镀池

定义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解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的装置

装置举例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形成条件

①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连接)

②电解质溶液(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两电极接直流电源

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①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接电源负极

②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动金属

正极:较不活动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电极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电子

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

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

阳极:金属电极失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电子

电子流向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同电解池

 

 

 

 

 

 

七、钢铁的腐蚀与防护(以钢铁铁腐蚀为例)

试题详情

1.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

 

水膜呈酸性。

 

水膜呈中性或酸性很弱。

 

电极反应

 

负极Fe(- ) :Fe-2e-=Fe2+

正极C(+):2H++2e-=H2

总电极反应式:Fe + 2H= Fe2+ H2

 

 

 

 

2Fe-4e-=2Fe2+

O2+2H2O+4e-=4OH-

2Fe+2H2O+O2= 2 Fe(OH)2

4Fe(OH)2+2H2O+O2=4Fe(OH)3

Fe(OH)  Fe2O3 ? nH2O

 

 

 

通常两种腐蚀同时存在,但后者更普遍。

 

试题详情

2.金属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

化学腐蚀

条件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

溶液接触构成微小原电池

金属跟接触物质(多为非电解质)

直接反应

现象

有微弱电流产生

无电流产生

结果

活泼金属被腐蚀

较不活泼金属得到保护

各种金属都有可能被腐蚀

实例

负极: Fe-2e-=Fe2+

正极: O2+2H2O+4e-=4OH-

 

2Fe+3Cl2=2FeCl3(某些工厂)

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而损耗

联系

两种腐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较化学腐蚀普遍,钢铁以吸氧腐蚀常见

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如制成不锈钢;②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如电镀、涂油、喷漆、搪瓷、镀氧化膜(致密),目的使金属制品与周围物质隔开;③电化学保护法(被保护金属作为原电池的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

特别提醒:

试题详情

1.金属腐蚀的快慢:在相同的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一般为:电解池的阳极>原电池负极>化学腐蚀>电解池阴极、原电池正极。

 

八、电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试题详情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用于串联电路、阴阳两极产物、正负两极产物、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其依据是电路上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试题详情

2.根据总反应式计算:先写出电极反应式,再写出总反应式,最后根据总反应式列出比例式计算。

Ⅴ《化学与工业》

化学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渐渐“升温”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计算、实验、推断题上,现进行总结如下:

制备的物质

反应原理

设备

氧气

分离液态空气

 

CO2

试题详情

CaCO3   CaO+CO2

 

漂白粉、

漂白精

2Cl2+Ca(OH)2=Ca(ClO)2+CaCl2+2H2O

 

玻璃

 

试题详情

Na2CO3+SiO2Na2SiO3+CO2

试题详情

CaCO3+SiO2CaSiO3+CO2

玻璃熔炉

合成氨

试题详情

N2+3H2   2NH3

合成塔

氨氧化法制硝酸

 

试题详情

4NH3+5O24NO+6H2O,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氧化炉

吸收塔

接触法

制硫酸

 

试题详情

4FeS2+11O2 2Fe2O3+8SO2

试题详情

2SO2+O2 2SO3

SO3+H2O=H2SO4

沸腾炉

接触室

吸收塔

炼铁

试题详情

Fe2O3+3CO2Fe+3CO2

高炉

氯碱工业

试题详情

2NaCl+2H2O2NaOH+Cl2↑+H2

电解槽

炼铝

试题详情

2Al2O34Al+3O2

电解槽

 

Ⅵ《环境保护名词》

  近年来,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词汇。现将它们整理如下:

试题详情

1、  赤潮:海中的红藻、褐藻由于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N、P等)而过度繁殖,引起海潮呈赤色的现象。它会造成海水的严重缺氧。

试题详情

2、  水华:人为地向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试题详情

3、  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气量下降,水体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试题详情

4、  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河水中的微生物使有机物(例如,C6H10O5)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中所需要的O2 的量。它是衡量水质质量的一个指标

试题详情

5、  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试题详情

6、  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因为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

试题详情

7、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

试题详情

10、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

试题详情

11、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物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试题详情

12、酸雨:指PH  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其形成过程是: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试题详情

13、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N2O、CH4、氟里昂气体的大量增加,加之一些天灾和人为的乱砍滥伐造成吸收的CO2等温室气体大片森林的不断消失,CO2等温室气体像温室的玻璃那样盖在大气层中,阻挡地面对太阳能的辐射,从而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试题详情

14、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使得海洋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

试题详情

15、一级能源:指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一级能源。

试题详情

16、二级能源:指需要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为二级能源.

试题详情

17、臭氧空洞:臭氧化学式是O3,它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里昂”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中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的中臭氧层形成空洞。

试题详情

18、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其主要成公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它是人类的后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试题详情

19、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

试题详情

20、重金属及重金属污染:一般把密度在4.5g/cm3(或5 g/cm3)以上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银、铬、镉、镍、铅、锡、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如含铅汽油的使用等造成重金属污染。

试题详情

21、荒漠化:指由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

试题详情

22、空气质量日报:1997年5月起,我国有几十座城市先后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在此基础上,现在许多城市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其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目前计入API的项目上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悬浮颗粒物等。“空气质量级别”一般分为五级:一级:优,二级:良好,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五级:重度污染。

Ⅶ《考前必备化学方程式》

(一)无机化学反应式

试题详情

1、2Na+2H2O=2NaOH+H2↑                   2、2Na2O2+2H2O=4NaOH+O2↑            

试题详情

3、2Na2O2+2CO2=2Na2CO3+O2                                   4、NaOH和NaHCO3离子方程式为:OH- +HCO3- =CO32- +H2O

试题详情

5、氯气溶于水(新制氯水中含Cl2.HClO.H2O .H+ .Cl - .ClO - .OH-):

Cl2+H2O=HCl+HClO           Cl2+2NaOH=NaCl+NaClO+H2O

试题详情

6、次氯酸见光分解(强氧化剂、杀菌消毒,漂白剂):   2HClO2HCl+O2

试题详情

7、Ca(ClO)2+CO2+H2O=CaCO3↓+2HClO            8、MnO2+4HCl(浓)MnCl2+Cl2↑+2H2O

试题详情

9、2Al+2NaOH+2H2O=2NaAlO2+3H2↑           10、 Al2O3+2NaOH=2NaAlO2+H2O       

试题详情

11、Al(OH)3+NaOH=NaAlO2+2H2O              12、H2O2的分解:  2H2O22H2O+O2

试题详情

13、2SO2+O22SO3                 14、SO2+Cl2+H2O=2HCl+ H2SO4

试题详情

15、Cu+2H2SO4(浓)CuSO4+SO2↑+2H2O      16、C+2H2SO4CO2↑+2SO2↑+2H2O  

试题详情

17               18、N2+O2 2NO     

试题详情

19、2NO+O2=2NO2                                                    20、3NO2+H2O=2HNO3+NO        

试题详情

21、4NH3 +5O24NO+6H2O            22、用浓盐酸检验氨气(白烟生成): NH3+HCl=NH4Cl

试题详情

23、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实验室制氨气)

试题详情

24、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试题详情

25、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试题详情

26、C+4HNO3(浓)=CO2↑+4NO2↑+2H2O        27、Fe+3SCN-=Fe(SCN)3

试题详情

28、盐类水解:  ①CH3COO- +H2OCH3COOH+OH-    ② CO32- +H2OHCO3-+OH-

试题详情

③HCO3- +H2OH2CO3+OH- ④NH4+ +H2ONH3‧H2O+H+

试题详情

⑤Fe3+ +3H2OFe(OH)3+3H+

试题详情

29、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4Al+3MnO23Mn+2Al2O3

试题详情

30、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实验室室制备氢氧化铝)

试题详情

31、高温下铁与水反应 :3Fe+4H2O(g)Fe3O4+4H2

试题详情

32、FeCl3+3NaOH=Fe(OH)3↓+3NaCl           33、4Fe(OH)2+O2+2H2O=4Fe(OH)3

试题详情

34、2FeCl2+Cl2=2FeCl3                      35、2FeCl3+Fe=3FeCl2

试题详情

36、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铜粉:  2FeCl3+Cu=2FeCl2+CuCl2

试题详情

37、金属的冶炼:Fe2O3+3CO2Fe+3CO2     CuO+CCu+CO↑

试题详情

38、铜锌原电池:正极:2H++2e- =H2↑          负极:Zn-2e- =Zn2+

试题详情

39、钢铁的吸氧腐蚀:正极:O2+4e- +2H2O=4OH-   负极:Fe-2e- =Fe2+

试题详情

40、Fe(OH)3胶体的制取:FeCl3 +3H2OFe(OH)3(胶体)+3HCl

试题详情

41、电解CuCl2溶液阳极:2Cl- -2e- =Cl2  阴极:Cu2++2e- =Cu   总反应:CuCl2Cu+Cl2

42、铜的电解精炼阳极:Cu-2e- =Cu2+       阴极:Cu2++2e- =Cu

43、电镀铜阳极:Cu-2e- =Cu2+             阴极:Cu2++2e- =Cu

44、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 =H2

试题详情

总反应:2NaOH+2H2O H2↑+2NaOH+Cl2

试题详情

45、黄铁矿的燃烧: 4FeS2 +11O22Fe2O3+8SO2

试题详情

46、氨水吸收少量SO2: SO2+2NH3 +H2O=(NH4)2SO3   

试题详情

47、C+H2O(g)CO+H2

(二)有机化学反应式:

试题详情

48、            

试题详情

49、CH2 =CH2 + Br2CH2BrCH2Br

试题详情

50、CH2 =CH2 + H2O CH3CH2OH                   

试题详情

51、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2、                  

试题详情

53、CH ≡ CH + Br2CHBr=CHBr                       

试题详情

CHBr = CHBr+ Br2CHBr2CHBr2

试题详情

54、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5、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6、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7、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8、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59、                      

试题详情

60、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61、2CH3CH2OH+2Na2CH3CH2ONa+ H2↑                       

试题详情

62、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63、                     

试题详情

64、

试题详情

65、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66、

试题详情

67、                     

试题详情

68、CH3CHO +2Ag(NH3)2OH H2O+2Ag↓+3NH3+CH3COONH4

试题详情

69、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Cu2+  +2OH= Cu(OH)2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70、2CH3COOH+Na2CO3 2CH3COONa+CO2↑ +H2O                   

试题详情

71、

试题详情

72、CH3COOCH2CH3+H2OCH3COOH +CH3CH2OH               

试题详情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试题详情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分清是等号还是可逆号,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用可逆号不能用等号,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可逆号不能用等号。3、别忽视题干中 “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

试题详情

4、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g.mol-1。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失分。

试题详情

5、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要求写分子式或结构式却写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试题详情

6、所有的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而误认为双原子分子。

试题详情

7、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 .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试题详情

8、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试题详情

9、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试题详情

10、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要看清楚,否则失分。

试题详情

11、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试题详情

12、表示物质的量浓度不写C(HCl),失分。

试题详情

1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标况下,将20L氨气溶解在1L水中,……)

试题详情

14、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

试题详情

15、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试题详情

16、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试题详情

17、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试题详情

18、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分子式写错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③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④分子量算错⑤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⑥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

试题详情

19、推断题。请注意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考虑(全面,综合)。

试题详情

20、要注意试题中小括号内的话,专门看。

试题详情

21、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试题详情

22、看准相对原子质量,Cu是63.5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用。

试题详情

23、m A(s) + n B(g)=pC(l) + q D(g)这种可逆反应,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试题详情

24、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试题详情

2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 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 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 等

试题详情

26、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试题详情

27、化学考题难易结合,波浪型发展。决不能认为前面的难,后面的更难!有难有易,难题或较难题中一定有不少可以得分的地方,不可放弃。

试题详情

28、解题时,切莫在某一个“较难”或“难”的考题上花去大量的宝贵时间,一个10分左右的难题,用了30多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去考虑,非常不合算,不合理。如果你觉得考虑了几分钟后还是无多少头绪,请不要紧张、心慌,暂把它放在一边,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先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它,找到了感觉,思维活跃了,很可能一下子就想通了,解决了。

试题详情

29、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试题详情

30、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先做一卷,后做二卷。

 

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

试题详情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试题详情

9.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金属材料都是导体,非金属材料都是绝缘体

B.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是只生成CO2和H2O

C.水电站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而核电站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我国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商家不得无偿提供塑料袋,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

试题详情

10.下列事实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B.门捷列夫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表明科学研究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C.C60是英国和美国化学家共同发现的,体现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D.科恩和波普尔因理论化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意味着化学已成为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

试题详情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H4比CH4稳定

B.O2?半径比F?的小

C.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

D.P和As属于第Ⅴ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试题详情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D.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每个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C-C单键

试题详情

13.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试题详情

A.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水稀释至100mL,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

B.在H2O2+Cl2=2HCl+O2反应中,每生成32g氧气,则转移2NA个电子

试题详情

C.标准状况下,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

试题详情

D.一定温度下,1L0.5mol?L-1NH4Cl溶液与2L0.25mol?L-1NH4Cl溶液含NH4+物质的量不同

试题详情

14.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试题详情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试题详情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

 

试题详情

15.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剂诶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提示:BaSO4(s) Ba2+(aq)+SO42-(aq)的平衡

      常数Ksp=c(Ba2+)?c(SO42-),称为溶度积常数。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必做部分】

试题详情

28.(14分)黄铜矿(CuFeS2)是制取铜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可以制备硫及铁的化合物。

试题详情

⑴冶炼铜的反应为8CuFeS2+21O28Cu+4FeO+2Fe2O3+16SO2

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⑵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SO2。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代号)。

a.高空排放

b.用于制备硫酸

c.用纯碱溶液吸收制Na2SO4

d.用浓硫酸吸收

⑶过二硫酸钾(K2S2O8)具有强氧化性,可将I-氧化为I2:S2O82-+2I-=2SO42-+I2

通过改变反应途径,Fe3+、Fe2+均可催化上述反应。试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对上述反应催化的过程。                                                     (不必配平)

⑷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含Fe2O3、FeO、SiO2、Al2O3)可制备Fe2O3。方法为

①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滤。

②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Fe2O3

a.除去Al3+的离子方程式是                             

b.选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验证炉渣中含有FeO。

提供的试剂:稀盐酸   稀硫酸    KSCN溶液  KMnO4溶液  NaOH溶液  碘水

所选试剂为                            

证明炉渣中含有FeO的实验现象为                                     

答案:⑴Cu、O;⑵b、c;⑶2Fe3++2I-=2Fe2++I2;S2O82-+2Fe2+=2SO42-+2Fe3+;(离子方程式不配平不扣分)⑷a:2Al3++4OH-=AlO2-+2H2O[或Al3++4OH-=Al(OH)4-];b:稀硫酸、KMnO4溶液;稀硫酸浸取炉渣所得溶液使KMnO4溶液褪色

试题详情

29.(12分)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C3H6)。

⑴丙烷脱氢可得丙烯。

试题详情

已知:C3H8(g)====CH4(g)+HC≡CH(g)+H2(g)        △H1=156.6kJ?mol-1

试题详情

CH3CH=CH2(g)====CH4(g)+HC≡CH(g)       △H2=32.4kJ?mol-1 

则相同条件下,反应C3H8(g)====CH3CH=CH2 (g)+H2(g)的△H=                  kJ?mol-1

⑵以丙烷为燃料制作新型燃料电池,电池的正极通入O2和CO2,负极通入丙烷,电解质是熔融碳酸盐。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放电时,CO32-移向电池的          (填“正”或“负”)极。

试题详情

⑶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 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平衡常数K1=              。(已知:10-5.60=2.5×10-6

试题详情

⑷常温下,0.1 mol?L-1NaHCO3溶液的pH大于8,则溶液中c(H2CO3)         c(CO32-)(填“>”、“=”或“<”),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试题详情

答案:⑴124.2;⑵C3H8+5O2=3CO2+4H2O;负;⑶4.2×10-7 mol?L-1;⑷>   HCO3-CO32-+H+

试题详情

HCO3-+H2OH2CO3+OH-、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试题详情

30.(16分)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⑴粗食盐常含有少量K+、Ca2+、Mg2+、Fe3+、SO42-等杂质离子,实验室提纯NaCl的流程如下:

试题详情

提供的试剂:饱和Na2CO3溶液   饱和K2CO3溶液  NaOH溶液  BaCl2溶液  Ba(NO3)2溶液

试题详情

            75%乙醇   四氯化碳

①欲除去溶液Ⅰ中的Ca2+、Mg2+、Fe3+、SO42-离子,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         (只填化学式)。

②洗涤除去NaCl晶体表面附带的少量KCl,选用的试剂为               

试题详情

⑵用提纯的NaCl配制500mL4.00 mol?L-1NaCl溶液,所用仪器除药匙、玻璃棒外还有              (填仪器名称)。

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如图所示,若收集的H2为2L,则同样条件下收集的Cl2      (填“>”、“=”或“<”)2L,原因是                         。装置改进后,可用于制备NaOH溶液,若测定溶液中NaOH的浓度,常用的方法为                   

⑷实验室制备H2和Cl2通常采用下列反应:

试题详情

Zn+H2SO4====ZnSO4+H2↑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据此,从下列所给仪器装置中选择制备并收集H2的装置             (填代号)和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Cl2的装置             (填代号)。

可选用制备气体的装置:

试题详情

答案:⑴①BaCl2、NaOH、Na2CO3(错选或多选本小题不得分。NaOH溶液的加入顺序及是否答NaOH不影响得分);②75%乙醇;⑵天平、烧杯、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⑶<  电解生成的氯气与电解生成的NaOH发生了反应     酸碱中和滴定;⑷e   d

【选做部分】

试题详情

33.[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苯丙酸诺龙是一种兴奋剂,结构简式为:

试题详情

⑴由苯丙酸诺龙的结构推测,它能             (填代号)。

a.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d.与Na2CO3溶液作用生成CO2

苯丙酸诺龙的一种同分异构体A,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下列反应:

试题详情

据以上信息回答⑵~⑷题:

⑵B→D的反应类型是                

⑶C的结构简式为                     

⑷F→G的化学方程式是                                                  

答案:⑴a、b;⑵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