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一课时

上课安排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7日

第5节

第3节

第1节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②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科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③   使学生能够重视生物科学,热爱生物科学;

④   使学生懂得学好生物选修课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好生物课的热情和决心。  

【教材分析】

   《绪论》这节教材,包括五点内容。首先,说明高中生物教材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知道将要陆续学习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其次,讲述一切生物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明确这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再次,概要讲述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接着,讲述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最后,讲述认真学好生物课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几点。

 Α.〖教学重点〗

(1)当代生物科学的四个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

(2)生命物质基础――蛋白体

 Β.〖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描述“千年古莲”现象――得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提问:生物具有的基本物怔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小结导入)

 Ⅱ.新课讲授

一.     生物的基本特怔:

       ①生物体都具有严整的结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④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⑤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

       ⑥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析:①除病毒、类病毒等少数种类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而病毒与类病毒也有其自身的严整结构形式(eg.噬菌体的结构)

②这是生物的最基本特怔,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与非

  生物的最根本区别所在。(eg.生殖、发育、遗传的基础)

③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与异化两方面,当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

  物就表现为生长现象。具体表现为生物体由小长大。

④生物都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即具有应激性。一般地动物比植

  物反应要灵敏,神经反射也属应激性范围。(此应注意与适应区别)

⑤这是生物的物种不应个体死亡而绝灭的原因所在。

⑥生物既能相对稳定,又能向前发展的原因就是因为生物具有遗传和

  变异的特性。

⑦现存的生物都是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否则早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对环境造成具大的影响。(eg.人类的生产活动)

地球上已经发现的约200万种生物均具有以上的特怔,但作为生命一词至今尚未完全解决,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提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的论点。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证明了他的论点是正确的,但对“蛋白体”的内容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了。现代生命科学证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蛋白体,是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的、复杂而有序的多分子体系。

 

    

 

四.     认真学好生物课:

    生物科学和生物课程都很重要,应认真学习好。首先,要重视和热爱生物这门课程。其次,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注意各单元内和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要选择最佳的学习和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密切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要重视实验、实习,切实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Ⅳ.随堂练习

试题详情

一、    选择题:

1、生物具有的最基本特征是-------------------------------------------------------------------(   )

   A.生长现象       B.新陈代谢       C.发育          D.遗传和变异

试题详情

2、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   )

   A.应激性         B.生长现象       C.新陈代谢      D.遗传变异

试题详情

3、一般地,人到了成年,新陈代谢的特点是----------------------------------------------(   )

   A.同化作用占优势                  B.异化作用占优势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绝对平衡

试题详情

4、区别生物与非生物最可靠的依据是-------------------------------------------------------(   )

   A.生长现象       B.发育现象       C.新陈代谢      D.遗传与变异现象

试题详情

5、乌龟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将头和四肢缩入壳内称为----------------------------------(   )

   A.适应性         B.遗传性         C.应激性        D.普遍性

试题详情

6、生物学的研究在向微观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向宏观方面发展,下列属于宏观研究的是

   ----------------------------------------------------------------------------------------------------(   )

   A.遗传和变异     B.生物的进化     C.环境污染      D.细胞的结构

l  总第二课时

上课按排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7日

第6节

第4节

 第2节

【教学内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与成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原生质的内涵。

(2)使学生掌握占原生质99%以上的12种元素与占95%的6种元素。

(3)使学生了解构成生物体(细胞)的主要化合物。

【教材分析】

    此部分内容不多,但却是学习后继内容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与《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联系紧密。

 Α.〖教学重点〗

    原生质内涵与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生物的基本特怔。(学生回答后引入主题“细胞”)

 Ⅱ.新课讲授

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都是由原生质构成的,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和核酸,这些物质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自我更新。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故:一个动物细胞可看成是一小团原生质;(板图分析)

    一个植物细胞可认为含有一原生质层。(板图分析)

(1)化学元素

(2)化合物(分类)

试题详情

二、生命的物质基础

                          水(80%―90%)

试题详情

        构   无机化合物

试题详情

        成                无机盐(1%―1.5%)

        细

试题详情

        胞                糖类

试题详情

        的                      (1%―1.5%)

        化                核酸

        合   有机化合物            

        物                蛋白质(7%―10%)

                         

                          脂类(1%―2%)

 

注:(1)水是生物体(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2)蛋白质是生物体(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

 

eg.占细胞鲜重最大的成分为

   占细胞鲜重最大的有机成分是 蛋白质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成分是 蛋白质

Ⅳ.随堂练习

试题详情

一、    选择题:

1.生命的结构基础是----------------------------------------------------------------------------------------------------------------------(   )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   )

    A.细胞         B.蛋白质          C.核酸           D.原生质

试题详情

2.下列关于原生质的正确提法是---------------------------------------------------------------------------------------------(   )

A.原生质专指细胞质               B.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C.细胞膜和细胞核不是原生质       D.线粒体不是原生质

试题详情

3.约占原生质总量95%的化学元素是-----------------------------------------------------------------------------------(   )

A.C、H、O、N、P、Fe            B.C、H、O、Na、Mg、Ca

C.C、H、O、N、P、K             D.C、H、O、N、P、S

试题详情

4.人体肌纤维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

    A.纤维素       B.蛋白质          C.无机盐         D.水

试题详情

5.下列化合物中含N元素一组的是---------------------------------------------------------------------------------------(   )

A.葡萄糖和脂肪酸                 B.纤维素和核苷酸

C.血红蛋白和核酸                 D.乳糖和淀粉酶

试题详情

6.植物细胞中,合成叶绿素必需的无机盐离子是-----------------------------------------------------------(   )

    A.Fe2+               B.Ca2+                     C.K+                    D.Mg2+

试题详情

二、    填充题: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和由其所组成的

                 。化学元素必须组成          才有生物学意义。

试题详情

2.细胞中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                        等,含量较多

 的阴离子有                等。

试题详情

*3.在细胞内可找到至少    种元素,常见的约有    种,其中重要的元素有    种。

  这些常见的元素绝大部分属于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较    (填高或低)的。

l  总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1)班

(2)班

(4)班

8月9日

 第1节

 第5节

 第3节

【教学内容】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水、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

     (2)使学生明确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与作用;

     (3)使学生掌握主要的脂类物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引入主题)

 Ⅱ.新课讲授

   一、水

    存在方式                   作用

试题详情

            填充在有机固体颗粒之间的水分,可流动、

    自由水    易蒸发,加压力可析离,是可以参与物质代

试题详情

  (约95.5%)  谢过程的水。(注*1*)

 

(续上页表)

试题详情

                  是原生质的成分(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主           

试题详情

      (约4.5%) 要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的

        结合水    水胶体。多糖、磷脂也以亲水胶体形式存在。这部分水不蒸

                  发、不能析离,失去了流动性和溶解性,是生物体的构成物。

  (注*1*):a.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b.水溶液在生物体内的流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送和代谢产物的

              运送、排出。

            c.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维持细胞的形态、使植物枝叶挺立。

二、无机盐

存在形式: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如Na+、K+、Ca2+、Mg2+等。

生理功能:a.是构成原生质或构成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

          b.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有些无机离子是酶、激素或维生素

            的重要成分。(eg.含锌的酶最多,已知有70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有关;

            钴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铁参与组成血红

            蛋白、细胞色素等,参与氧的运输和呼吸作用中的电子传递过程等。

          c.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体内平衡是使细胞能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渗透压平衡:细胞内外的无机盐的含量是维持原生质渗透压的重要因素。

试题详情

pH平 衡 :pH调节着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它的改变影响着原生质组成物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细胞内发生的一切反应(eg.各种蛋白质对于pH的改变异常敏  感,人体血浆pH降低0.5个单位,立即发生酸中毒。无机离子如HPO42-/H2PO4- 和H2CO3/HCO3-等组成重要的缓冲体系来调节并维持PH平衡。)

离子平衡 :动物细胞内外的Na+/K+/Ca2+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细胞膜外Na+高、K+低,细胞膜内K+高、Na+低。K+、Na+这两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浓度差,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此外,在细胞膜外Na+多、Ca2+少时,神经细胞会失去稳定性,对于外来刺激会过于敏感。

 

含元素

    类       别

  存    在

   生 理 功 能

 

 

 

 

 

CHO

单糖

五碳糖:核糖

        脱氧核糖

主要在细胞核内

主要在细胞质内

 

①核糖是构成核酸的主要成分

 

②糖类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③淀粉和糖元是细胞中储藏能量的物质

 

④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主要在细胞质中

双糖

麦芽糖、蔗糖

植物细胞中

乳糖

动物细胞中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细胞中

糖元

动物细胞中

 

 

 

 

CHONP

脂肪

动、植物细胞中

①是生物体内储藏能量的物质②有维持恒定体温的作用

类脂:磷脂

      糖脂

在脑、肺、肝、肾、心、卵和大豆中,磷脂的含量较多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VD

 

动物细胞中

对维持和调节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起积极作用

总第四课时

上课时间

(1)班

(2)班

(4)班

8月9日

 第2节

 第6节

 第4节

【教学内容】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AA。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结构与作用。

(3)使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4)使学生掌握核酸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引入主题)

 Ⅱ.新课讲授

试题详情

    四、蛋白质

   1.蛋白质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其平均含N量为16%,这是蛋白质化学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此外,有些蛋白质还含有P、S两种元素,有的也含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

  

试题详情

   2.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也就是说是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范围大,从约6000到1000000,或者更大一些。 (eg.牛的胰岛素的分子量是5700;人的血红蛋白的分子量是64500;大肠杆菌的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分子量是592000烟草花叶病毒的分子量是40000000。)

试题详情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为:

                         R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NH  C    COOH

试题详情

 

                         H 

     注a:每个AA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注b:不同的AA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人们根据R基的不同,将AA区别为甘

    氨酸、丙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20种AA。

注c:目前已知,在这20种AA中,有8种AA是人体不能自己制造,必须从

    食物中补充得到的,称必需AA。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

    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试题详情

   4.蛋白质分子是由许多AA分子互相连接而成的。AA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缩合。每个蛋白质分子就是由不同种类的、成百上千的AA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连接而成的长链。再通过二级、三级、四级结构形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试题详情

5.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为其有多种重要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诸如:细胞结构、生长、发育、物质转运、免疫以及遗传和变异等方面。

五、核酸

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大,大约是几十万至几百万。

试题详情

1.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组成见下表:

试题详情

                          磷酸

试题详情

                  核苷酸        碱基

试题详情

                          核苷          核糖

                                五碳糖

                                        脱氧核酸

试题详情

2.   核苷酸的种类见下表:

试题详情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试题详情

                    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试题详情

          核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

                                    

试题详情

3.DNA与RNA比较:

[学生可参照《生物》(必修本)147页]

   名   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 糖 核 酸

   简   称

        DNA

        RNA

基本组成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磷   酸

                  H3PO4

 五碳糖

       C5H10O4

       C5H10O5

 碱   基

     A、G、C、T

    A、G、C、U

   结   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通常为单链

   存   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

试题详情

4.功能: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性、变异性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的意义。

 

l  总第五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1日

第3节

第1节

第5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上)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掌握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试题详情

2.使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试题详情

3.使学生掌握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

试题详情

4.使学生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Α.〖教学重点〗

试题详情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试题详情

2.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

 Β.〖教学难点〗

       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之对比→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功能和性质→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及比较→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的功能

【教具准备】

原核细胞图                     真核细胞图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对比投影片   细胞膜结构图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对比投影片     细胞核结构图

【教学过程】

 Ⅰ.导入

      从乳酸菌(细菌)结构导入新课――原核细胞

 

 Ⅱ.新课讲授

      一、原核细胞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认识到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蓝藻、细菌和放线菌等是原核生物,它们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

原核细胞代表了原始形式的细胞。其结构简单,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见下表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    小

  较小(1~10μm)

 较大(10~100μm)

  叶 绿 体

无(少数种类有叶绿素、藻蓝素)

   植物细胞具有

  线 粒 体

         无

        有

内质网、高尔基体

         无

        有

  核 糖 体

         有

        有

  液    泡

     有(小型)

成熟植物细胞有大型

  核    膜

         无

        有

  染 色 体

  无(DNA组成核区)

        有

  分裂方式

   只有无丝分裂

 三种分裂方式均有

  代表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藻

    植物、动物

试题详情

注: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中最小的生物体,细胞更小些,大约0.1―0.25微米。

 

    二、真核细胞

A.             细胞膜

试题详情

1.成分: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

    细胞膜几乎全部是由类脂和蛋白质组成,类脂中以磷脂为主要组分。在细胞膜中,类脂大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大约占40%,糖类大约占2―10%。但是,在不同的细胞膜中,类脂和蛋白质的比例相差很大。

试题详情

2.结构:蛋白质分子覆盖、贯穿和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侧和外侧。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在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由它支持球形的蛋

   白质分子。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细胞       

   膜的这种分子结构特点,是细胞能够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试题详情

3.功能:(1)保护细胞的内部;(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性质: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它与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

三种,可以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见下表)

物质出入

 细胞的

  方式

 

 浓  度

 是否需要

载体蛋白质

 是否需要

消耗细胞内   

  的能量

 

   举   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 需 要

 不 消 耗

水、无机盐、脂类小分子

协助扩散

 高→低

  需 要

 不 消 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 要

  消 耗

K+进入红细胞等

 

B.             细胞核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固定和染色的间期细胞,可知细胞核是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液构成的。

试题详情

     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为大分子物质交换的孔道)

     核仁:园球形结构,通常有一到多个

     核液:含有蛋白质和酶等,成为细胞核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有利的内部          

           环境

试题详情

               成分:DNA和蛋白质组成

               与染色体的关系: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试题详情

     染色质         染色质     螺旋化(短粗状)     染色体

                       (分裂间期)   解旋(细丝状)    (分裂期)

               功能:遗传物质DNA贮存、复制以及转录的场所

 

 Ⅲ.课堂小结

   细胞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也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总和。

(eg.本课时中的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分泌等功能相适应等等。)

       

 Ⅳ.作业布置

试题详情

1.为什么原核细胞的核区特点可以说明原核细胞是原始形式的细胞?

试题详情

2.为什么说主动运输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l  总第六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1日

第4节

第2节

第6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下)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了解细胞质基质的化学成分并掌握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

试题详情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Α.〖教学重点〗

        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Β.〖教学难点〗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作用怎样?

         为什么说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学生回答后小结:归根到底细胞膜在于保证细胞内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合成和分解过程能顺利地进行。而这些生化反应是大量地、有序地、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系地进行着。那么细胞内部的结构是怎样来适应的呢?)

 Ⅱ.新课讲授

C.             细胞质

试题详情

1.真核细胞细胞质的精细分化: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试题详情

2.细胞质基质:(1)化学组成:活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主要在细胞质中进

  行,因此,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水、无机盐离子和溶解的气体,脂类、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氨基酸和核苷酸等代谢产物,还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多糖和RNA分子。此外,还有大量的、种类很多的酶。这些化学组成物质,在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主要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这里随时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为进行新陈代谢提供了ATP、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和条件。

还是活细胞内新陈代谢活动的调节者。

试题详情

3.细胞器: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

           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等。每种细

           胞器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1898年德国细胞学家本达(C.Benda)发现,本世纪30

年代获得纯线粒体的悬浮液,40年代后,有了电镜,才使长不过几微米的线粒体的结构为人所知。除成熟的红血球外,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其分布有如下特点:①在幼嫩的正在生长发育的细胞中多;②在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多(如肝细胞中可多达2000个,一般细胞为几十、几百个);③分布常靠近细胞耗能的部位。提问:这种分布意味着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设疑:线粒体又是以何种结构来与之相适应的呢?(学生回答后小结得下页总表中相关内容)

叶绿体:1819年,两位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Peletier)和卡文图(J.B.Gaventou)从植物细胞中分离出叶绿素;1910年德国化学家维尔斯塔特(R.Willstatter)和菲舍尔(H.Fischer)研究清楚了线粒体的结构。其主要功能为光合作用。启发式谈话和提问:根据这一功能来设想,其结构是否应与线粒体大体一致?如有膜、有巨大的内表面积,含有关的酶、有基质?叶绿素分子分布于何处为好?(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出下页表中相关内容)其他细胞器:(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简单叙述,直接得出下页表中相关的内容。

细胞质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

名  称

  形  态  结  构

   成   分

 存   在

 功   能

 

线粒体

 

 

①呈粒状、棒状

②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③内膜上分布着许多基粒

④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基质

①蛋白质 ②磷脂③在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④少量的DNA和RNA

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产生ATP供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叶绿体

①    呈扁平的椭圆形或球形

②    含几个到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是园柱形的,由10~100个片层结构重叠而成

③基粒间充满着基质

①蛋白质②磷脂③叶绿素a④叶绿素b⑤叶黄素⑥胡萝卜素⑦光合作用所需的酶⑧少量的DNA和RNA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里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藏在光合作用的产物――GA中

 

 

  内

  质

  网

 

 

 

 

 

 

 

①   由管状、泡状、扁平状的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②   靠近细胞核的风质网,它的膜跟核膜相连;靠近细胞膜的内质网,它的膜跟细胞膜内褶的部分相连

③   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

①蛋白质

②磷脂

③酶

绝大多数植物的动物细胞内都有

①     增大细胞内膜的面积,为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条件

②     滑面型内质网与脂类、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有关

③     粗面型内质网不仅是核糖体附着的支架,也是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高尔基体

由扁平囊、小囊泡和大囊泡所组成

①  蛋白质

②  磷脂

③  酶

④   RNA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均有,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①     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形成有关

②     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液 泡

 

泡状、囊状膜结构

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和色素等

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细胞

保持细胞一定的紧张度

与细胞渗透吸水有密切关系

 

核糖体

 

非膜结构

是椭圆形的粒状小体

①蛋白质

②RNA  ②酶

附着在粗面型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每个中心粒是一个中空的柱状小体,由九束维管组成

蛋白质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l  总第七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4日

第5节

第3节

第1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分裂》(一)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与内涵;

试题详情

2.使学生切实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

试题详情

3.让学生了解影响细胞有丝分裂的因素。

Α.〖教学重点〗

        细胞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染色体与DNA的变化规律。

 Β.〖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图的判别,染色体与DNA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现象先在真核生物中发现,因为真核细胞体积大、细胞核清楚,用光学显微镜就能观察到细胞的分裂活动。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

 Ⅱ.新课讲授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过程。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

细胞分裂间期是新细胞周期的开始,这个时期是细胞生长的阶段,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内进行着旺盛的生理、生化活动,为下一次分裂做好物质准备。间期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细胞周期内这两个阶段所占的时间,一般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试题详情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细胞类别

    细 胞 周 期 时 间 (小 时)

分 裂 间 期

 分 裂 期

  合   计

 

中国仓鼠成纤维细胞

小鼠肿瘤细胞

蚕豆根尖细胞

洋葱根尖细胞

试题详情

   10.6

    18

试题详情

   16.5

试题详情

   10.4

试题详情

0.4

试题详情

0.5

 2

试题详情

2.3

11

试题详情

   18.5

试题详情

   18.5

试题详情

   12.7

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相当复杂,主要是细胞核的变化,包括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中心体的变化,最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有丝分裂的过程是连续的,但是,可以把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来研究。

前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在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一个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着的姐妹染色单体。在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同时,植物细胞的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逐渐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动物细胞则是由位于两极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由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中期  这时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即赤道板。

后期  这时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染色体。由于纺锤丝的不断收缩变短,分离开的两个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

末期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个染色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又逐渐地变成细长而盘曲的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

 

细胞。在这两个子细胞中就都具有一套与亲代细胞中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生物种类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也不同。(见下表)

        植    物

        动    物

水绵    24

蚕豆     12

水螅     12

鸡      78

酵母菌  12

小麦     42

蚯蚓     32

小白鼠  42

松树    24

水稻     24

家蚕     56

狗      78

牡丹    20

玉米     20

果蝇      8

猪      40

白菜    20

洋葱     16

青蛙     24

牛      38

 

在末期,植物细胞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由细胞板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则是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质缢裂成两部分。最后,每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温度、射线、化学药剂、生理和病理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对细胞有丝分裂产生影响。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经过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对细胞的分裂就会出现促进或抑制作用。人们可以根据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利用这些因素来调控细胞的有丝分裂。

 

 Ⅲ.课堂小结

   在回顾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基础上,着重小结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变化情况。

        (从讲课中形成的板图与有丝分裂各时期模式图启发学生得出:)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试题详情

        三、影响细胞有丝分裂的因素

圆角矩形标注: 讲清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具体坐标与染色体数 

 

试题详情

            染

            色

试题详情

            体

 

试题详情

 

                       细胞周期

试题详情

B.              圆角矩形标注: 讲清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具体坐标与DNA量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试题详情

         DNA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细胞周期

注:此要求学生将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整理成表格进行记忆。

Ⅳ.作业布置

     整理与记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l  总第八课时习题课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4日

第6节

第4节

第2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分裂》(二) [有丝分裂习题课]

【练习目标】

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能运用染色体与DNA的变化规律解题

 

【练习过程】

        Ⅰ例题分析

例: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DNA含量、脱氧核苷酸链数是(  )

试题详情

         A.8、8、8                B.8、16、16

试题详情

         C.8、16、32              D.8、32、32

   分析:(1)先确定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4对8条

(1)得出2N=8,N=4。

(2)由染色体、DNA变化表(或图)可知有丝分裂中期:

染色体数=2N=8;DNA分子数=4N=16

脱氧核苷酸链数=2?DNA分子数=32

        (5)故答案为C

 

        Ⅱ习题练习

试题详情

1.画出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进行有丝分裂时,后期细胞的示意图。

试题详情

2.写出水稻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DNA数。

试题详情

3.当细胞开始分裂时,它有N个染色体和Q个DNA。经过有丝分裂后,每一子细胞中的DNA量和染色体数应为多少?

试题详情

4.在人细胞中,在分裂前期开始时可看到几个中心体?为什么?

试题详情

   5.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植   物

     动   物

 

前期

 

 

 

 

末期

 

 

 

 

 

    Ⅲ习题讲析与答案

试题详情

1.


具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为8,DNA分子数为8, 且分两组各向两极移动。(图以动物细胞为例)

 

试题详情

   2.

 2N=24

  间

  前

  中

  后

  末

染色体

  24

  24

  24

  48

  24

 DNA

24→48

  48

  48

  48

  24

  

试题详情

   3.当细胞开始分裂时,每个染色体已经过复制,故N个染色体将含有2N个染色单体,但由于此时染色单体尚未分开,所以仍然为N个染色体。同理Q个DNA已为复制前的2倍,即复制前细胞中应有Q/2个DNA,所以经过有丝分裂后,每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N个,DNA量为Q/2。

试题详情

   4.5.(略)

 

 

 

    Ⅳ巩固练习

 

如图:曲线A表示细胞有丝分裂      距离/pm

试题详情

     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与

     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

试题详情

     平均距离。试分析:            40                 曲线B

试题详情

(1)什么时刻细胞分裂的后期        30

试题详情

     开始?                        20                        

试题详情

(2)曲线B是何含义?              10                     曲线A  

试题详情

                                    0

                                      0     5    10    15    20

                                               时间/分

 

l  总第九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6日

第1节

第5节

第3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分裂》(三)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试题详情

2.使学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变化规律;

试题详情

3.使学生巩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及各期主要特征。是学习以后代谢和生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Α.〖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在高二已基本掌握原来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各时期特征, 

     所以现时教学时对此仅作提示性复习,重点放在染色体与DNA的变化规律上。

 Β.〖教学难点〗

      揭示减数分裂的实质,推断分裂各期的染色体和DNA数据。

【教材处理】

      此部分教材为第三单元的内容,为使学生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得以更好

地掌握之,现将它紧连于有丝分裂后面进行教学。以使学生与有丝分裂有一比

较。

 Α.〖结构〗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精、卵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各期特征→减数

分裂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的关系

 Β.〖教法〗

      启发学生进行概括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从生物的有性生殖导入染色体上下代间的稳定,再引入减数分裂。

         (此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减数分裂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具体可先向学生提问:“如果说有性生殖细胞以一般的有丝分裂方式形成,将

                     会出现什么后果?”

 Ⅱ.新课讲授

   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物和植物,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都要进行减数分裂。

A.          减数分裂的概念:

先提问,后小结出: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中只

                  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其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

                  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B.          减数分裂的过程: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精(卵)原细胞

 

试题详情

椭圆形标注: 此处应启发学生自己讲清各时期的主要特征,在这基础上着重用板图说明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初级

           精(卵)母细胞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次级

试题详情

     精(卵)母细胞      

 

试题详情

 

 

 

 

 

 

                          

                           精子(卵)细胞

 

 

C.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首先按前述图解启发学生得出下表:

 

时 期

          减 Ⅰ 分 裂

          减 Ⅱ 分 裂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Ⅰ末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染色体

2N→2N

 2N

 2N

 2N

  N

  N

 2N

  N

 DNA

2a4a

 4a

 4a

 4a

 2a

 2a

 2a

  a

试题详情

云形标注: 提醒学生正确识别时期区域云形标注: 提醒学生正确识别时期区域       再由此转换成坐标图:

试题详情

染色体                                      DNA

 

试题详情

  4N                                       4a                    

试题详情

  3N                                       3a

试题详情

  2N                                       2a

试题详情

   N                                        a

试题详情

   0                          时间          0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D.          减数分裂的实质:

在学生自己小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试题详情

  性原细胞   复制     初级性原细胞  减Ⅰ分裂   次级性原细胞  减Ⅱ分裂   性细胞

染   2N                  2N                    N                  N

DNA 2a4a               4a                   2a                  a

试题详情

实质:1.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

试题详情

 2.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E.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减 数 分 裂

     有 丝 分 裂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染色体复制次数和时期

一次(第一次分裂间期)

   每周期一次、间期

  联会、四分体时期

      第一次分裂

          无

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在四分体时期

          无

   同源染色体分开

   在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在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减半(在第一次分裂完成时)

         不变

子细胞名称和数目

    性细胞、四个

     体细胞、二个

 

     意      义

对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保证了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因而保持了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Ⅲ.课堂小结

      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中只

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其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试题详情

性原细胞   复制     初级性原细胞  减Ⅰ分裂   次级性原细胞  减Ⅱ分裂   性细胞

染   2N                  2N                    N                  N

DNA 2a4a               4a                   2a                  a

 

 

 Ⅳ.作业布置

      列表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课后感】

  

l       总第十课时习题课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6日

第2节

第6节

第4节

【教学内容】

        《细胞的分裂》(四)

【练习目标】

 使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实质理解能够得以加深,

 并能运用它进行解题。

【练习过程】

试题详情

     例题解析:        DNA含量

试题详情

1.右图所示,请分析后回答:

试题详情

图中的哪个字母代表减数

试题详情

第一次分裂的结束?              A    B    C         D  

                                                               时间

      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到末期形

             成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虽然有几条染色体,但每个染色体具有两

             条染色单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开始之前染色体已经过复制,故到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DNA含量从4a降为2a。图中A为4a、B为

             2a,所以B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结束。

试题详情

   2.一个有8条染色体的细胞发生了两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有一个子细胞受精了。图示中哪一个能代表上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试题详情

               A              

试题详情

                                       B                        C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D                             E

试题详情

 

答案:(E)

   分析:由于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故:A、D、E排除;再由受精作用染色                 体数恢复至有丝分裂时的情况,从而排除C。

   巩固练习

试题详情

1.判别下列各图所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A               B                 C               D

试题详情

 

 

 

                E               F                   G

试题详情

2.列表写出上述图所代表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

 

 

 

 

 

 

 

 

 

 

 

 

 

 

 

 

 

 

 

 

 

 

 

 

 

 

l  总第十一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8日

第3节

第1节

第5节

【教学内容】

       《新陈代谢概述》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明确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内涵;

试题详情

2.使学生掌握酶、ATP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酶和ATP是学习新陈代谢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教材在介绍了新陈代谢概念之后,首先化了较大的篇章叙述了酶和ATP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基础。

 Α.〖教学重点〗

        酶的特性、ATP与ADP的相互转换。

 Β.〖教学难点〗

      ATP与ADP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来龙去脉。

【教材处理】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几处宜对教材进行补充,也

        有几个地方要加强实验的讲演。

 Α.〖结构〗

      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酶→酶的特性→ATP→ATP与

     ADP间的相互转换→小结

 Β.〖教法〗

      普通叙述法为主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从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区别导入新陈代谢。

     诸如:生命现象出现的基础是新陈代谢。等等。

 

 Ⅱ.新课讲授

一、    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自我更新。

试题详情

  同化作用   摄取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     物质

试题详情

  新陈    (合成代谢) 储能                                 代谢   自我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代谢      异化作用   分解有机物,排出代谢废物                    更新

试题详情

          (分解代谢) 释能                     能量代谢

 

①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两个作用相反,但彼此互相关联,同时进行的连续过程。

②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过程中,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也伴随着能量代谢。

 

二、酶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新陈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包括生物体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所以能够顺利而顺速地进行,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酶。

  酶的特性:

试题详情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是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的106~1010倍,反应速度快,少量的酶就能够起到很强的催化作用。如书中所说1份淀粉酶能够催化100万份的淀粉。又如: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的速度约为强酸的2×1012倍。

试题详情

2.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成为多肽,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将麦芽糖水解成为葡萄糖,而对其他的糖则不起催化作用。这可以用“锁和钥匙”假说来解释。

试题详情

3.多样性。  由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种类极多,而催化每种化学反应的是专一性的酶,因此,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

试题详情

4.受温度、PH值影响。  酶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催化活性较大,在不适宜的条件下活性较低。酶对高温极为敏感,温度超过700C时,酶就失去催化活性。酶对酸碱度也极为敏感其活性会受PH值的改变而显著改变。

 

三、ATP

ATP的分子结构很复杂,但人们可以将它简写成:A―P~P~P。A代表腺苷。它是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的;P代表磷酸。一分子的ATP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构成的,所以叫它三磷酸腺苷。

试题详情

磷酸在ATP中的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个磷酸之间(也就是P与P之间)用“~”符号表示的化学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这种化学键水解时,放出的能量是正常的化学键放出的能量的2倍以上(如每摩尔的高能磷酸键放出的能量约为29.29―41.84千焦,而一般的P―O键只能放出能量8.37―20.92千焦)。

ATP―ADT循环   在ATP中,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转移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三个磷酸位于末端,能够很快地移走,于是ATP转变成为ADP;如果加上第三个磷酸,ADP又变成ATP。在这些变化中,能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把P束缚在ADP上,形成ATP,需要能量,在这个反应中,能量被捕获而且贮存起来。从ATP上移走一个P,释放能量,ATP就转变成ADP。下面的简单反应式表示了ADP―ATP的循环过程:

                              

试题详情

              ADP+磷酸+能量      ATP

     当从左往右进行时,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称能量的转移;

     当从右往左进行时,能量来自于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称能量的利用。

 

 Ⅲ.课堂小结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自我更新过程;

(2)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四特性);

(3)ATP与ADP相互转换的意义。

 

 Ⅳ.作业布置

试题详情

1.简述酶的特性。

试题详情

2.写出ATP的结构简式及与ADP的相互转变式。

 

【课后感】

  

 

 

 

 

 

l  总第十二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18日

第4节

第2节

第6节

【教学内容】

       《无机物的代谢》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散失的基础知识。

试题详情

2.使学生掌握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利用的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内容多,书本着重介绍了细胞的吸水原理,再简述运输、利用和散失;后介绍矿质元素,再详述吸收、运输、利用。

 Α.〖教学重点〗

        水分吸收与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差异。

 Β.〖教学难点〗

      水分与矿质元素离子运输统一性。

【教材处理】

     这原为分开上的独立的两节课,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在高二基础上掌握

   知识要点,现将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合上,主要突出对比。

 Α.〖结构〗

      水分和矿质离子的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和利用→水分的散失

 Β.〖教法〗

      对比叙述法

【教具准备】

      ①根毛区横切面示意图  ②质壁分离过程图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生物体的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

         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包括矿质元素在内)

 

 Ⅱ.新课讲授

A.      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水分和矿质元素是以不同的状态进入植物细胞的:水分以分子状态进入植物细胞内,而矿质元素则只能够以离子状态进入植物细胞内。绿色植物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器官都是根。从一条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这一段,叫做根尖。根尖中生有根毛的部分叫做根毛区。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部位。

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植物细胞形成大的液泡以前,主要靠吸胀作用来吸收水分。另一种方式是在植物细胞形成大的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植物细胞在形成了大的液泡以后,可以把它的原生质层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由于水分子能够自由通过原生质层,因此,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这时,单位体积的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的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多),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会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这就是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就是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根据同样的渗透吸水的原理,根毛区表皮细胞内的水分逐步渗透到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其他器官里去。由此可见,渗透吸水是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

根毛区表皮细胞吸收土壤溶液中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步骤:第一步是吸附在根的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外表面的H+与HCO3-,分别同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交换吸附;第二步是吸附在根的表皮细胞的细胞膜外表面的矿质元素阳离子和阴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人们将根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水分的吸收主要靠渗透作用,而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则是在离子交换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运输来完成的,并且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但是,根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又是互相有关的:如果没有水,矿质元素就不能形成离子状态,因而就不能被根吸收。总之,根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      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的运输和利用

由根毛区吸收到根内的水分和矿质元素离子,通过根、茎、叶等部位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根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约占根吸收水分总量的1%左右)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过程。

矿质元素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维持植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N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含有蛋白质,在酶、核酸、吲哚乙酸中也含有N。由此可见,N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N的供应适量时,植物体的枝叶就长得繁茂,叶片鲜绿,光合作用进行得旺盛。

矿质元素离子进入到植物体以后,有三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仍然呈离子状态,如K+,可以再度利用。一种是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如叶绿素中的Mg2+,在叶绿素破坏分解掉以后,可以再度利用。还有一种是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草酸钙中的Ca2+,不可以再利用。

 

C.      水分的散失

 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并且是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通道。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植物体的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气孔蒸腾是蒸腾作用中的主要方式。此外,叶片表面细胞上的角质层和幼小植物体的地上部分也能进行蒸腾作用。

 

 Ⅲ.课堂小结

试题详情

                      水分的吸收――主要靠渗透作用

试题详情

                   吸收                 交换吸附

                        矿质离子的吸收      和

                                        主动运输

试题详情

                           99%散失

试题详情

                        水

                           1%的利用

试题详情

                  利用                    离子状态

试题详情

                                 能再利用

                        矿质离子          不稳定化合物

                                 不能再利用――稳定化合物

 

 Ⅳ.作业布置

     简述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全过程。

 

【课后感】

  

 

 

 

 

 

 

 

 

l  总第十三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1日

第5节

第3节

第1节

【教学内容】

       《有机物的代谢》(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机物合成――光合作用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各种元素的来龙去脉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

 Α.〖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过程

 Β.〖教学难点〗

      各元素的来龙去脉

【教材处理】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为表面化,解题应用情况较差,所以宜在强调光合作用过程、讲清各元素的来龙去脉后,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Α.〖结构〗

       导入→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联系

          →各元素来龙去脉→解题应用例题分析→学生训练巩固

 Β.〖教法〗

      启发式(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植物体对水的利用情况。(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1%的利用,99%的散失。其1%的利用即用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Ⅱ.新课讲授

   绿色植物的有机物代谢是指绿色植物体内有机物(通常指葡萄糖)的合成、运输和利用。

一、   有机物的合成

绿色植物体内的葡萄糖的合成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可分为:

试题详情

                  叶绿素a(呈蓝绿色)

试题详情

        叶 绿 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            叶绿素b(呈黄绿色)

 中的

试题详情

色  素            胡萝卜素(呈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试题详情

                      叶黄素(呈黄色)

在光反应阶段,参加反应的物质主要是水,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活泼的还原剂――氢[H]和ATP。在暗反应阶段,参加反应的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碳、氢[H]和ATP,反应的生成物是葡萄糖和水。由此可见,从有机物代谢的角度来看,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

具体地:

(1)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试题详情

            12H2O   叶绿素、光  24[H] + 6O2

         ②光合磷酸化

试题详情

            ADP + Pi + 能量       ATP

(2)暗反应: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

试题详情

                     6CO2 + 6C5      12C3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试题详情

                     12C3 + 24[H] + ATP       C6H12O6 + 6H2O + 6C5

(3)总反应:

试题详情

                   6CO2 + 12H2O光能、叶绿体  C6H12O6 + 6H2O + 6O2*

由上可得出:各元素的来龙去脉。

             (此处宜先叫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试题详情

         参加反应的水中的  H――生成物葡萄糖和水中的H

试题详情

                           O――生成物O2中的O

         参加反应的CO2中的C――生成物葡萄糖中C

                           O――生成物葡萄糖和水中的O

试题详情

         生成物C6H12O6中的C――反应物CO2中的C

                          H――反应物H2O中的H

                          O――反应物CO2中的O

         生 成 物 H2O 中的H――反应物H2O中的H

                          O――反应物CO2中的O

从根本上说,生物所需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光。但是,除了绿色植物以外,其他绝大多数生物都不能直接利用光能,而只能利用储存在有机化合物中的由光能转变成的化学能。这就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总之,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的过程来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例题分析:

试题详情

从海的不同深度采集到4种类型的浮游植物(Ⅰ、Ⅱ、Ⅲ和Ⅳ)。测定了每种类型的光合作用,如下图所示:  光                         Ⅰ

试题详情

请分析回答:在最深处采集到  合                            Ⅱ

试题详情

的是哪种类型的浮游植物?    速         

                            率                      Ⅲ

分析:海水中的光照强度是随

      着海洋深度的增加而逐                    Ⅳ

试题详情

      渐减弱的,因而海洋中                            光强度

      的浮游植物所需的最适宜的光照强度应该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显然Ⅳ号植物的最适光照强度最低。

   

 Ⅲ.课堂小结

(1)光反应:

         ①水的光解

试题详情

            12H2O   叶绿素、光  24[H] + 6O2

         ②光合磷酸化

试题详情

            ADP + Pi + 能量       ATP

(2)暗反应: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

试题详情

                     6CO2 + 6C5      12C3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试题详情

                     12C3 + 24[H] + ATP       C6H12O6 + 6H2O + 6C5

总反应:

试题详情

                   6CO2 + 12H2O光能、叶绿体    C6H12O6 + 6H2O + 6O2*

 

 Ⅳ.巩固练习

      下图是对某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回答:

试题详情

(1)AB段接近于零的原因是:

试题详情

       -----------------------------------  光                   C

       -----------------------------------  合

    (2)BC段剧升的原因是:    效

       -----------------------------------  率

       -----------------------------------

试题详情

    (3)CD段下降至零的原因是: A              B              D

       -----------------------------------      有光无CO2      无光有CO2

            -----------------------------------

  [可在学生做题前适当提示:

                         a.先将光反应独立出来考虑;

                         b.再从两者关系考虑暗反应。]

 Ⅴ.作业布置

试题详情

      1.整理光合作用过程中各元素的来龙去脉。

试题详情

         2.列表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

 

【课后感】

  总第十四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1日

第6节

第4节

第2节

【教学内容】

       《有机物的代谢》(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机物的运输

(2)使学生掌握有机物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各种元素的来龙去脉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有氧呼吸的三步骤、无氧呼吸的过程。

 Α.〖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过程

 Β.〖教学难点〗

      各元素的来龙去脉

【教材处理】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也较为表面化,解题应用情况也较差,所以宜在强调有氧呼吸过程、讲清各元素的来龙去脉后,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Α.〖结构〗

       导入→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各元素来龙去脉

          →联系与区别→运输(筛管)→解题应用例题分析→学生训

          练巩固

 Β.〖教法〗

      启发式(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学生回答后引出:呼吸作用)

 Ⅱ.新课讲授

      二、有机物的利用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利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以及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的转变过程。植物可以利用体内的有机物来建造自身的细胞,或者将其中一部分有机物储存在果实和种子等器官中。这些有机物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进行分解。

植物体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线粒体是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从有机物代谢的角度来看,有氧呼吸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彻底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1)葡萄糖初步分解成为丙酮酸、[H],并且释放少量的ATP

试题详情

      C6H12O6    2CH3COCOOH+4[H]+2ATP

(2)丙酮酸彻底水解成为二氧化碳、[H],且释放少量的ATP

试题详情

     2CH3COCOOH+6H2 6CO2+20[H]+2ATP

(3)前两步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ATP

试题详情

     24[H]+6O2    12H2O+34ATP

试题详情

总:C6H12O6+6O2+6H2O      6CO2+12H2O+38ATP

 

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为乳酸的过程:

试题详情

(1)酒精发酵:C6H12O6    2C2H5OH+2CO2+2ATP

试题详情

(2)乳酸发酵:C6H12O6    2CH3CHOHCOOH+2ATP

                            

此要强调与引导学生根据上堂课的方法得出各元素的来龙去脉。

                  (具体从略)

 

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进行场所

先是细胞质基质,

后是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是否需氧

需游离的氧分子参加

不需要游离的氧分子

分解产物

无机物(CO2、H2O)

简单的有机物(酒精、乳酸)

 

放能情况

多(2780千焦)

合成38个ATP

试题详情

少(196.65千焦)

合成2个ATP

 

三、有机物的运输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筛管来完成的。茎的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叶脉和根里也有筛管。植物体内的筛管是相互连通的。这样,叶片中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就可以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分。

 

例题分析:

试题详情

下图是夏季某地对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结果。试分析回答:

(1)AB段与HI段的含义是:---------  光合作用         D

     ---------------------------------------------。                     E  F

试题详情

(2)BCD段上升的原因是:-------------            C              G  时间

试题详情

     ---------------------------------------------     A        B             H     I

(3)DE段下降的原因是:--------------   呼吸作用

     ---------------------------------------------

(4)EF段重新上升的原因是:----------------------------------------------------------------------

(5)FGH段又下降的原因是:------------------------------------------------------------------------

(6)图中表示白天的是:--------------------;表示夜晚的是:------------------------------

(7)C、G两点有何含义?-----------------------------------------------------------------------------

(8)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强度的是:----------------------

(9)一天中结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

 

分析:

由题意,曲线的上升意味着光合作用的加强。即从B点起开始出现光合作用,并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强(BD),到C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相对平衡,到D点时光合效率达到最高效率。而后,随光照的进一步加强,使得植物为减少蒸腾气孔关闭,从而导致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DE)。E点后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先由于气孔重新开放使光合作用又加强(EF),但最终还是因光照的减弱而减弱(FH),直至强度弱于呼吸作用(GH),最后终止光合作用(H)。

试题详情

 

 Ⅲ.课堂小结

(A)有氧呼吸:

试题详情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38ATP

(B)无氧呼吸:

试题详情

 C6H12O6    2C2H5OH+2CO2+2ATP

试题详情

     C6H12O6    2CH3CHOHCOOH+2ATP

 

 Ⅳ.作业布置

试题详情

   藻类与草履虫共同生活在置于光下的同一溶液中,草履虫每周耗0.1mol葡萄糖,藻类耗0.12mol葡萄糖。藻类每周所产生的葡萄糖总量为0.25mol。此培养基中每周净产生多少氧?

 

 

【课后感】

 

l  总第十五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3日

第1节

第5节

第3节

【教学内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2)使学生了解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3)使学生掌握对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判别。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带有全章总结的性质。通过对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别叙述,将生物界不同的代谢方式进行了概括,其中关于化能合成作用的知识,是对植物新陈代谢的补充。

总体上看,本节内容无难点,学生较易接受。教学的重点放在化能合成作用的补充和代谢类型的实例分析上。

     

【教学过程】

 Ⅰ.导入

    生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与所处的环境相互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逐渐在代谢方式上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

 Ⅱ.新课讲授

      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利用光能:光合作用(略)

     利用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

(1)硝化细菌:这类细菌能够将(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并利用这

            一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试题详情

          2NH3+3O2  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试题详情

          2HNO2+O2  硝化细菌  2HNO3+能量

试题详情

          6CO2+6H2能量  C6H12O6+6O2

(2)硫细菌:这类细菌能够氧化H2S,并且把S积累在体内。如果环境

          中缺少H2S,这类细菌就把体内的S氧化成硫酸。

试题详情

          2H2S+O2      2H2O+2S+能量

试题详情

          2S+3O2+2H2O      2H2SO4+能量

试题详情

           6CO2+6H2能量  C6H12O6+6O2

(3)铁细菌:这是一类能氧化硫酸亚铁成为硫酸铁的细菌。

试题详情

           4FeSO4+2H2SO4+O2        2Fe2(SO4)3+2H2O+能量

试题详情

           6CO2+6H2能量  C6H12O6+6O2

     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养型。(eg.动物和人体)

 

       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需氧型(有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包括绝大多数生物)

厌氧型(无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eg.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和乳酸菌)

 

 Ⅲ.课堂小结

试题详情

                 自养型     用排除法判别

试题详情

              同化          (是否能光合作用

                   异养型    或化能合成作用)

                         

试题详情

                   需氧型   是否能在空气中正常

              异化          生存;是否在有氧情

                   厌氧型   况下生活受抑制。

 

 Ⅳ.作业布置

     就下列代谢类型各举五例:

    (1)自养需氧型  (2)异养需氧型  (3)异养厌氧型

 

【课后感】

  

l         

l       总第十六课时(复习课)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3日

第2节

第6节

第4节

【教学内容】

       《单元小结与复习》

 

【教学过程】

       A.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B.细胞的化学元素

            62/29/24/12/6种的范围含义。

       C.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

       D.细胞结构和功能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细胞膜(结构特点、功能特怔、物质出入细胞三种方式)

            细胞核(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E.细胞的分裂

            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DNA和染色体变化规律)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DNA和染色体变化规律)

            [细胞分裂图的识别]

       F.无机物的吸收

            水(吸胀作用、渗透作用)

            无机盐离子(交换吸附、主动运输)

       G.无机物的运输

            木质部的导管

       H.无机物的利用

            水(1%的利用、99%的散失)

            无机盐离子(只能用一次、能再度利用)

       I.水的散失

            (部位、意义)

       J.有机物的合成

            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K.有机物的运输

            韧皮部的筛管

       L.有机物的利用

            呼吸作用的全过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M.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同化类型(自养型、异养型)

             异化类型(需氧型、厌氧型)

 

【课后感】

l         

l  总第十七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5日

第3节

第1节

第5节

【教学内容】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试题详情

2.使学生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与过程;

试题详情

3.使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其中食物中营养物质和作用教材一笔带过,而着重叙述了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物质代谢的必要基础。

 Α.〖教学重点〗

        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Β.〖教学难点〗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教材处理】

   关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以列表概括进行补充,为本节后讲述物质代谢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食物的消化补充提示酶的一种命名方法,以使学生便于对众多消化酶的记忆。就营养物质的吸收,重点阐明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Α.〖结构〗

   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吸收的前提→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食物消化的过程→吸收的概念和部位→小肠适应吸收的结构特点→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Β.〖教法〗

   启发式(在自然常识及高二生物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试题详情

1.“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投影片

试题详情

2. “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投影片

试题详情

3. 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图

试题详情

4. 小肠结构模式图

试题详情

5. 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从高等动物体和人体的同化作用的方式来看,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不像绿色植物那样,直接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无机物,制造成自身的有机物,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来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下面重点阐述人体的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Ⅱ.新课讲授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多来源于食物。食物先进行消化,然后营养物质被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各种营养物质及其被人体吸收的情况概括如下表:

试题详情

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

试题详情

                         无机物   无机盐      可以不经过消化而被                                  

试题详情

                                                消化道直接吸收

试题详情

            食物中的              维生素

试题详情

            营养物质              糖  类

试题详情

                         有机物   蛋白质      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

试题详情

                                  脂  类          消化道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于人体有三方面的作用:

          a.为身体生长和组织修补提供原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蛋白质;

          b.为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保持体温提供能量;

          c.由氨基酸合成的酶和胰岛素等一些激素,参与新陈代谢的调节。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而出入细胞。食物中所含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因此,食物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使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结构简单、易溶于水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粘膜 上皮细胞而被吸收。可见,消化是吸收的条件。

(先简明扼要地介绍细胞内消化与细胞外消化,并指出:细胞外消化比细胞内消化要高等。)

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中,消化酶起着催化作用。其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可见下列图表:

试题详情

淀粉  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 麦芽糖 胰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 葡萄糖

试题详情

脂肪  胆汁的乳化作用   脂肪微粒  胰脂肪酶、肠脂肪酶  甘油和脂肪酸

试题详情

蛋白质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多肽 肽酶  氨基酸

 

    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的消化产物,以及水和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被吸收的情况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以及食物在该部分的成分和停留时间。在消化道中,小肠的长度可达5-6米,它的粘膜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并且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因此构成了小肠的巨大的吸收面积。同时,小肠腔内消化酶的种类比较全,食物在小肠腔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而成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小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通过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被吸收。吸收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分子较小的脂肪酸)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另一条途径是营养物质(如分子较大的脂肪酸)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中,通过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循环。

      

 Ⅲ.课堂小结

      

试题详情

       淀   粉

       蛋 白 质

      脂   肪

试题详情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试题详情

 

胃蛋白酶

 

多肽

 

试题详情

 

 

            胰、肠

            淀粉酶

   麦 芽 糖

          胰、肠

         麦芽糖酶

     葡萄糖

            胰蛋白酶

   多     肽

       

         肽酶

 

     氨基酸

     胆汁

     脂肪微粒

          胰、肠

          脂肪酶

 

甘油         脂肪酸

试题详情

绒毛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试题详情

                         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

 

【课后感】

  

 

 

l         

l  总第十八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8月25日

第4节

第2节

第6节

【教学内容】

       《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情况;

(2)使学生理解物质在体内运输的主途径;

(3)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的内涵及其关系;

(4)使学生理解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教材分析】

        教材以“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为主题,着重讲述了高等动物体内细胞通

     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材很简单地提了一下物质的运输。

 Α.〖教学重点〗

        内环境及其关系

 Β.〖教学难点〗

      血循环(物质运输途径)

【教材处理】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物质代谢,对教材的“物质运输”进行补充,

     主要向学生讲清血循环的情况。而后再按原教材着重叙述“内环境”。

 Α.〖结构〗

      物质的运输(血循环→物质运输情况注释)→物质交换(人体内环境→细

     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小结

 Β.〖教法〗

      先据初中已有知识引出心脏结构,而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理,最终得出

     物质运输与交换情况。

【教具准备】

      ①心脏结构图          ②血液循环模式图

         ③“血循环途径图解”投影片

         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人体的组织细胞获得营养物质,组织细胞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都必须通过血液的运输,以及内环境与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Ⅱ.新课讲授

         进入人体内的物质,随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而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A.血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

         (出示图)解释:四腔(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

试题详情

    一、物质的运输

 

                      面    

试题详情

                 右                      左

 

 

      B.血循环途径

         (以“肺静脉总是将血运回左心房”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图解推理)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圆角矩形标注: 小肠吸收来的营养物质通过肝脏由此进入                  肺部毛           肺静脉

试题详情

                  细血管                      体静脉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肺                                    

试题详情

                 动          右心房  左心房           

                 脉          右心室  左心室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体动脉

试题详情

                                                   全身各组织

试题详情

圆角矩形标注: 细胞代谢产物通过肾脏由此排出                                                   处毛细血管

试题详情

 

 

         提示学生进行思考: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类食物进入人体后,以最快的速度

                        排出体外,需经过心脏几次?

 

人体的结构复杂,几乎人体上的所有细胞都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必须通过人体的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  其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见下列表解:

 

试题详情

    二、物质的交换

     血浆  相互渗透  组织液  单向渗入  淋巴

试题详情

                回  流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是与血浆直接接触。因此,这些细胞与血浆不能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

 

 Ⅲ.课堂小结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肺部毛           肺静脉

试题详情

                  细血管                      体静脉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肺                                   

试题详情

                 动          右心房  左心房           

                 脉          右心室  左心室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体动脉

试题详情

                                                   全身各组织

试题详情

                                                   处毛细血管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血浆  相互渗透  组织液  单向渗入  淋巴

试题详情

                回  流

试题详情

                                                     体外

试题详情

 Ⅳ.作业布置                        B

试题详情

   右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                   O2     ①

试题详情

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      体外     A     内环境     细胞

试题详情

B、C、D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交                  CO2   

试题详情

换的中种器官,编号①、②表示有关                     ②

试题详情

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C         D

(1)内环境与A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     体外

(2)B内营养物质通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其中甘油和脂肪酸重新结合成乳糜微粒后,进入的具体内环境是――――――――――――――――――――――

(3)过程②表示――――――――――――。  (4)D表示――――――――

 

【课后感】

  

 

 

 

 

l  总第十九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1日

第6节

第5节

第2节

【教学内容】

       《物质在细胞内的代谢》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和意义,并认识各种物质代谢间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本节内容涉及生化知识较多是一大特点。教材还围绕三大营养物质的来龙去脉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Α.〖教学重点〗

        三类营养物质的代谢基本过程。

 Β.〖教学难点〗

      三类营养物质间的关系。

【教材处理】

      由于物质在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涉及到较多的生化知识,所以首先要让学

     生学懂这些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好有关生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到高二已

     讲过蛋白质、糖类的代谢,所以先进行复习,以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后

     再讲脂类代谢。

 Α.〖结构〗

      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考点导析→习题练习

 Β.〖教法〗

     以归纳法为主

【教具准备】

      ①“糖类代谢”过程活动投影片

        ②“蛋白质代谢”过程活动投影片

        ③“脂类代谢”过程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物质代谢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生物体的自我更新。动物体对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运输进入细胞,开始了物质在细胞内的代谢。

 Ⅱ.新课讲授

①直接被组织利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试题详情

      一、糖类代谢(葡萄糖)

②被合成肝糖元储存,血糖浓度小于0.1%时肝糖元又可分解成葡萄糖;

③被合成肌糖元,以供肌细胞的能量所需;

④转化为脂肪储存。

试题详情

即:                 分解   CO2+H2O+能量

试题详情

                     分解 合成   肝糖元

试题详情

          血糖      

试题详情

                       合成       肌糖元

试题详情

                      转变        脂肪、(非必需AA)

①直接利用合成组织蛋白质;

②通过氨基转换作用,氨基转移给其它化合物形成新的氨基酸;

③经过脱氨基作用,氨基转变为尿素排出并释放能量;不含氮部分合成糖类。

试题详情

        二、蛋白质代谢

即:                 合成     组织蛋白质

试题详情

                   转氨基作用   新的氨基酸

试题详情

         氨基酸             含N部分  转变  尿素(排出体外)

试题详情

                         脱氧基作用   不含N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试题详情

                                         转变   糖类、脂肪

①直接利用构成机体的组织;

②储存于皮下;

③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再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肝糖元;

④被腺体用以合成特殊分泌物。

 

试题详情

        三、脂类代谢

即:             构成   机体组织

试题详情

                 储存   皮下脂肪

试题详情

   脂 类         分解   甘油、脂肪酸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试题详情

                                     转 化   肝糖元

试题详情

                 合成   特殊分泌物

例题分析:

根据下列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体内的组织蛋白

试题详情

                        d             含N部分  转变  f

试题详情

食物中的 a  多肽 b  氨基酸 e          不含N部分   氧化分解  g

试题详情

                     c                              合 成   h

                  新的氨基酸

(1)a过程在人体的---------------(器官)内进行,作用于该过程的酶有-------------------

 

(2)b过程在人体的---------------(器官)内进行,作用于该过程的酶有-------------------

(3)进行d过程的场所是细胞内的--------------------------------

(4)c和e两过程分别叫做----------------------------------------

(5)g、h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分析和解:

   本题涉及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在细胞内的代谢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物质代谢知识。蛋白质的初始消化部位是胃,其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而后是在小肠中通过肠液中的肠蛋白酶、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成为多肽。多肽在小肠中在肠肽酶的作用下成为消化终产物氨基酸。

    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如: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就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进行的。氨基酸用于供能首先必须通过脱氨基作用,而后不含氮部分才能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者转变成糖类、脂类。转变成新的氨基酸则需通过氨基转换作用。

 

 Ⅲ.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三种物质的代谢具有统一性。

(1)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都包括直接利用建造组织、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

     转化、合成为其它物质以供利用和储存。

(2)物质代谢不是孤立进行、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的。这对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试题详情

           糖类             脂肪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氨基酸            表糖类转化成为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

  Ⅳ.作业布置

         整理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全过程。

 

【课后感】

 

 

 

 

 

 

 

 

 

 

 

 

 

l  总第廿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2/3日

第5节

第6节

第5节

【教学内容】

《代谢终产物的排出》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中自然知识与高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排泄的概念、途径;及其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材分析】

 教材对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没有用太多的文字进行论述,这对学

    生理解与掌握新陈代谢全过程有很大的障碍。

 Α.〖教学重点〗

(1)排泄的途径

(2)尿形成过程

 Β.〖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材处理】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动物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并且能够对原有知识进行系统化,此对原教材进行比较大的变动,适当补充与复习一些初中自然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Α.〖结构〗

      排泄概念→排泄途径→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原尿的形成→终尿的生成

        →本节小结→全章小结

 Β.〖教法〗

      引导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式设疑教学

【教具准备】

①肾单位结构模式图

②原尿形成示意图

③终尿形成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人体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等代谢终产物。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聚多了,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的恒定,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把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其他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Ⅱ.新课讲授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排泄是指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当然,代谢终产物必须依靠血液循环的运输,由细胞运输到与排泄有关的器官系统,然后才能排出体外。

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绝大部分的代谢终产物,以尿的形式经过泌尿系统排出;二是二氧化碳和一些水,以气体形式经呼吸系统排出;三是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的形式由皮肤排出。

二、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是在肾单位中形成的。肾单位的组成如下:

试题详情

                               肾小球

试题详情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当血液由入肾的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和其他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等,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接着,原尿流经肾小管,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通过肾小管壁和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壁而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一部分多余的无机盐和水,则是由肾小管流出,形成终尿。终尿逐渐汇集到肾盂里,再出肾盂流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而排出体外。

试题详情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约150升/天)

试题详情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约1.5升/天)

注:a.尿素合成的场所――肝脏

    b.从肾脏流出的血液的特点――含氧少;含尿素、尿酸少;含CO2多。

试题详情


    c.示意图:

 

 

 Ⅲ.课堂例析

试题详情

      1.人体中,下列哪一种血管内流含尿素最少的缺氧血?(98广东高考题)

                         A.脐静脉     B.肾静脉     C.肺静脉      D.下腔静脉

试题详情

     2.糖尿病人每天排出尿量超过健康人量数十倍,产生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

        是                 

     2简析: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过少,从而血糖浓度超过正常值。但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并末发生改变,产生尿量多的主要原因是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超过了肾小管对GA的重吸收功能,从而影响到对水分的吸收。可以说:是多余的GA带走了水分。

 

 Ⅳ.课堂小结

    排泄是指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1)皮肤(通过汗腺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通过肺排出CO2、水)

(3)泌尿系统(通过肾脏排出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肾单位的组成如下:

试题详情

                               肾小球

试题详情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约150升/天)

试题详情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终尿(约1.5升/天)

 

 Ⅴ.作业布置(96上海高考题)观察下列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检液中主要物质的浓度比较表,根据此表分析说明有关问题。

 

  A液(g/%)

  B液(g/%)

  C液(g/%)

蛋白质

       0

      0

    微量

葡萄糖

       0

试题详情

    0.1

试题详情

   0.1

无机盐

试题详情

    1.25

试题详情

    0.72

试题详情

   0.75

尿  素

试题详情

    1.8

试题详情

    0.03

试题详情

   0.03

尿  酸

试题详情

    0.05

试题详情

    0.004

试题详情

   0.004

(1)检液      为血浆;       为原尿;        为尿液。

(2)此人的肾功能是否正常?     ;理由是                              

     

【课后感】

  

 

 

l  总第廿一课时(摸底测验)

考试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5日

    上午9:50――11:20

【测验范围】

《细胞》、《植物代谢》

【测验目的】

 主要为了使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搞好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附:试题】

   

试题详情

高三生物测试卷(一)

试题详情

                                 *1999.9*

 

浦江县 第二 中学   高三   班   学号      姓名         得分     

 

试题详情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 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

             A.水      B.糖类      C.蛋白质     D.脂肪

试题详情

2、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        )

             A.应激性   B.生长现象   C.新陈代谢   D.遗传变异

试题详情

3、一般地,人到了成年,新陈代谢的特点是---------------------------------------------------------------------------------(        )

             A.同化作用占优势                   B.异化作用占优势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绝对平衡

试题详情

4、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二糖是------------------------------------------------------------------------------------------------------(        )

             A.乳糖和葡萄糖                     B.葡萄糖和蔗糖    

             C.蔗糖和麦芽糖                     D.乳糖和蔗糖

试题详情

5、乌龟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将头和四肢缩入壳内称为-----------------------------------------------------------(        )

             A.适应性    B.遗传性      C.应激性      D.普遍性

试题详情

6、生物学的研究在向微观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向宏观方面发展,下列属于宏观研究的是

      ---------------------------------------------------------------------------------------------------------------------------------------------------------------(        )

            A.遗传和变异                        B.生物的进化         

            C.环境污染                          D.细胞的结构

试题详情

7、 生命的结构基础是与物质基础分别是-------------------------------------------------------------------------------------(       )

            A.细胞和蛋白质                      B.蛋白质和原生质        

            C.细胞和核酸                        D.细胞和原生质           

试题详情

8、下列关于原生质的正确提法是--------------------------------------------------------------------------------------------------------(       )

  A.原生质专指细胞质                        B.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C.细胞膜和细胞核不是原生质                D.线粒体不是原生质

试题详情

9、约占原生质总量95%的化学元素是----------------------------------------------------------------------------------------------(       )

  A.C、H、O、N、P、Fe                     B.C、H、O、Na、Mg、Ca

  C.C、H、O、N、P、K                      D.C、H、O、N、P、S

试题详情

10、人体肌纤维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       )

      A.纤维素     B.蛋白质      C.无机盐      D.水

试题详情

11、下列化合物中含N元素一组的是-------------------------------------------------------------------------------------------------(       )

  A.葡萄糖和脂肪酸    B.纤维素和核苷酸  C.血红蛋白和核酸   D.乳糖和淀粉酶

试题详情

12、植物细胞中,合成叶绿素必需的无机盐离子是--------------------------------------------------------------------(       )

         A.Fe2+              B.Ca2+              C.K+             D.Mg2+

试题详情

13、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碱基、葡萄糖                 B.核糖、碱基、磷酸

         C.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试题详情

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一个选择透过性膜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试题详情

15、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数染色体最好的时期是----------------------------------------------------------------(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试题详情

16、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试题详情

17、人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各含141个氨基酸)与两条β链(各含146个氨基酸)构

    成,已知20 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则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 ---(       )

       A.63160      B.73470       C.10260       D.63210                                              

试题详情

18、有科学家用14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结果应是--------------------------(       )

       A.CO2→叶绿体→ATP               B. CO2→叶绿体→葡萄糖

       C. CO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D. CO2→三碳化合物→ATP

试题详情

19、下列哪类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最为丰富----------------------------------------------------------------------------(       )

       A.随意肌细胞      B.血红细胞       C.腺细胞       D.卵细胞

试题详情

20、所有原核细胞均具有--------------------------------------------------------------------------------------------------------------------------(       )

       A.核糖体和线粒体    B.质膜和液泡     C.质膜和核膜     D.质膜和核糖体

试题详情

21、无氧的糖酵解在能量上是产生2分子的------------------------------------------------------------------------------(       )

       A.乳酸       B.ATP       C.乙醇        D.丙酮酸

试题详情

22、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主要发生在-------------------------------------------------------------------------------------------------(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中心体

试题详情

23、当细胞开始分裂时,它的细胞核中有N个染色体。经过有丝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细

        胞核中的染色体与DNA分子数应为-----------------------------------------------------------------------------(       )

       A.N和N     B.N/2和N/2      C.N和N/2      D.N/2和N

试题详情

24、从海的不同深度采集到4种类型的浮游植物(Ⅰ、Ⅱ、Ⅲ和Ⅳ)。测定了每种类型的

试题详情

光合作用(如下图),则在最深处                                Ⅰ    

试题详情

采集到的是--------------------------------------  光                                Ⅱ  -----(       )    

试题详情

A. Ⅰ           B. Ⅱ       合                               

    C. Ⅲ           D. Ⅳ       速

试题详情

25、要检验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过 率                               Ⅲ

试题详情

程中放出的CO2,以下哪一项实                             Ⅳ 光强度    

验条件是必要的-----------------------------------------------------------------------------------------------------------------------------------(       )

    A.要用一株叶子多的植物                   B.要在黑暗条件下实验                   

   C.把植物淹没在水中                       D.用一株幼小植物

试题详情

26、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需要酶的参加                      B.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                        D.有机物彻底分解

试题详情

27、绿色植物的物质代谢是指----------------------------------------------------------------------------------------------------------------(       )

       A.水分代谢                          B.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      

       C.矿质代谢                          D.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代谢

试题详情

28、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有12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时,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

试题详情

       A.12、12、12                        B.12、24、48

试题详情

       C.12、24、24                        D.24、24、96

试题详情

29、上题(28题)中的生物其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它的染

    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依次是-------------------------------------------------------------------------(       )

试题详情

       A.12、12、12                        B.12、24、24

试题详情

       C.12、0、12                         D.12、0、24

试题详情

30、根据细胞膜的组成成份,最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

       A.淀粉        B.脂肪酸         C.糖类      D.蛋白质                                                    

试题详情

31、根尖生长点细胞的能量转换场所是--------------------------------------------------------------------------------------------(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质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

试题详情

32、下列细胞中与根尖生长点细胞具有相同吸水方式的是---------------------------------------------------(       )

       A.干种子细胞     B.叶表皮细胞      C.根毛区表皮细胞    D.根成熟区细胞

试题详情

33、给农作物施肥时,往往与松土同时进行,其主要原因是--------------------------------------------------(       )

       A.松土能加速水分的蒸发           B.松土能增强根的呼吸作用

       C.松土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松土能提高土壤的温度

试题详情

34、如果想使肥料中含有较多的N、P、Mg元素,沤制时应选用---------------------------------------(       )

       A.嫩叶    B.老叶    C.落叶     D.既有嫩叶,又有老叶

试题详情

35、深秋,矿质元素向植物树干上部运输的速度明显比夏季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燥   B.根呼吸作用减弱   C.蒸腾作用减弱    D.根毛细胞吸水力减弱

试题详情

36、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适用于去除其细胞壁的是--------(       )

       A.纤维素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      D.盐酸

试题详情

37、下列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离子能分别与根细胞表面的H+和HCO3-发生交换吸附的是

        -----------------------------------------------------------------------------------------------------------------------------------------------------------(       )

       A.SO42-和Cl-       B.NO3-和K+      C.NH4+和NO3-     D.NH4+和K+

试题详情

38、现有30摩尔的氧气,能分解的葡萄糖以及转移到ATP中的能量各是---------------------(       )

       A.30摩尔,1255千焦                B.10 摩尔,3765千焦

       C. 5摩尔,765千焦                 D.5 摩尔,6275千焦

试题详情

39、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是-----------------------------------------------------------------------------------------(       )

       A.丙酮酸彻底水解成CO2和[H],生成少量的ATP                    

       B.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和[H],生成大量的ATP

       C.丙酮酸彻底水解成CO2和H2O,生成少量的ATP

       D.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和H2O,生成大量的ATP

试题详情

40、北方果树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植物的生长      D.果实的形成

试题详情

41、银杏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A.自养需氧型                   B. 自养厌氧型      

       C. 异养需氧型                  D. 异养厌氧型

试题详情

42、体育课后腿部肌肉酸痛是因为------------------------------------------------------------------------------------------------------(       )

       A.肌肉细胞发酵作用产生乳酸              B.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肌肉细胞发酵作用产生酒精和CO2        D.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试题详情

43、在细胞质内,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是--------------------------------------------------------------------------------(       )

       A.中心体和白色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内质网和叶绿体                       D.高尔基体和染色体

试题详情

44、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

       A.DNA和RNA   B.蛋白质和RNA    C.蛋白质和DNA    D.DNA和脂类

试题详情

45、高等植物有氧呼吸与微生物发酵时,可利用能量和制造的ATP比分别为-------------(       )

试题详情

       A.20、19     B.20、20     C.19、19     D.17、19

试题详情

46、下列物质不可能在动物细胞中存在的是---------------------------------------------------------------------------------(       )

       A.葡萄糖和乳糖   B. 葡萄糖和糖元     C. 蔗糖和淀粉    D. 糖元和乳糖

试题详情

4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只能由活细胞产生                  B.酶可以在生物体外起作用

       C.酶只能在活细胞中起作用            D.酶可加速反应也可减速反应速度

试题详情

48、下列与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

       A.高尔基体、核糖体                    B.线粒体、中心体    

       C.内质网、中心体                      D.线粒体、核糖体

试题详情

49、在真核细胞中,有双层膜结构且能让某些生物大分子通过的是---------------------------------(       )

       A.细胞膜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核膜

试题详情

50、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       )

       A.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过多       B.根细胞不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水

       C.根系不能将水向上运输               D.根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能量过多

 

试题详情

二.           填充题:(每格0.5分,共10分)

51. 当代生物学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a.                       带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全面发展;b.数学、工程学、                       与生物学的高度渗透和综合;c.人们对           研究的高度重视;d.研究                                 

的革新。

试题详情

52.       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                     ,这些物质

   通过          ,不断地自我更新。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为                    

                          等部分。

试题详情

53. 在细胞内可找到至少             种元素,常见的约有          种,其中重要的元素有          种。 这些常见的元素绝大部分属于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较         (填高或低)的。

试题详情

54.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                开始,到                  

   止的过程。

 

试题详情

三、           图表题:(每格0.5分,共15分)

55.填写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比较表:

物质出入

 细胞的

  方式

 

 浓  度

 

 是否需要

载体蛋白质

 是否需要

消耗细胞内   

  的能量

 

   举   例

自由扩散

 高→低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K+进入红细胞等

 

试题详情

56.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植   物

     动   物

 

前期

 

 

 

 

末期

 

 

 

 

试题详情

57.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减 数 分 裂

     有 丝 分 裂

 

    细胞分裂次数

       

       

 

 染色体复制次数和时期

 

  

 

  联会、四分体时期

     

         

 

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开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子细胞名称和数目

   

   

 

试题详情

四、           分析说明题:(每格1分,共15分)

58. 分析判别下列各图所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A               B                 C               D

试题详情

 

 

 

                E               F                   G

   A

   B

   C

    D

   E

   F

   G

 

 

 

 

 

 

 

 

试题详情

59. 下图是夏季某地对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结果。试分析回答:

(1)AB段与HI段的含义是:---------    光合作用         D

     ---------------------------------------------。                     E  F

试题详情

(2)BCD段上升的原因是:-------------              C              G  时间

试题详情

     ---------------------------------------------     A        B             H     I

(3)DE段下降的原因是:--------------      呼吸作用

     ---------------------------------------------

(4)EF段重新上升的原因是:----------------------------------------------------------------------

(5)FGH段又下降的原因是:------------------------------------------------------------------------

(6)图中表示白天的是:-------------------------

(7)C、G两点有何含义?-----------------------------------------------------------------------------

(8)一天中结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

 

五、           简答题:(第60小题4分,第61小题6分,共10分)

试题详情

60.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入手,简述生物与非生物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一面。

 

 

 

 

试题详情

61.藻类与草履虫共同生活在置于光下的同一溶液中,草履虫每周耗0.1mol葡萄糖,藻类耗

试题详情

   0.12mol葡萄糖。藻类每周所产生的葡萄糖总量为0.25mol。此培养基中每周净产生多少  

   氧?

 

 

 

 

 

 

 

 

 

 

 

 

 

 

 

 

 

 

 

 

   

 

 

总第廿二课时(卷面分析)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7/6日

第5节

第6节

第6节

【分析内容】

《高三生物测试卷(一)》

【分析目的】

试题详情

(2)通过分析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学习方法。

【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C

  C

  D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B

  D

  D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D

  B

  D

  D

  C

  C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B

  A

  C

  A

  C

  D

  A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

  B

  B

  C

  A

  C

  C

  A

  D

  B

 

        二、填充题:

51.分子生物学  物理学  化学   生态系统   技术   手段

52.原生质   蛋白质   脂类   核酸   新陈代谢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53.62   29   24   低

54.一次分裂结束   下一次分裂完成

 

       三、图表题:

55.

物质出入

 细胞的

  方式

 

 浓  度

 

 是否需要

载体蛋白质

 是否需要

消耗细胞内   

  的能量

 

    举      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消耗

 水、气体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

  高→低

  需  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  要

   消  耗

  K+进入红细胞等

56.

 

        植         物

         动         物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

          纺锤体

由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

          纺锤体

 

末期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57.

 

      减 数 分 裂

     有 丝 分 裂

    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一次

染色体复制次数和时期

一次(第一次分裂间期)

   每周期一次、间期

  联会、四分体时期

      第一次分裂

          无

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在四分体时期

          无

   同源染色体分开

   在第一次分裂后期

          无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在第二次分裂后期

         后期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减半(在第一次分裂完成时)

         不变

   子细胞名称和数目

    性细胞、四个

     体细胞、二个

 

    四、分析说明题:

58.A---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B---有丝分裂、中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E---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F---有丝分裂、后期;

G---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9.(1)夜晚,只有呼吸作用而无光合作用。

             (2)天亮到上午10:00左右,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增强。在C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对平衡。

             (3)上午10:00―中午12:00,随光照的进一步增强,植物气孔也开始关闭,从而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进行。光合效率也就随之下降。

 (4)中午12:00―下午2:00,光照开始减弱,关闭了的气孔又重新开放,光合作用强度因而有反弹现象。

    (5)下午2:00―天黑,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作用也随之减弱。

    (6)B-C-D-E-F-G-H.

    (7)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对平衡。

(8)G.

 

    五、简答题:

60.答:由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都可以找到,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但组成生物体的元素CHN含量为74%,而自然界CHN含量仅占1%,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又具有区别的一面。

61.简解:

         由题意可得:每周藻类净产葡萄糖量=0.25mol-0.1mol-0.12mol

                                         =0.03mol

         再据光合作用总反应式:12H2O+6CO2  光、叶绿素、酶  C6H12O6+6O2+6H2O 得:

                                                     1mol  6mol

                                                    0.03mol  x

         x=0.03mol×6mol/1mol=0.18mol

   即:此培养基中每周净产生0.18mol氧气。

 

【成绩情况】

    (全 班 统 计)

高三(1)班

高三(2)班

高三(4)班

   平  均  分

  67.6

  68.2

  57.9

   最  高  分

  91

  89

  83

 

 

 

  优 秀 名 单

费  倩

傅玉莲

赵芬英

楼耿权

金永峰

张荣誉

郭晨曦

蒋林海

 

 

【试卷分析】

抽样高三(1)、(2)班各20份(共40份)分析:

 题  号

1――50

51――54

55――57

  58

  59

  60

  61

满分分数

 2000

  400

  600

  280

  320

  160

  240

零分人数

  0

  0

  0

  5

  0

  9

 13

满分人数

  0

  0

  0

  1 

  1

  5

  9

实得分数

 1308

  235

  439

  122

  204

   72

  128

难 度 值

 0.654

 0.587

 0.731

 0.432

 0.637

 0.450

 0.533

 

重点分析题号:

    6、7、10、11、13、17、20、23、24、26、28、29、48、49、50、56、57、58

 

 

 

 

 

 

 

 

 

 

 

 

 

 

 

 

l  总第廿三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8日

第6节

第5节

第2节

【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在物质代谢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教材分析】

 必修教材在论述上欠总结性,仅适用于高二学生新学。现时复习从原知识出发,结合前后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复习。

 Α.〖教学重点〗

(1)呼吸全过程;

(2)人体ATP来源;

(3)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Β.〖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能量代谢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处理】

      为达到教学目的现以选修本作母本教学。

 Α.〖结构〗

      气体交换→能量的释放→能量的转移→能量的利用→ATP的来源

 Β.〖教法〗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总结。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结合进行的,能量转化伴随着物质转化。同化作用是能量的储存过程,异化作用是能量的释放过程,异化作用一般是通过呼吸作用来完成的。因此,我们首先复习动物有氧呼吸的气体交换过程。

 Ⅱ.新课讲授

      一、有氧呼吸的气体交换

     1.单细胞原生动物

        通过体表(细胞膜)与周围的水进行气体交换。

 

 

    2.多细胞高等动物

机体通过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在经过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步骤来完成。


(1)外呼吸    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主在是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交换气体。

 


(2)内呼吸    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从内环境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主在是组织与血液循环系统交换气体的过程。

注:组织获得氧气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条件。

 

二、能量的储备、释放、转移和利用

1.能量的储备

    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能量的储存是通过同化作用来实现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并且将这些化学能储存在糖类(通常指葡萄糖)等有机物中。

动物和人体属于消费者,能量的储存也是通过同化作用来实现的。动物和人体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一部

分用来建造自身的细胞,一部分则储存起来,同时也就储存了能量。由此可见,动物和人体内储存的能量,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光能。

2.能量的释放

    植物、动物和人体内能量的释放是通过异化作用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有机物,要通过有氧呼吸进行分解。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其余的可转移到ATP中。

3.能量的转移

    能源物质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散失外,其余的就在酶的作用下被ADP接受,并且与磷酸结合,生成ATP。这样,这部分能量就以化学能的形式转移到ATP中。

                ADP + Pi + 能量      ATP

    ATP虽然在动物和人体的细胞中普遍存在,但是含量却不多。在动物和人体的细胞(特别是肌细胞)内,还含有磷酸肌酸(用C~P代表),它也是一种含有高能量的有机化合物。当动物和人体由于能量大量消耗而使细胞中ATP的含量过分减少时,在酶的作用下磷酸肌酸中的磷酸基连同能量就一起转移给ADP,生成ATP和肌酸;当ATP含量较多时,在酶的作用下,ATP可以将磷酸基连同能量一起转移给肌酸,使之生成磷酸肌酸。

            ADP + C~P      ATP + C

4.能量的利用

    当植物、动物和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需要消耗能量。这时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这个键能就可供生命活动用。此时ATP转变成了ADP。

          ATP        ADP + Pi + 能量(生命活动用)

 

 Ⅲ.课堂小结

       光  通过光合作用储存 有机物中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部分可转 水解释能  供生命

         能            的化学能            移至ATP        活动用                           

     

【课后感】

  

 

 

 

 

 

l  总第廿四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9/10日

第6节

第5节

第5节

【教学内容】

《新陈代谢》习题讲练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例1.在试管中加入10%的葡萄糖和酵母菌(a示),如用37―400C的热水(b示)加温,透明液(c示)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但不久气泡逐渐减少,以后几乎不产生。请回答:

 

(1)葡萄糖变成了----------------------------------------------

(2)酵母菌的作用是-----------------------------------------------

(3)气泡减少直到仃止是由于---------------------------------------------------------------------------

[简析]a内的酵母菌先对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使之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导管到c表现为气泡的出现;随后由于葡萄糖的消耗,气泡逐渐减少至无。

[答案](1)酒精+CO2   (2)发酵    (3)葡萄糖逐渐消耗至完

 

    例2.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得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将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末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实验:

  (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2)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3)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1)实验,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4)


在(1)实验中,三支试管中产生ATP最多的是-----------试管。

 

[精析]应先仔细审题,弄清甲、乙、丙三个试管中所含物质:甲试管内含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乙试管中含酵母菌的各种细胞器(当然包括线粒体);丙试管中含未曾离心的匀浆,即含酵母菌全部细胞内容物。

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基础知识,包括呼吸的全过程、呼吸作用场所、条件、反应物及产物。甲试管只含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它只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合成少量的ATP,并不能把葡萄糖彻底分解。向甲试管中滴加丙酮酸不会发生反应,因为缺少还原剂――氢,不能把丙酮酸还原成乙醇(酒精)。乙试管中只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可以利用丙酮酸,把它分解成为CO2和H2O,但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所以向乙试管滴加葡萄糖不会发生反应。丙试管既含细胞质基质,又含线粒体,所以滴加葡萄糖和丙酮酸都会发生反应。但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即在缺氧条件下,只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乙醇和CO2。在三个试管中产生ATP最多的当然是丙管。

[解答](1)甲:C2H5OH+CO2   乙:无反应      丙:CO2+H2O

      (2)甲:无反应      乙:CO2+H2O      丙:CO2+H2O

      (3)甲:C2H5OH+CO2   乙:无反应      丙:C2H5OH+CO2

      (4)丙试管

     

【课后感】

  

 

 

 

 

 

 

l        

l  总第廿五课时

上课时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11日

第5节

第7节

第6节

【教学内容】

《新陈代谢》习题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来源依次是…………………(      )

      A.太阳光、糖类、ATP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ATP、葡萄糖、太阳能       a

2.右图中能够表示动物肌细胞内产生ATP量     ATP                  b

   与O2供给之间的曲线是……………………………………  产生量                    ………(      )

      A.a     B.b     C.c     D.d                             c

3.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是……………………………                        d    ………(      )

A.叶绿体、线粒体      

B.中心体、线粒体                                 

C.核糖体、线粒体     D.核糖体、高尔基体          O2供给量

4. 动物细胞内ATP来源最完整的说法是……………………………………………………………………………(      )

      A.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      C.呼吸作用      D.糖类

5.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      )

      A.新陈代谢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化能合成作用

6.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极其重要作用的两大物质是…………………………………………………………(      )

   A.蛋白质、核酸                  B.蛋白质、葡萄糖

      C.甘油、脂肪酸                  D.酶和ATP

7.一般来说,庄稼经常要中耕松土,以下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

A.增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B. 促进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C. 促进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

D.增强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8.温室栽培胡萝卜,采用什么颜色的玻璃做顶棚产量最高………………………………………………(      )

      A.红色玻璃    B.蓝紫色玻璃    C.绿色玻璃    D.无色玻璃

9.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园柱体块P和Q,P在蒸馏水中放1小时,Q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放1小时.测定处理的园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          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的合适,Q也精确的合适    D.P精确的合适,但Q不合适

10.把正常的洋葱表皮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内,细胞的吸水能力将…………(      )

      A.逐渐增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11.下列关于血浆中氨基酸来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由组织蛋白分解而来的          B.直接从小肠绒毛吸收来的

      C. 蛋白质在血液中分解形成的     D.由组织细胞不断全盛后进入血浆的

12.让一只白鼠吸入有放射性的18O2,该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      )

      A.CO2         B.H2O          C.丙酮酸          D.乳糖

 

1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AmolCO2,人体正常情况下消耗同样量的葡萄糖,形成 CO2(      )

      A.7/3Amol    B.1/12Amol     C.6Amol     D.3Amol

14.动物在饥饿状况下,组织内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质是……………………………………………(      )

      A.糖原       B.氨基酸        C.血糖        D.脂肪

15.蛋白质消化后的最后产物是………………………………………………………………………………………………(      )

      A.多肽        B.氨基酸      C.CO2、H2O、尿素   D CO2、H2O、尿素、ATP

16.你估计一个湖泊里的O2浓度在何时、何种水中最高…………………………………………………(      )

      A.夜间、污染的              B.夜间、未污染的

      C.白天、污染的              D.白天、未污染的

17.李老师从花市买了一盆米兰回家,几周后发现老叶依然油绿,新生的叶子有发黄现象,你认为最大可能性是…………………………………………………………………………………………………………………………………(      )

      A.缺水      B.缺阳光        C.缺Mg        D.缺Fe

1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具有,且可反复使用的是……………………………………………………………(      )

      A.CO2       B.O2        C.C6H12O6         D. ADP + Pi

19.百米赛跑时,骨胳肌细胞中ATP的再生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

      A.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    C.磷酸肌酸    D.上述三者兼而有之

20.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黑暗密封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4种生物,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中仍能生活的是………………………………………………………………………………………………………(      )

      A.硝化细菌    B.乳酸菌      C.白菜        D.蘑菇

21.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22.关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代谢中伴随着能量代谢

B.先发生合成代谢,后发生分解代谢

C.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同时交叉进行

D.合成物质贮存能量,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23.下列为表示呼吸作用强度与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数量关系(横轴表示呼吸的强度,纵轴表示离子的吸收量),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4.在人体的糖代谢过程中,不能发生的是…………………………………………………………………………………(      )

      A.肝糖元     血糖               B.葡萄糖      脂肪

      C.CO2+ H2O      葡萄糖           D.葡萄糖      乳酸+能量

25.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它们同时进行而又相互联系。下列关于人体内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糖类      脂肪      蛋白质      B.糖类      脂肪      蛋白质

 

      C.糖类      脂肪      蛋白质      D.糖类      脂肪      蛋白质   

 

 

 

二、简答题:

1.


在适当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离心,并依次按下图处理:

根据P1、P2、P3、P4中所含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含量最多的是------------------------------------

(2)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

(3)给P2照光有氧气生成,说明P2中主要是--------------------------------------------------------

(4)能把葡萄糖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是--------------------------------------

 

 

 


2.在试管中加入10%的葡萄糖和酵母菌(a示),如用37―400C的热水(b示)加温,透明液(c示)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但不久气泡逐渐减少,以后几乎不产生。请回答:

(5)  葡萄糖变成了----------------------------------------------

(6)  酵母菌的作用是-----------------------------------------------

(7)  气泡减少直到仃止是由于---------------------------------------------------------------------------

 

 

 

3.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得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将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末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进行下列实验:

  (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2)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丙酮酸,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3)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重复(1)实验,各试管的最终产物是:

     --------------------------、---------------------------、-------------------------------

  (4)在(1)实验中,三支试管中产生ATP最多的是-----------试管。

 

 

 

4.下图是根毛细胞吸收K+示意图。请回答:

               根毛

                                H+                       H+        

                                                土粒

                 K+

                                     K+

                   C    b       a

(1)过程a是----------------------过程,b是---------------------过程,c是------------------过程。

(2)根呼吸与过程[     ]有关,理由是-------------------------------------

(3)如果根部短时间被水淹,上述过程能否进行,为什么?

 

 

(4)如果根部长时间被水淹,上述过程能否进行,为什么?

 

 

 

 

5.在肺泡里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为98%,在组织里该结合率降到75%。已知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最多能结合氧20ml,则从肺泡流经组织的每升血可供应氧气-------------ml;

人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的初期,由于空气稀薄,在肺泡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只有93%,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每升血可供氧气降为------------------ml,以致于有些组织细胞不得不通过无氧呼吸来获得能量。

 

 

 

6.作图:具双层膜结构的与异化作用关系密切的细胞器。(要示各结构名)

 

 

 

 

 

 

 

7.下图是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试据图回答: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 CO2                            C

     这些CO2--------------的产物。      相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对  A

     其原因是---------------------------------。  量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

加,其主要原因是---------------------                B

           ---------------------------------------------。                        氧(%)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8.根据生命活动中能量转移关系的图解(见下),分析回答:

                          太阳光能

                             a

                       d           b                e

          磷酸肌酸        ATP       葡萄糖          多糖 脂肪等

                       f     ATP    c     

                               g   

  

(1)图解过程a是           ,过程b是             ,过程c是          

(2)过程d和f只发生在高等动物和人体的         细胞中。在剧烈运动时,磷酸肌

     酸以过程[   ]来维持ATP的数量,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图解过程e如果发生在高等动物体内,那么,葡萄糖转化为多糖的变化主要是在

                    中进行。 

(4)能量g的去向是                                   

 

 

9.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的玻璃瓶。已知一瓶中混有酵母菌,一瓶中混有乳酸菌。请填出下表的空格:

 

  用手触摸

  用眼观察

 判    断

 

  A瓶

 

 

 

 

 

  B瓶

 

 

 

 

 

  C瓶

 

 

 

 

 

 

 

10.填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比较项目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进行部位

 

 

 

 

是否需要光

 

 

 

 

 气体变化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代谢类型

 

 

 

 

 

11.下图每个试管中装有相同体积的指示液,但叶的数目不同。指示液为色范围为:

酸(红)    微酸(蓝)。请回答:

(1)在光照条件下,指示液由红变蓝最快速的是------------------

原因为-------------------------------------------------------------------------------------------

(2)在黑暗条件下,含氧量最多的试管是---------------------------


原因为-------------------------------------------------------------------------------------------

 

12.请设计两个实验用来验证植物细胞具有细胞膜。

实验A:

 

 

    实验B:

 

 

 

 

 

 

 

 

 

 

 

l  总第廿六课时

上 课 时 间

三(1)班

三(2)班

三(4)班

9月14/13日

第5节

第6节

第6节

【教学内容】

《生物的生殖》

《植物的个体发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物生殖的种类与方式;

(2)使学生掌握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意义;

(3)使学生理解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及其染色体变化情况。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材本身内容难度不高,但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易混淆。教材对植物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放在习题中,所以高二时学生往往没有掌握好,故此课时作详细介绍。

 Α.〖教学重点〗

        无性生殖的种类

         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情况。

 Β.〖教学难点〗

      胚乳的基因型确定

【教材处理】

   简明扼要介绍无性生殖的种类及意义,强调有性生殖的意义。在介绍植物个体发育时插入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补充胚囊的结构,以使学生掌握胚、胚乳基因型的确定。

 Α.〖结构〗

   无性生殖的种类(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无性生殖的意义→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配子生殖的常见方式→有性生殖意义→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胚珠的结构→发育过程中染色体变化与基因运算

 Β.〖教法〗

   前半课时(生殖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掌握;

    后面的胚珠结构与染色体变化采取板图(或投影)与叙述相结合的方式。

【教具准备】

①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图

②胚珠结构图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提问:“生物的种类(物种)不会因为生物个体的死亡而绝灭”一话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引入《生物的生殖》。

 Ⅱ.新课讲授

一、生物的生殖

A.无性生殖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分裂生殖:如细菌

      2.孢子生殖:如根霉、放线菌

      3.出芽生殖:如酵母菌

            4.营养生殖:如草莓

         注:能维持生物性状的稳定传递。

B.有性生殖

      ――生物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注:后代具备两个亲本的遗传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

              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的个体发育

A.胚的发育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细胞,接近珠孔的基细胞与顶细胞。顶细胞经过三次分裂,形成八个细胞。这八个细胞分成两层,这时就形成了球状胚体。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胚柄。球状胚体进一步发育形成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胚。

B.胚乳的发育

    极核受精以后,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数胚乳核,继而出现胚乳细胞,整个组织就是胚乳。

C.云形标注: 此八个细胞具有完全一样的遗传物质


胚珠的结构

 

 

D.基因(染色体)情况

(见下标注)

                                         子叶

                                   球状     胚芽

                        顶细胞     胚体     胚轴    胚

                                            胚根    2N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