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15  1223  1229  1233  1239  1241  1245  1251  1253  1259  1265  1269  1271  1275  1281  1283  1289  1293  1295  1299  1301  1305  1307  1309  1310  1311  1313  1314  1315  1317  1319  1323  1325  1329  1331  1335  1341  1343  1349  1353  1355  1359  1365  1371  1373  1379  1383  1385  1391  1395  1401  1409  3002 

2009届高三一模试卷

理科综合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满分24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必做题   共88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答题卡,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2.第I卷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O16 AI27 Fe56 Cu64 As75

试题详情

例析有关反应热的重要知识点

 

反应热是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概念,反应热问题则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处理好相关题目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

试题详情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专题九:同分异构体等问题的梳理和综合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

(1)理解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等典型分子的结构特征,并能由这些分子入手了解其它有机分子的结构,理解某些典型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展开与分子空间结构有关的一些空间想像。

(2)能够识别结构式(结构简式)中各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能够识别基团、官能团,能够识别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3)能根据分子式书写简单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能根据结构简式判断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

(1)根据结构简式判断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给出一种“新物质”,要求考生分析这种物质的性质、类别、同分异构体等。这里主要考查观察有机物结构简式、根据官能团分析判断有机物性质的能力。观察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从有机物结构简式中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官能团等信息是有机化学的一种基本能力。判断官能团的种类、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物的性质等是学习和研究有机物性质的一种基本技能。以一种“新有机物”为载体,可以更好地考测考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同分异构体知识综合考查有机物结构类问题。同分异构体问题实质上有机物结构问题。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1.以同分异构为中心构建有机物结构方面的结构网络。

2.总结归类有关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常见同分异构体的类型等。

3.复习过程除了对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的认识外,还要注意不同分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之处。复习中要注意将有机物结构跟无机物结构联系起来,如高考中经常考到的水分子、水合氢离子、氨分子、铵离子、甲烷分子、白磷分子等之间都可找到联系。请看下图:

复习中不要孤立地去认识某种分子的结构,要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去把握。还要多观察课本中出现过的分子结构模型,认识各类模型的表现形式,从中理解分子结构。

[典型题析]

[例1] (2004年南通市高三测试题)下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有关该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可能含有羟基      B.分子中可能含有羧基

C.分子中可能含有氨基      D.该物质的分子式可能为C3H6O3

[解析]答案为C。中学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分子结构的模型图,主要有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两种。对分子结构模型的认识,既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也需要有关分子结构的基础知识。这样命题可以测试考生对分子结构和空间思维能力。

先观察题给模型,可得该模型所表示的分子中有三种原子(黑球3个、斜线球3个、小白球6个),再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规律来分析处理观察结果,黑球应该是C原子、斜线球是氧原子、小白球是氢原子。

[例2](2004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某芳香族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8H6O2,它的分子(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中不可能有(  )

A.两个羟基         B.一个醛基        C.两个醛基        D.一个羧基

[解析]答案选D。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能力。同分异构体是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同分异构体问题实际上是有机物结构问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试题可触及到有机化学中的任何一块内容。以“根据分子式判断同分异构体”形式编制试题是考查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常见题型。

根据题给分子可判断分子中只有一个苯环,由此入手可以写出如下所示的结构简式:、C6H5COCHO、C6H4(CHO)2

[例3]已知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结构简式为如下图所示的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w.w.w.k.s.5.u.c.o.m

(A)分子中至少有9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B)分子中至少有10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该烃属于苯的同系物

[解析]要判断A、B、C三个选项的正确与否,必须弄清题给分子的空间结构。题给分子看起来比较复杂,若能从苯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就容易理解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这一分子的空间结构时易受题给结构简式的迷惑,若将题给分子表示为如图所示,就容易将“一个苯环必定有12个原子共平面”的特征推广到这题给分子中。以分子中的左边的苯环为中心分析,这个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直接连在这个苯环上的2个甲基中的碳原子、另一个苯环中在虚线上的3个碳原子,共有11个碳原子必定在同一平面。所以答案为C。

[例4]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了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核磁共振谱来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最有实用价值的就是氢谱,常用HNMR表示,如:乙醚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HNMR谱中有两个共振峰,两个共振峰的面积比为3:2,而乙醇分子中有三种氢,HNMR谱中有三个峰,三个共振峰之间的面积比为3:2:1。w.w.w.k.s.5.u.c.o.m

(1)请写出分子式C4H8在HNMR谱中两个峰面种为3:1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

(2)C4H10的HNMR谱有两种,其中作液体打火机燃料的C4H10的HNMR谱的两个峰的面积比为__________,结构简式__________;其同分异构体的两个峰的面种比为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示信息“乙醚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HNMR谱中有两个共振峰,两个共振峰的面积比为3:2,而乙醇分子中有三种氢,HNMR谱中有三个峰,三个共振峰之间的面积比为3:2:1中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和种类数跟HNMR中共振峰个数相等;二是共振峰的面积比与有机分子中各类氢原子个数有关,如乙醚分子(CH3CH2OCH2CH3)中,两类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2,所以两个共振峰的面积之比为3:2。

所以答案为:

(1)分子式为C4H8的同分异构体有CH3CH2CH=CH2、CH3CH=CHCH3、CH2=C(CH3)2等,还有环丁烷、甲基环内烷等环烷烃。符合“两种氢原子(两个峰)”、“两类氢原子个数为3:1(共振峰面积之比为3:1)”这两项条件的只有CH3CH=CHCH3、CH2=C(CH3)2

(2)作液体打火机燃料是正丁烷,正丁烷分子中有两类氢原子,个数比为3:2。所以答案为:3:2,CH3CH2CH2CH3;9:1,CH3CH(CH3)2

[考题预测与专题训练] w.w.w.k.s.5.u.c.o.m

1.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属于芳香烃          B.分子中最多可能有23个原子共面

C.分子式为C14H8Cl5      D.1mol该物质能与6 molH2加成

2.右图是某有机物的球棍模型,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性质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B.能发生缩聚反应   

C.能发生加成反应            D.能发生水解反应

3(1)2-氨基-5-硝基苯甲醚俗称红色基B,主要用于棉纤维织物的染色,也用于制金黄、枣红、黑等有机颜料,其结构简式如右所示。若分子式与红色基B相同,且氨基(―NH2)与硝基(―NO2)直接连在苯环上并呈对位时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包括红色基B)可能为(  )

A.2种       B.4种     C.6种        D.10种

4.下列反应的产物中,有的有同分异构体,有的没有同分异构体,其中一定不存在同分异构体的反应是(   )

A.异戊二烯(CH2=C(CH3)CH=CH2)与等物质的量的Br2发生加成反应

B.2―氯丁烷(CH3CH2CClHCH3)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HCl分子的反应

C.甲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硝化生成一硝基甲苯的反应

D.邻羟基苯甲酸与NaHCO3溶液反应

5.键线式是有机物结构的又一表示方法,如图I所表示物质的键线式可表示为图II所示形式。松节油的分馏产物之一A的结构可表示为图III。

(1)写出A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

(2)A在浓H2SO4的作用下加热,每一分子A可失去一分子水得不饱和化合物B。写出B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是B的同分异构体。其分子里也有一个六元碳环,其碳环上的碳原子均是饱和的。如果C分子中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则C具有多种结构,请写出其中的两种结构(必须是不同类别的物质,用键线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①R―X+H2O R―OH+HX(R表示烃基,X表示卤原子);②有机物分子中的硝基可转变成氨基:R―NO2+Fe+HCl → R―NH2+FeCl2+H2O未配平)

“对乙酰胺基酚”俗称“扑热息痛”,为白色晶体,具有解热镇痛药效。扑热息痛的一种生产流程如下:w.w.w.k.s.5.u.c.o.m

(1)写出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                                                         

反应⑤:                                                           

(2)有人认为上述流程反应②应当放在反应③后进行,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对扑热息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选填序号)             

a.在溶液中1mol扑热息痛最多与1mol NaOH反应   b.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

c.在其分子中含有肽键               d.遇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4)写出与扑热息痛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分子中含有苯环的α―氨基酸的结构______。

7.烷烃A只可能有三种一氯取代产物B、C和D。C的结构简式是。B和D分别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都只能得到有机化合物E。以上反应及B的进一步反应如下图所示。w.w.w.k.s.5.u.c.o.m

请回答:w.w.w.k.s.5.u.c.o.m

(1)A的结构简式是                                              

(2)H的结构简式是                                              

(3)B转变为F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名称)。

(4)B转变为E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反应类型名称)。

(5)1.16gH与足量NaHCO3作用,标准状况下可得CO2的体积是            mL。

8.以石油产品乙烯为起始原料进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F和G,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E的分子式为C4H6O2,F的分子式为(C4H6O2)n(俗名“乳胶”的主要成分),G的分子式为(C2H4O)n(可用于制化学浆糊),2CH2=CH2+2CH3COOH+O22C4H6O2(醋酸乙烯酯)+2H2O。

又知:与结构相似的有机物不稳定,发生分子重排生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E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②的反应类型。

(3)写出AB、BC的化学方程式。

试题详情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专题七:无机推断题的突破

 [命题趋向]

推理能力是高考测试的五项能力之一。《考试大纲》中对推理能力是这样界定的:“通常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自然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无机物质推断题既可以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可联系到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现象等等,另外无机物质推断题可以较好地测试推断能力,所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无机物质推断题成了每年高考中考查推理能力的保留题型。分析今高考中物质推断题,主要可分成以下三类:选择型推断题、文字叙述型推断题、框图型推断题。

从推理能力考查的特点分析,高考无机推断题中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单信息、多信息并重。同一道推断题中,有的结论只要分析单个信息就可以得出,有的结论需要同时综合多条信息才能得出。

(2)正向、逆向、统摄三种形式的推理并重。有些结论的得出过程中,需要正向、逆向、统摄等三种推理形式。

③定性、定量分析并重。推断过程中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

④计算和逻辑推理(讨论)并重。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考试大纲》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要求较高,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能够运用无机化合物各部分知识进行综合推断,解决有关的综合问题。

(3)能够综合运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有关的综合问题。

[典型题析]

[例1](2004年高考海南理综第9题)有一种白色粉末由等质量的两种物质混合而成,分别取适量该白色粉末置于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1)逐滴加入6mol?L-1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后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2)加热试管中的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水滴凝结

(3)逐滴加入6mol?L-1硫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后试管中还有白色不溶物

下列混合物中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是(    )

A.NaHCO3、AgNO3                 B.BaCl2、MgCO3

C.NH4HCO3、MgCl2                 D.CaCl2?6H2O、Na2CO3

[解析]答案选D。根据实验(1)可排除A组。根据实验(2)可排除B组。根据(3)分析C和D组,只有D组中的氯化钙可以跟硫酸反应留下的白色不溶物硫酸钙(硫酸钙微溶)。所以选D。

要注意,作为选择型推断题,也可以从选择项入手进行验证,逐项判断跟题干中各个条件是否吻合。

[例2]A、B、C是三种短周期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据此判断:w.w.w.k.s.5.u.c.o.m

(1)在甲、乙两种化合物中,不含有组成A元素的化合物是_________,不含组成B元素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用“甲”、“乙”填写)。

(2)单质A是_____________(填“金属”、“非金属”或“既可以是金属又可以是非金属”)。

(3)若单质A是___________,则单质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若单质A是________,则单B、C分别是_____________;若单质A是___________,则单质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中可发现下列反应关系:“单质B+单质C→化合物甲”,故甲中不含A元素;“单质A+单质C→化合物乙”,故乙中不含有B元素。

(2)从图示信息进行转换,可提炼出“单质A+ 化合物甲→单质B+化合物乙”该反应属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金属单质置换出金属单质。结合铝热反应可获得下列各种可能:(a)A为铝、B为铁、C为氧气等(铝与金属氧化物如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氧化铜、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等多种氧化物进行的反应,因而可得出多组答案。但由于题中限定了是短周期元素,可排除这些可能性)。

    第二种情况:非金属单质置换出非金属单质。结合一些反应实例可获得答案(b)A、B、C依次为(下同)Cl2、S、H2;(c)O2、S、H2;(d)F2、O2、H2。(还可进一步分析:反应中单质表现了何种性质?总结出:氧化性A>B。)这样,就可进而获得更多答案(e)Cl2、Br2、H2;(f)Cl2、I2、H2;(g)Br2、I2、H2;(h)I、S、H2;(I)C、H2、O2(制水煤气);(j)C、Si、O2(工业上制硅);(k)Br2、S、H2;(l)Cl2、N2、H2;(m)Si、H2、F2

第三种情况:金属单质置换出非金属单质。(n)4)Mg、C、O2

第四种情况:非金属单质置换出金属单质。(o)H2、Cu、O2;(p)H2、Fe、O2;(q)C、Cu、O2(由于铁、铜等不是短周期元素,所以不合题意)。

答案为:(1)甲;乙。

(2)单质A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

(3)可以有多组答案(见思路精析)。

[例6](2004年高考江苏化学试题):下图中,A是一种无色液体,G是极易溶于水的碱性气体,Y是胃酸的主要成分,K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反应⑤是工业制X的主要反应之一。

w.w.w.k.s.5.u.c.o.m

 

请按要求填空:w.w.w.k.s.5.u.c.o.m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E     ,F       ,Y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3)1molB通过反应②得到1mol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则B的化学式为:        

答案:(1)H2O;N2;Ag;HCl。(2)4NH3+5O24NO+6H2O。(3)AgN3

简析:抓住题中某一条信息可立即推出G是NH3、Y是HCl、K是AgCl。再根据G是氨气可逆向推得A是水、D是H2、C是O2、E是N2,正向推出J是NO(跟“反应⑤是工业制X的主要反应之一”相吻合)。这里要求解题者在推理过程中能够敏捷地抓住题给信息从不同方向作出有用的判断,测试思维的灵活性。

由K是氯化银、Y是盐酸可推出I是硝酸银,进而可得出X是硝酸。所以H是二氧化氮,F是单质银。这里主要测试解题者能否在一个全新的问题背景中,运用已掌握的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作出判断。

综合以上信息可得知,B物质中含有银、氮两种元素,利用题给数据可计算出B的化学式为AgN3。这一问难度较高,这是下面三个原因:第一,这一问是建立在前几问的基础之上的,若答不出前几问,就无法回答这一问;第二,需经过定量计算才能作出判断;第三,“AgN3”是高中化学中没有出现过的一种物质,有的考生想不到或不敢相信自己的计算结果。

[考题预测与专题训练] w.w.w.k.s.5.u.c.o.m

1.某白色固体可能由①氯化铵,②氯化铝,③氯化钠,④硝酸银,⑤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此固体投入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可使酚酞呈红色,若向溶液中加稀硝酸到过量,有白色沉淀生成。对原固体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不存在②              B.至少存在②和⑤

C.无法确定是否存在③        D.至少存在①、④、⑤

2.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A.Br    B.SO42    C.H2SO3    D.NH4

3.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常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类推出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以下几种类推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镁失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金属钠失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B)Fe3O4可以写成FeO?Fe2O3;Pb3O4也可以写成PbO?Pb2O3

(C)不能用电解AlCl3溶液来制取金属铝;也不能用电解MgCl2溶液来制取金属镁

(D)Fe与S直接化合可得到FeS;Al和S直接化合也可以得到Al2S3

4.某白色固体可能由①氯化铵,②氯化铝,③氯化钠,④硝酸银,⑤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此固体投入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可使酚酞呈红色,若向溶液中加稀硝酸到过量,有白色沉淀生成。对原固体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不存在②              (B)至少存在②和⑤

(C)无法确定是否存在③        (D)至少存在①、④、⑤

5.下图为固体物质A及其产物发生的一系列反应的框图,每一个方框内表示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反应所需和生成的水均已略去),其中A、G为反应物,C、F在常温下均为气体:w.w.w.k.s.5.u.c.o.m

       

    (1)试写出B和C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把F通入到E物质的水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6.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参与反应或生成的水均没有标出)。w.w.w.k.s.5.u.c.o.m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W____________。

(2)写出A+X®B+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G+W®B+X+H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图中A~L分别表示反应中的一种常见物质,E、F、I在通常状况下是气体单质,其中E为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X、Y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参加反应的水以及生成的水在图中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E是_______________;J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写出D+X→F+G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B→C+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k.s.5.u.c.o.m

 

 

 

 

试题详情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专题六:金属元素的梳理和综合

 [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中对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这块内容可分成二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钠、镁等典型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其他金属(如铁和铝)元素的化合物。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往往都要考查到典型金属。

2.《考试大纲》中有多条类似于“以××为例,了解(或理解、掌握)××××”的内容叙述,如: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对这些内容的要注意理解实质,达到“举一反三”的要求。在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跟化学实验的综合。近几年的实验试题中比较多地出现了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落点的实验试题和元素推断题,请大家加以重视。

4.(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海南卷)) 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⑴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⑵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⑶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1.金属的通性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显示还原性,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列于下表:

金属活动性

顺序

K  Ca  Na  Mg  Al  Mn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金属原子

失电子能力

                  依次减小,还原性减弱

空气中跟氧气的反应

易被氧化

常温时能被氧化

 

加热时能被氧化

不能被氧化

跟水的反应

常温可置换出水中的氢

加热或与水蒸气反应时能置换出水中的氢

 

不与水反应

 

跟酸的反应

能置换出稀酸(如HCl、H2SO4)中的氢

 

不能置换出稀酸中的氢

反应剧烈

反应程度依次减弱

 

能跟浓硫酸、硝酸反应

能跟王水反应

跟盐的反应

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可以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跟碱的反应

Al、Zn等具有两性的金属可以与碱反应

2.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联系脉络

3.Fe(Ⅱ)和Fe(Ⅲ)的转化

 

 [典型题析] w.w.w.k.s.5.u.c.o.m

[例1]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是合成一维纳米氮化镓。已知镓是第ⅢA族元素,则氮化镓的化学式可能是(    )

(A)Ga3N2       (B)Ga2N3             (C)GaN        (D)Ga3N

[解析]镓是第ⅢA族元素,与铝元素相似可表现+3价,氮元素跟镓结合氮元素应表现-3价,所以氮化镓的化学式应该是GaN。答案选C。

[例2]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2g,则m1m2之间的关系是(  )

(A)m1一定大于m2                   (B)m1可能m2

(C)m1一定等于m2                   (D)m1可能大于m2

[解析]铁和铜的混合物与一定量的硝酸反应,当金属剩余时,硝酸耗尽,但生成物中有硝酸亚铁或硝酸铜或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若再向其中加入稀硫酸,则继续发生如下反应:

    3Cu+8H++2NO3- = 3Cu2++2NO↑+4H2O

或:3Fe +8H++2NO3- = 3Fe2++2NO↑+4H2O

    Fe +4H++NO3- = Fe2++NO↑+2H2O

使金属质量减少。所以m1一定大于m2。所以答案为A。

[例3]化学实验中,如使某步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反应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就可不再向环境排放该种物质。例如:

 

 

(1)在上述有编号的步骤中,需用还原剂的是________,需用氧化剂的是_______(填编号)。

(2)在上述循环中,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两性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完成并配平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Na2Cr2O7+()KI+()HCl → ()CrCl3+()NaCl+()KCl+()I2+()______

[解析]观察题中有关铬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可发现CrCl3经反应②可转化成Cr(OH)3,Cr(OH)3经反应③又可转化成NaCrO2,发现与“氯化铝跟氢氧化钠反应可先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跟氢氧化钠反应又可生成偏铝酸钠”类似,所以可确定Cr(OH)3与氢氧化铝一样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再分析转化图中各种含铬化合物中铬元素的化合价就可知反应①应加还原剂,反应④应加氧化剂,NaCrO2 转化成Na2CrO4也需要加氧化剂。用化合价升降法可配平(3)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答案为:(1)①,④。(2)Cr(OH)3

(3)Na2Cr2O7+6KI+14HCl = 2CrCl3+2NaCl+6KCl+3I2+7H2O。

[考题预测与专题训练] w.w.w.k.s.5.u.c.o.m

1.NaH是一种离子化合物,与水反应时生成烧碱和氢气,它也能与乙醇,液氨等反应产生氢气。下列有关NaH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跟水反应时,水作氧化剂

(B)NaH中阳离子半径大于阴离子半径

(C)跟液氨反应时,生成氢气外,还生成铵盐

(D)与乙醇反应时,放出氢气的速率比与水反应时更快

2.为充分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利用现有的浓度为70%的硫酸3.5t和纯度为80%的烧碱2.5t,用足量的废铝与该酸、碱作用,最多可生成氢氧化铝为(杂质不发生反应)(    )

(A)1.3t     (B)2.5t       (C)3.5t      (D)5.2t

3.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还原14.5g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25g,则该混合物的组合不可能是(    )

A.Fe2O3、Fe3O4、FeO     B.FeO、Fe3O4     C.Fe3O4、Fe2O3          D.FeO、Fe2O3

4.往100 mL FeCl3溶液中,通入0.672L标准状况下的硫化氢气体,设气体完全被吸收,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测得溶液中含有0.12mol金属阳离子,则原氯化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B.     C.      D.

5.将洁净的金属片A、B、C、D分别放置在浸有某种盐溶液的滤纸上面并压紧(如图所示)。在每次实验时,记录电压指针的移动方向和电压表的读数如下:

已知,构成两电极的金属其金属活泼性相差越大,电压表的读数越大。

金属   

电子流动方向

电压/V

A

ACu

+0.78

B

CuB

-0.15

C

CCu

+1.35

D

DCu

+0.30

w.w.w.k.s.5.u.c.o.m

 

请依据记录数据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四种金属中C的还原性最强

B.金属B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C.A、D若形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

D.A、B形成合金时,将该合金露置在空气中,A先被腐蚀

6.氯化铁是工业上常用的净水剂之一。

(1)请写出氯化铁净水的原理。

(2)为尽可能地降低净水生产费用,应该用廉价的原料来制备氯化铁,最好是三废的综合利用。请提出一些用廉价原料制取氯化铁的方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对所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加以评述。w.w.w.k.s.5.u.c.o.m

7.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             

(2)苯酚钠溶液中通入气体:              

(3)氢氧化亚铁溶于稀             

(4)已知H+比Ag+更易与NH3结合,要使[Ag(NH3)2]+转化为Ag+,应加入的有效试剂是         ,实现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① 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次氯酸钠溶液,立即会看到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         

② 在碘和淀粉形成的蓝色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溶液,发现蓝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③ 对比①和②所得的实验结果,将I2、ClO-、SO42-按氧化性强弱顺序排列为:  

           

8.铜与浓硝酸反应和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不同,实验现象也不同。

(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证明并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根据他们的思路,选择下列药品,完成该实验,并叙述实验步骤。

药品:稀硝酸、稀盐酸、Zn粒、CaCO3固体。

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固体;

                                                           

                                                          

⑤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

⑥用注射器向广口瓶内推入氧气(或空气)。

(2)推入氧气或空气的目的是                          

(3)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均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某同学提出这可能是Cu2+浓度差异的结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                 ;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Cu2+与NO2混合的结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                           

9.“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中预料之外现象的研究w.w.w.k.s.5.u.c.o.m

化学实验中预料之外的现象往往包含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下面是某同学进行“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时观察到的预料之外的现象:

①铝丝表面附上的铜没有紧密吸附在铝丝的表面而是呈蓬松的海绵状;②反应一段时间后有大量气泡逸出,且在一段时间内气泡越来越快,经点燃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科学研究还离不开合理的猜想和假设。”该同学先从理论上猜想铝丝表面产生氢气的多种可能原因,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

取4根去油去锈的铝丝为A组直接和下列溶液反应,4根下半截缠上细铜丝的铝丝为B组和下列溶液反应,再取前面实验中得到的附有海绵状铜的4根铝丝洗净后作为C组和下列溶液反应作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热水

硫酸铜溶液(2.0mol/L)

氯化铝热溶液(2.0mol/L)

饱和氯化钠

热溶液

A

只在开始时

有少量气泡

气泡较多,但比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少

有气泡,

比热水多

气泡比热水稍多,但比氯化铝溶液少

B

气泡比相应A多

气泡比相应A多

气泡比相应A多

气泡比相应A多

C

气泡比相应B多

气泡比相应B多

气泡比相应B多

气泡比相应B多

实验现象说明氢气的生成原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试推测该同学原来的猜想有哪些(不一定填满,不够也可以自己添加):w.w.w.k.s.5.u.c.o.m

(1)反应生成的铜和铝组成原电池促进铝和水反应;

(2)          ▲                              

(3)          ▲                              

(4)           ▲                              

(5)           ▲                              

10.将固体FeC2O4?2H2O放在一个可称量的容器中加热灼烧,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化,测得数据如下:

温度/℃

25

300

350

400

500

600

900

固体质量/g

1.000

0.800

0.800

0.400

0.444

0.444

0.430

根据计算分析推理,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25~300℃时固体发生变化的反应方程式                            判断的理由是                                    

(2)350~400发生变化得到的产物是           ,物质的量之比为              

(3)500℃时产物的含氧质量分数为                          

(4)写出600~900时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w.w.w.k.s.5.u.c.o.m

 

 

 

试题详情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专题三: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梳理和综合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高考试题经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查:

第一,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概念,要求考生用这些基本概念对有关的叙述的正确与否作出判别。

第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第三,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判断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情况。也会用转化率、原用利用率等概念来考查化学平衡移动情况。

第四,用“等效问题”问题来考查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能力。

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是选择题,有的年份也会出现大题。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分类

分类角度

从测定时间分

从反应方向分

 

 

类型

瞬时速率:某一时刻的反应速率

平均速率:某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正反应速率:可逆反应中正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可逆反应中逆反应方向的反应速率

注意点

通常所计算的是平均速率

通常所计算的是正逆反应抵消后的总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1)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即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2)在同一反应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外因,即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还有像反应颗粒(固体)的大小、光、波等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3.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由于υ ,可使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所以一般情况下平衡体系的压强、气体密度、浓度等多种宏观性质也保持不变,这些宏观的特征有时也可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五大特点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

υ(正)=υ(逆)≠0

动态平衡

各组分含量一定,体积一定时,浓度就一定;有平衡转化率

浓度、温度、压强改变化学平衡即发生移动

定量特征

一定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保持不变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

mA(g)+nB(g) 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v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生成p molC,均指v

不一定平衡

vA:vB:vC:vD=m:n:p:q,v不一定等于v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B,同时消耗q molD,因均指v

不一定平衡

压强

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一定,但m+n=p+q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4.化学平衡的移动w.w.w.k.s.5.u.c.o.m

(1)勒沙持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中包含:①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②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2)平衡移动就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可能发生平衡移动。可总结如下:

(3)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变化: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反应物转化率的增大等同起来。具体分析可参考下表:

w.w.w.k.s.5.u.c.o.m

 

 

反应实例

条件变化与平衡移动方向

达新平衡后转化率变化

2SO2 +O2  

2SO3(气)+热

增大O2浓度,平衡正移

SO2 的转化率增大,O2的转化率减小

增大SO3浓度,平衡逆移

从逆反应角度看,SO3的转化率减小

升高温度,平衡逆移

SO2 、O2的转化率都减小

增大压强,平衡正移

SO2 、O2的转化率都增大

2NO2(气) N2O4

体积不变时,无论是加入NO2或者加入 N2O4

NO2的转化率都增大(即新平衡中N2O4的含量都会增大)

2HI H2+I2(气)

增大H2的浓度,平衡逆移

H2的转化率减小,I2的转化率增大

增大HI的浓度,平衡正移

HI的转化率不变

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

转化率不变

[典型题析] w.w.w.k.s.5.u.c.o.m

[例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mol     (D)均减小1mol

[解析]由于是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所以在“均减半”或“均加培”时,相当于A、B、C三物质的浓度都没有改变,平衡不会移动。同样由于容积可变,“均增加1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减小,B物质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均减小1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增大,B物质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答案选C。

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是高考中不变的一个重点。这道题的设问别具一格,解答时既要定性判断、又要定量分析,多次灵活转换,都值得大家研究。

[例2] 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N2)=v(H2)       B.v(N2)=v(NH3

C.2v(H2)=3v(NH3)     D.v(N2)=3v(H2

[解析]答案选B。

考查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都是这块知识中的基础内容,属于高考的必考内容。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联系起来,让考生判断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可以较好地测试解题者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水平。

对于可逆反应“N2+3H22NH3,正反应速率可以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逆反应速率也可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对于同一反应、同一时刻的正反应速率(或逆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其大小关系跟化学计量数有关,即有:v(N2):v(H2):v(NH3)=1:3:2或v(N2):v(H2):v(NH3)=1:3:2。所以,当2v(H2)=3v(NH3)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解答这道题时,有的考生由于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等概念理解不深,造成判断失误。

[例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 2C(g);△H<0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

A.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解析]答案选AB。

考查观察图像、图像信息的挖掘和转化能力。分析图表、研究实验数据是一种基本能力,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化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和处理图像信息能力的较好载体,所以化学平衡内容常跟图、表等综合起来命题。

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平衡时浓度、转化率等都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图I中甲、乙两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不同,说明不是同一平衡状态,所以这种情况肯定不是催化剂造成的。w.w.w.k.s.5.u.c.o.m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所以图Ⅲ所表示的可能是不同催化剂造成的,而且甲情况下达到平衡的时间短,催化效率高。

对于题给反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平衡都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压强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压强较低。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温度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温度较高。

[例4]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

2SO2(g)+ O2 (g) 2SO3(g) ;△H<0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2)降低温度,该反应K值       ,二氧化硫转化率    ,化学反应速度     (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600℃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              

(4)据图判断,反应进行至2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用文字表达);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编号)。

A.加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

[解析] 答案为:

(1);(2)增大;增大;减小。(3)15~20min和25~30min。(4)增加了O2的量。A;B。

主要综合考查化学平衡理论,测试观察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等。

题给图像中曲线看起来比较杂乱,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要仔细分析可发现图中所包含的化学含义。15min-20min、25min-30min两个时间段时三条曲线都跟横坐标平行,即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处于平衡状态。在20min这一瞬间,O2的物质的量突然增大,说明此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了O2

10min前后反应都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且O2、SO2的物质的量都是逐渐减小,SO3的物质的量都是逐渐增大;只是10min前变化较缓,10min后变化较快。这是改变了某条件使反应速率加快所造成的。所以,可能是加了催化剂或缩小容器体积。

[考题预测与专题训练]

1.反应: A(气)+3B(气)2C(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w.w.w.k.s.5.u.c.o.m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将8mol H2和2molN2充入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4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还有5.6molH2。下列计算结果错误的是(  )

(A)v(H2)=0.3 mol?L-1?min-1          (B)H2的转化率为25%

(C)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1     (D)NH3的体积分数为19.05%

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S2Cl2(橙黄色液体)+Cl2(气)  2SCl2(鲜红色液体)+61.16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w.w.w.k.s.5.u.c.o.m

(A)单位时间里生成n mol S2Cl2的同时也生成n molCl2

(B)达到平衡时,若升高温度,压强不变,反应混合溶液颜色变浅

(C)达到平衡时,单位时间里消耗 n mol S2Cl2的同时也生成n molCl2

(D)加入氯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氯气的转化率一定升高

4.在一个密闭、恒容的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

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平衡,现向反应容器中通入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产生的结果是(  )

(A)容器内压强增大     (B)原平衡不受影响

(C)正反应速率增大     (D)NO浓度降低

5.在一条件下,可逆反应2A(气)+B(气) nC(固)+D(气)达平衡。若维持温度不变,增大强压,测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

(B)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

(C)该反应式中n值一定为2

(D)原混合气中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且(其中M表示物质的摩尔质量)

6.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的起始浓度都为零,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w.w.w.k.s.5.u.c.o.m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1?min-1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      mol?L-1,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     V1(填>、=、<=),且c3     1.0 mol?L-1(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7.537℃、1.01×105Pa 时,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SO2、 1mol O2,此时容器的体积为200L。向容器中加入催化剂(固体)并保持恒温恒压,发生反应:

             2SO2(气)+O2(气) 2SO3(气)

达到平衡时,平衡气体中SO3的体积分数为0.9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采用常压而不采用高压的原因是:     _______

(2)保持上述温度和压强不变,若向容器中只充入2mol SO3并加入固体催化剂。则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是              ,容器的体积为               L。

(3)温度仍保持537℃,容器体积保持200L不变(恒容)。充入a molSO2、b molO2,并加入固体催化剂,反应达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仍为0.91,体系压强为1.01×105Pa。若a:b=2:1,则a=             

试题详情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专题二:物质结构问题的梳理和综合

 [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方面的要求为: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每年都会有试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有关结合物质结构的元素化合物推断题。

2.《考试大纲》中有关物质结构部分的内容还有:

(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能用有关原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了解各类晶体内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根据晶体的性质判断晶体类型等。

(3)能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进行三维空间想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物质结构理论解释一些具体问题。

高考试题中常常是结合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综合考查。题型上看可以是选的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

3.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也属于最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可以联系到各部分内容中,编制成多种不同的题型进行考查。

[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综合网络

2.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归纳

如,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用多种方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元素的非金属性,并加以归纳总结。

金属性强弱:(1)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难易;(2)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3)M(OH)n的碱性;(4)置换反应;(5)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金属腐蚀难易;(4)对应金属离子电解时阴极放电顺序。

非金属性强弱:(1)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2)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ROm)的酸性强弱;(4)置换反应。

3.各类晶体主要特征

                类型

比较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形成晶体作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微粒间的静电作用

 

物理性质

 

 

 

 

 

熔沸点

较高

很高

有高、有低

硬度

硬而脆

有高、有低

导电性

不良(熔融或水溶液中导电)

绝缘、半导体

不良

良导体

传热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延展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溶解性

易溶于极性溶剂,难溶于有机溶剂

不溶于任何溶剂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一般不溶于溶剂,钠等可

与水、醇类、酸类反应

典型实例

NaOH、NaCl

金刚石

P4、干冰、硫

钠、铝、铁

在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均不存在分子,因此NaCl、SiO2等均为化学式。只有分子晶体中才存在分子。

 

 

 

 

 

 

 

 

 

 

 

 

 

 

 

 

 

 

 

 

4.以典型分子结构为起点进行纵横联系

以甲烷为中心可进行如下图所示的联系:

[典型题析] w.w.w.k.s.5.u.c.o.m

[例1] 下列指定微粒的个数比为2:1的是(  )

A.Be2+离子中的质子和电子

B.H原子中的中子和质子

C.NaHCO3晶体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D.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解析] Be2+中含有4个质子、2个电子。H原子中含有1个中子和1个质子。NaHCO3晶体中的钠离子跟碳酸氢根离子的个数比为1:1。BaO2(过氧化钡)固体中含有Ba2+、O22-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所以答案选A。

[例2]酸根RO3-所含电子数比硝酸根NO3-的电子数多1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原子的电子层数比N的电子层数多1

(B)RO3-中R的化合价与NO3-中的N的化合价相等

(C)RO3-和NO3-只能被还原,不能被氧化

(D)R和N为同族元素

[解析]从“酸根RO3-所含电子数比硝酸根NO3-的电子数多10”可得出R元素的原子序数应比N大10,所以RO3-是ClO3-。进而可推出说法A、B是正确的,说明D是错误的。氯酸根离子既可以被氧化(转化为高氯酸根离子)、也可以被还原成低价态,所以说法C也是错误的。答案为AB。

[例3]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点、沸点,有很大的硬度

(B)原子晶体干冰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molC―O键

[解析]解答前,应先弄清命题者是要考查干冰的性质、还是要考查原子晶体的性质。有的同学没有分析清楚这一点,认为是考查干冰的性质,因而造成错解。

通过“原子晶体干冰”来考测解题者对“原子晶体性质”的理解程度。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和沸点高,所以A和C两种说法正确。联想到二氧化硅晶体结构,可得出D说法也是正确的。答案应选B。

[例4]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一定数值x来表示,若x越大,其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负电荷一方。

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w.w.w.k.s.5.u.c.o.m

元素符号

Li

Be

B

C

O

F

Na

Al

Si

P

S

Cl

x

0.98

1.57

2.04

2.55

3.44

3.98

0.93

1.61

1.90

2.19

2.58

3.16

(1)通过分析x值变化规律,确定N、Mg的x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x(M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N)<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x值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短周期元素的x值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_变化规律。

(3)某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为,其中S―N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谁?_______(写原子名称)。

(4)经验规律告诉我们:当成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差值(Δx),当Δx>1.7时,一般为离子键,当Δx<1.7时,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AlBr3中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5)预测元素周期表中,x值最小的元素位置:______________(放射性元素除外)。

试题详情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湖南邵阳)如图(四),点上任意一点,,还应补充一个条件,才能推出.从下列条件中补充一个条件,不一定能推出的是( B )

A.                  

B.           

C.        

D.

(2)(四川成都)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D)

(A)∠B=∠E,BC=EF                (B)BC=EF,AC=DF

 (C)∠A=∠D,∠B=∠E          (D)∠A=∠D,BC=EF

(3)(2008年南通市)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____120____度.

(4)(2008年遵义市)如图,,则等于(  A  )

A.        B.        C.        D.

 

(5)(2008年龙岩市)如图,在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上的两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   )

A.4   B.3    C.2  D.

 

 

 

 

 

 

(6)(山东滨州)如上右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BQ;④DE=DP;⑤∠AOB=60°.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1)(2)(3)(5)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7)(08牡丹江)如图,,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使(只添一个即可).

答案:3.

 

 

(8)(2008年海南) 已知在△ABC和△A1B1C1中,AB=A1B1,∠A=∠A1,要使△ABC≌△A1B1C1,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16. 答案不唯一(如:∠B=∠B1,∠C=∠C1,AC=A1C1

 

 

(9)(山东淄博)已知:如图,相交于点.求证:

(1)

(2)

证明:(1) ∵   AB=BA

∴△ABC≌△DBA

             ∴

        (2)∵∠AOC=∠BOD  ∠C=∠D

             ∴∠CAO=∠DBO

             ∵AC=BD

            ∴

 

 

(10)(08河北)如图14-1,的边在直线上,,且的边也在直线上,边与边重合,且

(1)在图14-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将沿直线向左平移到图14-2的位置时,于点,连结.猜想并写出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3)将沿直线向左平移到图14-3的位置时,的延长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连结.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1)

(2)

证明:①由已知,得

中,

②如图3,延长于点

中,,又

(3)成立.

证明:①如图4,

中,

②如图4,延长于点,则

中,

 

(1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已知:如图,B、E、F、C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BE=CF,∠B=∠C.  求证:OA=OD.

 

证明:

 

 

  

 

 

 

 

(12)(2008乌鲁木齐).在一次数学课上,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6,并写下了四个等式:

,②,③,④

要求同学从这四个等式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是等腰三角形.请你试着完成王老师提出的要求,并说明理由.(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

求证: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证明:在中,

,即是等腰三角形

 

(13)(2008年辽宁省十二市)20.如图10,的直径,为弦的中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与过点的切线相交于点.若点的中点,连接

求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圆的有关知识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掌握,一定要充分运用圆的相关知识,得到相等的线段和角,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定即可.

解:(1)证明:如图2.

*的直径.

的切线,

过圆心,

中点,

 

 

(14)(2008年南充市) 如图,的对角线相交于点,过点任引直线交,交,则        (填“”“”“”),说明理由.

 

 

 

【答案】填“

理由: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5)(2008年山西)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在边BC、AC上,且CD=CE,连结DE并延长至点F,使EF=AE,连结AF、BE和CF.

(1)请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并加以证明.

(2)判断四边形ABDF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3)若AB=6,BD=2DC,求四边形ABEF的面积.

答案:

 

 

(16)(2008年遵义市)22.(10分)在矩形中,的中点,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重合,将三角板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分别交于点

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

P(A?B)=P(A)?P(B)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球的体积公式

P,那么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恰       

好发生k次的概率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