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九 等值线图的判读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等值线原理与类型;第二部分是有关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是考生作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内容,是判读等值线图的依据;第二部分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考生必须掌握各类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及解题步骤,以应对高考。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气温线、等水温线)、等压线(水平面等压线、垂直面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等承压水位线等基本知识,并结合具体等值线图加以分析;二要注意区别不同等值线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三要注意运用物理、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本考点一直属于高考命题基础知识考查和实际运用的重点区;形式从选择题到主观题中都有,特别是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相关的内容,则经常出现。
命题趋向: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预测2009年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等值线的相关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应特别注重从等值线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依据新课标,夯实基础,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才能构建培养能力的知识体系,才能从容面对高考。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1.等值线的原理
(1)等值性或同距性原理:在等值线图中,相邻的两条等值线要么等值,要么同距。
(2)低高低和高低高原理:低值凸向高值,凸处的值变低;高值凸向低值,凸处的值变高。
(3)疏差小和密差大原理;等值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小;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大。
2.等值线的类型:中学地理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气温线、等水温线)、等压线(水平面等压线、垂直面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等承压水位线、等震线等等。
3.主要等值线的应用
(1)通过判读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谷、轮廓、山脊线、山谷线、陡崖)坡度的陡与缓,确定山脉的走向,选择水库大坝的位置、修筑公路线的走向选择、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计等。
(2)通过判读等深线来判断海洋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海沟、海盆、海岭、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断地形图所在的具体海域;确定港口的区位条件。
(3)通过判读大气等压线来判断气压中心的名称:如气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糟、轮廓;判断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风向与风力大小。也可以从全球范围的等压线图来判定典型的气压中心名称。
(4)通过判读大气等温线来判断所在地的南北半球、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
(5)通过判读海洋等水温线判定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陆东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对环境的影响。
(6)通过判读等降水量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具体离海远近、山脉走向等。
(7)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判断回答太阳辐射极大值、极小值出现的地区及原因,分布的总体规律及对人类的影响。
(8)通过判读等震线判定地表某点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
(9)通过判读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判定海岭、海沟的位置,及海底张裂地带与碰撞地带的位置与走向。
(10)通过判读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等值线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 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
(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
(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
(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
2.等温线的判读: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3.水平面等压线
(1)判断气压系统
高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低压中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压脊:高压凸向低压处
低压槽:低压凸向高压处 鞍形区:两侧气压高,两侧气压低,对称分布
(2)判断天气现象
高压(反气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低压(气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中心附近天气阴雨
高压脊:从高压脊线向两侧离散――附近天气晴朗
低压槽:从两侧向低压槽线辐合――附近天气阴雨
(3)判断风的方向
作出风向:先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再作出风向。
判读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①高空面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③台风(气旋系统)
(4)判断风力大小
①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②不同等压线图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压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采用计算法(与判断坡度的陡缓方法一样)
(5)判断季节月份: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 精彩无限
(200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图中虚线表示山脊线或溪流。读图回答1~2 题。
1.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2.d 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滑坡 B.地震 C.泥石流 D.火山
(2008年江苏卷)右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0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
3.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A.
5.(2008年山东卷)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下表是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1)~(4)题。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
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
(2008江苏徐州模拟)读某陆地局部图(右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
1.图中河流L的流向可能为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流向东 C.从西南流向东北 D.从西北流向东南
2.若x数值为
A.低于
(2008江苏盐城)右图中,M1、M2、M3分别为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图中P点是某企业生产产品的运费最低点和劳动力费用最高点。以P为圆心的同心圆是该企业的等运费线(单位:元)。据此回答3~5题。
3、若企业的厂址选择在甲地,则该企业可能是
A.印刷厂 B.制糖厂 C.电子元件厂 D.电解铝厂
4、若该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点为50元,P1 点为42元,P2点为28元,P3点为20元,P4点为15元。仅从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成本考虑,则企业厂址选择应从P点移向
A.P1点 B.P2点 C.P3点 D.P4点
5.关于图示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A.该地位于南半球 B.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C.该地正吹东南风 D.图中地势东高西低
6.有关图中河流和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河流有凌汛现象 B.该河流无凌汛现象 C.晨昏线为晨线 D.晨昏线为昏线
(2007江苏扬大附中)右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线图(图中虚线表示省级行政区的界线),读图回答8-9题。
7.有关甲地的正确说法是
A.年降水量多于
C.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 D.可能是河套平原
8.离甲地较近的灌溉农业区
A.有“塞上江南”之称 B.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谷子
C.有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 D.冰雪融水是主要灌溉水源
9.(2007江苏启东模拟)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⑴简析该区域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
⑵简析该区域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⑶根据图中资料分析A、B两点气温差异及原因。
【社会热点】
作图能力测试――右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气温水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 (2)在图中画出锋面位置。
(3)若是快行冷锋,画出其移动方向。
(4)判断锋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_ 。
(5)判断B市未来的天气特点是 。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
读右图,回答1~2题。
1.M、N两地区位于同一纬度的不同海区,曲线代表等温线,关于此图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此海区在南半球 B、N处为暖流
C、M、N可能在中低纬度海区 D、若图示为太平洋海区,N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2.如果,M、N表示陆地和海洋交界地区的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地的温度低于N地 B、M地为陆地,则表示的季节为此区冬季
C、M地为海洋,则表示的季节为此区夏季 D、此图若是7月份等温线图,M为陆地
3.读“我国局部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关于甲地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B.是我国太阳辐射能较少的地区之―
C.是我国太阳辐射能较多的地区之― D.是我国重要的蚕桑产地之一
右图为某地区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回答3~6题:
4.丁附近海域洋流最有可能是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日本暖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本格拉寒流
5、乙丙两地海拔相比,
A.一样高 B.乙比丙高 C.丙比乙高 D.无法确定
6、限制甲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政策
7、为使甲地农业生产保持高产稳产,须采取的途径是
8.读右图,判断与图中相关现象的正确叙述有:
A.此图为北半球1月份图 B.此图为南半球7月份图
C.此图所示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 D.此图所示洋流为南半球的暖流
9.读某地区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在图中用虚线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并标明。
(3)图中A地的风向是 风,B地的风向是 风,
(4)A地的风力较B地的风力 ,原因是
。
(5)如果图中的低压中心大致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48小时后B地将出现 天气。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八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各类资源的普查、环境和灾害的监测考查遥感的应用。第二部分是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结合野外测量、飞机、轮船的航行等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本专题主要考查3S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3S技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尤其侧重考查了在沙漠逃生、交通工具和国土整治、矿产勘测等方面的实际使用。2.从考核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联系图、实际3S信息图和文字、表格等呈现,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但分值不重。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和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关于3S技术的推理和论证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命题趋势: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自然灾害监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全球定位在交通、治安及救助导航中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地球的含义可能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技术核心,它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有机结合,即被称为“3S”。目前,3S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技术。
测试要点二: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①资源普查:矿产、水、土地、森林草场、野生动物资源等;;②灾情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③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
测试要点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包括绕地球运行的24颗卫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上。每颗卫星能连续发射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只要持有便携式信号接收仪,则无论身处陆地、海上还是空中,都能收到卫星发出的特定信号。接收仪中的电脑只要选取4颗或4颗以上卫星发出的信号进行分析,就能确定接收仪持有者的位置。2、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军事是GPS技术最早的应用领域。(2)民用GPS主要用于交通车辆导航管理、航空器的定位及导航,以及大地测量、野外勘探、紧急求援、旅游探险、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方面。(3)航海是GPS导航应用的最大用户。(4)GPS空中导航,实现了最佳空域划分与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以及飞行路线管理,保证了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性和灵活性。(5)GPS还能应用于旅游探险等。
测试要点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具有图形化、可视化等优点,并可及时更新信息,与传统纸质相比,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灵活。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
测试要点五:数字地球: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有关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它的应用领域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大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相比的优点 (1)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并可建立揭示区域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2)功能强大完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多种功能。(3)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
2.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3S'’技术之间的联系可以简单地用下图表示: GPS(定位)→RS→(提供信息源)GIS→(新信息)用户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 精彩无限
1.(2007广东地理)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A.指南针 B.GPS设备 C.遥感图像 D.地形图
(2007 山东文综)我国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
2.该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2008 江苏地理)右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0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
3.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4.(2008山东文综)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
1.(2006江苏徐州)比传统地图高明的是,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
A.发展趋势 B.地理位置的变化 C.历史意义 D.区位特征
2.(2007宁夏中卫)GIS与地图最基本的差异是
A.空间模型 B.数据模型 C.阅读速度 D.空间分析能力
3.(2007 江苏泰州)关于遥感技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多 B.遥感是地图的延伸
C.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比飞机遥感高 D.遥感技术可对环境实施动态监测
(2008江苏 苏锡常镇)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右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下面4~5题。
4.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5.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2008 江苏南京)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读“3S技术的综合运用图”(如右图),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面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各个圆的重叠部分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的综合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④和①
B.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③
C.乙部分可掌握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以及分析水灾损失
D.丙部分可以用来判断火势蔓延方向,获取火场精确位置
7.某兴趣小组要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公交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了GIS系统。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交通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水系图层 ⑦管网图层 ⑧城市图层
A.①②⑤⑥ B.③④⑤⑦ C.②④⑤⑧ D.⑤⑥⑦⑧
(2008 广东深圳)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右图),回答下面8~9题。
8.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9.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2008 广东惠州)
10. 此次火灾用20多架飞机在空中穿梭灭火,政府运用卫星遥感图像实时监控火情,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于灭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快速灭火主要是运用了GPS精确定位功能
B.卫星实时监控主要是运用了GPS精确定位功能
C.卫星实时监控、计算受灾面积、确定火灾发展趋势等功能体现了GIS系统在现实中的应用
D.卫星遥感图片体现了RS在现实中的应用
【社会热点】
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
(1)“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2)“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 B.洪涝 C.地震 D.森林病虫害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
(4)2007年5月太湖“蓝藻”爆发,2008年4月“蓝藻”再度爆发。请你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 。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测速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①授时 ②通信服务 ③农作物长势预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道路规划时,最适合作为基准图件的是
A.行政区划图 B.人口密度图 C.遥感影像 D.商业分布图
3.一支地理考察队所用手持式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信号接收机显示的如右界面,据此判断该考察队可能
A.在喜马拉雅山测量珠峰高度 B.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
C.在柴达木盆地调查地质构造 D.在河西走廊寻找地下水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小组将它作为课题研究。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做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5.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⑤⑥⑦⑧
近日,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由此可见3S技术将在今后国土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②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③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④GP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和GI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遥感技术可应用的领域有
①人口普查 ②森林火灾的监测 ③矿产资源的勘探 ④确定考察地点的高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8~9题。
8.投资商在某城市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可利用该城市的GIS系统做综合分析,应调用的主要参考图层是
①地形图层 ②交通图层 ③人口图层 ④土地利用图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若对当地1985年至2002年的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预测旱涝灾害的发生 B.预测气温的变化趋势 C.预测农作物的产量 D.了解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10.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我国提出了建设“数字黄河”的现代治黄理念,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数字黄河”以众多高新技术为支撑:一是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手段采集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基础信息;二是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传输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和水土流失治理等所需基本信息;三是数据存储及处理系统,“数字黄河”的信息是海量的,利用高容量存储和高速度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四是数字模拟系统,利用优越的计算机性能和水利学、气象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知识,实现对天气系统、水流及泥沙运动、生态及水环境变化等现象的实时模拟;五是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内容全面的知识库,优化选择一个可行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3)题。
(1)“数字黄河”的五大技术环节是 、 、 、 和 ,其中支持优化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方案的关键环节是 。
(2)建设“数字黄河”的积极意义有哪些?(至少三个方面)
(3)若建立黄河流域内水能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你认为应该储存哪些方面的空间数据信息?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七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域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二部分是分析区域在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第三部分是了解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分布之间的矛盾,跨区域调配资源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是东亚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根据农业生产地域性的特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追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点。(2)依据图表和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差异。(3)结合我国重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说明工程对调出地与调入地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意义。(4)东亚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多侧重典型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典型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成因及影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及原因的分析,从2007、2008年来看,比重不断减小。2.从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合题常有,题目多以区域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柱状图和表格等形式呈现信息资料,以考查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现象变化的成因分析等。3.从能力考查上,主要侧重于考生对图表、文字材料的阅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对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布的识记能力和迁移能力,对自然、社会现象和事物分布成因的分析、论证能力以及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发展来看,有以下几个趋势:逐渐增加的内容有:(1)我国重点农业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海南岛、东南丘陵等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环境和谐发展,其实,就是突出两个方向,即优化结构,增加收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逐渐减少的内容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从以上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其命题趋势明显地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农业的发展、农业问题、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是现在国家尤其关注的,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由于大多数重大工程相继完工,因此,关注力有所下降。因此,学生在复习时,熟知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十分重要。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①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度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度中温带,寒温带,热带分布南北差异比较大。②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③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也比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自东向西可分为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自南向北可分为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交错地带。
3.东北地区农业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①提高黑土的肥力,应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设有机肥。②东北林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同时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此外,还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③保护湿地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测试要点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政策优势不明显,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南岭阻隔,腹地范围较小)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3.解决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以广州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加强城市之间分工与合作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2.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在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少→多)、城市数目(少→多)、城市规模(小→大)、城市密度(小→大)、城市化速度(慢→快,出现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低→高)、原因(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迅速)等特点的变化。
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 精彩无限
(2008江苏地理)右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3.(2008 广东文基)右图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将是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5.(2006广东地理)下列与我国西南地区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A.西双版纳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冬无寒潮,夏无台风
B.垂直地域分异明显,自然带谱自西向东复杂程度增大
C.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水土流失较严重
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
1.( 2007山东临沂)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
A.发电 B.防洪 C.养殖 D.梯级开发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第二部分是了解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第三部分了解是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及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第四部分了解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明造成某区域环境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某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3)掌握一般河流流域开发整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4)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地区、森林、湿地等生态效应,以及对某一地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江南丘陵的综合整治,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2)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并配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综合分析及实际应用,考查考生读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难看出,为了配合我国的国土整治这一热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整治,江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以上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整体的地理环境,各地形要素的因果关系、原因分析及整治方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2)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3)生物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必须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其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
测试要点二:流域的开发(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1.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①长江流域地貌千姿百态,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②这里多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④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⑤除丰富的水资源外,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⑥我国三大阶梯,落差达
2.长江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①上游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游地区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一方面,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保护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②中游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在矿产资源基础上,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治理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是中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源,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另一方面,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此外,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并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③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测试要点三: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德国鲁尔区开发条件: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铁路、公路密布,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该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2.鲁尔区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a.环境恶化;b.传统产业的衰落。3.方法与途径:a.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只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b.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首先需要充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的优势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3.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区开发)的分析思路:首先需要充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 精彩无限
(2008江苏地理)右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2008 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4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弱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强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
1.(2007 山东莱芜)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表现在
A.季风活动使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农业气象灾害较少发生
B.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土地类型使本区生物品种多,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C.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使本区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
D.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使本区酸、瘦、黏的低产红壤广泛分布
(2008广东汕头)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右图),完成2~4题。
2.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天山 D.内蒙古高原
3.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的措施是
A.兴建小水电站 B.利用风力发电 C.营造速生薪炭林 D.修建核电站
4.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 D.工矿开发
(2008 江苏苏州)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读图回答5~7题。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径流输送 D.蒸发
6.该河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①滑坡 ②低温冷害 ③台风灾害 ④泥石流⑤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7.图中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种草种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C.降水强度逐年增大 D.气候趋暖,蒸发量不断增大
(2008江苏南通)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8~9题。(双选)
8.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气象灾害少 B.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C.水源较丰富 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9.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
10.(2008 江苏苏州)以下是我国某地农业发展的四幅统计图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图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
(2)根据所给的资料,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3)由乙图可知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约为 %。若该地区非农业人口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形式,则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有 、 。
【社会热点】
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
材料二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 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 ,理由是 。
(2)读材料一,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 ,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
(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 、 。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 。
读右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一个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与耕作制度的关系如下表,则图示地区的耕作制度为
太阳高度
>150
>200
>250
>350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两到三熟
2.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坡度小于2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种植业;坡度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坡度25~30度的坡地适合发展林果业。该地区适合发展的是
A.林果业 B.种植业 C.修水平梯田 D.上述农业活动均不适合
3.此时甲点的地方时为
A.一多半地区 B.一少半地区 C.正好一半地区 D.全部地区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第4~5题。
4.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 B.B→C→A C.B→A→C D.C→A→B
5.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位于田纳西州)和田纳西大学为基地的田纳西技术走廊是美国的一个高技术中心.总部设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美国投放到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即在此研制的。回答6~7题。
6.19世纪后期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造成的后果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的棉花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B.由于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
C.矿山开采,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D.炼铜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7.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在决定建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变化,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结合
“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华北地区供水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9.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汇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1)该河所在流域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该河流域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是
。
(2)近年来该河流域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3)防治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扩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五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第二部分是区域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中国三大自然区、三个经济地带的特点与内部差异。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3)通过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4)能够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世界及我国的重大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所出现区域的综合地理环境的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不合理利用问题及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等。2.从考试形式上看,多以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作为切人点,运用区域地图、联系图和表格、文字等材料,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3.从能力考查上看,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差异,并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看出,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对我国重点开发的地区,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优劣势分析及发展方向的考查,另外,对我国的某个地区和周边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查。因此,建议学生在平时复习时,重点要抓住两点:一是关注时政热点,分析重点地区;二是学会综合分析某一地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区域――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故其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2.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3.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如经济全球化)。
测试要点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工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自然环境的比较 (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 (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等)
测试要点三: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初期阶段: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成长阶段: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4.再生阶段:区域经济的衰退使人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以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区域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测试要点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从调出地、调入地;也可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分析。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第二部分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2)针对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2.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3.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今后可能仍以关注环境问题为主,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可能是出题的焦点。今后应关注热点时政材料,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自然环境中心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造成了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人地伙伴论: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测试要点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全球变暖: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CO2等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2.酸雨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这些气体使大气中的水汽含有酸性,这样降雨就成了酸雨。
3.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强烈地与大气中的臭氧反应并消耗臭氧,使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每年有段时间含量很少,就象一个空洞,称之为臭氧层“空洞”。
测试要点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以人地伙伴论为指导,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测试要点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责任重大。(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1)坚持以人地伙伴论思想为指导(2)积极参与、配合各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活动(3)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三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三(交通)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二部分是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三部分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及各自特点;二要注意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三要注意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四要注意分析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交通线、重点工程建设的区位选择、交通条件变化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污染等的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世界主要农矿产品的贸易等知识点的考查。2.从考核形式上看,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文字材料为背景命题,通过交通线、点、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区域资源生产和需求的区位分析,综合考查了某一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特点及成因。3.从考核能力上看,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区位因素理解和运用能力,交通与环境污染内在关系的分析能力,农产品的贸易等生产地域联系的分析能力。
命题趋向:今后可能以某一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或以某一城市交通发展为命题背景,通过交通图判断交通网络及特点,并分析问题,提出措施,应关注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生产活动中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的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2.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
3.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设立一些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运输情景和相应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
测试要点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聚落起源较早,一般规模较小,是城市的腹地,而城市聚落起源较晚,一般规模较大,并且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
3.交通工具的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步行-马车时期(规模小而紧凑),火车-电车时期(星状),汽车时期(多层次星状),高速公路时期(立体化、城市群)
测试要点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发达的商品生产;生产力布局的新发展;高度集中的人口;政治、历史条件。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因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与之相反。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公路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置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技术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机制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真题亮相】
两年高考真题 精彩无限
1.(2008 广东地理)铁路建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铁路对应的线路特征描述最合适的是
A.京哈铁路――以桥代路 B.兰新铁路一起伏剧烈 C.成昆铁路一桥隧相连 D.京沪铁路---迂回曲折
2.(2008 广东地理)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是我国航空货运的三大中心。对我国航空货运状况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三大货运中心也是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 B.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航空货运的主要货源地
C.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空货运量居三大货运中心之首 D.我国航空货运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
3.(2007 广东地理)我国南方某省北部山区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政府引导下,由原来粮油产地转变为鲜活农副产品
基地。促使这种转变的区位因素是
A.资金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B.劳动者素养高,生产集聚条件好
C.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 D.运输条件改善,缩短了产品运达市场的时间
4.(2008 宁夏文综)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 千米。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
三年名校模拟 图文并茂
(2007 南京调研)
1.下列有关冀宁管道干线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纵贯华北、华东,联系苏、鲁、冀三省
B.增加了西气东输管线的气源
C.沿线地区人口稠密、文化气息浓郁
D.在河北境内穿越京九铁路
2.冀宁管道是国内第一条数字化管道,采用了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冀宁管道工程采用遥感技术的作用是
A.保证工程建设的全天候、连续性和适时性
B.实现对管道在全部使用生产周期内的质量监控、安全运营与管理
C.加强对地质、地貌的勘探,缩小工程的建设投资
D.形成可供研究、规划和决策人员使用的图像、统计图表、数字等
3.建设冀宁管道干线的主要功能是(双项选择题)
A.增加西气东输管线的新气源 B.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量,改善环境质量
C.增加用气点,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D.保障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供气安全
4.影响冀宁管道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双项选择题)
A.国防安全 B.地质地貌 C.消费市场 D.科学技术
(2008 山东滨州1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商业网点的形式和布局趋向有较大差异。回答5~6题。
5.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网点,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等,不再布局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而是配置在城市边缘交通优越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有 ①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②城市快速道路网的形成 ③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缺乏停车场 ④城市边缘环境优美⑤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6.在我国一些村镇地区,为满足购物需求形成周期性集市,分析这些地区不能每天都有集市的根本原因
A.供选购的商品种类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的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不足
7.(2008 海南海口4月)读某地区城镇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已知A、B、C是该地区同等级别的3个城市,D、E、F是比A、B、c级别低的同等级乡镇。如果该地区修建铁路,从经济效益考虑,最先连接哪两个城镇较为合理
A.A―E B.C―D C.A―C D.都一样
(2008 江苏无锡3月)读右图,完成8~9题。
8.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有
A.城镇布局 B.地形起伏 C.河流流向 D.矿产分布
9.丁城建港的区位条件有
A.纬度低,港口水域全年不冻 B.位于河流入海口,长年不淤
C.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 D.水陆联运便利,腹地较广
10.(2008江苏南通5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后的又一经济活跃地区。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1)简要说明影响京沪高速铁路选线的主要因素。
(2)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A.缓解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B.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C.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D.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3)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将促进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经济区之间产业活动的哪些联系?
【社会热点】
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京津城际铁路(右图)
(1)奥运会前,共有五条交通大动脉,将京津两座特大型城市距离拉近,并大大加速京津地区一体化进程。请至少列举出其中三条。
(2)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多选)
A.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 B.有利于实行三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 C.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D.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E.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
(3)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可产生哪些积极的意义?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
1.交通通达指数是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上图甲中通达性最好的点是
A.A B.C C.D D.E
2.交通的联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来计算与比较,那么上图中交通网络发达性比较正确的是 A.丙>乙>甲 B.甲>乙>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
3.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这类国家一般还会输出
①农产品 ②资金 ③技术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有关这类国家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西半球 B.都位于发展中国家 C.非洲也有这类国家 D.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都有这类国家
A.①步行、马车时代②火车、电车时期③高速公路时期④汽车时期
B.①步行、马车时代②火车、电车时期③汽车时期④高速公路时期
C.①汽车时期②火车、电车时期③步行、马车时代④高速公路时期
D.①汽车时期②步行、马车时代③火车、电车时期④高速公
路时期
青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剖面示意图”,回答6~8题。
6.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沿途穿越了许多高大山脉,图中代表唐古拉山脉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青藏铁路约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
①铁路沿线沟壑纵横 ②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③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④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青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A.加快塔里木盆地矿产资源的开发 B.在喀斯特地貌区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热线
C.加强青藏地区与南亚的经济联系 D.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右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
9.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 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少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
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c地建休闲度假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 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
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二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二(工业)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二部分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三部分是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部分是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2)知道主要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及环境污染的类型,理解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3)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的地域类型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工业分布的影响。2.从考核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都经常出现,从分值上看,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信息呈现方式多以柱状图、坐标图、区域图、示意图出现,坐标图、柱状图的信息提取难度较大,区域图、示意图对工业区位原理和工业地域分布的考查综合性较强。3.从考核能力上看,考查了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规律、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论证能力。
命题趋势:今后命题可能侧重:①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厂转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由区域知识考查向模拟现实,反映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特别关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③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其发展的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④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测试要点二: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内在联系的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往往通过某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但是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就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测试要点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一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是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第三部分是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作物分布和新型农业的考查。
2.从考核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以选择题居多;信息多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分析论证能力。
命题趋势: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在今后仍是考查的重点。在考查中,可能侧重对能力的考查,重在分析农业的影响因素及农业的分布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等。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测试要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1.热带迁移农业:⑴特点: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不翻地、不施肥。地表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隔两、三年另选新地块。⑵形成条件:气候湿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
2.水稻种植业:⑴特点:①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⑵形成条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混合农业:⑴特点:①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以作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③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⑵形成条件:地势平坦;草原辽阔;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
测试要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例如: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浙江省开化县华埠中学新课标地理2009届高考倒计时冲刺
专题十 城市与地理环境
【命题趋向】
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
本专题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是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三部分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四部分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判读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2)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3)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4) 根据不同的图文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5)结合有关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指出相应的对策。(6)根据有关资料,总结或比较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文化差异对城市化的影响。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 1.从内容上看,考题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及特征、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2.从形式上,考题贴近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实际,侧重综合题形式。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考查。
命题趋势:1.今后考题进一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考查重点将涉及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新城区建设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2.联系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及发展方向,考查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客观性及问题体现和城市发展的科学探讨。
【回归教材】
回归书本,夯实基础!
测试要点一:城市化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过程: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 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 30% 后,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③成熟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 70% 以后,城镇人口增长又趋于缓慢或停滞。
2.城市化的和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政治独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化进程。②大城市数是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测试要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②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出现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测试要点三:城市服务功能 例: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成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测试要点四: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住宅区――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例;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线两旁。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付租能力的差异) c.社会因素
3.城市空间结构模式: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未来“田园城市”
测试要点五: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思路清晰,提升能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