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地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题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得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得分
评卷人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在后面的答题栏内。
读“沿赤道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4题。
1.该地形剖面图所属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2.剖面沿线B范围内可信的自然景观是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热带季雨林
3.影响B范围内出现该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洋流
4.若A范围内植被遭大规模破坏,则可能导致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紫外线增强,皮肤癌多发
C.植被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D.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沙化
右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5~7题。
5.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
C.气候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D.甲地以黑色人种为主
6.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近的飞行方向是
A.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一直向西飞行 D.先向北,后向南飞行
7.影响甲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雨热同期 C.地形平坦 D.灌溉水源
某时刻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在100°w时太阳高度角最大且为25°,在80°E时太阳高度角最小为5°。回答8~9题。
8.此日,该纬线上所见到的太阳升起方向为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正北
9.该纬线的纬度是
A.60°S B.70°S C.75°S D.80°S
图中的a、b、c分别表示地球上A、B两条纬线间北半球夏至日、春秋分日和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A纬线和B纬线所表示的纬度分别是
A.10°N与20°N B.20°N与30°N C.0°N与10°S D.10° S与20°S
11.有关图中B纬线经过地区的地理现象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B.有世界上最低的洼地
C.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D.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读30°N线附近四个地区简图,回答12~14题。
12.①、②、③、④四四地区气候特征相似的是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13.关于图中四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该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 B.②附近海域有著名渔场
C.③为该国重要的金融中心 . D.④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处
14.3月21日(春分日),当①地日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半球仍处于3月20日
B.太阳位于②地的正东方向
C.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D.④地的区时为22:00
下图为中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在中国的四大近海海域中,水温年皱差最小及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A.南海、渤海 B.南海、东海
C.渤海、黄海 D.黄海、南海
16.2月的水温与8月的水温相比较,水温梯度最大的是 月,判断依据是
A.2月,此时沿岸有暖流经过
B.8月,此时沿岸有寒流经过
C.2月,该月的等水温线远比8月密集,说明2月的水温变化大
D.8月,该月的等水温线远比2月稀疏,说明8月的水温变化大
17.形成该月近海海域水温梯度最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季节②太阳高度③昼夜长短④冬季风影响⑤海陆分布⑥洋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004年12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从中山站正式启程,于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凌晨3点16分到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据此完成18~19题。
18.科考队2004年12月22日从中山站启程,到抵达南极冰盖之巅这一期间
A.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 B.南极圈以南地区一直都处于极昼
C.上海一直是昼长大于夜长 D.南极大陆一直被极地高压控制,盛行西风
19.科学工作者生活在南极洲,必然需要能源。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如果就地解 决,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
A.水能 B.太阳能 C.煤炭 D.风能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0~2l题。
20.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21.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读图回答22~24题。
22.该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径流输送 D.蒸发
23.图中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种草种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C.降水强度逐年增大 D.气候趋暖,蒸发量不断增大
24.该河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①滑坡②低温冷害③台风灾害④泥石流⑤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读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回答25~27题。
25.等压线P的值、D、E处风向分别为
A.996 东南风 西南风
B.996 西南风 东南风
C.1012 西南风 东南风
D.1012 东南风 西南风
26.形成A、B两处气压状况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副极地低压控制,海陆差异和副高影响
B.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和海陆差异
C.冬季,A处受西风影响,B处降温快,形成冷高压
D.夏季,A处受副极地低压控制,B处升温快,形成热高压
27.C、D两处风在成因上的差异主要是
A.C、D处均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B.C、D处均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C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处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信风
D.C处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信风;D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图是某区域图及水库洪水径流调节图示,读图回答28~29题。
28.右图是左图中A湖洪水径流调节图示,A湖对其下游B平原生态环境的作用是
A.发展水产养殖 B.加剧下游平原洪涝
C.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调蓄洪峰,防止下游平原洪涝
29.目前A湖已成为悬湖,则右图中的V会 ,qmax出现的时间会 ,滞洪时间将
A.变大 提前 缩短 B.变大 滞后 变长
C.变小 提前 缩短 D.变小 滞后 变长
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读欧洲局部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回答30~32题。
30.从欧洲西海岸沿L1一L2线盐度变化的规律是
A.先减小后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增大
D.逐渐变小
3I.A海域盐度较高的原因是
A.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受暖流影响
C.降水较丰沛,沿岸径流汇人
D.海区较封闭
32.本区春秋季节发生的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
A.飓风 B.海啸 C.风暴潮 D.石油污染
读以下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33~35题。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
86%
14%
20%
多
②
45%
55%
90%
少
③
8%
92%
89%
少
33.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34.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一达令盆地
35.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右图为“某工业收益随空间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6~37题。
36.该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是
A.O点 B.M点
C.R点 D.P点
37.该工业空间费用后来递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租上涨 B.市场近便
C.政策扶持 D.交通费用
如图显示我国东部四个省(市)2005年三大产业构成及GDP值,完成38~39题。
38.①②③最有可能的省是
A.黑龙江、四川、海南 B.海南、浙江、黑龙江
C.浙江、四川、黑龙江 D.黑龙江、浙江、海南
39.有关①②③三省农业区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①省热量充足,一年三熟
蚌埠市高三年级地理试卷第6页(共l 0页)
B.②省市场广阔,农产品的商品率高
C.③省耕地比重高,粮食总量是三省中最高的
D.三省中农产品种类最丰富的是③省
40.下图为某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交通 D.市场
第Ⅱ卷综合题(共60分)
4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简述A地所在大洲的地形特点。(3分)
(2)形成B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因素
有 、 (2分)
(3)请说出C地区农业发展有哪些制约性因素。
(3分)
42.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1分)
(1)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2分)
(2)目前该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M、P、Q中 处是高级住宅区。(2分)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处 。理由是 。(3分)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4分)
43.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及图中某河流发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 A山峰所在山脉的名称是 。该山脉在我国气候学上的重要意义有(至少答出三项) 。(4分)
(2)若左图为某河流发育示意圈,河流横断面①与a、b、c中对应正确的是 ;在河流发育过程中,a附近及以上河段,河水侵蚀以 和 侵蚀为主;c河段 (左,右)岸侵蚀严重。(4分)
(3)B处地形区的成因是 , (4分)
(4)C地形区目前面临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4分)
44.读图,左图表示某电子工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的产销情况,右图表示其布局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阶段Ⅰ一般由发达国家完成,说明其主要原因。(2分)
(2)简要叙述阶段Ⅱ时,A、B两国该产品进出口关系的特点:A ;B 。(2分)
(3)该工业企业在阶段II向A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体现了世界工业布局有 趋势。(3分)
(4)该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适宜的交通方式是 。(1分)
45.读“美国某州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7分)
(1)沿40°N作东西向的剖面,该洲地形大势可能是 。(1分)
(2)该州南部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是 ;流经圣弗朗西斯科市沿海的洋流名称是 (2分)
(3)比较圣弗朗西斯利、萨克拉门托两地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2分)
(4)简要分析该州南部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2分)
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专题十五 天气与气候
【概述】
天气与气候是高中地理课程中最有思辩性、最有难度、最吸引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重点,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来看,重现率为100%,主要考查方向为:①通过等压面或等压线来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空气的水平运动,并分析不同性质的下垫面状况下大气的环流形式;②分析不同大气运动形式的成因及其所产生的天气和气候特征;③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天气和气候现象;④通过区域大气运动状况或气候分布图,尤其是根据我国的天气与气候特征,阐释其对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等等。因此,人类活动与天气、气候的关系是复习时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
【考点串讲】
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时空分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2)气温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14h(冬天),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h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天亮前(5-6h)(气温日较差落后土温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有一个积累过程)。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①纬度,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②天气,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③云量,
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④地形,凸地(脊地)日较差小,凹地(谷地)日较差大;⑤海拔高度,高海拔日较差小,低海拔日较差大;⑥下垫面,海洋日较差小,大陆日较差大。
(3)气温的年变化:最热月大陆7月,海洋8月;最冷月大陆1月,海洋2月。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四个因子影响:①纬度,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②距海远近,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③海拔高度与地形,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④云和降水,雨季年较差小,干季年较差大。
(4)气温的非周期变化:春末夏初,我国由暖到热,这时还有冷空气南下,遇到强冷空气,温度下降对正开花的植物不利。秋末冬初由凉转冷,如遇到南海气团北上,有几天温暖甚至爆热的天气,群众所说的“十月小阳春”,这种天气好景不长,意味着暴风雪的来临。气温非周期变化对农业生产不利。
(5)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
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③中国气温时空分布: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因为: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南方地区因有层层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
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因为: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因此,北方获得的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6)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候,低层空气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凝结物质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2.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1)热力环流图解:如右图所示,ABCD四点气压高低排序为:BACD;气温
高低排序为ABCD;近地面A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B形成高压,等压面上
凸;而高空C 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D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
(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受力分析
力的方向
风向作图
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既决定风力大小,又影响风的方向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的大小,赤道附近不存在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高空可以忽略
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北半球往右偏(背风而立,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南半球往左偏(背风而立,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且摩擦力越小,风向偏转角度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就越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风向偏转成与等压线一致。可以运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拇指指向为风的偏向,如右图4所示,据此判断图中位于南半球,且受到的摩擦力最小的是D。
风向表示方法:风向标――箭头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频图――坐标值表示风频率大小,方向表示风向;天气图上的风杆――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级。
风力判断:依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不同图幅中,计算水平气压梯度=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3)全球性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
赤道上升气流→高空高压→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0°N上空成西风→积聚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上空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成西风→30°N上空下沉→中纬环流
极地上空下沉→极地冷高压→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极地上空下沉→高纬环流
③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风带风向
气压带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成因
特征
气流
极地高气压带(2个)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极地东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中纬西风带(2个)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低纬信风带(2个)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存在,使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并不成完整的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尤其是40°S以南,下垫面性质单一,基本呈带状;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割裂成块状 ,具体表现为:
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亚洲大陆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大西洋上形成
夏季(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冬季(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5)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东亚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我国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3.降水的形成与时空分布:
(1)水汽的凝结与降水的形成:
①雾:大气中水汽的凝结,一要空气达到饱和,二要有吸湿性凝结核存在,当近地气层空气中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凝结成水滴、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乳白状,使人的视远能力不到
②降水的形成条件: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不能顶托。
③人工降雨:根据自然界中的降水条件,人为地通过高炮或飞机作业,向云层中喷洒碘化银等,补充降水的条件,达到降低温度、增加凝结核等,促使降水的形成。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空气受地形阻挡而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典型地区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雷阵雨
山地迎风坡
中纬地区;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的降水
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
(3)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世界降水量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表2-10 世界降水量分布
雨带名称
年降水量
气压带或风带位置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以上升气流为主
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大陆中西部降水少,大陆东岸受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
温带多雨带
500~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锋面、气旋活动
频繁
多锋面雨,气旋雨,大陆东岸夏季风影响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
降水少
(4)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注意把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季节分布: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主要原因: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年际变化: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强弱有关,北方降水年际变化比南方更大。
4.气压、锋面与天气: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型
气团移动方向
暖气团上升原因
天气特征
过境前
(锋前)
过境时
(锋面)
降水
部位
过境后
(锋后)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多发生连续性降水
锋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被迫上升
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好
常出现阴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锋后及锋线附近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2)气旋与反气旋系统
气流而言
气压而言
气流方向
东部风向
西部风向
中心天气
气旋
低压中心
气流从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气流上升,云层增厚,常出现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压中心
气流从中心向四周下沉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北半球偏北风,南半球偏南风
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
气流下沉,云量少,夏季易出现炎热干燥天气,冬季易出现寒冷干燥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判断运用
图型
天气侧视图
锋符平面图
等压线图
判断冷气团与暖气团
锋面以上为暖气团
锋面以下为冷气团
先画风向,从较高纬吹来的风为冷气团(北半球偏北风为冷气团,南半球偏南风为冷气团)
判断冷锋与暖锋
冷气团一侧形成小环流的为暖锋
直接根据符号判断
气旋与锋面常伴随发生
冷气团主动移来的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来的为暖锋;
判断雨区位置
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
判断气压高低
冷气团一侧,气压较高;暖气团一侧,气压较低
(4)气旋和反气旋气流方向的判断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先将右手握拳。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则拇指朝上,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则拇指朝下,四指指向就是气流方向。南半球用左手,方法亦然。见示意图:
(5)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征
春旱
春季
华北
春季鱼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
干旱少雨
沙尘暴
春季
我国北方
快行冷锋
梅雨
夏初
江淮流域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
伏旱
盛夏
长江中下游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炎热干燥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强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季
全国大部分
快行冷锋
大幅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凉爽。
(6)副高脊线位置的季节变化(三进二退)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
时间
副高脊线位置
雨带位置及天气
冬季
副高偏东、偏南,脊线位于15°N附近
雨带在南海、南亚一带
春季
脊线缓慢移至20°N附近
雨带中心在南岭,华南雨季开始
6月上旬
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附近
雨带移至江淮流域,这里梅雨开始
7月上中旬
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至30°N附近
江淮梅雨结束,出现伏旱天气,雨带中心移至黄淮流域
7月底8月初
脊线第三次北跳稳定在35°N
华北、东北雨季开始,并持续到8月底
9月上旬
脊线开始第一次南撤至25°N附近
华西和长江下游出现秋风秋雨,华中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10月上旬
第二次南撤至20°N以南
全国雨季随之基本结束
如果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则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干旱。
5.气候成因分析:
形成因子
作用机制
影响结果
太阳辐射
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分布不均
纬度分布
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形成不同热量带
季节变化
冬夏季节太阳高度、昼长产生热量的差异
大气环流
调节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上升气流
易形成降水,多阴雨天气
下沉气流
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下垫面
海陆
热力性质不同,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大陆性
温差大,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
海洋性
温差小,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洋流
影响沿岸大气的热量水分
暖流
为沿岸增温增湿
寒流
对沿岸降温减湿
地形
海拔、地形起伏和坡向等
如迎风坡
湿润的上升气流带来降水
如背风坡
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天气
其它
岩石、植被、水面、冰雪等
如绿洲
温差较小,湿度较大等
如荒漠
温差较大,空气干燥等
人类活动
排放废热,影响下垫面,改变大气成分等
积极影响
植树造林、兴修水库等,改善局部小气候
消极影响
破坏植被,排放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等
6.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要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去分析特征。例:气温在以上可以称“高温”,之间称“温暖”;以上、以下可称“温和、凉爽或低温”;以下称“寒冷”;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可称“严寒”等。见表中气候的类型、特征、成因和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数值特征(气温、降水)
成 因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
最冷月均温
年降雨量 mm以上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20°之间
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750~1000mm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25° 大陆东岸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1500~2000mm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高温少雨
最冷月均温同上
年降雨量
副高和信风交替控制
温
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300~1000mm
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
大陆东岸
冬寒冷干燥
夏高温多雨
最冷月均温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湿润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年降水量700~1000mm
全年受西风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大陆气团控制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北纬50°~70° 间的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少,集中夏季
最热月均温
年降水量300~600mm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
最热月均温
极地气团控制
冰原气候
南极洲和
格陵兰岛
全年酷寒
最热月均温在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和
高原地区
垂直差异显著
气温
气温随高度变化;山地降水多集中在迎风坡
7.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主要“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雨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定半球(定位)
气温
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
判定所属温度带(定带)
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
热带气候
最冷月 0―
最热月均温大于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
最热月均温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0―
苔原气候
寒带(极地)
最热月均温
冰原气候
确定气候类型(定型)
降水季节分配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8、世界气候分布特例分析: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但处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地形影响的气候分布: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9、六大洲气候分布图
大洲
气候类型
1、热带沙漠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亚热带草原气候
4、热带雨林气候
5、亚热带湿润气候
6、温带海洋性气候
7、地中海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5、温带海洋性气候
6、温带大陆性气候
7、亚热带湿润气候
8、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亚热带湿润气候
3、极地气候
4、温带海洋性气候
5、地中海气候
6、热带沙漠气候
7、热带草原气候
8、热带雨林气候
9、高山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5、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
3、地中海气候
4、极地气候
5、高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季风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雨林气候
6、热带沙漠气候
7、地中海气候
8、高山高原气候
9、极地气候
【典例调研】
调研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