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上)东北师大附中九年级第二次月考
化 学 试 卷
选择题
1.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液化气燃烧 B.面粉发酵 C.把土豆切成丝 D.菜刀生锈
2.生活离不开水,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矿泉水 B.蒸馏水 C.红墨水 D.自来水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氮气
4.酒精温度计中的液柱随温度的变化而升降,这主要是因为 (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5.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下列试剂可以用来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是( )
A.食盐水 B.肥皂水 C.稀硫酸 D.活性炭
6.2007年“6?
A.为使农业增产,超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B.工业废物和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C.加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检测与治理
D.加快研制清洁能源――氢能源的开发
7.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B.若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
8.香烟的烟尘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关于这三种气体有以下说法,
①都是氧化物 ②都有毒 ③都含有氧分子,你认为错误的是 ( )
A. ②③ B.①② C. ② D.③
9.下列实验中,仪器间不允许接触的是 ( )
A.将试剂瓶中的液体药品倒入试管
B.将试剂瓶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取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试剂
D.过滤时滤液由漏斗流入接收的烧杯内
10.为了探究红砖粉末和二氧化锰哪种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更好,你认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下列实验条件中无需控制的是 ( )
A.使用相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
B.使用相同质量的红砖粉末和二氧化锰粉末
C.使用起始温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
D.使用相同体积的烧杯
非选择题
11.用化学符号表示:⑴空气中能够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 ,⑵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分子。
12.根据下面的规律,
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作食品包装中的 ;
(2)氢气可作燃料,是因为具有 性。
(3)氮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两种物质的 不同。
13.填写表中空白并回答问题。
两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原子
1
0
①
②
钠原子
③
④
11
23
在表格中各数据间蕴藏着某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⑤ 。
14.某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和制取氧气。现要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不溶性物质),他可以采用 ① (填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方法将二氧化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留在 ② (填实验用品的名称)上,进而与其他物质分离开。
15.
(2)去除水中异味及有色物质的是 池;
(3)“投药消毒”环节中常常向水中通入氯气,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6.在电解水实验中,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 ① ,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③ 反应。
17. 下图是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根据图示,从物质的构成、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各总结一条规律:
(1)
(2)
18.初中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先”与“后”的问题,如果把“先”与“后”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发生。试写出下列两种情况的“先”与“后”。
(1)实验室制取气体,组装完仪器后,先 后装药品;
(2)点燃可燃性气体,先 后点燃气体。
19.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
(1)关于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固体C.都需要点燃的条件
D.都是氧化反应
(2)严格的说甲实验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原因是
(3)乙实验中的磷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重要实验中所使用的药品,这一重要实验的目的是 。
(4)丙中的实验现象是 ,生成黑色固体。
20.实验室常用下列的装置制取和收集气体,请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① 。
(2)若在A装置的试管口处加一团棉花,即可以用来盛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 , 加棉花的目的是 ③ 。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某同学选择了C装置,而没有选择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你认为其优点是 ④ 。
(4)探究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实验中,收集氧气应该用装置 ⑤ 。
(5)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图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一定量的蒸馏水,导气管 ⑥ (选填“甲”或“乙”)端连接在氧气的钢瓶上,该装置的作用之一是通过观察装置中导管口气泡的排放速率了解氧气的输出速率,这利用了氧气 ⑦ 溶于水的性质。
21.课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
(1)课上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 。课堂上,坐在前排的王同学闻到了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老师告诉他,这是氨水发出的气味,他由此推断,氨水具有 ② 性。
(2)张同学查找资料知道,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氨气,是一种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于是,他考虑能否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呢?与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减少药品的用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们用 ③ (你认为适合的物品)代替小烧杯,将罩在上面的1000mL的大烧杯用250mL的烧杯代替,这样既解决了过多氨气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由于氨水与酚酞溶液的距离较近,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3)秦同学认为,要想证明分子的性质,可以采用更简单的办法。他取来一沓报纸,在第一张上用钢笔画了一个圈,再向圈中滴了一滴水,同学们一同观察,发现水浸湿的面积扩大到圈外,这说明分子是 ④ ,掀开第一页报纸,发现下面的报纸也湿了,这说明 ⑤ , ⑥ 。
(4)此时谢同学惊奇地发现,画圆圈的墨水痕迹也有所扩大,只是扩大的范围没有水浸湿的面积大。对此谢同学的解释是A.墨水和水的量不同;B.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速率 ⑦ (填“相同”或“不同”)。
2007-2008学年度济宁邹城第二次月考
九年级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1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34分;共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一12 H一1 O一16 N一14 Fe一56 Ca一40
第Ⅰ卷 (选择题共l 6分)
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1―14小题各1分,l5―20小题各2分,本大题共l6分)
1.生活与化学有密切联系,以下叙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
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淋雨后,自行车生了锈
D.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冰
2.下列情况下所采用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B.图书档案室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电器因短路起火,立即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浇灭
3.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下表是不同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时氯酸钾剧烈反应的温度。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最好选用( )
氧化物
氧化铁
氧化铝
氧化铜
氧化镁
剧烈反应的温度/℃
490
540
350
546
A.氧化铁 B.氧化铝 C.氧化铜 D.氧化镁
4.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C.氢气燃烧――分子发生改变 D.一滴水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5.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方便,工业上将过氧化氢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H2O2)该晶体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下列方法不会使过氧化钠失效的是( )
A.与二氧化锰接触 B.与盐酸接触
C.加热 D.与氯化钠接触
6.有一铁的氧化物,经分析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3。则该氧化物中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 )
A.1∶1 B.3∶
7.艾滋病的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社会公害。2005年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发现维生素P能封住病毒的侵占途径,从而有效地抵抗HI一1病毒(艾滋病毒)、SARS病毒。已知维生素P的化学式为C27H30O16,关于维生素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维生素P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维生索P是由27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6个氧原子构成
③维生素P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7∶30∶16
④将维生素P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为CO2和H2O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比较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到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者属于同一种粒子
B.二者属于同一种元素
C.两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它们都具有“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9.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10.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氮元素,它们是按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①NH3 ②N2 ③NO ④X ⑤N2O5,根据规律,X不可能是( )
A.NO2 B.NaNO2 C.N2O3 D.N2O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4分)
2007-2008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K:39 Al:27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