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6  10  12  16  22  24  30  34  36  40  42  46  48  50  51  52  54  55  56  58  60  64  66  70  72  76  82  84  90  94  96  100  106  112  114  120  124  126  132  136  142  150  3002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焦点。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在英语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英语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究竟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认识,我们可以采用歌曲与游戏来达到这一目的。先教学生唱"London Bridge" 这首歌,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边唱边演。由两个学生用手弯成弧形当做伦敦桥,其余的孩子站成一队,从桥下穿过。唱到"My fair lady"时,桥倒下来,抓住其中一个学生。合唱时,伦敦桥把他来回摇摆。合唱结束后,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所有孩子都抓住为止。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来引出现在进行时,不仅达到了授新的目的,而且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能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师A在教授BookⅡ"Weather Report"一文中,做了以下工作:

(1)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做选择题。

(2)在听第二遍录音时,出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组织回答。

(3)学生打开书本,跟读录音,找出疑、难点,老师逐一解答。

(4)根据key words,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5)学生编制类似 weather report,然后上台扮演气象预报员,说出自己所编的weather report,然后根据内容提问其他学生。

师B在教授这一课时,做了下列工作:

(1)打开书本,边听录音,边看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教师解释疑、难点。

(4)学生背有关词组、句型和课文。

  从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但教师A的教学方法,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领悟知识,而教师B的教学方法,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力量源泉。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英语学习能力

  高效率的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以往教师在过去“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喜欢把学生框在自己的主张、见解和意识之内。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没了个性,没了主见,没了兴趣,没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没了创新意识,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果我们经常注意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的交际能力,不仅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Mr Green's problem" 一文中,可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可采用一些道具,把课桌当茶几,椅子当沙发,再准备几个茶杯,邀请学生表演对话,然后再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仿效课文,编制"Mr White's problem "等等。

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英语,通过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的交际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四、组织贴近生活、社会和教学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一个“蓝本”,也就是教材,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围着教材转,以教材为中心。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会英语的价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例如在教"What's wrong with Mrs Green?" 中,我们可采取以下步骤:

T: Our life is better and better.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at people. Is it good for our health to be too fat?

S: No, it's bad for our health.

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are too fat?

S1: I can't run fast.

S2: I'll feel tired. I can't study well.

T: What will you do then?

S: I'll go to see the doctor.

T: Ok, now look at the picture, this is Mrs Green. She is fat. And she often feel tired. What will she do? Can you guess?

S: She'll go to see the doctor.

T: Yes, Mrs Green is too fat So she will go to see the doctor. Now let's see what the doctor will say to her?

  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出课文,使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了条件。

 

试题详情

[初中地理论文]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探讨

 

普及初中教育而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使每一处学校中的每 一个学生豆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 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本文仅就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 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 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题详情

[高中地理论文]对地理选修课考试问题的探索

几年来我校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方面都已经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在高中年级连续几年开讲《中国旅游地理》选修课,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采,并且结 合了学生在南京、绍兴等地的考察活动的实际体验和相当一部分同学外出旅游的阅历,使教学过程始终引起了 学生浓郁的兴趣,博得了学生的欢迎。考试作为课程终结的环节,应该如何受教育目标的制约,采用何种有利 于学生发展的考试方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考试方式要服从教育目标的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地理选修课,经过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该课程并非仅仅局限在扩充学生的地理 知识,也决非是一门单纯知识型的选修课,其教学内容的潜在教育价值可以充分地挖掘和深层地加以开发。

“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对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的了解,无疑是熏陶学 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而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及灿烂悠久的 文化来达到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此外,在教学中也发现尽管不少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旅游活动经历,但却体验不深,领悟不够,这是由于 已有知识的融合能力不足和文化修养视野不广有关。提高欣赏旅游风光的水平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本课 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景点的特色,更重要是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感和正确审美 方法,因此美育也是教育目标之一。

再有,由于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科学与人文的渗诱与融合水 平有限。在本课程中自然风光的形成和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开发造就了如杭州西湖、三峡、都江堰等 等著名景区,都是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的极好教学内容。本课程中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 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可以融会贯通,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地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 精华,这也是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除了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育目标即了解和认识我国旅游源 的特点及主要旅游景区以外,还应达到 隐性的教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熏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综合各科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 简而言之,显性教育目标以知识为主,隐性教育目标以情感与能力为主,前者注重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后者则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引发了有关如何进行好考试的思考。

二、重新审视主观性考试的功能

80年代以来,考试方式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地理学科的标准化考试研 究成为教育评估技术现代化标志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引进了大量选择题,其优点是可以覆盖很大的知识面和达 到评分客观化,这类客观性考试在目前的选拔考试(如高考)和水平考试(如会考)中广泛使用。而评分主观 性较强的一类考试方式遭到了冷落。
然而,尽管标准化考试的评分客观性很强,但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 异思维的发挥,二是侧重在课本知识范围,难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三是考试只反映学习结果,而不能表 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在价值观、个性化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中国旅游地理》选修课的考试,根据其教育目标的要求显然不适宜这种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将他们思想的拘禁于教师讲授 内容之中的严肃紧张的考试方式。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只能在多种形式的主观评分型的考试类型中寻找一些有 效的方法。期望这种考试能获得以下效果:

1.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继续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兴趣程度,而不是作为一种压力来承受。

2.将考试的过程转化为再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作出适度的评价。

3.将考试作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才能、充分显露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美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而综合地 评估他们的学习结果。

这样的考试显然不宜采用一张试卷、几十道选择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必须从考试方式、命 题方式和评估方式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考试

演讲式::要求同学收集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曾经游览过某地的旅游风光特点以及当地文化特色。 限时5-10分钟。考试时,不少学生能以身历其境的感觉,满怀激情地用地图、照片和收集的工艺品作了出色的 演讲。有一位同学曾随她的父亲考察了敦煌,她查阅大量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并且临摹了一些画像,对敦煌 在汉唐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历史和壁画艺术的重要价值作了很好的介绍。有一些同学仅在市内游览,但他能选择 对城隍庙明清风格的民居和上海民俗也作了比较深刻的介绍。这一次的考试过程,对大多数同学来讲,又上了 一堂内容丰富的旅游课。

试题详情

[高中地理论文]关于高中地理教材重新编写的几点思考

新编高中教材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所从事的一项跨世纪的重要工程。本文对新编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几项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知识同传统知识的关系

地理传统知识,大部分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他们中学毕业后学习和工作中探索知识新领域、研究新问题的基矗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应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尤其在课时偏少的情况下,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阐明主干知识,即仍以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主。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一些过时的、繁琐的传统知识将被淘汰,人们对一些概念、原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识体系,体现时代性。

毫无疑问,教材内容若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更新,不反映先进的思想和当代产生的新成果,将无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目标。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澄清:一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较大差异,新提出和流传的观念及名词,并不一定体现了现代化;二是应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对国外教材加以比较、研究和借鉴;三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应该是渐进的,变更过大会使师资和设备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观规律的知识,就永远能适应新的形势;五是新内容、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总量和负担,应当坚持精选内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更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等,教材应有所反映,但并非意味着新知识的过度增加,而应当体现于思想观念、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改进上,不断充实新的科学内容,修正陈旧、老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这种变化,认识和理解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学。

2.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大方向来看,新教材不仅要渗透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应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的最新问题,并引用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解释现象、分析问题,以深化和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3.在阐明基础知识、重视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应将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术等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简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遥感技术、地理卫片航片等。一方面表现了现代地理学领域内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视概念和原理而忽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科技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本国、本地区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争取有所发展和突破。

首先,增强地理科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中的应用介绍,打破纯地理科学的局限,突出学以致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直接效益。对于这些内容的介绍宜选取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原文,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资源、粮食、人口、能源问题、环境污染与环保问题等,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也可利用这些现实问题教育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所具有的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次,增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宜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尤其要注意结合富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地理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规律,指明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及结合,强调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探求、开拓,也要重视学以致用。

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志趣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建设祖国的宏伟志向。例如:可通过介绍地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社会文化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学好地理科学知识;同时,应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地理学家不畏艰难、执着奋斗所作出的重大发现和贡献,教育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通过渗透现代科学思想和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加强国际间合作观念、全球观念、参与意识以及效益观念等,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试题详情

[高中地理论文]普通中学提高地理会考合格率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重点中学的普通中学,生源差是其突出的校情。高一地理会考对于大多数差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怎样才能提高普通中学的地理会考合格率?我的体会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根本;分析会考试 卷特色,了解试题导向是关键;强化训练和个别辅导是保证。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地理的根本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谈得上学好地理。根据我校差生多这一特点,我注重以下两方面来培养 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感情投资。感情投资就是教师对学生倾注情感。差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自卑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对教师往往避而远之。对此教师应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待,鼓励差生 回答问题,积极参与,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下课时,不要一走了之,应来到差 生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即使是一个微笑,也会激荡起学生爱的涟漪。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 近。只要学生开始爱老师,他就会爱老师所教的课。常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什么都能学好 ,什么都能记忆。因此教师的感情投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导。

2.适度教学。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教学。所谓“度”,就是 指课堂教学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教学运行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 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比如针对某一知识点,根据不同层 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双基”要求和“能力”要求可安排如下表。 具体 双基要求 能力要求 内容 一般学生 较优学生 一般学生 较忧学生 地球 识别地球 解释地球 举出地球 用地理自 自转 自转的地 自转的地 自转的地 转意义的 的地 理意义的 理意义的 理意义的 原理,分 理意 四种表现 原理 常见事例 析某一地 义 理现象

试题详情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二册彩图说明

 

喜马拉雅山南麓

喜马拉雅山在梵语中意为“冰雪之乡”。它横空出世,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超过 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被人们誉为“地球第三极”。它东西蜿蜒250 0千米,宽约150~400千米,像一堵高墙屹立于青藏高原的南缘。在南坡白云缭绕的群峰中,有三个高山王国― 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千百年来,它们与大山同在,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文化。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成为旅 游胜地,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探秘猎奇的游客。

 

印度雨季被淹没的街道

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约80%集中在6~9月的雨季中。西南季风有些年份来得早,有些年 份来得迟,有些年份强,有些年份弱,因而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西南季风的这种不稳定性,使印度广大地区 饱受旱涝灾害的威胁。每当西南季风来得早,强度大,就会造成普降暴雨,一片水乡泽国,损失惨重。图为雨 季时,河水漫上街头的情境。

 

印度恒河中沐浴圣水的人

恒河从高高的喜马拉雅雪山流出,一路奔腾不息,最后扑向孟加拉湾,全长约2580千米。自古大河孕文明 ,恒河是流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不朽的圣河。传说恒河是女神的化身,为冲刷人间的罪恶而下凡,因而具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信徒们认为在恒河中沐浴可以荡涤一切罪孽,喝了恒河水可以延年益寿,死后葬于恒河可随女 神“升天”。因此虔诚的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 恒河两岸的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和赫尔德瓦尔是3座最有名的印度教圣城,也是教徒们朝圣时的沐浴之地。每 当举行大规模沐浴仪式时,教徒们由僧侣领队,扶老携幼,沿着石阶走进恒河,一面沐浴,一面顶礼膜拜,河 面上响起一片喃喃的诵经祈祷声。

 

印度泰姬陵

在距印度首都新德里195千米处的亚格拉市郊区,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却又妩媚动人的伊斯兰教建筑―泰 姬陵。它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印度灿烂文化的象征。17世纪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杰汗在位时,与皇后蒙 泰姬情深意浓,相亲相爱。但皇后不幸早逝,沙杰汗肝肠寸断,为了寄托对爱妻的思念,便建起这座陵墓。整 座陵园犹如一个大花园: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笔直甬道直通陵墓,一泓喷水池倒映着它的倩影。陵墓的主体用白 色大理石砌成,高达74米。底部为7米高的正方形台基,顶部是直径约17米的穹形圆顶。居中的寝宫内停放着泰 姬和沙杰汗的大理石石棺。整座陵墓由当时印度、波斯、土耳其的能工巧匠修建而成,美不胜收。难怪印度人 常自豪地说,不到泰姬陵,就不算来过印度。

 

巴基斯坦清真寺

巴基斯坦别称“清真之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6%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代表伊斯兰教文化的 清真寺随处可见。在全国第二大城拉合尔的马德夏希清真寺,是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斯里兰卡茶园

斯里兰卡是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茶园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根据茶园所处海 拔的高低,可分为高地茶、中地茶和低地茶三种。高地茶产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茶叶芬芳,质量最优, 产量最大,驰名于世的乌瓦茶便是其中的珍品。中地茶产于海拔600~1200米之间;低地茶产在海拔600米以下 。1995年,斯里兰卡茶叶产量达到24.2亿公斤,90%以上供出口。它盛产红茶,享有“红茶之国”的美称。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市场

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曾是连接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全城分为旧城和新城:新城多为现代化建筑;旧城保存14~17世纪时的许多古建筑,如古代著名帝王帖木儿及 其后人的陵墓,兀鲁伯天文台遗址等,还有富有伊斯兰色彩的市场。图为身穿民族服装的乌兹别克人正在赶集 市,按古老传统进行贸易。

 

科威特油港

被誉为“海湾珍珠”的科威特是面积只有1.7万多平方千米的小国,但却是一个石油大国。它1995年底石油 探明储量高达128.7亿吨,同年产量9000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9.3%和3%。政府每年从巨大的石油收益中拨出 巨款,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沙漠上的奇迹。虔诚的穆斯林常说:“感谢真主,赐给我们地下的黑金。”科 威特所产的石油约90%供应出口,输出一向以海运为主。位于波斯湾西北岸的艾哈迈油港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出口 港,源源不断的石油用油轮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阿尔及利亚市镇

阿尔及利亚在非洲西北部,北濒地中海,它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历史上曾受法国殖民统治,因而形成了西 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并存共融的特征。在北部沿海地区的城镇,东西文化合璧的特色表现得最为显著。首都阿 尔及尔是10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古城,是一座欧式风格的城市。南部的城镇则散发着强烈的阿拉伯民族特色 ,人们遵循着伊斯兰教规生活。

 

尼罗河风光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干支流先后流过9个国家,流域面积达287万平方千米。它的上游多急流瀑布,下游河 面宽阔,挂白色三角帆木船缓缓地行驶着,岸边高大的棕榈树衬映着蔚蓝色的天空,两岸是常年碧绿的田野。 如果沿河顺流而下,沿岸国家的主要城市不是紧贴河边,就是嵌在河口。它就像一株绿色的长青藤,两岸的城 市乡镇便是挂在这藤上的累累硕果。尼罗河是一条创造生命的河流,它不断创造历史,也一直被人类所改造。 1964年埃及在尼罗河上建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发电于一体的阿斯旺水坝,被誉为本世纪七大奇迹之一。

 

也门清真寺读可兰经的人

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共和国,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9%的居民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徒―穆斯林。国家 规定,伊斯兰法规是一切法律的源泉。在也门,清真寺和宣礼塔比比皆是,仅首都萨那就有上百座。萨那的清 真大寺、贾巴纳清真寺远近闻名。也门的宗教教育历史悠久,学校一般也设在清真寺内。伊斯兰学者往往在大 清真寺里讲学,除培养宗教人才外,还培养法官和行政官员。图为一老年穆斯林正在虔诚地读伊斯兰教的经典 可兰经。

 

撒哈拉沙漠及沙漠中的绿洲

在非洲北部,从大西洋海岸直抵红海之滨,横亘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在阿拉伯语中,“撒哈 拉”是“大荒漠”之意。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炎热、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曾测得58℃ 的高温,堪称世界“热极”。在埃及的卡格,曾有过17年不下雨的记录。然而,撒哈拉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 ,是一片荒芜之地。它是非洲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地下埋藏着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在有水的地 区,高大的枣椰树,根系发达的三芒草等把黄沙弥漫的荒野装饰得一片翠绿。当地人利用地下水灌溉田地,建成绿洲。

 

布隆迪民族的传统舞蹈

非洲民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非洲的歌曲音调激昂慷慨,非洲的舞蹈节奏粗犷欢快。在东非的大地上 ,人们常常在“达姆、达姆”的鼓声的伴奏下,跳起奔放欢快的舞蹈来。东非内陆国布隆迪素有“鼓国”之称 ,从孩子到老人,人人都爱击鼓跳舞。鼓代表布隆迪古老的王国,利箭象征保护人民保卫国家的信念。在布隆 迪的舞蹈中总少不了这两种道具。生活在大湖区的图西人,身材修长,活泼开朗,对歌舞更为擅长,每到节庆 假日,当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会,人们穿起民族服装,跳起传统的舞蹈以示庆祝。

 

几内亚女学生庆祝独立纪念日

15世纪后,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强国,相继侵入非洲,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非洲几乎全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对于欧洲殖民者的野蛮入侵,非洲各国人民进行了持久的英勇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非洲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解放的浪潮席卷整个大陆。 几内亚原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10月2日独立,成为法属西非的第一个独立国家。图为几内亚女学生欢庆独立纪 念日。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和山麓的热带草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赤日炎炎的非洲赤道地区竟然有一座皑皑雪山拔地而起,圆锥形的冰雪玉顶在赤 道骄阳的照射下,熠熠生光,这就是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在当地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是 “光明的山”的意思。“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尽管山顶冰天雪地,山下却生机盎然。从山顶到山麓,依 次生长着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山麓是一片茫茫草原,绿草似厚厚的地毯覆盖大地, 长颈鹿、斑马等在此遨游徜徉,好比天然动物园。

 

刚果河沿岸农村

刚果河全长4640千米,是非洲第二长河,但流域面积和流量均为非洲之冠,它流经赤道两侧,水量丰富而 稳定。汹涌澎湃的河水呼啸扑向大海,沸腾的浪花如云水翻腾,以致在河口外75千米的海域都是淡水。它的上 游和下游分别切穿刚果盆地边缘的高原和山地,形成许多峡谷和瀑布,水能资源丰富。河口的英加大型水电枢 纽,如全部建成装机容量为3900万千瓦。刚果河的沿岸大部分地区是热带雨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河岸边一 个个小村落,泥的墙,树枝和芭蕉叶搭成的尖顶,掩映在万绿丛中,为这条河流抹上一层原始古老的色彩。

南非黑人矿工在筛选金刚石矿砂

1867年,一个孩子在南非的奥兰治河的堤岸上拾到一块精美的圆卵石,被鉴定为金刚石。从此以后,开采 金刚石的热潮便在南非掀起,南非成了钻石王国。南非的钻石主要集中在中部高地金伯利地方的火山岩中,80 %是原生矿。金伯利这个因为发现了钻石而兴起的城市,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装饰用钻石市场,享有“金刚石之都 ”的美誉。南非金刚石年产量800~900万克拉,因质地精良,大多用来制作首饰,所以产量虽次于扎伊尔等国 ,但产值向居世界首位。图为黑人矿工正在筛选金刚石矿砂。

 

科特迪瓦的首都亚穆苏克罗

科特迪瓦的国名原意为“象牙海岸”,历史上这里曾大象成群,是非洲著名的象牙采集地。经过几个世纪 的狂捕滥杀,这里的大象已几乎绝迹。它于1960年独立后,制定了在优先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的高 速增长的方针,获得了成功,成为黑非洲绝无仅有的非石油生产富国,被认为是“西非橱窗”。首都亚穆苏克 罗是科特迪瓦繁荣的一个缩影。这里具有现代化都市的一切特征,它的繁华和现代化使其获得“小曼哈顿”之 称。

 

欧洲的平原

欧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40米200米以下的地面占总面积的57%,平原占全洲总面积的比例多于其它各 洲。欧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达乌拉尔山脉,北自北冰洋,南抵黑海之滨,东宽西窄。大体以波罗的海 东岸到喀尔巴阡山麓一线为界,分为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平均海拔170米,地面波状起伏;南部地形 比较平坦,有深厚的黄土沉积。中欧平原也叫波德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部分地区海拔50~100米 ,广袤的平原是欧洲最重要的农耕区。

 

北欧的极夜

每年冬至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夜,一天24小时永无天日,漆黑一片,有时则皓月繁星,仿佛天地全都 凝固在这朦胧弥漫的夜色之中。在这段长夜漫漫的时间里,绚丽的北极光犹如不速之客,常常划破长空,映照 大地。北极光是由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撞击所产生的,它变幻莫测,有时如闪电般在空中一 闪而过,有时却持续数小时,有时似燃烧的火炬,有时却暗淡朦胧,变化万千。倍受冬半年的枯寂长夜折磨的 北欧人就特别感到阳光的宝贵,比如瑞典为了迎接光亮而创造了迎光节(露西亚日),以特殊的形式迎接光明 。

荷兰的风车

在荷兰4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中,约1/4地区低于海平面。历史上北海的入侵使荷兰遭受了无数次洪灾。面 对大自然的挑战,荷兰人发明了风车,利用终年不绝的西风转动风车来排水和灌溉。最盛时期,全国共有9000 多座风车。至今还保存着近千座风格各异的风车,它们高高耸立在河渠纵横的荷兰大地上,为这个美丽的国家 增添了诗一般的风光。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国上下举行热闹的风车节,以不忘风车对荷兰的贡献,难怪 荷兰又被称为“风车之国”。

 

阿尔卑斯山滑雪的人们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它横亘于欧洲南部,呈弧形东西绵延1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最高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阿尔卑斯山群峰玉立,阳光照射着万年积雪的山峰,云蒸霞蔚,犹如玉龙腾跃。 雄伟多姿的阿尔卑斯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和体育运动胜地。山上开辟了左一处右一处的滑雪坡地,修 建了一条又一条的登山索道,策尔马特、圣莫里茨、达沃斯等都是有名的滑雪场。滑雪健儿从世界各地来到这 里。在白色的雪道上,如飞燕展翅,大显身手,如果想欣赏阿尔卑斯山雪景,可以坐上登山火车或缆车,一饱 眼福。

 

伦敦街景

英国首都伦敦本世纪初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现在仍是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都会。它位于英国东南部 ,泰晤士河穿越而过,28座风采各异的桥梁,宛如彩虹把河流南北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图中的议会大厦即威斯 敏斯特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14座大厅和600多个房间,英国的上下议院都设在这里,宫内的钟楼 上装有21吨多重的著名的“大本钟”,每走一刻钟就会奏出一节优美的乐曲。

 

北海油田输油管道终端

北海是大西洋的边缘海,在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之间,面积约50多万平方千米,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 。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藏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这对于贫油的西欧来说具有 重大的意义。所以尽管北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2/3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风大浪高,但沿岸国家仍下 决心开采。目前在北海大陆架大量开采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挪威所属海域。英国勘探北海油气始于60年代 中,1975年开始产油,1984年产量突破亿吨;挪威90年代起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一个新兴的油气生产国。北海 油田生产的油、气,除满足英、挪两国自身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新建了许多新 的输油管道、石油终点站和油港。

 

巴黎艾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它座落在巴黎市西南部的塞纳河畔,高320多米,重9000吨,曾被称为“地 球上最高的旗杆”、“最大的电灯柱子”。全塔共分3层,从底层到塔顶共有1710级阶梯。登铁塔观光,可拾级 而上,也可坐电梯直达。艾菲尔铁塔是1889年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以设计该塔的享有“钢铁魔术师 ”称号的著名建筑师埃菲尔的大名命名。为了使埃菲尔铁塔延年益寿,1980年巴黎市政府对铁塔进行了全面的 整修。

 

莱茵河的水运

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向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 ,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莱茵河流经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航运价值极大,是沿岸国 家的交通大动脉和出海口。莱茵河沿岸的国家,尤其是德国和荷兰很早就开始对莱茵河航道进行整治。莱茵河 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大河之一,在高运量的年份,仅干流货运量就接近3亿吨,仅次于美国五大湖。水运成了 莱茵河流域经济的动脉,因而被称为是“欧洲黄金水道”。

 

意大利罗马街头景象(右为大斗兽场遗址)

罗马,这座被称为“永恒之城”的世界名城有着显赫的历史,它是当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帝 国的发源地和帝国的京城,如今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当你步入罗马古城,就如进入了一座露天的历 史博物馆,巍峨壮观的古罗马斗兽场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仍以残垣断柱向今人诉说着历代帝王的兴衰荣辱。 每年来罗马访古探幽的游客不知其数,意大利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大国。图为旅游者坐在露天咖啡馆,边 喝咖啡,边观赏着古罗马大斗兽场的遗迹。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现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城市建设独具风格,不同时期的不同 建筑相互辉映,美不胜收。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宫殿,它是一组以教堂为主组成的建筑群。克里姆林 宫的前方就是著名的红场,相传沙皇伊凡三世时,为了防御外敌偷袭和宫中失火,下令在宫城外保持一定的空 旷场地,便是今日之红场。红场南北长,东西窄,面积约9万平方米。它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原先曾是商人 进行贸易的集市,十月革命后成了人民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游行的广场。红场的西面是列宁的陵墓,陵 墓两侧是观礼台,台后是一排排墓地,埋葬着已故的原苏联国家领导人。红场四周的建筑古朴庄严,具有鲜明 的俄罗斯风格。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

从乌拉尔山以东直到太平洋沿岸的俄罗斯东部,面积占全国的75%,人口只占全国的1/5多一点,是一个地 广人稀、潜力很大的地区。东部地带自然资源极其丰富,除了浩如海洋的森林资源,还有天然气、煤炭、石油 、多种金属和水能资源。但气候条件严酷,交通不便。前苏联从5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开发东部地带。现在,东 部地带已成为俄罗斯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沉睡的东部地带已开始苏醒,将是俄罗斯未来工业化潜力最大 的地区。

试题详情

从会考试题特点看怎样提高地理会考的及格率与优秀率

 

陕西实行高中地理会考,从’92年至今已有七八年了。现在广大师生已经把会考看做学校教学工作必不可 少的环节。广大师生已由不适应到适应,由补课、加班到正常教学,由觉得是负担到感到很正常。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转变呢?会考试题的科学合理性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是重要的因素。我翻阅了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 ,觉得这些年会考试题除了遵循《考试说明》所提出的“为了发挥对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减轻学生负担,命 题将紧扣教材,不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的基本原则外,而且在掌握试题难度方面表现了如下特点,即“ 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翘”。这三个特点是会考宗旨的具体体现,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现在我就这三个特点通过地理试题加以说明。

“起点低”――这些年地理会考试题,大约有20%~30%的试题是课本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我省各地 发展不平衡,试题要照顾各个地区,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师资力量、设备和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这类试题难度 小,只要学生有课本,老师讲一遍,学生复习都可答出来。这类试题在各种题型中都有,特别是选择题中常有 这样的试题。如地球上各种水体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洋水 大气水 冰川水 河流水);世界上粮食产量 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俄罗斯 印度 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欧洲 亚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小麦 玉米 高梁)等。这些题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都能答对一部分,能给他们以鼓励,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信心。但如果某一学校不开设地理课,或某些章节未 讲,即使这类试题简单,学生还是答不出来。这样就迫使每个学校必须开齐课程,教完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学 完全部课程,从客观上纠正了文理偏科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坡度缓”――这些年来,每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难度的变化总体来说比较平缓,坡度不大。大部分试题 难度虽高于起点,但难度不是很大,内容在课本上都有。这样可以使大部分学校,只要教师坚持正常教学,学 生坚持正常学习,并学完学会全部课程,试题基本都可答出,不需要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学习负担。这类试题比 例较大。基本保证全省范围85%~90%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及格水平。这样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 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地理基本素质。

“尾巴翘”――这些年来,每年地理试题总有10%~15%的试题难度相应大一些(但是没有超出《考试说 明》的题,没有偏题怪题)。学习好的学生对这部分试题,也感到难答,或很难全答对。这类试题在各种题型 中都有,但读图填图题最显著。如这些年曾在试题中出过的某月某日太阳光照图,大气环流图、季风图、洋流 图、地质构造图、自然带模式图,世界及我国各种资源、能源分布图,工农业、城市、人口布局图,人类社会 与环境相关模式图等。1992年陕西地理会考, 全省仅有3个百分卷,就说明了试题中有一定难度的题。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努力各科成绩“过关”(即及格)不难,但要达到“优秀”就不容易了, 特别是要达到“百分”,就更不容易了。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博大精深的,而且是 在不断发展的,没有一个顶峰,学无止境。

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发挥了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各学校普遍改变了原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保 证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开课,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完、学会全部课程,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会考试题的这些特点看,要大幅度提高会考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既不是很困难的事,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全 省范围的及格率达到85%~90%,具体到一个学校,是能达到、超过,或是达不到这个比例还要看主、客观的 因素。但有一点必须肯定,要达到或超过这个比例,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要提高会考的优秀率,那就要突破“尾巴翘”的试题。

鉴于会考命题的上述特点,我们要提高会考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做好以下几方 面的工作。

教师要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会考《考试说明》,并落实到课本和教学之中。《教学大纲》是国家教 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科的目标、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的重要标准。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否则,就好像一个人只顾埋头拉车,不看方向一 样。

会考《考试说明》,即会考考纲,它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的,在范围上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大 纲的要求,对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二者要求掌握的知识 范围相同,能力要求基本相同略有差异。而且会考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更具体,把考试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即识记、理解、应用。由于会考是水平考试,侧重于“双基”考查,所以在会考试题中,识记要占50%,理解 占35%,而应用只占15%。高考是选拔考试,主要考能力,虽然和会考都用的是同样的《教学大纲》,也考“ 双基”,但侧重于能力考查,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知识的内涵外延,纵横比较,综合归纳及应用占 的比例相应大一些。目前, 陕西省高考还未实行“3+X”,地理只作为会考科目, 这就要求在认真学习教学 大纲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学好会考《考试说明》上,并要落实在课本和教学之中。

课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材料,教学大纲也好,考试说明也好,内容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在课本上。所以 ,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内容时,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会考《考试说明》所明确规定掌握的知识点, 目前特别是会考《考试说明》提到的知识点。弄清这些知识点,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 属于“应用”,要了如指掌,必要时要按类型圈注在课本上。

抓住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本身规定得少,每周只有3课时,有些学校可能还开 不够3课时。加上第二学期必须在5月上、中旬结束新课,大部分学校也不给地理补课, 加上学生认为地理是“ 副课”,课外给地理复习用的时间也很少,这迫使每节课的容量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安排好每一节课堂教 学。既不能满堂灌,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既不可讲得过浅,又不可讲得过深,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抓住 会考考纲,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双边活动。同时还要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加强电化教 学,加强野外观测和社会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了解学生情况,吃透底子,帮助差生转化,这是保证会考“两率”特别是及格率的关键。学校生源素质 、学生基础知识及初中地理知识底子如何,一定要做好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近几年,不少学校招收代培生,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太差,加上初中没有认真开设地理课,大部分学生地理知识很差。如有些学生连地图“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有些学生连“武汉”、“哈尔滨”在哪一省都不清楚:“悉尼”、“开 普敦”、“伦敦”不知在哪一国,更谈不到在哪一半球,当然判断不出昼夜长短。要提高会考的及格率,必须 帮助这些差生,这也是会考的一个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完、学会全部课程,不能让一个学生 掉队。对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启迪他们的内在因素和内在潜能;另一方面要补课,给他们“ 开小灶”。这部分学生提高了 ,会考的及格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同样对于学习好且对地理有兴趣的学生,可 以进行辅导和有意培养,可以给他们多找一些材料或办地理兴趣活动小组,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有 利于提高会考的优秀率。

认真做好平时的复习巩固和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工作。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按时独立完成读图作业和每 节课后的“问题和练习”,教师要每周或定期收阅批改。第二学期新课结束后,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强 化训练,每个学生可做3套~5套模拟测试题,以达到综合提高、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是提高地理会 考“两率”的必要措施。

以上是我从会考试题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地理会考“两率”谈的一点看法和做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考试 制度、命题要求、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人们对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认识的提高,随着高考科目的改革,21世 纪的中国地理教育必然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试题详情

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的确,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全记住,如果采用一般记忆硬背形式的简单机械记忆法,那就太耗费精力了,效果也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而不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想办法,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克服记忆中的困难。下面是几种有效的记忆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记忆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及机械式记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可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出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外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个拇指形状的半岛,半岛上方为黑海,再往内陆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记住、记牢。

二、图示记忆。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达工具。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和记忆,必然能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城市名称难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这样在图上把知识记住。再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像个大“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这个略图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图加深了记忆。

三、对比记忆法。对比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上,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可以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不同之处就是英国是个大西洋中的岛国,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中的岛国。这样,通过对比,两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鲜明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试题详情

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 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 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 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 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在高中地理下册《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 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例 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 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 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 。如:针对我国林地、耕地人均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潜力不大情况下怎么提高农业生产等问题,要求学生 作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 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 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2.强调动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 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 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 正确的答案。

以《北京交通》一节教学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并准备了1949年――1992年北京交通(道 路、桥梁、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立交桥……)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 时教师仅列出几道递进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制约因素,设 计解决方案,优选后提出自己的结论。

A.北京道路建设中主要规划了哪几条交通干线?二环、三环长度各多少千米?

B.根据1949年~1992年数据分析,预计照此速度发展,到2000年北京交通会呈现什么状况?数量会达到多 少?

C.截止到1992年,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有多少立交桥?在西单、东单路口,修建立交桥是否可行? 为什么?

D.根据已有资料及你亲身的感受,综合分析北京交通自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发展中你发 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对北京道路交通的现状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后,随之又产生了对1949年~1992 年增长速度的关注,并激发学生计算到2000年北京市交通的状态、数量。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教师抓 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对在东、西单两个繁华路口建立交桥的利弊逐一分析,将书本上地 理知识活化、具体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动手、动脑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在“寻幽探胜 ”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3.通过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 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 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 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 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 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 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 队分布图》的底色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 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 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试题详情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置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