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课难学,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1.学好语数,垫石辅路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其原因是: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课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例如数学中的方次运算、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极值的讨论等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但数学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所以学好数学知识对物理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理,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好坏对物理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的文字叙述言简意深,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若无“闭合”二字,则产生的是电压而不是电流;又如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
2.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很密切,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例如在学习热胀冷缩后,我让学生举例说明.有一个学生举例说: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另一位学生说:人在夏天身体高,在冬天身体低.对这类问题我没有责怪学生无知,更没有认为是出怪相而批评学生.我从人体生理特点、地理知识给学生以解答,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实践.在物理运算中也要联系实际.数学运算中有一个四舍五入的原则,但在物理运算中不一定适用.有一次我在讲浮力时让学生计算8个人渡河需几根相同的原木时,学生计算结果是需要5.2根,几乎全班同学都采取四舍五入,答案是5根.我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5根原木受到的浮力与8人重力相比哪个大,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知道,物理中有时不能生搬硬套数学原则.
3.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完后让学生总结这部分知识的基本结构,即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总结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小结,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对知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学习方法.
物理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六法
一、教学内容要新颖别致。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动脑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讲相对运动,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讲实深与视深,引用了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知识信,宣传递轻松愉快。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已引起了老师们对过往教学的深刻反思。但是,面对全体学生:基础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启而不发等的情况,又觉得课堂教学真的难以调控,无所适从。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呢?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感想悟:
一、与学生换个位置。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优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下层生来说,参与率极低,时间长了,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中上层学生虽然也有参与学习,但却缺乏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我在一些课文的教学中与学生换个位置――让学生讲,我听,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磁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课前我告诉学生:学习这节课我想跟你们换个角色,由你们来教我,看谁教我的知识多,学生都觉得很有兴趣。我并没有向学生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和准备些什么,但却发现当天学生预习课文特别主动和认真,他们有的把课文看完一遍又一遍,有的看完课本又看练习册,有的还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自找器材做小实验,平时很懒的学生也把课文看了一遍,找一两块磁体来玩。在上课时我发现这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早早就把课本等学习工具准备好了。我先让学生告诉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磁”?我还没说完,几十只手就举起来了,我先点了那些平时学习差的学生,他们都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用到“磁”的实例,我一面感谢他们的“教”让我知道到了很多知识,一面以学生的身份提出我的“疑问”:生活中那么多方面用到“磁”,“磁”有什么特征、作用?学生很快就帮我解决了,并用自带的磁体做了生动的演示。更精彩的是有位学生居然对课本的“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提出了质疑,提出:在两块磁体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并即时作了演示,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声。后来举起的手越来越少了,但我发现越到后来的同学发言,同学们就越认真听讲,就好像发现自己缺了什么,要从别人那里找回来一样。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脸上也充满了成功感。我感觉到不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自觉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积极动手动脑,敢思敢想敢质疑,学生更能体现到学习的成功愉悦。
物理实验复习新思路
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会运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由于实验的重要性,相信许多学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少,17个中学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等内容一遍遍重复,死记硬背,但这样的学法与当前高考出题的方向已是大相径挺。以2000年全国高考实验题为例,没有一个照搬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题目(题目见本文附录),其C项是测量小球的直径的,按书本中的实验方法这一步是必须的,若守旧不创新,没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必然会选择错误选项C。那么怎样对待新高考中的物理实验复习呢?在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人的体会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仪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基础。
不管上一年度有无考到仪器的使用,我们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运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任何时侯都不过时。在这方面花些时间是必需的。常驻见的有十三种仪器,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复习用书上都有很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 要以挑战者的眼光挑剔书本上的实验。
从2000年度的全国物理高考卷中,我们应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这不是简单的照抄课本上的实验了,它给予的验证动量守 恒的实验装置是对书本上权威的经典装置的改进。这是对迷信权威者的嘲弄,是对创新者的呼唤。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大胆的想象力,不要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书本上的老式实验方法。
其实在平时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教学演示实验中,我们对教科书中设计的许多方面的差强人意是很不满的,比如动量守恒定律中的被碰球干吗一定要放在那很难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没必要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即没必要取第一和第二两点间长度为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觉得实验的复习要打破常规,不应该再叫学生跟在书本的后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尽管我们不否认书本上的实验是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但思维被圈在这当中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要学生们学会找毛病――找设计原理上的毛病;找实验步骤上的毛病;找数据处理上的毛病,没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进。这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为主动要学的一招,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与研究物理实验的热情,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与对物理学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说明书本中的实验设计确实是出色的。当学生们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与迷信时,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这无论对当前的高考复习还是未来走向社会都是极大的财富。
当然学生们开始也许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但这不要紧,可以先提示他们,比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的实验原理设计有无问题,为什么不用弹簧称测拉力,弹簧称测拉力有何不妥;而为使小桶的力等于绳子的拉力,书本上要求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质量,这有无必要,我们是否可用学过的连接体的知识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从而摆脱这个限制。再比如对实验步骤的设定,每个实验都有可推敲之处,不应绝对化,死记硬背是没必要的,很多步骤的前后顺序是可以颠倒的(比如许多实验的准备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让学生分析每一步骤在实验中的必然性,是属于准备阶段还是实验过程阶段或数据处理阶段,只要归门别类,前后顺序自然明晰。当然我们也会发觉还有一些步骤是不得打乱的(比如打点计时器是先打点后放手还是先放手后打点等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要比老师讲解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当学生们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时,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因为他们不是书本的奴隶了,而是权威实验的挑战者,是评价实验设计优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实验发明者。
三、 以多种视角重新审视和组合实验板块。
学习贵在总结,在物理实验总复习中,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上的异同上,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平时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分成力学实验板块、电学实验板块、热学实验板块、光学实验板块。但这样的处理只是简单地重复了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讲解的方便,没有多大的创意,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实验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显得很不够的。
在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实验的组合板块中挖掘一些功能,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的常规意识,比如对于力学板块,这是由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实验板块,现在让我们仔细去找找这些实验与其它实验板块的区别。我们会发觉这些力学实验无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质量m这几个量上做文章而且已。然后我们看看这几个量是怎么测出来的,今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探索式力学 实验。毫无疑问,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学生高精确度该用什么量),质量用天平(鼓励学生思考大物体质量用什么测),速度与加速度可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还可以用平抛的方式计算,而力的测定不能用弹簧称,因为不稳定,影响实验的准确度……。让学生们想想电学实验板块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各种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比如按测量型与验证型可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按能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和不能用图像处理数据又可以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这样划分板块,但把一个具体实验归类于哪个板块,这要学生自已思考,比如说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们熟悉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不过画出的图形必须是直线,否则不好处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坐标轴改为质量的倒数,从而画出的是直线),这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其实还有许多实验也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它们都可以归类于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比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们测的是周期T和摆长L,再由公式 来计算,书本上采用的是多测几组再求平均值法,现在我们可以以L和T2/4л2为坐标轴,用测得的数据放入描点,画直线求斜率即是g。类似的还有一些,让学生们想想验证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这样处理。
物理学习的思维障碍探源及对策
人的认知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要研究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应该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首先,学生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其次,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程度的制约。物理知识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研究思想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乱套公式、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等现象。本文拟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作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办法。
(一)、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基本正确,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将起一定的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二是阻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之前,许多学生都有这种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实际上,这种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片面的,结论是错误的。而等学生学完了力和运动的这部分知识之后,才对此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念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判断被阻断,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想当然、习惯性的按错误的生活观念进行判断,所以妨碍了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巩固。同时,原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比较顽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
总之,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错误经验往往驱使学生作出想当然地错误判断,阻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要克服和纠正这类错误观念,可采取如下几个做法:一是讲解概念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二是加强知识训练环节,反复矫正反复巩固,加深理解。三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给学生以更强烈地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念发生动摇,直至清除。
(二)、 相近物理概念混淆形成的障碍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如压力和压强二者都是有关力的一个物理量,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些学生认为压力越大压强越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同样用力打木桩,为什么钝的难打进去,而削尖的容易打进地面去,学生通过这一物理情境就可以具体地理解这两个量的区别,避免混淆。二是可以运用图象进行区别。
(三)、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有所新发现的重要思维方式。但类比不是一种严密的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可以把原子中电子绕核的圆周运动与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圆周运动进行类比。这样的学习,既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有时类比不当,反而会造成学习知识的思维障碍。速度和功率这两者就不可作类比联想,否则就会作出错误的结论。只因这一差别,使两个图象的物理内容、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学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形成思维上的障碍,思维的结果就是错误的。我认为,克服这种思维障碍的有效办法,就是抓住两个现象之间的突出差别,分析其差异,找出类比不具备的前提条件,才能消除这种思维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类比思维方法。
(四)、物理公式数学化形成的思维障碍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中要求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如F浮=ρ液gV排,左端代表一物理事实,而右边仅代表一种定义的方法,测定方法。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问题的物理意义的分析,防止单纯数学公式的教学法,减少纯公式数值代入计算的训练,让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五)、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一方面指的是要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要求明确其外延。所谓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概念的外延指的是适用该概念的一切有关事物,因此,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概念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缩小概念外延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同一概念所包含的物理图景的多样性,以较熟悉的个别的图景代替图景的全部。如在水平方向匀速飞行正在空投求援物资收音机的策略能变化情况,只考试高度对势能的影响,忽略了质量的影响等。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情景建立的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
相反,也有无意识地扩大外延的情况,如P=ρgh,液体压强跟密度和深度有关,而有的学生认为气体压强跟高度也成正比,忽略了空气密度的变化 。为了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必须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六)、思维定势干扰形成的思维障碍。
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能力,一定的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叫思维定势。但这种现象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从正面说,思维定势的形成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从反面说,这种思维定势对分析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在物理中常用的正负号,可表示方向,如表示温度的高低,也可以表示物体的性质,如电荷的性质,有的学生片面理解为表方向,忘记表示性质。再如,学生学完初中力学后,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用来分析简单的力和运动的问题;二是运用功能观点,即能量守恒定律,虽然两种规律的认识,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水平有限,但在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范围内,对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可以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和惯性。事实上,有许多典型的问题是应该用能量守恒观点容易解决的,学生仍往往用力和运动定律来分析,这就说明这种方法对能量守恒的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产生了阻碍作用。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势,应该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加强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增强题目的灵活性,重在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切实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习惯和方法,克服想当然的按头脑中的思维套路来解题的不良习惯。
总之,为了有效克服以上所述的各种思维障碍,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并且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物理学习方法漫谈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学物理的特点,提出“观察、思维、实验、迁移”的学习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具体要求。
[关键词] 物理学习方法 观察 思维 实验 迁移
物理学习方法与物理规律的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每一次发现都离不开观察、实验、思考和迁移。在物理学习时,观察是学习的开始,思维是学习的关系,实验是学习的手段,迁移是学习的目的。
1 观察
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包括实验现象)的知觉过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认识了摆的等时性。伦福德在从事枪炮制造时,观察到钻孔地下的金属碎屑具有极高的温度,他认为这么多的热并不是金属提供的,并做了一系列金属钻孔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伦福德断言热质说不足为信,应当把热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后来,英国的戴维做了更加严格的实验,为热是物质微粒的一种运动形式奠定了实验基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在反复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察既然如此重要,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应掌握哪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和要求呢?
1.1 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①充分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即准备好观察工具和记录的必备之物。
②要集中注意力,不放弃偶然目标,不轻易放过那些你甚至觉得毫无关系的现象。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一种一丝不苟的科学习惯。
③反复观察,找出实验中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作好观察后的总结,对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以便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例如,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首先要明确在实验主要观察蜡烛和屏的位置变化以及屏上像的变化。本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应集中在蜡烛的位置、屏的位置和像的情况上。为了更准确地观察这些现象,可进行多次实验,最后总结出物距、像距、焦距以及像的虚实、放大、缩小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1.2 观察的要求
①迅速。物理实验中,有很多实验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这就要求有很快的观察速度。
②准确。就是要缩小由于观察带来的误差。
③深刻。就是要抓住那些往往是比较隐蔽的现象,而往往又是本质的物理过程。例如,浮沉子实验中,当用手压下瓶口的橡皮膜时,浮沉子会下沉。而下压引起下沉的本质是下压使浮沉子上部的空气柱的体积减小,所受浮力减小所至。
④仔细。有些物理现象的变化不明显,要求仔细观察,并能分辨出细微差别。
2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2.1 物理思维的程序
物理思维是将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从已有的理性认识上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物理思维的主要程序是质疑与释疑。
①质疑:质疑不是一般地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主要指观察者在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却仍不能解释的,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因此,正确的质疑,对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带有方向性和启发性。质疑的途径很多,但质疑的深度却与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密切相关。例如,观察沉浮子实验,有的人只发现下压与下沉的简单关系。有的人则能发现下压造成下沉的本质原因。
②释疑。释疑的前题是质疑,已有的知识是释疑优先考虑使用的内容,当已有的知识对质疑的解释明显有困难时,对困难的那一部分就要进行创造性活动。释疑应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出发,先分析物理现象,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因素,再选择适当的物理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
质疑:三个温度计都指示在
释疑:在实验室中,图二(c)杯中的酒精与空气相通,由于蒸发吸热,使得它的温度低于室温,而图二(b)瓶中虽然也装满了酒精,但不会蒸发,因此它的温度应和室温相同,于是可以判断图二(c)的温度计刻度不准确。
2.2 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和发散思维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①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
②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能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3 实验
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加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样,实验也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物理学习就是通过对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本质的、非本质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仅通过这种途径形成概念,建立规律有相当的困难。而实验则可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具体的认识。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声音的发生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的结论,液体的压强是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
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物理学习时,要求做到如下几点:①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②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勤动手、敢动手。③自己设计和制作某些简单模型或玩具。④逐步养成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4 迁移
迁移就是基本原理在其它条件下的运用。俗话说,学以致用,就是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其本质就是迁移。在物理学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迁移原则。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数学知识的迁移
物理学常用数学表示物理概念、描述物理规律。例如应用数学中的比例关系描述物质的密度(ρ=m/v)。物体的运动速度(v=s/t),牛顿第二定律(a=F/m)等。应用数学中的坐标图象方法描绘出温度―――时间图象(表示某种物质的熔解与凝固过程),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能量―――位移图象等。应用数学中的几何方法表示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
4.2 物理知识的迁移
物理知识的迁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应用物理知识解题。物理教材中,单元、章节后均有习题。其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物态变化原因可用分子运动论来解释。海市蜃楼奇观可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其三,应用物理知识设计制作各类产品。例如,根据热传递原理制成了保温瓶,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发电机、电子测量仪表等,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制成了温度计,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原理制成了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
4.3 物理思想的迁移
物理学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物质观,即物质普遍存在于相互作用之中,普遍存在于运动之中,普遍存在于能的转化与守恒之中。于是,研究宏观物体的受力、运动、和机械能的规律形成了力学。研究分子的受力、运动和内能的规律形成了热学。研究电、磁之间的受力、运动和能的规律形成了电磁学等。在物理学习时,当我们形成了这种物质观,就会有目的去认识和理解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运动规律和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学习就会更上一个台阶。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搞好学习的事半功倍的金钥匙。然而成功的学习靠的是辛勤的劳动―――观察、思维、实验、迁移。
物理学习中思维错误及原因探讨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乎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人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斜与中看到你的大斜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上述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二是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三是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四是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而乱写乱套公式;五是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六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习惯;七是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某些结论,对具体问题不会具体分析;八是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题目描述的全物理过程;九是不能对题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究其根源,一是物理知识本身抽象程度高,与实际联系紧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多变;二是教材的编写比较原则,缺少形象化的说明;三是缺少训练学生思路的典型范例;四是学生还没有把握住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不善于从多方面去理解物理概念,不善于作比较分类工作,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不能从分析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确定遵循的规律――找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建立方程――探讨答案的物理过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了物理之后,观察物理现象还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水平上,心理层次来得到发展,错误未得到纠正,新观念未曾建立。因此,对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确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峋消极影响,是当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改形势下的物理教师
物理课程的改革,冲击着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的一些旧观念,也对物理教师本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提倡导联系实际,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所有这些都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现在就转变教师的角色和调整教学行为,谈一点自已的看法。
一、新课程下物理教师的角色
1、我们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在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正视每一位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提出的哪怕是很荒谬的问题,积极引导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新课程的宗旨之一是给学生减压。研究表明:80%学习困难的同学与其过重的压力有关,因此解除学生的这些压力将明显有助于教学效 的提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教师来说,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宽松不等于放任学生,同样需要纪律。为此教师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评定结果,让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他律变成自律,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2、我们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教育氛围,打破“教师中心论”,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述,让学生自已的探究成为可能。在教学中要同学生一起探索,与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改变课堂上讲行过多,学生听得被动,没有问题提出的情况。一堂好的物理课,要给学生创设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求问题。这样一堂课就是成功的好课,可以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例如,在测物质密度的实验中,出示一枚一角硬币,提出问题,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进行猜测与假设,有的学生说是用铝制成的,并让其他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就发表意见,如果是铝制的,那么价钱会超过一角钱,会不会引起收集囤积混乱?为了证实材料,学生很快想到用实验去验证,这时教师让学生讨论如何测硬币的密度,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教师这时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并及时给予鼓励。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适时引导,我们身边的橡皮,蜡烛的密度如何测呢?激了学生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欲望。
3、我们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当然,作为教师出不是说“教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而是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不生质疑,探究,发现及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一步步走向你的问题陷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主提出“压强的作用效果是否和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可认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素材作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如提供一幅照片请学生观察:在寒冷的北方,有两个小孩在厚厚雪地里玩耍,一个穿着棉靴,一个踩着宽宽的滑雪板,尽管凶们的体重年历起来差不多,但穿着棉靴的小孩的脚陷入雪中,在身后留下深深的脚印,踩滑雪板的孩子只在其后留下浅显的滑板痕迹,针对这个情景引导:
(1) 两个小孩对雪地是否都有压力?
(2) 为什么穿着棉靴的小孩的脚比踩滑雪板的孩子的滑板压痕深?
(3) 根据照片中所示现象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创设这个问题的情景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这种从熟悉的现象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4、我们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教师在新课程下一定要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在上了每一堂课以后,要对自已的教学行为加以认认真真的反思,研究并找到改进的措施及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二、教师要调整教学行为。
首先
(1)允许学生说“不”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师的观点以及其他不生的观点,可以大胆地说“不”,教师不再是权威。
(2)教师也可以说“不知道”
以往的物理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多依赖大纲教材。新课程物理教学是开放的,许多先进科技知识的获取,学生先于教师,多于教师,学生知道而教师不知道貌岸然的情况会经常出现,教师很可能是滞后的。在课堂上,随着探究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日益尖锐,被学生难倒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在这种
(3)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和使命。师生角色互换,是新课程教学体现出的新气象。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来看,物理教学不在只是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与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终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能在未来的各种环境与挑战中不断以新的学习适应新的需要,勇于潮头,弄潮不息。因此,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教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咀嚼教科书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加工去检查学生。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我们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能力;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升华个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要求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调自已的教学能力,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学会研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使物理课改得以落实,为推动物理课改贡献自已的微薄力量。
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思想、教育的观念都在改变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改善初中物理教学,发挥物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初中物理教学之初,简单物理现象尽管简单,也要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适怡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我们常采取合作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指的"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多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的课题,鼓励他们去研究,可以以课内、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等形式进行,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做小实验;每隔一段时间制作科技小报,让他们多搜寻有用信息;以及小科技制作等等。在习题中有疑问时,用实验、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也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能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教师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4、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而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静止是相对的"及"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论"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强化环境的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面影响的强化,负面影响克服,都必须是学生主体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有建设性。
此外,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我们提倡教学主体的实践性,除了做好各种物理实验之外,教学中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成分,包括知识与技术、生活应用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均应把它纳入学生的注意范围。也就是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学生这个主体还不是完全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保姆式主导"。建构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例如作者在电路这部分教学时偿试如下进行:在未讲电路时,开始就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每组3-4人,(同组男女合作效果更好),分给每组3-4个电键开关,三盏小灯珠及灯座,电池组,若干导线,只提1个实验要求,就是让三盏灯亮起来,另外每个小组都要就实验提出1个以上表述正确的问题,各组提的问题不得重复。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记在黑板上,比赛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接下来的几节课就让学生解决问题,有时是教师讲解,有时是请学生代表上台解答,有时是学生自行讨论。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在学完电路分析这部分后进行的测试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以往同期学生强多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时代要求我们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我们姑且叫它"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里特别提一下,对知识作用认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作者认为知识不是教学目的,知识只是载体,是培养学生各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者在进行毕业复习时,曾经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比赛,要求列图简明,鼓励求异求新,符合个人的思维记忆习惯,效果很好,许多学生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本人在此过程中也构建了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使它完善。这里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质量。
总之,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物理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学,对于发挥物理学科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按"主体-合作-创造-发展"的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