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跃进政治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这就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化、素质化,体现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的有机统一。遵循这个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也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标准。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的教学是影响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广大学生厌学的重要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就教学方法来看,我国著名教育
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习是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以“机械记忆”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学习获得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外显的。如果教师也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疙瘩,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进行“纸上谈兵”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他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良莠混合,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会对书本知识产生信任危机。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识、经验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大家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来说,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生、价值等诸多因素,只有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全面、历史、辨证地分析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其次,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表达等七种能力。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就要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的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讨论法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新教材、新特点、新方法
――谈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
把心理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一年级政治课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政治课教 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否运用新教材,上好这门以心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课是我们政治教师当前面临着的 新课题。下面就上好初一思想政治课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点
只有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才能使我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程标准》中对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这样一段定位性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 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 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 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新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定,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出发,从德育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集学习品德和心理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着重进 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训练和指导。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线,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应在 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思想方法的教 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 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例如,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既是热爱祖国道德的表现,又是对祖国坚定信念 的心理特征的表现。又如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倾向性,进行意志心理品质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和 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就是将某些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任务融为一体,而提高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 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和变化发展地看待自己,这又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因而把正确思想方法的教 育贯彻、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之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 充分把握住这个特点和要求,从品德教育的要求出发去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不是把它上成心理知识课或是纯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只有把以上的三个方面教育融为一体,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同时心理素质教 育也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新教材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新教材的新特点给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必需进行新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提高教 育教学能力,才能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1、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政治教师要讲好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这一新教材,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要 明确认识到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学生心理教育的不足,认识到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 可分割的。认识到在政治课中纳入心理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使心理学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而其效能的发挥, 还取决于我们教师的努力程度和教学水平高低。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积极地投身到心理素质教育 的教学与研究之中,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更贴近学生,从而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的教育,达到融心理教 育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境界。
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其教育观念,还要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的良好心 理素质能促进教育、教学,其一言一语、举手投足都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 求教师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处处表现出乐观、热心、充满激情。因为,只 有当教师生气勃勃、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走进心理教育的讲坛,才能使学生的兴奋状态得以激发。另外,教 师必须将自身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或深沉、或激昂、或哀婉,用自己情感的巨浪去冲决学生的情感堤坝, 使之产生感情共鸣,这对达到心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相融于一体,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是打开学生心灵 的金钥匙。
教师心理素质的完美化,可以赢得学生、感染学生,会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偶像。但这里并不回避教师自 身的缺点与错误。正是在教师从真、善、美的角度,“实话实说”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的同时,学生判断是非,认识自己的能力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2、补充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
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一新编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完成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任务,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课堂教学。
尽管许多政治教师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师范院校,在校时曾修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公共课),但随着 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原有(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已日显苍老和贫乏, 而新教材中则大量出现及运用了许多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因此,新形势迫切要求每位政治教师,重新去系统学 习心理学和与其相关的知识,了解和研究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只有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将 其有关原理、概念、及其心理调节方法烂熟于心,并谙知当代青少年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政治教师,才能在 课堂上挥洒自如,他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而在心理学和相关知识狭窄的情况下,谈融心理品质 教育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是难以奏效的。
政治教师在学习、补充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 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期是多事 之秋,是人生的“危险期”,是心理的“断乳期”。已迈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既要表现自己有独立的是非观、 价值观,又由于教育上的一些缺陷使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实际能力;既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而自立,又缺乏这方面 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常常处在彷徨、动摇、孤独和苦闷之中,显露于外的往往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心 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社 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 己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水平,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讲到“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时(第三课 ),联系实际用自我激励法鼓励学困生,用升华法引导受早恋困扰的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教育常产生不良情绪 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代之以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自我 锻炼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来谈心理 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种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努力贯彻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努力抓住学生思想认识 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以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而不是居高临 下地去规定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和不想什么、不做什么。二是用耐心细致和通情达理的讲道理、提供榜样和实 例,启发思考,引发心理共鸣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经过学习和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加以 判断、思考,作出抉择,付诸行动。三是注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能力,达到知、行统一。新教材中 设置了许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训练的小栏目、练习和活动,例如,“说一说”小栏目中的“联系你所熟悉的事 例,说一说健康心理和发展聪明才智的重要性”,“做一做”小栏目中的“选择一两件小事,从现在做起,培 养意志”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使用,会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实施心理品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办”,所以把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2、借助多媒体,创造“立体渗透”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在讲台上对教材“炒作”,这方法即使再成功 ,但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也只能算是昨日黄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从认 识与情感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同时调动这两种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使心理品质教育更 吸引学生,融心理品质与思想品质教育为一体,就必须借助多媒体创设“立体渗透”的教学。
目前,一批质优价不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纷纷登场。此外,部分记录片、故事剧形式的VCD光盘,也可 作为政治课教学、 心理教育的课外辅导资料登上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大雅之堂。例如将录有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 炸碉堡;英雄王进喜面对着井喷毫不犹豫地带头纵身跳进冰冷的泥浆池中,用手脚代替搅拌机,终于制服了井 喷;中国女排奋力拼搏勇战秘鲁队夺五连冠的场面的VCD光盘, 运用到:意志心理品质中的“意志坚持的表现 ”(第四课第二节)的教学中, 只要将光盘插入CD ―Rom中,启动光驱,英雄形象便可栩栩如生的映入学生的 眼帘, 一段段有故事情节的讲解,激动人心的对白,形声兼备,会使学生身临其境,过目不忘,心理教育的效 果会出人意料的好。此外,在运用新教材中大量知行结合的心理训练时,我们也可运用电脑这一网络技术,设 计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答案,当答案选对时,电脑便会发出赞许声或极富激励的语言,在这种和谐的、让人 激动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空前高涨。
有条件的通过在制作简易软件的基础上,开发高级教学软件,使心理教育更富有针对性,寓教于乐,效果 更佳。另外,学校互联MPC 构成一个网络又可实现资源共享。由此可见,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掌握现代多媒 体教育手段并运用于心理品德教育之中,使期达到教育的高效率,将是最具潜力的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要上好新教材,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新特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 到新的要求。唯其如此,初一政治课才能真正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芒。
政治课的创新
参加区教工体操比赛训练时的感受至今非常清晰(我又一次成为一名学生),当时在学校体育老师眼里认为很简单的一些动作,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要做到位不是一件轻松自如的事情。记得训练期间谁要是动作不到位,就会被当众点名。尽管我非常认真、非常用心地去学了,可还是很不幸的被叫了两三次。每次名字被叫的时候,全身都处于紧张的情绪之中,越紧张越做不好。记得有一个要求手端平的动作,而我每次都是手指往上翘。可能是因为我是在做这个动作时被体育老师点名的,一到做这个动作我就发现自己的手指老是不受我大脑支配,神经质的往上翘。同样的错误我是一犯再犯。但当时体育
这件事对我的反响很大,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两年当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一些碎片展现如下: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来说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第一,让政治课导语充满魅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丰富多样的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创设轻松愉快、教学相融的课堂气氛。例如,在初一第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新的学年,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我们遇到了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增进了解,促进学习。不过,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外表我们容易观察,而要真正了解他人,成为知心朋友,就要了解他的内心,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心理。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心理--人的内心世界。"又如,在讲述"积极地对待挫折"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蒲松龄吗?(有的说知道,有的说不知道)那你们知不知道《聊斋志异》呀?《聊斋志异》脍炙人口,著称于世,它的作者就是清朝的蒲松龄。同样脍炙人口的还有他的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介绍了这个历史典故(略)。从这三个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事业上、学业上的成功,必须学会积极对待人生中的挫折。
第二,让政治作业活起来。从教以来,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使学生喜欢上我的政治课。答案是:功夫在课外。大家都知道,要讲好一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备好课。备课就要备学生。因此我刻意在留作业上下了功夫,改变传统的一味地拿教材或练习册上的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原题当作业,而是力求使作业贴近学生,使学生有一种说的欲望、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作业来备课,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这种作业形式的改革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能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而且都有话可说。这种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一说。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最棒的答案。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比如,在讲“坚强意志的表现”之前,我留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认为自己有主见吗?为什么。又如,在讲“培养自尊自信品质中的一目:要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到国家民族的自尊自信”之前,我留了下面这个作业――假如你作为一名访问学者应邀到日本访问,遇到下列情形,你将如何应对:
①当地人十分自豪地夸耀他们国家经济强大时;
②在告别晚会上主持人邀请你上台演讲时;
③“台独”分子发表分裂祖国的言论时;
请你任选一种情形。
再如初一讲友情时,作业便是自己编写征友广告;初二讲诉讼程序时,让学生尝试写“民事诉讼状”;还有采用调查,自己拟调查表并进行分析汇总;讲意志时,作业是采访自己认为意志坚强的人,自拟采访提纲并对采访内容进行录音等等各种形式。
第三,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形式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让学生充分利用、充分投入到课堂上来。“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发挥、表现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常规的课堂讨论外,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学生举例、讲故事、小品、演讲、情景设置、诗朗诵等形式,并且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各种活动,主要有: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默契大考验、实话实说、名言名句送给你、寻找快乐、全班之最、说你说我、模拟法庭、点击名人等。在这里,仅以“点击名人”为例。“名人”是由学生自愿报名,课堂上由同学们推选三名学生上台当“名人”,接受现场观众――全班同学的提问。提问内容①学生自学教材后就课本的知识点和不明白、不懂的问题提问。②结合本堂课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向“名人”发问。例:“要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到国家民族的自尊自信”,提问:假如你作为一名访问学者应邀到日本访问,遇到下列情形,你将如何应对:
当地人十分自豪地夸耀他们国家经济强大时;
在告别晚会上主持人邀请你上台演讲时;
“台独”分子发表分裂祖国的言论时;
等等。(问题课前作业已留,其他小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现场发挥)
评选“最佳名人”,由全班同学现场表决。
教师颁发奖品:书签贺卡(三位名人都有)
贺词(精心挑选):如“我是最优秀的人,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取得成功,请为我加油。30年后我将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即:“动手”、“动眼”、“动脑”以至“动心”。其实,“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愉悦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知识,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标。当然,所有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了不流于形式,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在课堂教学中便必须凸显出来。
第四, 让评价机制建立起来、健全起来。
谁都希望被表扬、被称赞,谁都希望被他人欣赏。一句赞美之词可能从此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在初一政治课堂上,我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棵幼苗。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就会简单而清楚地告诉学生学期成绩评价方案: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上的表现,作业情况)。鼓励学生投入课堂,向课堂要成绩。平常批改作业通过写评语与学生交流、沟通并及时鼓励表扬(书面),比如:有的学生作业中说自己胆小,不敢发言。我就在其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诸如只要你站起来,你就成功了。并在课堂上密切关注他,只要一举手,马上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予以表扬。同时通过课下与班主任或同学聊天,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创造受表扬的机会。如初一(1)班的康振宇学习上不是很积极,但其绘画不错。所以我在课堂上利用了他的这一优势,幻灯片上的图画基本上由他执笔,并予以表扬。从此这位同学在我的政治课上非常积极。还有该班的刘高实同学,也是平常基本上不学,但是该生的朗诵能力很不错,于是在课上我经常找他读一些东西。以他的这个“点”带动他的整个“面”。效果也不错,刘高实终于被我“俘虏”了。
但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什么都不听。我想今后还要多想办法,力争让所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政治课堂上来。当然,这需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然后知其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并且也会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反思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学会教学,使自己在反思中更好地成长,使政治课课堂中永远荡漾着时代的春风,使政治课课堂成为师生的乐园。
政治课如何适应开卷考试
命题原则由过去的“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运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对近三年中考试卷、初三模拟题和学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如答案生搬硬套、文不对题、丢条落点等等的分析,在此浅谈几点如何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的粗浅看法。
一、要熟读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面对开卷考试,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应采用抓大放小的方法,高屋建瓴,轻重有别。所谓抓大,既牢牢抓住学科内核心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那些反映时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反复理解,深刻把握其思想内涵,比如初三教材中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及内在联系,三个代表的含义、内在联系等,这些考点是我们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牢记这些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同时把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增强考试应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开卷考试中所谓主观题,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平时我们要注意积累知识,收集课外信息资料,但不能“忘本”。因为开卷考试以材料和时政热点为出发点,命题目的都在书中,答案的要点也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在教材上下工夫,多读、多看,千万不能养成“动不动就翻书”的习惯,只有读懂读透教材,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中学政治教学创新的关键――教师的教法改革
21世纪,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将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政治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建模理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教学矛盾,创造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在多年教学改革的艰难跋涉和品尝甘甜的过程中,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育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键在教师!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上,教育方法几乎都是受到指责和批评的,“因为它们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地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作出指导”。教学方法要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教师关心学生的思维状况,必然就会根据其具体的、复杂的情况来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建构体现教学方法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如:我从教以来始终坚持不辍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教学法。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是指在每一堂课学习教材内容之前,在3―5分钟的时间内,由学生报道最新的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然后再进入课堂的正规学习,所以时事报道成为了一节课的先行者。以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教学法是看似平凡、实则意义深刻的教学法,它已与正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不可或缺。
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教学法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政治课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来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它还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是很宽泛的。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比如,在时事报道中谈到我市“二次禁摩”后私家车、电动助力车的快速发展问题,就可对汽车(包括摩托车、助力车等交通工具)的文明进行这样的评价:“汽车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同样是我们发展的核心产业,但是每一个人都应对任何事件作出合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判断,同样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确立这样的意识,任何的发展我们都应对其副面效应有足够的认识。”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政治课教学中的一种本质要求。因此自觉地把时事政治教育纳入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对政治课教师而言是责无旁贷的。
[教学实例1]时事报道(信息总汇)的具体策略
第一,由科代表负责安排每节课报道时事的同学的顺序,一般一学期每位同学都能报道1―2次;由科代表主持每节课的时事报道;每节课报道时事的同学2―3人。
第二,对初技班的学生报道时事的要求比较简单。要求能报道清楚时事即可,如能脱稿演讲或有自己的简单评价则为最好。
第三,对实验班的初中生报道时事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要求能脱稿演讲且有自己的简单评价,并能结合教材观点谈时事;也可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报道的时事问题进行评述。
第四,时事报道中教师的作用。事实报道的活动主要由学生组织和参与的。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培养好科代表。要求科代表做好组织工作,即在时事报道后,要对报道时事的同学的态度、选择题材等作出肯定或否定,并定量记载作为平时成绩之一;组织同学参加评论或讨论。(2)在教学中把学生刚刚报道的时事内容,信手拈来,使之成为教学的鲜活案例,活跃课堂气氛。(3)对重大的时事问题进行点评。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现实问题。
无论是初技班学生还是一般的初中生,我都采用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教学法。学生的多种素养(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得到了不可小视的培养、锻炼、提高和升华。政治课上的5分钟为学生搭建了发展能力的平台,这个意义的确深远。
教育建模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能够长期使用一种有效的方法,便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模式。我长期采用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政治课教学的方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我把时事报道(信息总汇)的教学模式概括如下:
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政治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主体性、自组织性突出。
时事报道(信息总汇)为先导的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
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善于学习,更新观念,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未来的教育体制管理中,应把教师进修和不断提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为组织这样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新型教师是善于学习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新型教师在学习中,既能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又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不断寻求一种比较适合自己接受的,又能有效地指导自己进行教学改革的教育理论。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政治学科思想教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2003年5月我设计的一多媒体教学课件荣获无锡市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
又如:模拟操作法。采用模拟操作法,可以使政治课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结合学习初二(第四册)《思想品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并借助社会力量,请南长区法院的同志亲自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教育效果,还得到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关观摩老领导的高度评价。
[教学实例2]模拟法庭的操作程序
1、案例准备:可采用教材上的案例。
2、知识准备: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3、人员准备:主持人2人(可穿插做旁白、小结、总结等工作)、审判长1人、审判员2人、书记员1人、公诉人1人、律师1人、犯罪分子1人、刑警2人、被害人1人、证人2人、鉴定人1人。
4、活动程序准备:请2位主持人先将活动的串词书面整理出来。
5、活动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将“模拟法庭”的活动程序整理如下:
(1)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
(2)审判长宣布开庭。宣布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名单;查对被告自然情况;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告之当事人有申请回避和享有辩护的权利。
(3)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4)进行法庭调查。审判长或审判员审问被告,被告陈述有罪情节;公诉人、被害人、辩护人经审判长许可,向被告发问;证人出庭作证,宣读证言,出示物证。
(5)进行法庭辩论。公诉人提出公诉意见。
(6)辩护律师发表辩护意见。
(7)被告最后陈述。
(8)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
(9)复庭。审判长宣告判决书。审判终止。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地发挥。即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做出具体指导,对学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学习的质量、效率得以提高。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课堂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出使学生愉快、兴奋、参与、投入的氛围,其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让学生普遍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味书本知识的科学分量和智慧的甘露,改变智力的惰性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实践体验法。结合书本知识,带领学生去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开庭,然后每人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体会与感受。
又如:自我教育教学法。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了《飞天梦圆在今朝,航天精神永记心》的主题班会,学生在情感投入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当这一活动刚结束时,其中一位获奖的女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跟前说:“
[教学实例3]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
(1)召开班干部会议,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其中对“是指定学生参加还是由同学自己报名参加”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在同学自我报名的基础上,再由班委会挑选人员参加。
(2)被选出的10名同学须在一周内完成的工作: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获得丰富的资料信息;撰写一篇演讲稿;进行有感情的背诵“演讲稿”。
(3)挑选一名主持人,书面准备活动串连词;准备比赛题目(必答题、抢答题、即兴发言题等)共计20条。
(4)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室内拉彩纸条(纸飞船);黑板上写好主题词并进行美化;课桌排放成两个区域(比赛选手区和热心观众区)。
(5)聘请评委,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准备获奖证书和奖品若干。
2、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始。比赛规则:进行三轮比赛,均采用淘汰赛。第一轮由10名同学以抽签顺序进行演讲比赛,淘汰1人后,有9名同学进入第二轮;第二轮分成三组,每组3人(抽签组合),进行必答题、抢答题比赛,淘汰1组后,有6名同学进入第三轮;第三轮时只能由3人进行即兴演讲,赛前先采取抽签办法,淘汰其中的3人。播放“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的资料短片。
(2)演讲比赛开始。评委打分后,淘汰最后一名。
(3)答题比赛开始。评委打分后,淘汰最后一组。(比赛中间进行热心观众抢答,答对者给予小奖品鼓励)
(4)即兴演讲比赛开始。演讲题目:如何理解航天精神?评委打分后,确定前3名的等次。
(5)宣布获奖名单。
(6)颁奖仪式。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优秀奖7人,最佳主持人奖1人。
(7)教师总结。
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成为知识的主宰者。简言之,即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都是教与学相统一、相对应的方式。
如: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还说不出一些具体的哲学观点,但我在教学中常常通过对各种事例的分析,把辩证思维的方法渗透进去。在讨论“中国加入WTO”、“美国轰炸伊拉克”、“中美关系”、“非典”等问题时,学生们能侃侃而谈这些事物的利与弊或两重性,其中就具体运用了矛盾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显然,这就是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体现出了主体性,实质上就包含有可贵的创新精神。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认识的不足,结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及发现的问题,谈谈在历史人物教学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 准确 客观 辨证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既成事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理念和不同角度出发的重新审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学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陈陈相因、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因为这样做能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堂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而是要突破陈规,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就会在认识历史人物时形成思维定势,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一)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1)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
(二)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2)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例如,宋庆龄和宋美龄政治道路就不相同。“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个革命的,不能因为她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周恩来选集》下卷)。
(三)全面性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如: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试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思路:(1)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2)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3)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试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思路:作用表现于:(1)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2)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4)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5)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
[1] 孙建国:《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2] 叶雪祥:《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3] 雷生友:《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4]田民卿 孙居鸿:《浅谈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5]《列宁全集》
[6]《马恩选集》
历史论文写作方法:教研实践是写好论文的基础
不少青年教师向我吐苦水:想写论文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情急之下只能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说一说我的经历吧。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安排我由上数学课改为上历史课,算是一个不小的改变。为了适应新工作,我集中全部精力钻研教学,真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教学研”,阅读了大量名师、大师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为的是能把历史课上得够权威。
可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如我的预期,课堂沉闷、学生没劲、授课吃力成了我最大的困惑。静心反思,我顿悟,一味依赖教材、参考资料,缺少鲜活的素材,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正是我课堂的软肋所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便对“学习兴趣与历史课教学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
我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注意收集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素材。讲“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点时,我把平时搜集的《郴州日报》刊登的《旷世奇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子返乡》,《文萃周报》刊登的《正义的呼声与邪恶的叫嚣》,《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湖南日报》刊登的《南京作协国际和平日集会》和《我要将官司打到底》等文章讲给学生听,用事实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驳斥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教育学生牢记历史,认清军国主义的真面目。这节课,我感动了自己,更感动了学生。
另外,我还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如上复习课,不是简单地重复讲解,而是采用“知识抢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让学生产生酣战后的痛快淋漓之感,在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知识。
后来,我把这两个案例从不同侧面整理进了我的教学论文《利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之我见》《怎样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在总结中这样写到:只有在备课中具备强烈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才能进入较深的思维状态,授课才更有科学性和创造性,从而也为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毋庸置疑,写好教育教学论文,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方面有很多,如教法、学法、基础知识、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等。要把研究与讲课、听课、评课、试卷分析、作业讲评有机结合起来。除了研究,还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来,上升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既指导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多次往复循环,再得出结论,就是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夯实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又掌握了必要的论文写作知识,这样才能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教学论文来。
谈谈中考历史开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兴起和推广。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中考试题,近几年逐步趋向开放,有些省市已采取开卷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中考历史开卷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历史开卷是挑战“应试教育”的一柄利剑
回顾往年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的束缚了学生鲜活的思维。
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一革新犹如一柄利剑,披荆斩棘,摈弃了“死”题目(即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历史中考开卷考试,要求我们: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将成为适应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历史教学必须努力的方向。
总之,开卷这一考试形式的出台,使我们不得不以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为目的来传授知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有力的“发动机”,一个有效的“催化剂”。
二、正确理解“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有人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要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想法是相当危险的!
其实,历史开卷试题“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就是为了减负,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复杂知识(如大量的问答题答案)的记诵之苦,而不是对知识掌握 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否则,考试时会吃大亏。
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
科举制度是何时形成的?它是一种什么制度?明朝时该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该制度何时被废除?
有些试题涉及古今中外,需要归纳而得出答案。如:
列举能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中考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历史教学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衬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
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