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练考风向标

练考风向标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过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原卷如此。应为“1941年”。——编者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小题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高考二轮真题集锦专题十八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高考二轮真题集锦专题十九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过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7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原卷如此。应为“1941——编者注)127,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1112)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高考二轮真题集锦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功进左副都御史。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倪岳代,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被罢免,倪岳代替屠,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过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原卷如此。应为“1941年”。——编者注)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小题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dl 来源:天津期末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了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下面是一道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你能利用此题所给信息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吗?希望你通过答题,从中悟出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例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2。
(3)据图2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3、图4)。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
(上述(1)——(5)题不做,回答下列问题)
二、高考试题二度开发能力训练
(一)审题思维训练
1.提取挖掘本题提供的文字和图像信息
显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老师受到2009年至2010年5月这个时段内哪些热点地理信息的启发,产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背景资料进行命题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题“资源”再开发训练
自然地理部分
3.地球运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一些地区,一年之中阳光在正午时分可以直射到水井的井底,有的地方这种现象每年只能发生一次,有些地方却可发生两次。请回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及所分布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环境
    广西全年只分三季。每年11月至转年2月为凉季,3月至5月是暖季,6月到10月为雨季。答出凉季和雨季的主导风向及风源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水环境
图中所绘的河流属于我国哪条大河的水系?该水系的内河航运能力与黄河相比哪条更发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然资源
    在地图上描出水能富集的河段。答出其原因?总结我国大江大河水能富集河段分布规律与地形、地势有何相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灾害地理及防治
    近些年来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常有地面塌陷形成的大小“天坑”,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及百姓居住安全形成危害,分析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及人为诱发因素各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地理部分
8.人口、民族及文化景观
    1953年中国政府将明朝初年的镇南关改名为睦南关,1965年再度易名称友谊关。(同年还将鸭绿江畔的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将历史上沿用僮族改写成壮族。(1953年将新疆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1954年将内蒙古的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你是文科班的学生,未来的文科人才,请结合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评述上面提及改名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聚落及城市化
    广西境内的一些主要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都是沿江临河而兴的城市。近些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如防城、钦州、北海等地迅速发展成沿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海港城市。试分析上述海港城市迅速崛起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工农业生产
    我国制糖工业的原料取自甜菜和甘蔗,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制糖工业基地,该地区榨糖选用哪种原料?为什么广西适宜种植这种含糖作物生产?报载2009~2010年度广西糖产量比上年度减产15%,试分析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域联系
    桂林东北方向60千米处的兴安县自古就是广西与湖南两地的天然通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灵渠。发挥空间想象力,兴安县境内在广西与湖南之间是什么地形?你还能答出哪些地区因地形、地势便利被我国先人选择成为交通干线的必经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旅游地理
    到明年六月高考结束后,学校请你组织同学安排一次赴广西旅游活动,因时间和经费问题所限,只能在广西选择一个城市,你首选哪座城市?选择和设计旅游路线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泥滩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对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防治赤潮有明显作用,有海岸“绿色长城”之美誉。40年前我国有4.2万公顷红树林,由于近几十年人类的经济活动,红树林被大量砍伐,红树林面积已减少到1.46万公顷,目前只是在海南的东寨港、广西山口、湛江高桥、深圳福田还有大面积存留。环保学者认为红树林的处境是——泪尽泣以血。
人类哪些经济活动导致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你对题中提及的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风雨中的菊花 

                                                          王宗宽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风没有消息.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

       憋着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 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位妇人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1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人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 了。给1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都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1美元的硬币,递到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 ”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 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的离开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您要看点什么? ”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卖花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卖花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 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3. 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4. 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框不超过3个字)

      
      
      
      

5.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评价和赏析。批注的角度很多,请从文章中摘录一处文字并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

批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风雨中的菊花(14分)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7、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3分)

19、品读全文,用简洁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情感态度变化。(共3分,每空不超过2字)

        鄙夷——           ——           ——          

20、“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2分)

21、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题网七年级上语文苏教版 苏教版 题型:048

(月考高频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格林童话集

  《德国民间故事集》由德国的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他们搜集、整理、出版这些民间童话的目的,正如威廉所说,是“希望它成为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因为我再也想不出什么更富有教益,更天真无邪,更令人心旷神怡的读物,能比它更适合于儿童的心性与能力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书中的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因而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已被译成7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成为各地收集民间故事的范例。

老家

莫小米

  把过年很当回事儿的人,多半是有老家的。

  有老家的人过年可以有一个大动作——预订车票机票,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

  回老家的意义要等踏上了老家的土地才能真切体味,它是一次检阅。首先你要接受老家所有的亲人及乡亲们的检阅,你学习成绩优异,你赚回了很多钱,你带回去俊俏媳妇,你升了一官半职……你是乡亲们的荣耀,你不能有负他们的期望。同时你也要看看老家的变化,村里新修了水泥路,村办企业产品出了口,三代文盲的那一家出了个中专生……你也检阅老家。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憋气多么窝囊,回老家总有一点“荣归故里”的感觉。稍稍混得像个人样,老家的地方志肯定就把你收编了进去。即使真到了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自觉无见江东父老时,老家还是唯一能接纳你的地方。

  这两天给朋友打电话,发现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或准备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没老家,生于这个城市,长于这个城市,而且,我童年住过的那个街角,也恰恰就在上一年被拆除,变为立体交叉桥的一个桥角了。心里不由得羡慕人家有老家。

  正在此时,一位昔日好友的母亲来电,说好友昨晚刚从南方飞回,我立即给她去电话。她令人羡慕的职业早已使她练就一口极标准流畅的国语,而当我在电话里很自然地用国语与她交谈时(我们在两地挂长途向来如此),她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起方言来。我立即改口,我明白我犯了个错误,此刻她最渴望听到的是乡音。我又明白,对于她,我也是“老家”。

  我和她曾共同居住过的城市,如今是她的老家而不是我的老家。

  她离开了老家,这才有了老家;我没有老家,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老家。

  我们需要老家,因为老家是一个离开之后方才拥有的地方。老家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正远走高飞,却不必害怕风筝断了线。老家让我们感觉树高千丈,又随时可以叶落归根。老家是最初的,又是最终的归宿。是一挣脱又是一种牵扯,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没回时远远地牵挂它,回了没几天便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

  借用普斯特伤感的说法: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能重睹它们,因为他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于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老家。每一次渴望回老家的念头的实现,只不过是匆匆地一回首罢了。

  我们可以勇往直前,那样,便无暇回首,也无需回首。

1.有老家的人过年都要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诗来回答。

2.回老家的意义在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对于那位朋友来说:“我也是‘老家’”?

4.“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我们“爱它,依恋它”和“嫌它,不满意它”的原因各是什么?

5.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回了没几天便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相呼应的句子。

6.从古至今,描写乡愁的作品实在是多而又多的,有趣的是,游子们虽然对家乡思之切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他们)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合本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为什么说:“我们无法回真正的老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成为“青藤白阳”。
【小题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小题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小题2】本文第⑥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高考二轮真题集锦专题十九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2.本文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3·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花鸟画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征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成为“青藤白阳”。
小题1: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B.“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出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C.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小题2: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C.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怪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D.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入画,或使用新材料。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B.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C.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D.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4)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括号不超过3字)=
鄙视→难过 →惊讶 →感动
(5)“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线词语指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4)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括号不超过3字)
    鄙视→ 难过 → 惊讶 → 感动
(5)“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线词语指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
(4)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括号不超过3字)鄙视→难过 →惊讶 →感动
(5)“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线词语指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