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七年级上册历史长江作业本.

七年级上册历史长江作业本.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幽幽琴韵伴书香  季季常熟农家乐

舒  炜

中新社苏州2007年1月12日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近3000年历史,琴棋书画各类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堪称江南艺苑的一颗明珠。今天,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入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

泠泠七弦  幽幽琴韵

常熟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称号。同时.常熟素有“评弹第二故乡”、“江南第一书码头”之誉,名家响档层出不穷,流派纷呈,其创作的《千里寻宝》还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2006年,设施条件处于华东地区一流水平的常熟评弹艺术馆建成,演员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名师传授得到不断培养,经常保持在八档左右,年均演出超过2000场次,听众超过30万人次,居中国县级市前列。常熟农民在丰收年里,听着吴侬软语、琴弦拨动的悠扬曲段,常常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卷卷木牍   默默书香

明清以来,常熟一直被誉为“中国藏书之乡”。2005年落成的常熟图书馆,拥有藏书近百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达到20万册,在这中国县级市中规模罕见,而民间藏书更在背后默默强力支撑。辛庄镇张家桥村农民华瑞芯四十多年前开始藏书,至今已积累书籍近三万册,他还带动周围村民一起阅读,常熟营造了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以书会友、互通有无的良好读书、藏书氛围。

据介绍,去年常熟就曾举办“十佳农民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今后还将投入更多的财力,先在古城外的街道均衡布点,设立图书分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建好社区电子网络,以后争取可以在所有社区建起电子图书馆。

世上湖山     天下常熟

常熟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从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历史上被称为“常熟田”,常熟地名亦因此而得。国画大师钱松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常熟田》,描绘的正是这一盛景,汪道涵也曾赞称这里是“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去年常熟秋粮更是喜获丰收,农户大幅度增产,37.5万亩粮田就收获水稻2.5亿公斤。

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常熟形成了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当地充分发挥苗木、奶牛、茶叶等传统种养业优势,将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奶牛胚胎技术、油菜直播技术等十项农业重点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西瓜基地、五千亩无公害稻米基地、千头无公害奶牛基地和千亩茶叶生产基地,在培育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

16.下列对常熟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熟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B.常熟是“中国藏书之乡”,有良好的读书、藏书氛围。

C.常熟土地肥沃,生活富庶,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D.常孰平畴万顷,生态农业建设富有特色。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了概括而富有文采的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事例、列数据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C.这篇通讯用语概括、朴实、平实,体现了通讯的平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D.这篇通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常熟,内容丰富,但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18.本文列举《千里寻宝》获奖、华瑞芯藏书、汪道涵的赞称“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等材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导语说:“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人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如果你是常熟的学生,你又会为家乡的发展怎样贡献自己的才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幽幽琴韵伴书香季季常熟农家乐

舒炜

中新社苏州2007年1月12日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近3000年历史,琴棋书画各类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堪称江南艺苑的一颗明珠。今天,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入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

 

泠泠七弦幽幽琴韵

常熟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称号。同时.常熟素有“评弹第二故乡”、“江南第一书码头”之誉,名家响档层出不穷,流派纷呈,其创作的《千里寻宝》还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2006年,设施条件处于华东地区一流水平的常熟评弹艺术馆建成,演员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名师传授得到不断培养,经常保持在八档左右,年均演出超过2000场次,听众超过30万人次,居中国县级市前列。常熟农民在丰收年里,听着吴侬软语、琴弦拨动的悠扬曲段,常常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卷卷木牍默默书香

明清以来,常熟一直被誉为“中国藏书之乡”。2005年落成的常熟图书馆,拥有藏书近百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达到20万册,在这中国县级市中规模罕见,而民间藏书更在背后默默强力支撑。辛庄镇张家桥村农民华瑞芯四十多年前开始藏书,至今已积累书籍近三万册,他还带动周围村民一起阅读,常熟营造了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以书会友、互通有无的良好读书、藏书氛围。

据介绍,去年常熟就曾举办“十佳农民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今后还将投入更多的财力,先在古城外的街道均衡布点,设立图书分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建好社区电子网络,以后争取可以在所有社区建起电子图书馆。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常熟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从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历史上被称为“常熟田”,常熟地名亦因此而得。国画大师钱松喦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常熟田》,描绘的正是这一盛景,汪道涵也曾赞称这里是“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去年常熟秋粮更是喜获丰收,农户大幅度增产,37.5万亩粮田就收获水稻2.5亿公斤。

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常熟形成了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当地充分发挥苗木、奶牛、茶叶等传统种养业优势,将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奶牛胚胎技术、油菜直播技术等十项农业重点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西瓜基地、五千亩无公害稻米基地、千头无公害奶牛基地和千亩茶叶生产基地,在培育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

1.下列对常熟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熟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B.常熟是“中国藏书之乡”,有良好的读书、藏书氛围。

C.常熟土地肥沃,生活富庶,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D.常孰平畴万顷,生态农业建设富有特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概括而富有文采的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事例、列数据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C.这篇通讯用语概括、朴实、平实,体现了通讯的平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D.这篇通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常熟,内容丰富,但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3.本文列举《千里寻宝》获奖、华瑞芯藏书、汪道涵的赞称“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等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说:“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人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如果你是常熟的学生,你又会为家乡的发展怎样贡献自己的才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幽幽琴韵伴书香 季季常熟农家乐

舒 炜

  中新社苏州2007年1月12日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近3000年历史,琴棋书画各类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堪称江南艺苑的一颗明珠。今天,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入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

 

泠泠七弦 幽幽琴韵

  常熟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称号。同时.常熟素有“评弹第二故乡”、“江南第一书码头”之誉,名家响档层出不穷,流派纷呈,其创作的《千里寻宝》还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2006年,设施条件处于华东地区一流水平的常熟评弹艺术馆建成,演员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名师传授得到不断培养,经常保持在八档左右,年均演出超过2000场次,听众超过30万人次,居中国县级市前列。常熟农民在丰收年里,听着吴侬软语、琴弦拨动的悠扬曲段,常常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卷卷木牍  默默书香

  明清以来,常熟一直被誉为“中国藏书之乡”。2005年落成的常熟图书馆,拥有藏书近百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达到20万册,在这中国县级市中规模罕见,而民间藏书更在背后默默强力支撑。辛庄镇张家桥村农民华瑞芯四十多年前开始藏书,至今已积累书籍近三万册,他还带动周围村民一起阅读,常熟营造了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以书会友、互通有无的良好读书、藏书氛围。

  据介绍,去年常熟就曾举办“十佳农民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今后还将投入更多的财力,先在古城外的街道均衡布点,设立图书分馆,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建好社区电子网络,以后争取可以在所有社区建起电子图书馆。

 

世上湖山   天下常熟

  常熟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从未发生过自然灾害,历史上被称为“常熟田”,常熟地名亦因此而得。国画大师钱松喦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常熟田》,描绘的正是这一盛景,汪道涵也曾赞称这里是“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去年常熟秋粮更是喜获丰收,农户大幅度增产,37.5万亩粮田就收获水稻2.5亿公斤。

  而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常熟形成了十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当地充分发挥苗木、奶牛、茶叶等传统种养业优势,将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奶牛胚胎技术、油菜直播技术等十项农业重点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建成了千亩无公害西瓜基地、五千亩无公害稻米基地、千头无公害奶牛基地和千亩茶叶生产基地,在培育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

19.下列对常熟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熟人才辈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B.常熟是“中国藏书之乡”,有良好的读书、藏书氛围。

  C.常熟土地肥沃,生活富庶,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D.常孰平畴万顷,生态农业建设富有特色。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运用了概括而富有文采的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B.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事例、列数据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C.这篇通讯用语概括、朴实、平实,体现了通讯的平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D.这篇通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常熟,内容丰富,但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21.本文列举《千里寻宝》获奖、华瑞芯藏书、汪道涵的赞称“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等材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导语说:“常熟这些文化活动已进人新农村和社区,做到了雅俗共赏。”如果你是常熟的学生,你又会为家乡的发展怎样贡献自己的才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0年郑州智林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小题1】“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                                     
                                 ▲                                     
【小题2】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6分)
                                 ▲                                     
                                 ▲                                     
【小题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小题4】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0年郑州智林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1.“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                                     
                                 ▲                                     
2.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6分)
                                 ▲                                     
                                 ▲                                     
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4.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

“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                                     

                                  ▲                                     

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

                                  ▲                                     

                                  ▲                                     

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                                     

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材料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康(今南京)历史悠久,但两汉时期,在中原人眼中,它不过是偏远地方的小县城。三国时期的建业(南京三国时的名称)作为吴国的都城,城市初具规模。……南朝时,建康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都会。梁朝时,建康有几十万人口,城内冶铁、造纸和织锦业发达,商业繁荣,有四个大“市”,还有上百个小“市”,四方商旅会集在这里。
--节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诸葛亮认为……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来源,因此特意征发了两千多人来保护都江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都江堰的官员。
--《水经注•江水》译文
材料三:从西晋永嘉(西晋怀帝年号,307年--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
--《中国通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城市的发展折射出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什么历史趋势?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
(3)结合三则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材料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西方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 ”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 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 变。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 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四川广安卷)历史(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1分)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西方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1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1分)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每空1分,共2分)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1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5)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1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材料一 “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1分)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西方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1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1分)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每空1分,共2分)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1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
(5)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1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1840-1949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一中1900年“西方列强的野蛮”指的是西方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的“1919年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材料二中的历史情景绘画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事件,请说出这个历史事件的名称.
(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辛探索.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近代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5)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