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生物名校学案必修二

生物名校学案必修二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年山东名校联考模拟试卷,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读数时代(节选)

                                        南  帆

    我们的祖先很少斤斤计较地把数字放在眼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以后可以慷慨地存而不论了。这就是气魄。“举一反三”的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左传》之中的这句话也很有名:“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他们都只想说到“三”为止。士别三日,三寸之舌,三缄其口,三脚猫——古人数到三之后似乎就没什么耐心了。如若要将他们的眼睛晃得花起来,把“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就够了。

    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数字无非是涉笔成趣,不必认真。杜甫的《古柏行》极言树之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世一个呆头呆脑的读者数字主义脾气发作。他算过“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这棵树不是太细了吗?这当然只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阵哄笑。   

    我们的祖先活在诗意之中。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这时,78或者106这些单调的数字产生不了什么意趣。睡于所当睡,醒于不可不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日子之中有什么可数的?我们的祖先大约很少数到一千之外——他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东西超得过一千。不可胜数的时候,他们就用“千军万马”“多如牛毛”或者“过江之鲫”来打发——他们才不想为数字费神。

    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猜测、想像、面壁构思、电光石火般的灵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数据来。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选举票数。考试分数。工资级别。退休年龄。雨量多少毫米。时速多少公里。导弹锁定了4号目标。地球上每天消失20个物种。发出问卷调查表2万张,回收13672张。82%的人倾向于使用甲图案作为会标。6%的人倾向于乙图标。 4%的人倾向于丙图标。2%的人提出自己的方案。数字。数字。数字……

    谁都明白,数字仅仅是一些符号。可是多少人意识到,这些符号的组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

    我想提到的第一个例子是电话。只要伸出手指在一台小机器上按几个数字,这台小机器之中就会响起另一个人的声音——即使这个人远隔千山万水。这像不像古代术士手中的魔术?

    我们口袋里的纸币也是一大怪物。古人用的是金元宝、纹银或者铜钱,托在手心沉甸甸的。现在好了,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标明几个数字,就可以扛回面包、牛肉或者电冰箱。银行无非是一个巨型数学家。一大批银行职员在各种纷杂的数字之间算来算去,居然就算出了火车、轮船和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只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老实人说来,这的确匪夷所思。   

    当然,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100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飙升为180元,也可能只剩下10元。这是什么道理?运气好的时候,某些数字会发酵吗?运气差的时候,会有一只怪兽跳出来吞掉一些数字吗?

    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数据跟踪和调查,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炒家终于动手了。伏击泰国,挥戈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觊觎新加坡、缅甸、香港,一场猝不及防的金融风暴迅猛地摧毁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秩序和生活信心。全球为之震撼惊悚。然而,没有军队,没有硝烟,没有枪声,没有导弹和航空母舰,只有一系列数字在电子屏幕上疯狂地跳动:汇率,股市,债务,贷款,外汇储备,收支赤字……数字突然成为一种新的魔咒,法力无边。它们哪里还是一些平静地趴在纸张上的符号!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

理解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含义。

    ①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

②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

②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

                                                                                          

                                                                                          

                                                                                          

一位读者读过杜甫的《古柏行》后,算出“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作者引述这一事实在文章中有何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新沂市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节选自必修一读本第六单元)

地球上的王家庄 毕飞宇

我已经八周岁了,可是我每天的任务是为生产队放鸭子,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父亲从县城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谁也没有料到,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大约在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一起看世界来了。人们不说话。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世界地图》上已经是一览无遗。

看完了地图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概括起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第一,世界究竟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第二,世界一定有一个底子,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万一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人们聚栊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没有答案,我们的脸庞才格外地凝重。

我没有回家,直接找到了我的父亲。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爸爸。”父亲没有理我。过了好半天,父亲说:“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我没有耐心关心这个问题,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气愤地吼了一声:“难怪人人都说你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拿起竹篙,一把拍在了水面上。鸭子们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

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望着茫茫的湖水,我喘着粗气,斗志与激情一落千丈。

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

探险损失惨重,它使我们生产队永远失去了几十只鸭子。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上来,厉声问:

“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父亲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我在倒地的同时就睡着了。听村子里的人说,倒地之后我的父亲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后来王家庄的人一直喊我神经病。“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

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4分)

2.作者设置《世界地图》这一素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儿子和父亲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人物,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对父子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和村民之间的关系。(6分)

4.小说中多次出现“世界”一词,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哪几个“世界”?(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西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1)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高尔基说过:“文学即是人学。”文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4.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3分)

【答案】

6.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7.①引出论点: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一点一分)

8.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圄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一点一分)

9.举例论证(1分)。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具体典型事例(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1分)。【意近即可】

10.要求: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参考示例一: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参考示例三:我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了解到一个老北京人力车夫-一祥子从人变成鬼的悲惨经历,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大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析】

11.

试题分析:读文章可知,题目就是明确的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即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照应题目,在段末也提出了中心论点“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一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之后,照应题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引用具有引出论点的作用,同时又做为道理论据证明了论点,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审题后确定范围,文章的第三至六段,每段有一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三、四、六段可直接提取,均为首句。第五段可根据段意概括,其分论点在段末。文章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题易于混淆,表面看引用了很多人物的名言,但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言行为例,证明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因此应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我们读过的名著都可以作为备选作品,对哪一篇印象深刻,能找到与题目的契合点,我们就选哪一篇,如励志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科幻类的《格列佛游记》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5届江西省临川一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语文综合实践 (6分)

光盘行动

材料一: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材料二:“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全球平均每年,因饥饿死亡的人数达1000万,每6秒钟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

材料三:“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2013年1月16首先由腾讯微博认证用户徐侠客(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腾讯微博发起“光盘行动”,倡导网友珍惜粮食,加入行动。微博一经发布得到蔡奇、王郁松等名人和人民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媒体的支持,1月22日《新闻联播》报道该活动,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事实上,在正式命名为“光盘行动”之前,他已经持续一年多在腾讯微博上拍照发微博,持续地呼吁和倡导吃光盘中餐,不浪费食物。

(1)阅读材料一、二,写出你探究后的发现(2分)

(2)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造成舌尖上浪费的原因(2分)

(3)你是否会加入“光盘行动”,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调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古代文学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孔子、屈原、李白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

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

②符合人物特征;

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

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要求60字左右)

【答案】屈原:小人的谗言下他不屈,黑暗的隧洞里他独醒,历史的长廊里他不朽。汨罗江的悲壮,在华夏儿女心头两千年的回荡,他的英名令后世永志不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拟写颁奖词的要求明晰、准确,只要从给出的孔子、屈原、李白中任选一位,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或主题,或相关情节,或相关人物,或相关物件)按要求表述即可,但是,写颁奖词,要对作者及其作品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能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必须用上修辞,常用的有比喻、对偶、排比等。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拟写人物颁奖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高度概括,简洁凝练。(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的风格,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力求和谐得体。(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4)言志寓意,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应洋溢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

【题型】语言表达
【适用】一般
【标题】【百强校】2015-2016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调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以“心要在焉”为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0113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①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②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解释画线句子中“另眼相看”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①②处画线句子中曹操这些行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0113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就停了课让大家反省。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查赃物时,刘备却又说弄丢了。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死不改悔,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刚才看见刘备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加以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推荐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32分)中外民生政策留给我们许多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 据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6 分)

材料二 1601 年《济贫法》规定,用生活必须品等救济贫困工人,救济一般跛足、无能者、盲人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1834 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劳动谋生。(据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英国部分法律:

时间

法律名称

内 容

1875 年

《工匠住宅法》

针对不卫生地区的改造和规划形成议案,然后提交

政府制定改善工人住房的法案。

1897 年

《工商赔偿法》

铁路、工厂、采石场、矿山等行业工作的工人 ,在工作时间发生工伤事故,雇主必须无条件承担赔

偿责任。

1908 年

《老年年金保险

法》

对年收入在 21 磅至 31 磅并年过 70 岁的老人,每

周可在政府领取 1 至 5 先令的养老金。

1911 年

《国民保险法》

在保障失业工人基本生活前提下,设立劳工介绍学

校或培训学校,为工人另谋职业提供方便;工人的

保险费用由国家、雇员、雇主三方共同出资。

(2)材料二中 1834 年《济贫法》有何新规定?(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依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晚期 20 世纪初期英国“救济”制度的新变化。(6 分)

材料四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立法进程

(据黄季焜《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解释材料四。(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52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1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12分)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6分)

材料四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五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明,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六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喊这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据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七 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5)民国期间,人们对“她”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分别是什么?(8分)

(6)“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52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12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12分)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6分)

材料四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五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明,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六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喊这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据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七 五四以后,“他”“她”和“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柳湜《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5)民国期间,人们对“她”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分别是什么?(8分)

(6)“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时间存折》,完成下题。

时间存折

聂鑫森

二十六岁的史力,突然一摸口袋,那个存折弄丢了。是掉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遗落在其他地方?天知道。

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时间,整整五十个小时啊,比钱还珍贵。

史力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吃尽了苦头。史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修古典文学。没想到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只好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搞文案工作。好在公司在社区有集体宿舍,供未婚员工无偿居住。一套房子住八个人,热闹得像集市,下班回来,打牌、看电视、聊天。史力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书,但看得进去吗?于是,他常孤零零地在社区闲逛;若是下雨,就在长廊里呆坐。

一天,史力发现社区有一家奇异的时间储蓄所。社区很大,老人不少,其中一些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帮助。管委会倡导中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些家庭去做义工,所花费的时间一笔一笔记于存折,当自己需要时,则由其他义工来帮忙干活,谓之“领取时间”。

苦闷中的史力,立即申请去做义工,并领取了一个存折。储蓄所负责人告诉他:“有位叫章文心的老先生,年过七十,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伴过世,无儿无女。要找一个懂行的年轻人帮他查找资料,做他的听众和他讨论问题。我们物色了好久,你是最合适的!”

星期六的上午,史力打电话给章文心教授,对方热情地说:“小史啊,我期待已久,扫榻以迎!”放下电话,史力向章家走去。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微笑着伸手示意,把他引进客厅。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除厨房、卫生间外,其它地方都立着成排的书架。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书香冲入心底,史力深长缓慢地呼吸着,胸脯一起一伏,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章先生说:“这是刚煮好的安化黑茶,请君一尝。”

“谢谢。”

当他们面对面坐在客厅的长条茶案前时,章先生说:

“小史,你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什么呀?”

“是《论名人小品的艺术走向》。”

“这要读不少书啊,难得,难得!张瀚的《松窗梦话》、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张潮的《幽梦影》……想必都入了君眼?”

“只是泛泛读过。很惭愧!”

“你虽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自学成才,只要吃得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愁不成功。你叫史力,有字吗?

“没有。”

“我给你起个字怎么样?就从屈原的《离骚》中取出‘修远’二字。”

“谢谢先生赐字。”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赶紧站起来,向先生深鞠一躬。

章先生哈哈大笑。

史力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了。业余时间他或耳塞棉花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或去章家。每次去先打扫卫生,然后查找资料,都干完了,一老一少坐下来喝茶聊天。

就这样,史力的存折上,有了五十个小时的记录。这个记录时间的存折,居然丢了!其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史力说:“先生对我有再造之恩!”

“不,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再造!”

说完,先生拿出一个红封皮的存折,说:“你三年前掉在我这里的,之所以没有还你,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愿做一个领时间存折的义工已属不易,掉了之后竟不求补发,内心非常淡定,连理所当然的报偿都淡忘了,是修德修文所至。”

史力接过存折,存折已经有厚厚一沓了,除了那原有的五十小时,上面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的时间。史力轻轻合上存折,双手捧着递还给先生,说:“我做义工的时间,都是先生义务教诲学生的时间,只有您知道我有多少长进,还是由您保管吧。”

先生说:“好!”

1.小说的题目是“时间存折”,存折上除了存储了史力做义工的时间,还存储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说说语句中加线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章先生哈哈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激励史力继续提升学问,章先生从屈原的诗歌中为其取字“修远”。为了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激励自己前行,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一句,为自己取一个字。

(1)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时间存折》,完成小题。

时间存折

聂鑫森

二十六岁的史力,突然一摸口袋,那个存折弄丢了。是掉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遗落在其他地方?天知道。

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时间,整整五十个小时啊,比钱还珍贵。

史力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吃尽了苦头。史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修古典文学。没想到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只好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搞文案工作。好在公司在社区有集体宿舍,供未婚员工无偿居住。一套房子住八个人,热闹得像集市,下班回来,打牌、看电视、聊天。史力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书,但看得进去吗?于是,他常孤零零地在社区闲逛;若是下雨,就在长廊里呆坐。

一天,史力发现社区有一家奇异的时间储蓄所。社区很大,老人不少,其中一些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帮助。管委会倡导中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些家庭去做义工,所花费的时间一笔一笔记于存折,当自己需要时,则由其他义工来帮忙干活,谓之“领取时间”。

苦闷中的史力,立即申请去做义工,并领取了一个存折。储蓄所负责人告诉他:“有位叫章文心的老先生,年过七十,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伴过世,无儿无女。要找一个懂行的年轻人帮他查找资料,做他的听众和他讨论问题。我们物色了好久,你是最合适的!”

星期六的上午,史力打电话给章文心教授,对方热情地说:“小史啊,我期待已久,扫榻以迎!”放下电话,史力向章家走去。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微笑着伸手示意,把他引进客厅。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除厨房、卫生间外,其它地方都立着成排的书架。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书香冲入心底,史力深长缓慢地呼吸着,胸脯一起一伏,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章先生说:“这是刚煮好的安化黑茶,请君一尝。”

“谢谢。”

当他们面对面坐在客厅的长条茶案前时,章先生说:

“小史,你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什么呀?”

“是《论名人小品的艺术走向》。”

“这要读不少书啊,难得,难得!张瀚的《松窗梦话》、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张潮的《幽梦影》……想必都入了君眼?”

“只是泛泛读过。很惭愧!”

“你虽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自学成才,只要吃得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愁不成功。你叫史力,有字吗?

“没有。”

“我给你起个字怎么样?就从屈原的《离骚》中取出‘修远’二字。”

“谢谢先生赐字。”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赶紧站起来,向先生深鞠一躬。

章先生哈哈大笑。

史力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了。业余时间他或耳塞棉花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或去章家。每次去先打扫卫生,然后查找资料,都干完了,一老一少坐下来喝茶聊天。

就这样,史力的存折上,有了五十个小时的记录。这个记录时间的存折,居然丢了!其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史力说:“先生对我有再造之恩!”

“不,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再造!”

说完,先生拿出一个红封皮的存折,说:“你三年前掉在我这里的,之所以没有还你,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愿做一个领时间存折的义工已属不易,掉了之后竟不求补发,内心非常淡定,连理所当然的报偿都淡忘了,是修德修文所至。”

史力接过存折,存折已经有厚厚一沓了,除了那原有的五十小时,上面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的时间。史力轻轻合上存折,双手捧着递还给先生,说:“我做义工的时间,都是先生义务教诲学生的时间,只有您知道我有多少长进,还是由您保管吧。”

先生说:“好!”

1.小说的题目是“时间存折”,存折上除了存储了史力做义工的时间,还存储了什么?

2. 结合上下文,说说语句中加线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章先生哈哈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激励史力继续提升学问,章先生从屈原的诗歌中为其取字“修远”。为了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激励自己前行,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一句,为自己取一个字。

(1)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听说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竟然是“公用”的,是在给孩子办留学签证的时候。

  ②当时正值澳大利亚的暑假,以曾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让孩子先有一份感性的了解和预习,我给一位老友打电话,向他借一套他在澳大利亚读高中的儿子上学期用过的课本,这本是轻而易举的事,结果却落空了。电话那头说,澳大利亚的课本是不属于学生自己的。按当地的法规,课本必须一届一届传承,直到不能再用为止。即使某些内容过时了,也只能多几张修订的“活页”,而“活页”也要届届相传。朋友的儿子上学期用的就是不知用了多少届的课本,且早就按规定在放假前交还学校了……

  ③记得当时通完电话,就不由得深深感慨:人家真是“环保”,真是富而节俭,且措施得力啊。

  ④一年之后,孩子也从澳大利亚回国度假了。无意间,在他的书桌上,我亲眼见到了他带回来预习的一本厚厚的下学期的物理课本。冬天的阳光从窗口斜照在它的身上————蓝色的封面,A4的纸型,精美、考究的全彩色印刷,三百余页的厚重……都仿佛在鲜活的光束里有着生命,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尊重感。

  ⑤随手翻翻,更令人诧异:除了蓝色封面上有着某些沧桑旧迹之外,整个课本的内页竟几乎是崭新的————这怎么可能呢?那些一届又一届使用的,不都是身心活跃、好动好玩的中学生?那儿的上课不是“自由”“随意”得更像一个集市吗?其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用功和成绩的竞争,不是也与中国如出一辙吗?如此的过程,怎么能不损坏课本,学习与爱惜二者兼得呢?是什么使他们能够保持、又怎样保持簇新的呢?这可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翻阅啊,哪怕只是有一次的疏忽……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确凿地存在着,就像是在刻意地证实一些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必然”,其实远非必然似的。

  ⑥于是我不由得怀着惑,不时观察预习功课的孩子了————他也变了。在国内养成的那些理所当然、大大咧咧、对课本命运绝不在乎的学习动作,这时成了保持手的干净,然后再轻轻地、小心翻动书页的“自然”过程,就像所有的人对自己珍贵的物品都呵护有加一样————原来有些事不是做不到的啊,只是你如何意识又如何实践罢了!而多年的积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仅仅一年,一个孩子十几年的“习惯成自然”,不就成了另一种“自然”了吗?

  ⑦作用还不仅如此,文学与曾经从事教育的职业性思考还告诉我————课本的“公用”和“世袭”,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含金储藏。它给予人的教益,就像一个古老的仪式在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既凝聚辐射,生生不息。

  ⑧比方说吧,它能借此从小培养对法规的尊重与自觉;它本身是诚信而美好的校园文明;它能成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它能使人珍惜自我,也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劳动,进而珍惜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它还能在身心活跃、好玩好动的天性里,同时训练人生的理性,即天性是不该也不能“越位”去做诸如损坏课本之类的错事的……

  ⑨细节的力量有时是不可估量的。虽然点点滴滴,但正是它们积蓄了生活和历史。

  (1)文章的作者因什么而对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本感慨万千呢?

 

  (2)第⑥自然段“疑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用横线划出来。

 

  (3)第⑦自然段中“凝聚”与“辐射”是什么意思?

   凝聚:            

   辐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1分)

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4分)分别指出两场改革在建立社会公正秩序方面的不足之处。(2分)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甑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2分)

材料四 长时问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3)用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的两种观点的理由(4分)

材料五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制。

(4)据材料五概括卢梭的思想,并说明卢梭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是怎样得到实践的。(5分)

材料六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5)据材料六,为什么说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3.阅读《时间存折》,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存折
聂鑫森    二十六岁的史力,突然一摸口袋,那个存折弄丢了。是掉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遗落在其他地方?天知道。
    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时间,整整五十个小时啊,比钱还珍贵。
    史力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吃尽了苦头。史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修古典文学。没想到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只好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搞文案工作。好在公司在社区有集体宿舍,供未婚员工无偿居住。一套房子住八个人,热闹得像集市,下班回来,打牌、看电视、聊天。史力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书,但看得进去吗?于是,他常孤零零地在社区闲逛;若是下雨,就在长廊里呆坐。
    一天,史力发现社区有一家奇异的时间储蓄所。社区很大,老人不少,其中一些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帮助。管委会倡导中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些家庭去做义工,所花费的时间一笔一笔记于存折,当自己需要时,则由其他义工来帮忙干活,谓之“领取时间”。
苦闷中的史力,立即申请去做义工,并领取了一个存折。储蓄所负责人告诉他:“有位叫章文心的老先生,年过七十,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伴过世,无儿无女。要找一个懂行的年轻人帮他查找资料,做他的听众和他讨论问题。我们物色了好久,你是最合适的!”
    星期六的上午,史力打电话给章文心教授,对方热情地说:“小史啊,我期待已久,扫榻以迎!”放下电话,史力向章家走去。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微笑着伸手示意,把他引进客厅。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除厨房、卫生间外,其它地方都立着成排的书架。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书香冲入心底,史力深长缓慢地呼吸着,胸脯一起一伏,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章先生说:“这是刚煮好的安化黑茶,请君一尝。”
    “谢谢。”
    当他们面对面坐在客厅的长条茶案前时,章先生说:
    “小史,你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什么呀?”
    “是《论名人小品的艺术走向》。”
    “这要读不少书啊,难得,难得!张瀚的《松窗梦话》、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张潮的《幽梦影》……想必都入了君眼?”
    “只是泛泛读过。很惭愧!”
    “你虽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自学成才,只要吃得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愁不成功。你叫史力,有字吗?
    “没有。”
    “我给你起个字怎么样?就从屈原的《离骚》中取出‘修远’二字。”
    “谢谢先生赐字。”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赶紧站起来,向先生深鞠一躬。
章先生哈哈大笑。
    史力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了。业余时间他或耳塞棉花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或去章家。每次去先打扫卫生,然后查找资料,都干完了,一老一少坐下来喝茶聊天。
    就这样,史力的存折上,有了五十个小时的记录。这个记录时间的存折,居然丢了!其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史力说:“先生对我有再造之恩!”
    “不,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再造!”
    说完,先生拿出一个红封皮的存折,说:“你三年前掉在我这里的,之所以没有还你,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愿做一个领时间存折的义工已属不易,掉了之后竟不求补发,内心非常淡定,连理所当然的报偿都淡忘了,是修德修文所至。”
    史力接过存折,存折已经有厚厚一沓了,除了那原有的五十小时,上面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的时间。史力轻轻合上存折,双手捧着递还给先生,说:“我做义工的时间,都是先生义务教诲学生的时间,只有您知道我有多少长进,还是由您保管吧。”
    先生说:“好!”
(1)小说的题目是“时间存折”,存折上除了存储了史力做义工的时间,还存储了什么?
(2)结合上下文,说说语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
②章先生哈哈大笑
(3)为了激励史力继续提升学问,章先生从屈原的诗歌中为其取字“修远”。为了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激励自己前行,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一句,为自己取一个字。
①选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②取字:心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9.阅读《时间存折》,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存折
聂鑫森
      二十六岁的史力,突然一摸口袋,那个存折弄丢了。是掉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遗落在其他地方?天知道。
      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时间,整整五十个小时啊,比钱还珍贵。
      史力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吃尽了苦头。史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修古典文学。没想到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只好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搞文案工作。好在公司在吉和山庄买了几套房子,供未婚员工无偿居住。一套房子住八个人,热闹得像集市,下班回来,打牌、看电视、聊天。史力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书,但看得进去吗?于是,他常孤零零地在社区闲逛;若是下雨,就在长廊里呆坐。
      一天,史力发现吉和社区有一家奇异的时间储蓄所。社区很大,老人不少,其中一些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帮助。管委会倡导中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些家庭去做义工,所花费的时间一笔一笔记于存折,当自己需要时,则由其他义工来帮忙干活,谓之“领取时间”。
      史力的业余时间太难打发了,于是申请去做义工,并领取了一个存折。储蓄所负责人告诉他:“有位叫章文心的老人,年过七十,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伴过世,无儿无女。要找一个懂行的年轻人帮他查找资料、听他说话。我们物色了好久,你是最合适的!”
      星期六的上午,史力打电话给章文心老人时,对方说:“小史,你来吧,我扫榻以迎。”于是,他第一次去了章家。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把他引进客厅,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除厨房、卫生间外,其他地方都立着成排的书架。书香如无形的波流在涌动,史力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章先生说:“这是刚煮好的安化黑茶,请君一尝。”
      “谢谢。”
      当他们面对面坐在客厅的长条茶案前时,章先生说:“小史,你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什么呀?”
      “是《论明人小品的艺术走向》。”
      “这要读不少书啊,难得难得。张瀚的《松窗梦话》、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张潮的《幽梦影》……想必都入了君眼?”
      “只是泛泛读过。很惭愧!”
      “你虽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自学成才,只要吃得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愁不成功。你叫史力,有字吗?”
      “没有。”
      “我给你起个字怎么样?就从屈原的《离骚》中取出‘修远’二字。我名文心,字雕龙,取自《文心雕龙》。”
      “谢谢先生赐字。”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站起来向章先生深鞠一躬。
       章先生哈哈大笑。
        正午了,史力这才想起什么事也没做,很内疚。
       “不,你陪了我三个小时,我写个条子给你,你可去时间储蓄所,登记在你的存折上。”
       史力小心地问:“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来吗?但是……下次来,您得安排我做事,做什么都行。否则,我就不敢来了。”
      史力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了。业余时间他或耳塞棉花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或去章家。每次去先打扫卫生,然后查找资料,都干完了,一老一少坐下来喝茶聊天。
      就这样,史力的存折上,有了五十个小时的记录。这个记录时间的存折,居然丢了!其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史力说:“先生对我有再造之恩!”
      “不,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再造!”
       说完,先生拿出一个红封皮的存折,说:“你三年前掉在我这里的,之所以没有还你,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愿做义工领一个存折已属不易,但你掉了后不要求补发,心很安详,连理所当然的报偿都淡忘了,是修德修文所至。”
(1)本文以“时间存折”为线索。请围绕此线索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有关内容。
①史力用“时间存折”到章先生家做义工“领取时间”;积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完成对自己的“再造”。
②章文心用“时间存折”义务教诲史力;传授史力“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完成对史力的“再造”。
(2)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把他引进客厅。
(3)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发挥想象,给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话,写明章先生三年前不把存折还给史力的原因。
(4)文章的结尾被删掉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看看下面哪一种结尾更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A. 史力接过存折,翻了翻,除原有的页码之外,又加订了厚厚一沓,上面由章先生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花费的时间。他合上存折,双手捧着递还给章先生,说:“我做义工的时间,即是先生义务教诲学生的时间,只有您知道我有多少长进,还是由您保管吧。”
章先生说:“好!”
B. 史力接过存折,翻了翻,除原有的页码之外,又加订了厚厚一沓,上面由章先生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花费的时间。他合上存折,站起来向章先生再次深鞠了一躬,才转身离开了章先生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