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同城1典历史江苏专用

同城1典历史江苏专用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淮左:淮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B.礼部:六部之一,掌管考试、学校教育、礼乐、祭祀、宴会食品、铸造印符、册封,全国的佛、道教事务, 少数民族的册封、招待以及全国的工程、工 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监督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等部门的综合。
C.丁忧:源于汉代,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母死,为母守丧称“丁母忧”。
D.判:高位兼低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      /  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 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比较宽松。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②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沈阳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一样。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举荐雄州赵滋前往,并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而王安石并未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参考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精编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 未果,寻病终
D.安石德其助己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1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一样。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举荐雄州赵滋前往,并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而王安石并未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1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9.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D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一样。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举荐雄州赵滋前往,并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而王安石并未理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上海市十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匆匆写毕,寄出。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到苏州时已近午。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 有删节)

(1)

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

(2)

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3)

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________________

(4)

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一个是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

(5)

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

A.

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

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

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

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

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

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6)

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匆匆写毕,寄出。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到苏州时已近午。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做”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做”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 有删节)
【小题1】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                        (2分)
【小题2】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2分)
【小题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一个是                  ,一个是                  。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4分)
【小题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十校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题匾“子冈楼”
徐城北
①我母亲姓彭,名雪珍,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笔名用的是“子冈”。她是苏州人,曾在著名的“振华女中”就读,1934年高中毕业。“振华女中”一直是苏州名校,今名“苏州十中”,是整个江苏省的中学示范校,这在今天是比“重点中学”还要高的荣誉。
②我上世纪80年代曾在苏州报刊写稿,后来该校领导给我写信,我便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学校的校舍特别美丽,有大片的草坪,有诸多庭园与楼阁。校舍所在地曾是曹雪芹的祖居,清乾隆六下江南曾居于此,江南三大太湖石之一的“瑞云峰”也伫立在校园内。我曾多次趁出差机会访问十中,渐渐感情越来越浓,因为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③那一年我又到苏州,新校长送我出校门时,指着隔壁很大的一所古典建筑说:“这是市政府新近修出来的,这个地点是你们家的祖业。你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而再往前——你妈妈家,考中了两位状元,他们是祖孙……”校长还告诉我,学校准备选取几座教学楼,以当年校友的名字命名,“你妈妈也是其中的一位,你回北京后,用毛笔写出来,一竖一横,然后寄给我……”我听后笑笑,深谢他的美意,但又不置可否。因为我知道,校友中的著名者极多,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其后才能轮到我母亲。在学校董事中,更有蔡元培等前辈。与这些人相比,我母亲“真不能算什么”,所以这话我听过也就忘了,没有当真。
④不料当年夏天放暑假时,校长从苏州打来长途电话,催问我这匾额究竟写了没有,并说学校趁暑假已经动工,要我赶快写出来,以特快专递寄给他……我这才当真,于是找出纸笔,又找出《中国书法大词典》,把不好写的几个字分别查看一下,看究竟如何搭配才算协调。匆匆写毕,寄出。随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⑤也真是巧,就在这时,我又与母亲初中时的母校上海松江二中接上了关系。松江二中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同样鼎鼎大名。随后,我趁去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节活动的机会,到松江转了一圈。等到了那里才知道,我外祖父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那里的校长。学校刚刚举行过百年校庆,历届毕业生中的名人特多……
⑥参观后,松江二中的办公室主任亲自开车送我去苏州。到苏州时已近午。苏州十中校领导早就等急了,一下车就让我来个“急转弯”,让我回身去看刚才走过的那个通道——一边是“(蔡)元培楼”,另一边则是“子冈楼”。两楼之间是学校的大门。我仰望那“元培楼”上的字迹,校长解释说:“蔡先生的后代,直系子侄许多都不在世了,再往下人数更多,我们一不知道找谁,二不知道谁的毛笔字好,所以没办法,只能从字帖中集字……”而我写的那个竖的“子冈楼”,被“做”到三层楼的侧面,上首有“品戏斋”迎首章,下边是我的署名与名章。我写的另一幅横的,干脆就“做”到传达室的门边,与人等高。校长叫来学校管照相的人,让我在“子冈楼”下照相。
⑦半年后,苏州十中校长为了筹备百年校庆,带了几个人来北京,事先委托我找了几位我妈妈班上的老同学,都是1934年毕业的。学校带了苏州的土特产,松子糖之类,包装很鲜艳,大红的,与老太太们的白发对比很强烈。
⑧我插空还带领他们拜访了我的母校北京三中,从前叫北京男三中。它如今已有270年的建校历史,高擎着两面大旗:一是曹雪芹,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右翼宗学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这已经得到许多红学家的认可;二是老舍,他是1912年的毕业生,三中历来在人文方面出的人才多。
⑨中午,北京三中校长请客人在酒楼吃饭,吃的是北京小吃,包括炒麻豆腐、豆汁、焦圈。看得出来,苏州客人吃得直咬牙。席间,我代苏州校长发出邀请,请三中校长到苏州参加十中的百年校庆。完事之后,还可以顺便到上海松江一游……三中校长笑呵呵答应了,还说“你也一块儿去”。两位校长笑着闹着,就把这事“说定了”。
⑩您也许会问,人家学校不会自己联络吗?要你从中瞎搅合干什么?我看着两位校长的脸,能猜出他们的心理,干脆借着酒热,就把话说透了:“我就是无事忙——看见你们双方办学都很好,又不缺钱,找个理由每年都组织教学骨干到对方学校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这上头花些钱,等于是长期投资,肯定是值得的。”
⑾啊,我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爱还在,我有我自己的母校,还有母亲的母校,母亲有她初中的母校,更有高中的母校。这弯弯曲曲的母爱,真像连环套一样包围着我……退休的人了,没事儿自己找个乐儿吧。愿母爱能够笼罩更多的人心!
(选自2012.2.17《中国教育报》第4版 有删节)
1.第⑧段中横线处提到的老舍,其代表作有                        (2分)
2.请分析第①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2分)
3.第②段中,作者为何说“我把对母亲的爱与她的母校凝结成了一体”?    
                                                              (2分)
4.第⑥段中提到蔡元培先生,我们高二学过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冯友兰先生认为蔡先生的教育有两端:一个是                  ,一个是                  。并简单地解释这“两端”的意思。(4分)
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6分)

A.第②段中提到的“瑞云峰”,这块北宋年间太湖的灵石,它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

B.作者的外祖父是清朝的秀才,30年代初期还担任过上海松江二中的校长;作者的妈妈和他本人都考取了状元。

C.苏州十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等。

D.第⑦段划线句,在“红包装”和“白发”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土特产的珍贵和妈妈班上老同学精神的可嘉。

E、曹雪芹曾在北京三中的前身北京男三中当过“职员”,《红楼梦》前八十回就是在三中校舍里写的。
F、名人是一所学校的财富和骄傲,他们所具有的超群品质,更能励师生之志。但作者在本文中提及众多名人,有抬高他母亲声望之嫌疑。
6.文章的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3.阅读《老北京的酱园子》,完成下列各题。
老北京的酱园子
崔岱远    ①说起京城的老字号,不能不提前门外的“六必居”。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到今天已有480多年历史,算得上是京城里最老的店铺之一。 有一首《竹枝词》专门描写六必居: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②关于这家老店名号的由来有许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这家店起初经营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柴米油盐酱醋”,只是不卖茶,所以叫六必居,而酱菜不过是经营的品种之一。后来因他家的酱菜色泽鲜亮,口感细腻,深受各方顾客喜欢,渐渐专门做起了酱菜。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生产操作工艺的六条规则:黍稻必齐,曲糵(niè)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设备必须优良,火候必须掌握适当,泉水必须纯香).据说那匾上的“六必居”三个字,还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兼大书法家严嵩的真迹。
    ③六必居的酱菜醇雅咸香,在明清时就已经是京城家喻户晓的名吃了。那时候,上至达官贵人的豪华宴席,下到贩夫走卒的家常便饭,北京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六必居的酱菜。无论是一碟酱甘露,或是一块酱疙瘩,也甭管就着香粥喝,还是就着窝头吃,都那么爽口,那么舒坦。于是,那些朴素的小酱菜一直传了四五百年,真可谓是源远流长。
    ④六必居的酱菜是典型的北方风格,而北京的另一家酱菜老字号“天源酱园”可就有些南味儿了。天源酱园起家在同治八年(1869年),当时的京城里已经有了很多江南籍的官员,市场上各种南货也成了一种时髦。于是天源酱园另辟蹊径,请来了江南师傅,做起了桂花糖熟芥、酱芽姜等口味微咸偏甜、齿感鲜爽脆嫩的新派酱菜,而且工艺别致,用料考究。有了这份别致和考究,自然能够做出极致的美味来。
    ⑤一次,慈禧太后吃到“天源”的桂花糖熟芥时大加赞赏,消息传到酱园店老板那儿,他立即把堂内盛放糖熟芥的瓷坛,以红漆木架装饰,并标明“上用糖熟芥”字样,一时天源酱园名声大振,不少豪门官贵成了座上宾。天源酱园的酱菜一炮打响。苏州籍的状元陆润庠还专门为他家题写了“天源号京酱园”的金字招牌,传到今天。
(有改动)(1)本文介绍的“六必居”和“天源酱园”这两家京城老字号有哪些异同?
同:①都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②字号的牌匾都大有来历;③所制作的酱菜都很爽口,广受顾客欢迎.(工艺别致、用料考究)
异:①六必居的酱菜是典型的北方风格,醇雅咸香;②天源酱园的酱菜有些南味儿,口味微咸偏甜,齿感鲜爽脆嫩.
(2)作者引用《竹枝词》介绍“六必居”有什么作用?
(3)联系原文及下列材料,概括这些“北京老字号”百年不衰的原因。
【材料一】
    最早的张一元茶庄,是安徽省人张文卿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10年)在前门外观音寺开办的。张一元茶庄经常派人到一些茶店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的茶叶比较,以便使自家的茶叶质量优于同行。张文卿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读xūn,同“熏”,用于窨茶叶)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张一元茶庄货色齐全,质优价廉,招待顾客有礼貌,态度和气,经营灵活。张一元茶庄的店堂中不仅设有品茶桌,而且可以看茶叶小样,顾客可以先看样品后买茶叶。凡买5斤以上茶叶者,都送货上门。张一元茶庄是当时北京的商店中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张一元茶庄本着茶叶质量高、分量足、招待热诚、薄利多销的宗旨,取信于顾客。
【材料二】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中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经营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始,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谨慎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吉安二中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赣文化
郑克强
“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节选自《赣文化通典》)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江西省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赣文化

郑克强

“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节选自《赣文化通典》)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在上海同济,他创办了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教学之余,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遍踏大江南北;参与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阐述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接着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叶圣陶评述《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有人称它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他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陈从周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唯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但实践证明,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

(摘编自张昌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陈从周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9月1日《满眼溪山独去时》)

②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干,或竹叶一蓬,题字则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等等。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

③陈从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着许许多多古建筑史家、园林学家。他们钩沉史料、测绘勘察,会墨线绘图,抑或计算机上网,可能还会胡诌几句海德格尔、胡塞尔。但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 (摘自《拾贝岛民的日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梓人是工匠之意,赵朴初先生以梓室名陈从周先生的书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见他并不以“家”自命,而对于匠人、土木匠、教书匠的身份却欣然认同。

B.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盛赞钦敬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而臻于高境,《说园》也被人誉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

C.学生们爱听陈从周先生的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是因为他能深入浅出传道、生动形象授课,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让学生们在轻松中获得知识。

D.陈从周先生“有竹为家”的钤章,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操守的写照。他对于古园林艺术的热爱和为保护救护园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这种精神品藻的体现。

E.本文通过记叙陈从周先生的在园林、教育和治学等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坚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关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拾贝岛民的日记》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陈从周“挚爱自己的故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界,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