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性 1.通常情况下.CO2是一种 色 味的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态CO2叫 .常用作 .还可用于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甲烷,制取装置常从下图所示的装置中选择.请完成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
分液漏斗
,②
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A
C
连接.
(3)若用F装置以排空气法收集甲烷,应从
b
(填“a”或“b”)通入,若用F装置以排水法收集甲烷,应从
b
(填“a”或“b”)通入.
(4)用B装置能制取什么气体?举一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27、通过常见盐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Na2CO3和NaHCO3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甲同学为了探究它们的水溶液都显碱性,用两只干净的试管各取两种溶液少许,分别用
玻璃棒
蘸取少许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
7.
(2)乙同学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它们和酸反应的情况.实验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气球内的固体粉末同时倒入瓶中,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球①②均胀大,且②比①胀大的速度快.此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还可能观察到
石灰水变浑浊

乙同学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①探究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的气体产物   ②
探究Na2CO3、NaHCO3与酸反应的快慢

装置A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CO2↑+H2O、CO2+Ca(OH)2═CaCO3↓+H2O

(3)丙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第②个实验目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时,同时完全捏扁两滴管的胶头,观察到两装置中导管内的液面均上升,装置A中导管内液面上升的速度比装置B的

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除两胶头滴管大小要完全相同以外,滴管中稀盐酸的
质量分数
体积
都还要相等.
③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用于观察被压入玻璃管中的液柱的上升情况

④两位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都是
对比
实验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大自然中,CO2与O2能相互转换,以保持空气成分相对稳定.
(1)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
(2)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人在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环境中,会感到气闷、头痛及至死亡.其原因是______.
(3)请各举一例:CO2转换为O2:______;O2转化为CO2:______.
(4)根据两种物质不同的性质,设计两种鉴别CO2与O2的方法:
方法一: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______现象则可鉴别.
方法二:______,观察看到______现象,则可鉴别.

查看答案和解析>>

(1)(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应与E的    端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除去CO中少量的CO2,最好将气体通过装置        ,理由是                
④连接装置B、C可用来验证CO的还原性,CO通过装置B时可以看到             ;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那么,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分)课外学习小组为进一步探究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做了以下两组对比实验(见下图)。

请分析实验Ⅰ、Ⅱ后回答:①实验Ⅰ反映了同种金属跟不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实验Ⅱ则表明了                         剧烈程度不同,原因是                 
②按照实验Ⅰ和Ⅱ设计思路,请你再设计一组对比实验,简述实验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1)(8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物质、探究物质性质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①仪器a、b的名称分别是              

②连接装置A、E可用来制取氧气,装置A应与E的     端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除去CO中少量的CO2,最好将气体通过装置         ,理由是                

④连接装置B、C可用来验证CO的还原性,CO通过装置B时可以看到              ;装置C中出现白色浑浊,那么,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分)课外学习小组为进一步探究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做了以下两组对比实验(见下图)。

请分析实验Ⅰ、Ⅱ后回答:①实验Ⅰ反映了同种金属跟不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实验Ⅱ则表明了                          剧烈程度不同,原因是                 

②按照实验Ⅰ和Ⅱ设计思路,请你再设计一组对比实验,简述实验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