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一个验证水的组成的装置.A.B是两个连通并带有刻度的玻璃管.C为连接在A.B中间的长颈漏斗.A.B下端是与直流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在向上装置倒入水前开关均为关闭状态.按下列的实验步骤填空: (1)向装置倒入水的操作是先将开关 .然后从 处倒入装置中.当水位高度到达 时.将 . (2)打开电源开关.几分钟后在A.B管中生成和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则A管中的气体是 .证明A管中的气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南京市)京京同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进行了研究。

 (1)根据右图中的实验现象判断,稀盐酸里的A、B、C、D

四种金属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是(填       字母)                   。

(2)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乙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申没有明显现象。判断甲、乙、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3)查阅资料:金属在活动性顺序里的位置越后,其化合物越不稳定,所以它的氧化物越容易被还原.在下列①②中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③中写出还原金屑氧化物的方法。

(4)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稀硝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 ↑ +4H2O

反应生成的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2迅速化合生成  N02,N0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用右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人带有水的烧杯

中,若观察到                                     

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慢慢抽取干燥管

内的气体,稀硝酸沿着干燥管慢慢上升,直到              

停止抽拉注射器,关闭弹簧夹,观察干燥管内的现象:

                                                

反应停止后,打开弹簧夹,用注射器抽取千燥管内的气体(事先已将注射器内原有的气体推出),关闭弹簧夹后取下注射器,并抽取一定量的空气,观察到气体变为红棕色。

③上述实验完成后,用足量NaOH溶液将气体吸收,其目的是                  

④下图是NO2气体和空气混合的实验示意图,观察图中A、B、D的表示方法,在C处  画出相应的气体组成的粒子示意图。

⑤在3.84 g Cu中加入100 g稀HNO3溶液,如恰好完全反应,计算生成NO的质量

  (化学方程式见上)和反应前稀H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溶液吸收生成的SO2。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实验方案】同学们向充满SO2的软塑料瓶中倒入一定量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他们认为S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改进】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两个改进方案。
  方案一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两个充满SO2的200 mL软塑料瓶中分别注入10 mL的水和NaOH溶液,振荡、对比。

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
完全相同

  乙同学认为由于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因此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试分析导致两个瓶子变瘪的程度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若改变注入水和NaOH溶液的体积便可达到实验目的,注入液体的体积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15 mL   b.8 mL   c.5 mL   d.3 mL
  方案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向两个充满SO2的300 mL集气瓶
中分别加入6 mL水和NaOH溶液,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对比。

倒吸入两个集气瓶中
的液体体积完全相同。

丙同学认为上述方案也无法证明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你认为导致吸入液体的体积完全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同学思考后,将上述装置进行了改进,便可达到实验目的。
  改进装置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 “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钠”四种物质之间的反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初步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         个反应;其中有气体、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请各写出一个)

(1)                    ;(2)                   

【实验一】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王同学按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请回答:

在A的实验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的目的是              

B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二】定量分析稀硫酸与两种混合物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刘同学称取38.2g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于烧杯中,

向其中逐滴滴加质量分数为15.3%的稀硫酸,同时记录实验数据,

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①当加入16g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

                       (写化学式)

②求混合物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实验三】实验分析四种化合物溶液混合后的成分

洪同学按以下流程进行了实验:

操作Ⅰ的名称是          ,固体D的化学式是        

如溶液B中滴入酚酞,呈无色,则B中一定没有        离子;一定含有        离子。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物质间混合时若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反应能够进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通过指示剂进行指示,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硫酸,硫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根据图象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分离不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使用过滤的方法,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为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学生在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后忘记塞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他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

他们提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定性研究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甲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提示: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假设一成立

方案2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入过理BaCl2溶液,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变红

假设_____成立

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不变红

假设_____成立

【交流讨论】

    乙组同学认为他们的实验方案不严密,方案一不能证实溶液没有变质。后经研究,方案一改进如下: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若无气泡产生,则假设一成立。

    最后经过同学们共同努力,得出结论:假设二成立。于是他们继续研究下去。

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只要收集上述实验中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你认为该相关数据是_____________。

(1)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甲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等固定装置已略去),取待测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称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混合,完全溶解后全部倒入右图的烧瓶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待用;

③将量气管液面调节到“0”刻度,并使量气管内液面与油层相平,打开止水夹和分液漏斗活塞;

④反应结束后,再次调节量气管内液面与油层液面相平,读出气体体积;

⑤查得CO2的密度,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问题讨论】

图中油层的作用为              ,油层上方留有空气,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中和反应明显放出热量,滴加稀盐酸后,发生装置里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的发生可能使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2)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乙组同学提出了可以用如下装置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

【交流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丙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如下方案测定碳酸钠的质量

 


①该实验要求加入的A溶液必须过量,检查A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气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由上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_________ 。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是什么,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已知无水
CuSO4遇水会变成蓝色)
该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________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方法仅用上述所选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3)结论:若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A、B两套装置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则可以证明该黑色物质是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