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宇宙起源与彗星

宇宙起源假说之一:大爆炸理论,宇宙在零时刻是密度为无穷大的物质,后来随着时间的转移,这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便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世界,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其为九大行星.

彗星一般由头和尾组成,头的中心是彗核,彗核的外面包着彗发,彗发的外面包着彗云,彗尾有直的,也有弯的.或者是两者的混合,彗尾长短不一,最长有几亿千米,有的彗星没有彗尾.彗核是彗星的主要部分,它是固体,呈球形,含大量的冰,还含有干冰、尘埃、甲烷、氨和少量的金属等.由于含冰最多,所有“肮脏的雪球”之称.这雪球差不多是整个彗星的质量,直径最大的有100km,最小的只有几百米.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语言中有扫帚的意思,在古希腊语言中有“毛发”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州》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名字命名的.哈雷出生于1656年的英国,曾在圣赫勒纳岛建立一座临时天文台,以此观察天象,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对“哈雷”彗星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哈雷”彗星如期出现.

阅读以上内容后,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大爆炸理论是宇宙起源假说之一,查阅相关资料,宇宙的形成还有哪些可能?

(2)彗星真的像我国民间所说的是“扫帚星”,看到它的人就要倒霉吗?怎样理解民间所说?

(3)哈雷彗星的出现可预测吗?是谁第一个对它进行准确预言的?

(4)根据你日常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等处收集到的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请猜想人类在太空建立永久性居住地可能吗?说说你的想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质量和密度类型题及解法

题型一:关于质量的概念

例1. 两个物体的质量不同,一定是由于它们的(    )

A. 形状不同              B. 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C.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D. 速度大小不同

解题方法: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等外界因素而改变,所以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质量的概念,明确它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基本属性。值得注意的是,状态改变指的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题型二:关于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方法)

例2. 在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称某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发现当右盘中再加1g砝码时,指针指在标尺中央红线的右侧;减去这1g砝码时,指针又指在标尺中央红线的左侧,而砝码盒中质量最小的砝码是1g,遇到这种情况,正确操作方法是(    )

A. 调节横梁右边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B. 调节横梁左边的平衡螺母,使在平平衡后再读数

C. 将被测物移到右盘,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D. 移动游码到适当位置,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解题方法: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横梁平衡指的是横梁处于水平位置,调节过程中的指针偏到分度盘中线的哪一侧,表示横梁这一端较低,平衡螺母应向另一侧移动,一旦天平调节平衡后,使用时,就不许再动平衡螺母,否则测出的质量不准确,这时,就要靠加减砝码来使天平平衡,如果加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时,加砝码盘的这端下降,就应该减去这个砝码,调节游码的位置,使横梁平衡后再读数,由天平使用规则中“左物右码”可知,C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是D。

点评:每一架天平都有与之配套的砝码,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质量数与天平横梁标尺上的量程是相同的,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等于向砝码盘上添加同质量的砝码。

 

题型三:关于密度的概念

例3. 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某种物质的密度是这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

B. 将一杯水分成两杯,则每杯中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

C.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D. 根据密度,可知密度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解题方法: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同一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与物质的形状、运动状态、所处位置、质量大小等因素无关,所以答案选C。

点评:表示密度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是一个定值,它不会因m或V的变化而改变的,对于同一种物体,当m发生变化时,V也随之改变,但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密度是不变的。另外,物体因热胀冷缩会使其体积有些许变化,这会使物质的密度有些改变。而气体因热胀冷缩使体积有大的变化,所以对于气体的密度,一定要标明“0℃,在标准大气压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测得3Kg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设物质在相同的热源下吸热(相同时间吸热多少相同),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是
晶体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20
20
℃,该物质完全熔化过程共用时间为
8
8
min.若不考虑蒸发,则在熔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增大
增大
,质量
不变
不变
.(后两空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若该物质在液态下的比热容C1=3.6×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千克的该液体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3.6×103J
1千克的该液体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3.6×103J
.通过计算判断该物质在固态下的比热容C2=
1.8×103
1.8×103
J/(kg?℃);
(3)若规定“质量为1Kg的某种晶体物质在完全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熔化热”,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计算出该物质的熔化热λ=
2.88×104
2.88×104
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逐步进入我国普通百姓家中.仔细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小汽车的一些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小汽车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如图所示),当小汽车在水平路面上高速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比静止时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2)汽车安装了GPS导航系统,它是通过______来传递信息的,其传播速度是______.
(3)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缸体的温度很高,为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需对缸体进行冷却.汽车发动机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主要利用了水的______的特性.若汽车的水箱中装有10kg水,当水温升高50℃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J[c=4.2×103J/].
(4)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______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蒸发性能强 D.较易流动
(5)已知某国产骄车每行驶100km消耗8L汽油(1L=10-3m3),汽油的密度为0.71×103kg/m3、热值为4.6×l07J/kg.则10kg汽油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是______J.
(6)该汽车行驶100km消耗的汽油的质量是______kg.
(7)当该汽车以50kW的功率在平直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它所受到的阻力等______N.前轮(驱动轮)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填“前”或“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南方农村报报道:2月20日临晨0:20分左右,南雄市在全安发射点实施第二次人工降雨,如下图所示,这是该市针对今年开春后降雨量严重偏少,缓解时下春耕春种用水采取的行动.

  据了解,今年立春以来,该市持续出现罕见的“春旱”现象,降雨量仅为2~4毫米,是常年同期降雨量的一成左右,导致大部分山塘、水库出现蓄水偏少,给当前的春种春播等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进行人工降雨呢?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过去,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它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空中作业是用飞机向云中播撒催化剂,空中作业时一般选择稳定性的天气才能确保安全.炮弹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炮弹在云中爆炸后,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火箭在到达云的高度以后,碘化银开始被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将烟剂播撒开来.相比较而言,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目前我国人工降雨主要使用两种催化剂:一是干冰,干冰放置在空气中极易升华,干冰升华后吸收大量热量,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微小的冰晶,然后空气中的水蒸气以冰晶为凝结核,继续冷凝成水滴,从而引起水滴的凝结.第二类则是碘化银,它的“造雨”本领一流.碘化银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毒性极低.加上碘化银制造冰晶的效率很高,通常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或者几十克就能奏效,投放量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已成为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布云行雨”的愿望,如今已成为现实.“天有可测风云”其含义不仅在于“人工降雨”,它还启发人们能合理地进行人工控制天气.

通过以上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为缓解旱情,许多地方都实行了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喷洒大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高空,很快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进而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将,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