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有关物理量相应的单位表达错误的是 ( ) A.摩尔质量g/mol B.气体体积L/mol C.溶解度g/100g水 D.密度g/cm3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1?哈尔滨)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男晓珩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2)
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钙,不能证明有无氢氧化钙
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只能证明有碳酸钙,不能证明有无氢氧化钙
;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KOH、K2CO3  丁同学:KOH、Ca(OH)2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3)
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4)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溶液中的碳酸钾已完全反应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溶液中的碳酸钾已完全反应
.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
K2CO3+Ca(OH)2═CaCO3↓+2KOH
K2CO3+Ca(OH)2═CaCO3↓+2KOH
,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     b.2N2     c.CO2     d.2Na +
①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b
b
.   
②表示一个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是
a
a

③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的是
bc
bc

④表示离子个数的是
d
d

(2)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填写有关的序号:①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②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①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主要是因为

②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

③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了,主要是因为
②③
②③

④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下列装置中选用部分装置组装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1)甲同学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
f
f
e
e
g
g

(2)实验过程中,甲同学观察到E装置中的水变为紫红色,这是因为
高锰酸钾粉末
高锰酸钾粉末
进入E装置并溶于水中的缘故.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实验结束,乙同学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为此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出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
可能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均被分解放出氧气
可能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均被分解放出氧气
.请回答他做出猜想Ⅲ的理由是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含有氧元素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
Ⅰ和Ⅲ
Ⅰ和Ⅲ
错误.
实验二:取一定质量的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
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较原固体减少
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较原固体减少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经过讨论、交流,丙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药品又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带瓶塞的1000mL圆底烧瓶   ②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度为0.01g)   ③酒精灯   ④某种较活泼的金属粉末(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实验用品已省略,实验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数据为已知)他的实验步骤是:
先用电子天平称出稍过量的金属粉末的质量,再把金属粉末放在带瓶塞的1000mL的圆底烧瓶中灼烧,至氧气完全反应;
先用电子天平称出稍过量的金属粉末的质量,再把金属粉末放在带瓶塞的1000mL的圆底烧瓶中灼烧,至氧气完全反应;
_
再称量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固体物质的质量;最后通过密度公式求氧气的体积
再称量反应后圆底烧瓶中固体物质的质量;最后通过密度公式求氧气的体积
.再利用实验数据和已知数据就可换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哈尔滨)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______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2)______;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KOH、K2CO3  丁同学:KOH、Ca(OH)2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3)______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4)______.
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______,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下列装置中选用部分装置组装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量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精英家教网

(1)甲同学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整套实验装置接口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甲同学观察到E装置中的水变为紫红色,这是因为______进入E装置并溶于水中的缘故.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______.
(3)实验结束,乙同学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为此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出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______.请回答他做出猜想Ⅲ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______错误.
实验二:取一定质量的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______.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证明猜想Ⅱ正确.
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经过讨论、交流,丙同学用下列仪器和药品又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带瓶塞的1000mL圆底烧瓶   ②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度为0.01g)   ③酒精灯   ④某种较活泼的金属粉末(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其他实验用品已省略,实验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数据为已知)他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再利用实验数据和已知数据就可换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