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2) (3) . , , 24 (2) , (3) . (4) 25. . .(2) (3)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两个小组在实验室分别做两个电学实验,可选器材有:干电池两节、开关、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字样)、电流表(0~0.6A,0~3A两个量程)、电压表(0~3V,0~15V两个量程)、导线若干。小组一用图23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测量一个标有“2.5V”字样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较小,小灯泡不发光,其原因可能是(  )

A.灯泡L短路      B.灯泡L断路

C.变阻器断路      D.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过大

(2)调节滑片P的位置,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3乙所示,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3)请在图24中用笔画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4)小组二在完成实验后,组员小宇想尝试测量从家里带来的一只电阻的阻值Rx(约300Ω左右)。它们使用现有器材,仍用伏安法进行测量,发现电流表示数太小,无法准确读出电流大小,没能测出Rx。 他们经过讨论后,向老师借了一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标有200Ω字样),用以下方案测出了Rx

①按图25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至a端,记下电压表示数为U1

②移动滑片P至b端,记下电压表示数为U2

③计算出:Rx=    (用字母R0 、U1 、U2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吴中区模拟)我市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10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给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温度(℃) 17 19 21 23 25 27
高度h(cm) 30.0 24.9 19.7 14.6 9.4 4.2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5.1 5.2 5.1 M 5.2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
0.052
0.052
m,
(2)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
降低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依次是由
由小到大
由小到大
(选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3)通过实验探究,课题组同学还发现,若用此“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管中的水柱高度还会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
管中的水柱高度还会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
(至少写出一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表格的空缺处填上像的性质

序号 焦距/cm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1 10 35 14 倒立、缩小、实像
2 10 30 15 倒立、缩小、实像
3 10 25 16.7
4 15 35 26.3 倒立、缩小、实像
5 15 30 30 倒立、等大、实像
6 15 25 37.5
(2)如图甲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
调整(选填“上”或“下”);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
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所示),
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移(选
填“左”或“右”).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3.50cm.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测量像距时的误差
测量像距时的误差
(写出一种即可).
(6)实验表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并且还随着物距的改变而改变.当蜡烛移到距透镜一定距离范围内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只能看到如图丙所示的一个大小变化的圆形光斑,结合(1)中的表格分析,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在光屏上呈现烛焰的像.你认为接下来应如何操作?
换用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
换用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
(选填“换用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换用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并适当移动光屏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23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10
10
cm;
②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24),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中央

③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3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5 正立、放大的虚像
上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后放一支与A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
大小
大小
的关系;用直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目的是探究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雾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某物理兴趣小组对雾有关的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有的天气里会有雾,而有时却没有雾,因此他们猜测形成雾是有条件的.他们分别猜想:
①可能与晚上的温度有关,晚上的温度较低则可能形成雾;
②可能与白天、晚上的温度差有关,温度差越大,则越有可能形成雾;
③如果风较大,则也不可能形成雾.
于是他们对雾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得到了下列的有关观察结果:
日期 白天最高温度/℃ 晚上最高温度/℃ 刮风情况 是否形成雾
12.3 12 8 无风 无雾
10.20 25 12 无风 有雾
9.18 31 15 大风 无雾
6.23 24 12 大风 无雾
8.14 30 16 无风 大雾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液化
而形成的.
(2)通过分析上述的观察结果,猜想正确的是:
,根据观察结果形成雾的条件是:
无风
无风
昼夜温差大
昼夜温差大

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形成雾的原因请完善下面这个合理的解释.
温差
,白天水蒸气就积聚的多,晚上温度急剧下降,水蒸气就液化的多,形成雾;
(选填“有”“无”)风,小液滴容易聚集形成雾.
(3)一般来说,晚上下雾后,白天太阳出来后就会慢慢散去,这是为什么呢?
太阳出来后,雾吸热汽化
太阳出来后,雾吸热汽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