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图8-19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0.1 J.人做的总功为 J.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为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两次实验,得到如下数据,见表格:
次数 钩码质量(g) 钩码的高度(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m)
1 100 0.1 0.5 0.3
2 200 0.2 0.9 0.6
(1)所用滑轮组中定滑轮、动滑轮的个数最少分别为
1定1动
1定1动

(2)第1次,第2次实验的机械效率的大小分别是η1=
66.7%
66.7%
,η2=
74%
74%

(3)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物重不同
物重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第l、2、3 次实验装置分别如下图中的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
/J
测力计拉力
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总功
W/J
机械效率
h
1 2 0.1 0.2 0.9 0.3 0.27 74.1%
2 4 0.1 0.4 l.6 0.3 0.48 83.3%
3 4 0.1 1.l 0.5 0.55
(1)实验过程中,必须竖直向上
匀速
匀速
提起弹簧测力计;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刻度尺

(2)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
提起的钩码越重
提起的钩码越重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第3次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是
0.4
0.4
J,机械效率是
72.7%
72.7%

(4)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
增加
增加
(选填“增加”或“减小”).因而,由第2、3 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
(5)综合上述结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大有用功,
减小
减小
额外功(选填“增大”或“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两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钩码质量(g) 钩码上升的高度(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m)
1 100 0.1 0.5 0.3
2 200 0.1 0.9 0.3
(1)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法.

(2)实验中钩码上升的高度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以不测量,原因是
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此时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表示为
η=
G
nF
η=
G
nF

(3)比较实验1和实验2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
提起货物越重
提起货物越重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实验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做
匀速直线
匀速直线
运动.某同学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
偏大
偏大
(偏大/偏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康同学的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
机械效率η 74%   83%
(1)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图做的实验.
精英家教网
(2)通过计算,将上表中的两个空格补充完整.
(3)比较1、3两次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记得当时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老师提出了要注意的一个些问题,请说出其中一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一标记A(如图甲所示),然后用大小为50N的拉力匀速竖直向上提升总重为90N的钩码.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小明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另一标记B,并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cm(如图乙所示).(不计摩擦与绳重)求:
(1)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如果小明减少钩码的个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
减小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