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其食物链是: ▲ .蝉.螳螂.黄雀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 最低气温 年平均气温 北极地区 -66.7℃ -18℃ 南极地区 -88.3℃ -50℃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了星球
正远离我们而去
正远离我们而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趣谈动物的眼睛
眼睛中有颜色的部分叫虹膜,虹膜中心的黑洞叫瞳孔,虹膜可以控制瞳孔的大小,以改变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强弱.人从明亮处突然进到黑暗处,眼睛会短时间什么也看不见,这叫眼睛的暗适应,反之为明适应,一般动物的眼睛只要一对,昆虫的眼睛看起来显然也是两只,但事实上每只眼睛都是由许多个六角形小眼成蜂窝状组合在一起,称为复眼,如蜻蜓的每只复眼由10000多个小眼组成,苍蝇也有4000个,复眼中的每个小眼可看到物体的不同部分,所以昆虫可看到不同的方向,昆虫的视力其实很弱,但由于复眼的原因,使得昆虫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锐,例如对一个突然出现的物体,人眼的反应时间为0.05s,而苍蝇或蜜蜂只要0.01s就够了.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从眼睛成像的角度来看,调节瞳孔大小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像的
B
B

A、大小     B、亮度      C、正、倒      D、实、虚
(2)照相机上的什么装置接见了人眼瞳孔的这种功能
B
B

A、快门     B、光圈      C、闪光灯       D、胶卷
(3)试比较:人眼在中午光线强时和晚上光线弱时瞳孔的大小;
(4)人眼睛的暗适应和明适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将文中提到的有复眼的动物列举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清河区三模)小明在进行“测量小电灯的功率”的实验时,实验台上给他提供的器材有:三节干电池、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滑动变阻器(20Ω、1A)、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电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7Ω)、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在图1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该实验的电路连接;(请正确选择电表量程)

(2)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调到
D
D
(填写“C”或“D”)端.
(3)闭合开关后,小明发现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压表的示数为6V,产生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B、C
B、C
.(填写序号)
A.小电灯短路   B.小电灯的灯丝断了   C.小电灯的灯座接触不良
D.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E.变阻器滑片放在了最小阻值处
电压U/V 1.5 2.0 2.5
电流I/A 0.22 0.26 0.30
功率P/W 0.33 0.52
发光情况 灯丝暗红 微弱发光 正常发光
(4)排除故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三组数据.
①根据他们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请说出两点):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0.75
0.75
W;B、
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②请在坐标图中作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图象.
(5)小明还注意到,这个实验记录也可以用来计算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并发现灯丝的电阻值随电压升高而增大,同学们想:导体的电阻不是与电压、电流无关吗?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请你给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是由于灯丝的电阻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由于灯丝的电阻由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橡皮泥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小明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棋子
A
A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B,使它与棋子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会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有可能找不到像
有可能找不到像

(3)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
(有或无)棋子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成
像.
(4)为了使棋子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更加明亮说出你的方法
用手电筒或其它光源将棋子照亮
用手电筒或其它光源将棋子照亮

(5)把棋子A放在某一位置分别测量物距和像距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为像距等于物距,请你对他的做法合理性进行评价
一次、二次实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实验
一次、二次实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如图所示,在商场里,妈妈和3岁的小东正乘自动电梯下楼.小东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跑下去吧!”妈妈说:“小东,这样很危险,下楼时要拉着妈妈的手,站着不动.”他们在下楼(运动),可为什么妈妈会说下楼时要站着不动(静止)
呢?这里的“运动”是以
 
参照物来说的,“静止”是以
 
参照物来说的,这充分证明了“运动”和“静止”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