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高尔基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 A.结交朋友需要我们掌握方法.讲究艺术 B.结交朋友就意味着给予和分担.而不是接受和分享 C.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木屐  
                                            冰 心
??淡金色的夕阳,像这条轮船一样,懒洋洋地停在这一块长方形的海上。两边码头上仓库的灰色大门,已经紧紧地关起了。一下午的嘈杂的人声,已经寂静了下来,只有乍起的晚风,在吹卷着码头上零乱的草绳和尘土。
我默默地倚伏在船栏上,周围是一片的空虚和沉重,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苍茫的夜色,笼盖了下来。
??猛抬头,我看见在离船不远的水面上,飘着一只木屐,它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的了。它在摇动的波浪上,摇着、摇着,慢慢地往外移,仿佛要努力地摇到外面大海上去似的!
?啊!我苦难中的朋友!你怎么知道我要悄悄地离开?你又怎么知道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你从岸上跳进海中,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
过去几年的、在东京的苦闷不眠的夜晚——相伴我的只有瓦檐上的雨声,纸窗外的月色,更多的是空虚而沉重的、黑魆魆的长夜:而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一阵一阵的从我楼前走过。这声音,踏在石子路上,清空而又坚实:它不像我从前听过的、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日本军官的军靴声,也不像北京饭店的大厅上日本官员、绅士的皮鞋声。这是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
我把双手交叉起,枕在脑后,随着一阵一阵的屐声,在想象中从穿着木屐的双脚,慢慢地向上看,我看到悲哀憔悴的穿着外褂、套着白罩衣的老人、老妇的脸;我看到痛苦愤怒的穿着工裤、披着蓑衣的工人、农民的脸;我看到忧郁彷徨的戴着四角帽、穿着短裙的青年、少女的脸……这些脸,都是我白天在街头巷尾不断看到的,这时都汇合了起来,从我楼前嘎达嘎达地走过。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里黑魆魆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嘎达嘎达地往哪里走呢?”在失眠的辗转反侧之中,我总是这样痛苦地想。
但是鲁迅的几句话,也常常闪光似地刺进我黑暗的心头,“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这样,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音,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又一声、一步又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事情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那日那时日本横滨码头旁边水上的那只木屐。对于我,它象征着日本劳动人民,也使我回忆起那几年居留日本的一段生活,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从那日那时离开日本后,我又去了两次。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的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了,我心中的苦乐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是,当同去的人们,珍重地带回了些与富士山或樱花有关的纪念品的时候,我却收集一些小小的、引人眷恋的玩具木屐……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北京
1.开头一段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为什么“我心里丢不下那些把你穿在脚下的朋友”?(1)                           。(2)                                 
3.第三部分作者说“这时候,日本人民不但是我苦难中的朋友,也是我斗争中的朋友”说明日本人民已经觉醒,开始反战,这在第二部分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文以木屐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作者对日本人民的深厚感情。
B.此文要表现反战的主题,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一支木屐写出了日本人民的苦难生活。
C.文章写到在东京不眠的夜晚听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D.在第二部分结尾,作者写出了心中的希望:作者坚信,中国人民终会战胜侵略者,迎来黎明 。
E.这篇文章写得高昂壮美,写出了日本人民由隐忍到觉醒的过程,鼓舞人们起来抗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欧姆

  欧姆(GeorgSimonOhm,1787~1854)德国物理学家,1787年3月16日生于巴伐利亚的埃朗根。他的父亲是一位对科学感兴趣的熟练锁匠,受好哲学和数学。在其父影响、教育下,他对数学很感兴趣,并掌握了一些金属加工技能,为他后来的学习和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1811年毕业于埃朗根大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埃朗根和班堡等地中学任教;1817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几何教科书》;1817~1826年在科隆大学预科讲授数学和物理;1826~1833年在柏林军事学院任职;1833年起被聘为纽伦堡工艺学校物理教授;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1842年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845年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土;1849年任慕尼黑大学非常任教授,1852年为该校正式教授;1854年7月6日在慕尼黑逝世。

  欧姆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电路定律。他是受到傅里叶热传导理论(导热杆中两点间热流量与两点温度差成正比)影响来研究他的定律的。当时还缺乏明确的电动势、电流强度乃至电阻概念,适用的电流计也正在探索中。他使用了温差电池和扭秤,经过多次试验和归纳计算,才获得成功。1825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涉及金属传导接触电的定律的初步表述》,论述了电流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进而,他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金属的电导率。在制作导线过程中,他直接受惠于父亲的精湛技艺。英国学者巴劳(P.Barlow)发现了电流在整个电路的各部分都是一样的,这个结果启发了欧姆,这使他想到可以把电流强度(当时他称为“电磁力”)作为电路中的一个基本量。进一步的实验,导致得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以后,他又对自己的实验工作进行了数学处理与理论加工,写成了《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一书(1827年出版)。

  欧姆定律刚发表时,并没有受到德国学术界的重视,反而遭到各种非议与攻击。欧姆给当时普鲁士教育部长苏尔兹赠送一本他的著作,请求安排到大学工作。但这位部长对科学不感兴趣,只把他安排到军事学校。这时,一位在德国物理学界颇有地位的物理学家鲍耳(G.E.Pohl)首先撰文攻击欧姆的《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一书,说这本书是“不可置信的欺骗”,“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读自然的尊严”。在强大的压力下,欧姆寄希望国王出面,解决事端。他给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写信,并因此组成巴伐利亚科学院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结果因意见不一,不了了之。在他给朋友的信中,流露出这一时期的痛苦心情:“《伽伐尼电路》的诞生已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真抱怨它生不逢时,因为深居朝廷的人学识浅薄,他们不能理解它的母亲的真实感情”。只是当欧姆的工作后来在国外获得巨大声誉后,才在国内科学界得到关注。经过埃尔曼(P.Ermann,1764~1851)、多佛(H.W.Dove,1803~1879)和海尔曼(Hermann)等人多方努力,欧姆这才实现了他的多年愿望,担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为了纪念人他在电路理论方面的贡献,电阻单位命名为欧姆。

  他的研究工作还包括声学、光学等方面。

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是在月球上,你就不能直接听见他的叫喊声,这是因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假如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不是340m/s,而是340mm/s,也就是说,比人的步行还要慢,现在,你的朋友一边向你快步走来,一边向你发出了问候:“你好吗?”你听到的声音会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你听到的声音是“
吗-好-你
吗-好-你
”,这是因为声音的速度比你朋友步行的速度慢.他向你走来时,后发的声音
,先发的声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以外,还必须要得器材是
刻度尺(或光具座)
刻度尺(或光具座)

(2)实验前,要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
凸透镜的主光轴
凸透镜的主光轴
上.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此时应该将
蜡烛
蜡烛
调整.
(3)小明移动光屏至光屏上显示清晰的像,为了研究某种缺陷眼睛晶状体的成像情况,他又将凸透镜换成了不同焦距的另一凸透镜,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当他把光屏向左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小明研究的是
近视
近视
(“近视”或“远视”)眼的晶状体成像情况,可以用
凹透镜
凹透镜
(“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这种眼睛晶状体的焦距比正常人的要

(4)晓华为研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要多测量几次成倒立、等大实像时的物距与像距.而她固定好透镜,改变烛焰和光屏位置时,发现成这样像的物体和光屏位置是唯一的,为能多次测量,她应该
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这样的多次测量,能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便于找到规律的一般性,在你所经历的探究实验中还有很多,试举一例
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
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