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我市有大面积含丰富硒的土壤资源.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白莲.甘薯.大米等.由于含丰富的硒被称为富硒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富硒产品中的“硒 指的是 ▲ (选填“元素 .“分子 或“原子 ).已知硒原于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原子核由34个质子和45个 ▲ 构成.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二氧化碳气体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为了保护环境,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加剧.从二氧化碳的释放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有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等
;从二氧化碳的吸收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有
植树造林、绿化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宁德)潮汐发电
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海洋中,月球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水位升高.我市海岸线长、潮差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潮汐能,有可建潮汐电站的优越条件.下图是利用潮汐发电的原理图.水坝下方有通道,涨潮时,堵住通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时打开通道,进水发电,如图(甲);当海湾水位涨至最高时,堵住通道,如图(乙);落潮至最低水位时,打开通道放水发电,如图(丙).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引起的.涨潮时,大坝内外的水面总会达到相平,这是因为海湾、大坝和大海已构成
连通器
连通器

(2)潮汐发电是把海水的机械能转化为
能.潮汐能是
可再生
可再生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3分)(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不管如何,与人相处多了也会有烦的时候。即使孔夫子在世,天天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导,恐怕有时候也想请假两天在家里闭门思过,享受独处的宁静。即使李白在月光下复活,与他三五天喝醉一次是可以的,甚至是“不亦快哉”的,但如果日日狂饮,夜夜醉倒,不仅诗写不出来,还会喝垮了身体。“圣人”和“诗仙”尚且如此,何况世上并非都是你喜欢和热爱的人,产生“烦”甚至更不好的情绪就难免了。
②宠物大约就是由此“宠”起来的,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可爱温训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适度地拉开与“同类”的距离,而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不必戒备和算计,也不必那么多的礼节,更不用点头哈腰献媚讨好。这一切都免了,动物不欣赏人类的文化,你只要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就偎在你的怀里,狗就向你撒娇,鸟就向你唱歌。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③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宠物是人精心选择知驯化了的。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它们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人更无法考虑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相处,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
④这样,我们就格外思念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们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⑤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狗尾巴草,那么天真地守在路边,谁家的狗丢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万载的孩子们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趁我伏在泉边喝水的时候,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全都告诉我了。
⑥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静静地守在昙花旁边,不要为天上的星月缭乱了视线,注视它吧,它漫长的一生里只有这一个灿烂的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厦天,却被一条蛮不讲理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
⑦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⑧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世上没有虚伪的植物,没有邪恶的植物,没有懒惰的植物。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学,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小题1】文章标题是“与植物相处”,可作者在第②③段写与宠物相处,请说说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第⑤段中“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一句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阐释。(4分)
【小题3】第⑥段划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说“不管如何,与人相处多了也会有烦的时候”,请结合对文中植物“生活哲学”的理解,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