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例1 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使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 .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m/s加速度a=5m/s2.据S=.则位移S==7.5(m). [错解原因]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 [分析解答]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设经时间t1速度减为零.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0-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就停下来.所以则有=10(m) [评析]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如本题若要求刹车后6s内的位移.据S=.会求出s=-30m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0.a可作出v-t图1-2.其中.其中t为v=0对应的时刻.即汽车停下来的时间=2(s). 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例2 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以为物体离开气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据则有=1445(m) 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 1445m. [错解原因]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据h=v0t+.则有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方法二:如图1-3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 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 由题意知tCD=17-2=15(s) 据竖直下抛规律 =1275(m) 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 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 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2s tBtD=17-1=16(s) 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 梯形的面积 [评析]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 例3 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错解] 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S2.据有A车的加速度为 a=-0.5m/s2,S1= S2=v2t=6×40=240(m) 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 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 所以两车不相撞. [错解原因]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 [分析解答]如图1-5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据可求出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的位移=364(m) 此时间内B车的位移为() △S=364-168=196>180(m) 所以两车相撞. [评析]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5.通过此图理解物理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6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 例4 如图1-7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8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1=v·cosθ. [错解原因]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合.vA=v/cosθ [分析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9.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θ. [评析]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人绳=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绳船=FvA·cos.则有.解得:.本题采用分析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例5 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 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错解原因]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分析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 ①当>时.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如图1-10 . 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 ②当v2<v1时.如图1-11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 ..有相似三角形关系 ③当v2=v1时.如图1-12.θ越小航程越短. [评析]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 例6 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 [错解]因为平抛运动时a=g的匀变速运动.据.则有.故B正确. [错解原因]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模型与规律配套.Vt=v0+gt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而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不能用此公式.第二不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每个分运动都对应自身运动规律. [分析解答]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C.D.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分运动与合运动时间具有等时性. 水平方向:x=v0t① 竖直方向: ② 据式①-⑤知A.C.D正确. [评析]选择运动公式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运动性质确定了.模型确定了.运动规律就确定了.判断运动性要根据合外力和初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不共线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0垂直且恒定时.物体做平抛运动.当物体总与v垂直时.物体做圆运动. 例7 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 [错解]因为物体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最后1秒内的位移根据 则有 解得H=13.9m [错解原因]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 [分析解得]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 则有 ① ② ③ 由①②③解得H=125m [评析]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由题意可知.所以.即落地时间为5s. 例8 正在与Rm高空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1s释放一个小球.先后共释放5个.不计空气阻力.则( ) A.这5个小球在空中排成一条直线 B.这5个小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 C.在空中.第1.2两个球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相邻两球的落地间距相等 [错解]因为5个球先后释放.所以5个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又因为小球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C选项正确. [错解原因]形成错解的原因是只注意到球做平抛运动.但没有理解小球做平抛的时间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抛物线上.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先后不同.所以C选项不对. [分析解答]释放的每个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相等.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开始的时刻不同.飞机和小球的位置如图1-15可以看出A.D选项正确. [评析]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 例9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错解]因为皮带轮转动起来以后.物块在皮带轮上的时间长.相对皮带位移弯大.摩擦力做功将比皮带轮不转动时多.物块在皮带右端的速度将小于皮带轮不动时.所以落在Q点左边.应选B选项. [错解原因]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准确.实质上当皮带轮逆时针转动时.无论物块以多大的速度滑下来.传送带给物块施的摩擦力都是相同的.且与传送带静止时一样.由运动学公式知位移相同.从传送带上做平抛运动的初速相同.水平位移相同.落点相同. [分析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正确. [评析]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 (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 (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 (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第一种落在Q点.第二种落在Q点的右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二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惯性的量度

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矢量性

b、独立作用性:ΣF → a ,ΣFx → ax 

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变);牛顿第二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

3、适用条件

a、宏观、低速

b、惯性系

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

b、等时效(同增同减)

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

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

一、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

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

1、如图1所示,在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工件(大小不计)在皮带左端A点轻轻放下,则在此后的过程中(      

A、一段时间内,工件将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

B、当工件的速度等于v时,它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

C、当工件相对皮带静止时,它位于皮带上A点右侧的某一点

D、工件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与皮带相对静止的状态

解说:B选项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A、C、D选项用到牛顿第二定律。

较难突破的是A选项,在为什么不会“立即跟上皮带”的问题上,建议使用反证法(t → 0 ,a →  ,则ΣFx   ,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比较法(为什么人跳上速度不大的物体可以不发生相对滑动?因为人是可以形变、重心可以调节的特殊“物体”)

此外,本题的D选项还要用到匀变速运动规律。用匀变速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得出

只有当L > 时(其中μ为工件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才有相对静止的过程,否则没有。

答案:A、D

思考:令L = 10m ,v = 2 m/s ,μ= 0.2 ,g取10 m/s2 ,试求工件到达皮带右端的时间t(过程略,答案为5.5s)

进阶练习:在上面“思考”题中,将工件给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v0 ,其它条件不变,再求t(学生分以下三组进行)——

① v0 = 1m/s  (答:0.5 + 37/8 = 5.13s)

② v0 = 4m/s  (答:1.0 + 3.5 = 4.5s)

③ v0 = 1m/s  (答:1.55s)

2、质量均为m的两只钩码A和B,用轻弹簧和轻绳连接,然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试问:

① 如果在P处剪断细绳,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是多少?

② 如果在Q处剪断弹簧,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又是多少?

解说:第①问是常规处理。由于“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故剪断瞬间弹簧弹力维持原值,所以此时B钩码的加速度为零(A的加速度则为2g)。

第②问需要我们反省这样一个问题:“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是A、B两物的惯性,且速度v和位移s不能突变。但在Q点剪断弹簧时,弹簧却是没有惯性的(没有质量),遵从理想模型的条件,弹簧应在一瞬间恢复原长!即弹簧弹力突变为零。

答案:0 ;g 。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应用要点:受力较少时,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解题。受力比较多时,结合正交分解与“独立作用性”解题。

在难度方面,“瞬时性”问题相对较大。

1、滑块在固定、光滑、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滑,试求其加速度。

解说:受力分析 → 根据“矢量性”定合力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答案:gsinθ。

思考:如果斜面解除固定,上表仍光滑,倾角仍为θ,要求滑块与斜面相对静止,斜面应具备一个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研究对象仍为滑块。但在第二环节上应注意区别。答:gtgθ。)

进阶练习1:在一向右运动的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的小球呈现如图3所示的稳定状态,试求车厢的加速度。(和“思考”题同理,答:gtgθ。)

进阶练习2、如图4所示,小车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加速运动,车厢顶用细绳悬挂一小球,发现悬绳与竖直方向形成一个稳定的夹角β。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解:继续贯彻“矢量性”的应用,但数学处理复杂了一些(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分析小球受力后,根据“矢量性”我们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相应的夹角。设张力T与斜面方向的夹角为θ,则

θ=(90°+ α)- β= 90°-(β-α)                 (1)

对灰色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2)

解(1)(2)两式得:ΣF = 

最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小球加速度(即小车加速度)

答: 。

2、如图6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在水平地面上加速运动。斜面上用一条与斜面平行的细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斜面加速度为a时(a<ctgθ),小球能够保持相对斜面静止。试求此时绳子的张力T 。

解说:当力的个数较多,不能直接用平行四边形寻求合力时,宜用正交分解处理受力,在对应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作用性”列方程。

正交坐标的选择,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解法一:先介绍一般的思路。沿加速度a方向建x轴,与a垂直的方向上建y轴,如图7所示(N为斜面支持力)。于是可得两方程

ΣFx = ma ,即Tx - Nx = ma

ΣFy = 0 , 即Ty + Ny = mg

代入方位角θ,以上两式成为

T cosθ-N sinθ = ma                       (1)

T sinθ + Ncosθ = mg                       (2)

这是一个关于T和N的方程组,解(1)(2)两式得:T = mgsinθ + ma cosθ

解法二:下面尝试一下能否独立地解张力T 。将正交分解的坐标选择为:x——斜面方向,y——和斜面垂直的方向。这时,在分解受力时,只分解重力G就行了,但值得注意,加速度a不在任何一个坐标轴上,是需要分解的。矢量分解后,如图8所示。

根据独立作用性原理,ΣFx = max

即:T - Gx = max

即:T - mg sinθ = m acosθ

显然,独立解T值是成功的。结果与解法一相同。

答案:mgsinθ + ma cosθ

思考:当a>ctgθ时,张力T的结果会变化吗?(从支持力的结果N = mgcosθ-ma sinθ看小球脱离斜面的条件,求脱离斜面后,θ条件已没有意义。答:T = m 。)

学生活动:用正交分解法解本节第2题“进阶练习2”

进阶练习:如图9所示,自动扶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但扶梯的台阶是水平的。当扶梯以a = 4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站在扶梯上质量为60kg的人相对扶梯静止。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扶梯对人的静摩擦力f 。

解:这是一个展示独立作用性原理的经典例题,建议学生选择两种坐标(一种是沿a方向和垂直a方向,另一种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对比解题过程,进而充分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灵活性。

答:208N 。

3、如图10所示,甲图系着小球的是两根轻绳,乙图系着小球的是一根轻弹簧和轻绳,方位角θ已知。现将它们的水平绳剪断,试求:在剪断瞬间,两种情形下小球的瞬时加速度。

解说:第一步,阐明绳子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用竖直的绳和弹簧悬吊小球,并用竖直向下的力拉住小球静止,然后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结论——绳子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胡克定律)。

第二步,在本例中,突破“绳子的拉力如何瞬时调节”这一难点(从即将开始的运动来反推)。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答案:a = gsinθ ;a = gtgθ 。

应用:如图11所示,吊篮P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烧断瞬间,P、Q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解:略。

答:2g ;0 。

三、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

要点: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遇到几个研究对象时,就会面临如何处理对象之间的力和对象与外界之间的力问题,这时有必要引进“系统”、“内力”和“外力”等概念,并适时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则有“隔离法”和“整体法”。前者是根本,后者有局限,也有难度,但常常使解题过程简化,使过程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晰。

对N个对象,有N个隔离方程和一个(可能的)整体方程,这(N + 1)个方程中必有一个是通解方程,如何取舍,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补充:当多个对象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来讲,整体法不可用,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整体方程”,可以不受这个局限(可以介绍推导过程)——

Σ= m1 + m2 + m3 + … + mn

其中Σ只能是系统外力的矢量和,等式右边也是矢量相加。

1、如图1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长为L的均质直棒,现给棒一个沿棒方向的、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则棒中各部位的张力T随图中x的关系怎样?

解说:截取隔离对象,列整体方程和隔离方程(隔离右段较好)。

答案:N = x 。

思考:如果水平面粗糙,结论又如何?

解:分两种情况,(1)能拉动;(2)不能拉动。

第(1)情况的计算和原题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摩擦力的处理,结论的化简也麻烦一些。

第(2)情况可设棒的总质量为M ,和水平面的摩擦因素为μ,而F = μMg ,其中l<L ,则x<(L-l)的右段没有张力,x>(L-l)的左端才有张力。

答:若棒仍能被拉动,结论不变。

若棒不能被拉动,且F = μMg时(μ为棒与平面的摩擦因素,l为小于L的某一值,M为棒的总质量),当x<(L-l),N≡0 ;当x>(L-l),N = 〔x -〈L-l〉〕。

应用:如图13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叠放着两个长方体滑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它们之间的摩擦因素、和斜面的摩擦因素分别为μ1和μ2 ,系统释放后能够一起加速下滑,则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1 m1gcosθ ;    B、μ2 m1gcosθ ;

C、μ1 m2gcosθ ;    D、μ1 m2gcosθ ;

解:略。

答:B 。(方向沿斜面向上。)

思考:(1)如果两滑块不是下滑,而是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以上结论会变吗?(2)如果斜面光滑,两滑块之间有没有摩擦力?(3)如果将下面的滑块换成如图14所示的盒子,上面的滑块换成小球,它们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球应对盒子的哪一侧内壁有压力?

解:略。

答:(1)不会;(2)没有;(3)若斜面光滑,对两内壁均无压力,若斜面粗糙,对斜面上方的内壁有压力。

2、如图15所示,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 、m2和m3 ,带滑轮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均不计,绳子的质量也不计,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滑动,水平推力F应为多少?

解说:

此题对象虽然有三个,但难度不大。隔离m2 ,竖直方向有一个平衡方程;隔离m1 ,水平方向有一个动力学方程;整体有一个动力学方程。就足以解题了。

答案:F =  。

思考:若将质量为m3物体右边挖成凹形,让m2可以自由摆动(而不与m3相碰),如图16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F′,使三者无相对运动?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如果有,求出这个F′的值。

解:此时,m2的隔离方程将较为复杂。设绳子张力为T ,m2的受力情况如图,隔离方程为:

 = m2a

隔离m,仍有:T = m1a

解以上两式,可得:a = g

最后用整体法解F即可。

答:当m1 ≤ m2时,没有适应题意的F′;当m1 > m2时,适应题意的F′=  。

3、一根质量为M的木棒,上端用细绳系在天花板上,棒上有一质量为m的猫,如图17所示。现将系木棒的绳子剪断,同时猫相对棒往上爬,但要求猫对地的高度不变,则棒的加速度将是多少?

解说:法一,隔离法。需要设出猫爪抓棒的力f ,然后列猫的平衡方程和棒的动力学方程,解方程组即可。

法二,“新整体法”。

据Σ= m1 + m2 + m3 + … + mn ,猫和棒的系统外力只有两者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猫的加速度a1 = 0 ,所以:

( M + m )g = m·0 + M a1 

解棒的加速度a1十分容易。

答案:g 。

四、特殊的连接体

当系统中各个体的加速度不相等时,经典的整体法不可用。如果各个体的加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新整体法”也将有一定的困难(矢量求和不易)。此时,我们回到隔离法,且要更加注意找各参量之间的联系。

解题思想:抓某个方向上加速度关系。方法:“微元法”先看位移关系,再推加速度关系。、

1、如图18所示,一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斜面顶端释放,试求斜面的加速度。

解说:本题涉及两个物体,它们的加速度关系复杂,但在垂直斜面方向上,大小是相等的。对两者列隔离方程时,务必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突破。

(学生活动)定型判断斜面的运动情况、滑块的运动情况。

位移矢量示意图如图19所示。根据运动学规律,加速度矢量a1和a2也具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这两个加速度矢量有什么关系?

沿斜面方向、垂直斜面方向建x 、y坐标,可得:

a1y = a2y             ①

且:a1y = a2sinθ     ②

隔离滑块和斜面,受力图如图20所示。

对滑块,列y方向隔离方程,有:

mgcosθ- N = ma1y     ③

对斜面,仍沿合加速度a2方向列方程,有:

Nsinθ= Ma2          ④

解①②③④式即可得a2 。

答案:a2 =  。

(学生活动)思考:如何求a1的值?

解:a1y已可以通过解上面的方程组求出;a1x只要看滑块的受力图,列x方向的隔离方程即可,显然有mgsinθ= ma1x ,得:a1x = gsinθ 。最后据a1 = 求a1 。

答:a1 =  。

2、如图21所示,与水平面成θ角的AB棒上有一滑套C ,可以无摩擦地在棒上滑动,开始时与棒的A端相距b ,相对棒静止。当棒保持倾角θ不变地沿水平面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且a>gtgθ)时,求滑套C从棒的A端滑出所经历的时间。

解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连接体问题”,寻求运动学参量的关系似乎比动力学分析更加重要。动力学方面,只需要隔离滑套C就行了。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题意要求a>gtgθ?(联系本讲第二节第1题之“思考题”)

定性绘出符合题意的运动过程图,如图22所示:S表示棒的位移,S1表示滑套的位移。沿棒与垂直棒建直角坐标后,S1x表示S1在x方向上的分量。不难看出:

S1x + b = S cosθ                   ①

设全程时间为t ,则有:

S = at2                          ②

S1x = a1xt2                        ③

而隔离滑套,受力图如图23所示,显然:

mgsinθ= ma1x                       ④

解①②③④式即可。

答案:t = 

另解:如果引进动力学在非惯性系中的修正式 Σ* = m (注:*为惯性力),此题极简单。过程如下——

以棒为参照,隔离滑套,分析受力,如图24所示。

注意,滑套相对棒的加速度a是沿棒向上的,故动力学方程为:

F*cosθ- mgsinθ= ma            (1)

其中F* = ma                      (2)

而且,以棒为参照,滑套的相对位移S就是b ,即:

b = S = a t2                 (3)

解(1)(2)(3)式就可以了。

第二讲 配套例题选讲

教材范本:龚霞玲主编《奥林匹克物理思维训练教材》,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三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