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 例1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错解原因]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 [分析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评析]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2 如图2-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A.10N向左 B.6N向右 C.2N向左 D.0 [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撤去F1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正确. [错解原因]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 的结论的结果.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本题中去掉F1后.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 [分析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依据牛二定律有F1-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撤去F1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此时-F2+f′=0即合力为零.故D选项正确. [评析]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 例3 如图2-2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于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错解]以木板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因为物体静止.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错解一:据式②知道θ增加.f增加. 错解二:另有错解认为据式②知θ增加.N减小则f=μN说明f减少. [错解原因]错解一和错解二都没能把木板缓慢抬起的全过程认识透.只抓住一个侧面.缺乏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若能从木块相对木板静止入手.分析出再抬高会相对滑动.就会避免错解一的错误.若想到f=μN是滑动摩擦力的判据.就应考虑滑动之前怎样.也就会避免错解二. [分析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3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θ增加.静摩擦力增加.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f=μN.分析N的变化.知f滑的变化.θ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y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依据错解中式②知压力一直减小.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压力一直减小. [评析]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如图2-4.类似问题如图2-5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2-6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N增大.T变大.图2-7在AC绳上悬挂一重物G.在AC绳的中部O点系一绳BO.以水平力F牵动绳BO.保持AO方向不变.使BO绳沿虚线所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在这过程中.力F和AO绳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用矢量三角形可以看出T变小.F先变小后变大.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还有时是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 例4 如图2-9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在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 [错解]错解一: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2-10.物体受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静摩擦力f.由于推力F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f+mgsinθ=Fcosθ ① N-Fsinθ-mgcosθ=0 ② 由式①可知.F增加f也增加.所以在变化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 错解二:有一些同学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有F增加摩擦力减少. [错解原因]上述错解的原因是对静摩擦力认识不清.因此不能分析出在外力变化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如图2-10.当外力较小时物体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F增加.f减少.与错解二的情况相同.如图2-11.当外力较大时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当Fcosθ=mgsinθ时.摩擦力为零.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加. [评析]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 (1) 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 (2)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a运动. 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F的值应是一个范围. 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F较小时.如图2-10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斜向上的摩擦力f和F.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F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看成f静=μN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解得 当F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F增加到Fcosθ=mgsinθ时.即F=mg·tgθ时.F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力分析图2-11列出方程 随着F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 依据式④式①解得: 要使物体静止F的值应为 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a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 当时.物体以a斜向下运动. 当时.物体以a斜向上运动. 例5 如图2-12.m和M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下滑.则M和m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错解]以m为研究对象.如图2-13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摩擦力f.如图建立坐标有 再以m+N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2-14.a③ 据式①.②.③解得f=0 所以m与M间无摩擦力. [错解原因]造成错解主要是没有好的解题习惯.只是盲目的模仿.似乎解题步骤不少.但思维没有跟上.要分析摩擦力就要找接触面.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这一步是堵住错误的起点.犯以上错误的客观原因是思维定势.一见斜面摩擦力就沿斜面方向.归结还是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 [分析解答]因为m和M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可以将(m+M)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4.受重力g.支持力N′如图建立坐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x:a ① 解得a=gsinθ 沿斜面向下.因为要求m和M间的相互作用力.再以m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因为m.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2-16. 由式②.③.④.⑤解得f=mgsinθ·cosθ 方向沿水平方向m受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 [评析] 此题可以视为连接件问题.连接件问题对在解题过程中选取研究对象很重要.有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时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不知道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单个物体作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相互作用力.单个物体的选取应以它接触的物体最少为最好.如m只和M接触.而M和m还和斜面接触. 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需要分解力.有时需要分解加速度.具体情况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认识. 例6 如图2-17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错解] 因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max=μN=0.2×6=12(N).所以当F>12N时.A物体就相对B物体运动.F<12N时.A相对B不运动.所以A.B选项正确. [错解分析]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一致是对A选项的理解不正确.A中说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是以地为参考物.显然当有力F作用在A物体上.A.B两物体对地来说是运动的.二是受物体在地面上运动情况的影响.而实际中物体在不固定物体上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 [分析解答] 首先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8.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F=(mA+mB)a ① 再以B为研究对象.如图2-19.B水平方向受摩擦力 f=mBa ② 当f为最大静摩擦力时.式①②得(m/s2) 代入式①F=(6+2)×6=48N 由此可以看出当F<48N时A.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 [评析] 物理解题中必须非常严密.一点的疏忽都会导致错误.避免错误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按规范解题.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例7 如图2-20.用绳AC和 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50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 [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21.由于重物静止.则有 TACsin30°=TBCsin60° TACcos30°+TBCcos60°=G 将TAC=150N.TBC=100N代入式解得G=200N. [错解原因]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TAC=150N时.TBC=100N.而没有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实际当TBC=100N时.TBC已经超过150N. [分析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21.重物静止.加速度为零.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TACsin30°-TBCsin60°=0 ① TACcos30°+TBCcos60°-G=0 ② 由式①可知.当时.,AC将断. 而当TAC=150N时.TBC=86.6<100N 将TAC=150N.TBC=86.6N代入式②解得G=173.32N. 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N. 例8 如图2-22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到的压力多大? [错解]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3.因为A物体静止.所以N=G=(M+m)g. [错解原因]由于A.B的加速度不同.所以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体.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错解. [分析解答]分别以A.B物体为研究对象.A.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24a.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 x:Nlsinα-f=0 ① y:N-Mg-Nlcosα=0 ② 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 x:mgsinα=ma ③ y:Nl-mgcosα=0 ④ 由式①.②.③.④解得N=Mg+mgcosα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α. [评析]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 例9 如图2-25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 ] A.a1=g a2=g B.a1=g a2=g C.a1=2g a2=0 D.a1=0 a2=g [错解] 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g.所以A.B球的加速度为g.故选A. [错解原因]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由于剪断绳时.A.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 [分析解答] 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2-26.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F′ A球:T-mg-F=0 ① B球:F′-mg=0 ② 由式①.②解得T=2mg.F=mg 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2-27.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F′. A球:-mg-F=maA ③ B球:F′-mg=maB ④ 由式③解得aA=-2g 由式④解得aB=0 故C选项正确. [评析]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0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 (2)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 例10 如图2-28.有一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10m的距离所需时间为多少? [错解]由于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所以v0=0.物体在竖直方向合外力为零.在水平方向受到滑动摩擦力.做v0=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为10m. 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f=μmg=ma.a=μg=5m/s2 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可知. [错解原因]上述解法的错误出在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传送带上轻放的物体的运动有可能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二是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度后.无相对运动.也无摩擦力.物体开始作匀速直线运动.关键问题应分析出什么时候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才好对问题进行解答. [分析解答]以传送带上轻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29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做v0=0的匀加速运动. 据牛二定律F=ma 有水平方向:f=ma ① 竖直方向:N-mg=0 ② f=μN 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a=5m/s2 设经时间tl.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0=v0+at ④ 解得t1=0.4s 时间t1内物体的位移<10(m) 物体位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0.4s后无摩擦力.开始做匀速运动 S2=v2t2 ⑤ 因为S2=S-S1=10-0.4=9.6(m).v2=2m/s 代入式⑤得t2=4.8s 则传送10m所需时间为t=0.4+4.8=5.2s. [评析]本题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涉及了两个物理过程.这类问题应抓住物理情景.带出解决方法.对于不能直接确定的问题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如本题中错解求出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m用2s.可以拿来计算一下.2s末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v=5×2=10(m/s).已超过了传送带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当物体速度增加到2m/s时.摩擦力瞬间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可以确定第2个物理过程. 例11 如图2-30.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 [错解] F最大值即N=0时.F=ma+mg=210(N) [错解原因]错解原因是对题所叙述的过程不理解.把平衡时的关系G=F+N.不自觉的贯穿在解题中. [分析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0.2s前F是变力.0.2s后F的恒力的隐含条件.即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 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P静止时受重力G.称盘给的支持力N. 因为物体静止.∑F=0 N=G=0 ① N=kx0 ② 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N′-G=ma ③ 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0-0.2s内物体的位移为x0.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则 将式①.②中解得的x0=0.15m代入式③解得a=7.5m/s2 F的最小值由式③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刻N′=N=kx. 代入式③得 Fmin=ma+mg-kx0 =12×-800×0.15 =90(N) F最大值即N=0时.F=ma+mg=210(N) [评析]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x0.而应等于x0-x(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二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惯性的量度

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矢量性

b、独立作用性:ΣF → a ,ΣFx → ax 

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变);牛顿第二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

3、适用条件

a、宏观、低速

b、惯性系

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

b、等时效(同增同减)

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

第二讲 牛顿定律的应用

一、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

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

1、如图1所示,在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动。现将一工件(大小不计)在皮带左端A点轻轻放下,则在此后的过程中(      

A、一段时间内,工件将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对地做加速运动

B、当工件的速度等于v时,它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

C、当工件相对皮带静止时,它位于皮带上A点右侧的某一点

D、工件在皮带上有可能不存在与皮带相对静止的状态

解说:B选项需要用到牛顿第一定律,A、C、D选项用到牛顿第二定律。

较难突破的是A选项,在为什么不会“立即跟上皮带”的问题上,建议使用反证法(t → 0 ,a →  ,则ΣFx   ,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比较法(为什么人跳上速度不大的物体可以不发生相对滑动?因为人是可以形变、重心可以调节的特殊“物体”)

此外,本题的D选项还要用到匀变速运动规律。用匀变速运动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得出

只有当L > 时(其中μ为工件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才有相对静止的过程,否则没有。

答案:A、D

思考:令L = 10m ,v = 2 m/s ,μ= 0.2 ,g取10 m/s2 ,试求工件到达皮带右端的时间t(过程略,答案为5.5s)

进阶练习:在上面“思考”题中,将工件给予一水平向右的初速v0 ,其它条件不变,再求t(学生分以下三组进行)——

① v0 = 1m/s  (答:0.5 + 37/8 = 5.13s)

② v0 = 4m/s  (答:1.0 + 3.5 = 4.5s)

③ v0 = 1m/s  (答:1.55s)

2、质量均为m的两只钩码A和B,用轻弹簧和轻绳连接,然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2所示。试问:

① 如果在P处剪断细绳,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是多少?

② 如果在Q处剪断弹簧,在剪断瞬时,B的加速度又是多少?

解说:第①问是常规处理。由于“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故剪断瞬间弹簧弹力维持原值,所以此时B钩码的加速度为零(A的加速度则为2g)。

第②问需要我们反省这样一个问题:“弹簧不会立即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什么?是A、B两物的惯性,且速度v和位移s不能突变。但在Q点剪断弹簧时,弹簧却是没有惯性的(没有质量),遵从理想模型的条件,弹簧应在一瞬间恢复原长!即弹簧弹力突变为零。

答案:0 ;g 。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应用要点:受力较少时,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解题。受力比较多时,结合正交分解与“独立作用性”解题。

在难度方面,“瞬时性”问题相对较大。

1、滑块在固定、光滑、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下滑,试求其加速度。

解说:受力分析 → 根据“矢量性”定合力方向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答案:gsinθ。

思考:如果斜面解除固定,上表仍光滑,倾角仍为θ,要求滑块与斜面相对静止,斜面应具备一个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解题思路完全相同,研究对象仍为滑块。但在第二环节上应注意区别。答:gtgθ。)

进阶练习1:在一向右运动的车厢中,用细绳悬挂的小球呈现如图3所示的稳定状态,试求车厢的加速度。(和“思考”题同理,答:gtgθ。)

进阶练习2、如图4所示,小车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匀加速运动,车厢顶用细绳悬挂一小球,发现悬绳与竖直方向形成一个稳定的夹角β。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解:继续贯彻“矢量性”的应用,但数学处理复杂了一些(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分析小球受力后,根据“矢量性”我们可以做如图5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相应的夹角。设张力T与斜面方向的夹角为θ,则

θ=(90°+ α)- β= 90°-(β-α)                 (1)

对灰色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2)

解(1)(2)两式得:ΣF = 

最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小球加速度(即小车加速度)

答: 。

2、如图6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在水平地面上加速运动。斜面上用一条与斜面平行的细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斜面加速度为a时(a<ctgθ),小球能够保持相对斜面静止。试求此时绳子的张力T 。

解说:当力的个数较多,不能直接用平行四边形寻求合力时,宜用正交分解处理受力,在对应牛顿第二定律的“独立作用性”列方程。

正交坐标的选择,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解法一:先介绍一般的思路。沿加速度a方向建x轴,与a垂直的方向上建y轴,如图7所示(N为斜面支持力)。于是可得两方程

ΣFx = ma ,即Tx - Nx = ma

ΣFy = 0 , 即Ty + Ny = mg

代入方位角θ,以上两式成为

T cosθ-N sinθ = ma                       (1)

T sinθ + Ncosθ = mg                       (2)

这是一个关于T和N的方程组,解(1)(2)两式得:T = mgsinθ + ma cosθ

解法二:下面尝试一下能否独立地解张力T 。将正交分解的坐标选择为:x——斜面方向,y——和斜面垂直的方向。这时,在分解受力时,只分解重力G就行了,但值得注意,加速度a不在任何一个坐标轴上,是需要分解的。矢量分解后,如图8所示。

根据独立作用性原理,ΣFx = max

即:T - Gx = max

即:T - mg sinθ = m acosθ

显然,独立解T值是成功的。结果与解法一相同。

答案:mgsinθ + ma cosθ

思考:当a>ctgθ时,张力T的结果会变化吗?(从支持力的结果N = mgcosθ-ma sinθ看小球脱离斜面的条件,求脱离斜面后,θ条件已没有意义。答:T = m 。)

学生活动:用正交分解法解本节第2题“进阶练习2”

进阶练习:如图9所示,自动扶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但扶梯的台阶是水平的。当扶梯以a = 4m/s2的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站在扶梯上质量为60kg的人相对扶梯静止。重力加速度g = 10 m/s2,试求扶梯对人的静摩擦力f 。

解:这是一个展示独立作用性原理的经典例题,建议学生选择两种坐标(一种是沿a方向和垂直a方向,另一种是水平和竖直方向),对比解题过程,进而充分领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灵活性。

答:208N 。

3、如图10所示,甲图系着小球的是两根轻绳,乙图系着小球的是一根轻弹簧和轻绳,方位角θ已知。现将它们的水平绳剪断,试求:在剪断瞬间,两种情形下小球的瞬时加速度。

解说:第一步,阐明绳子弹力和弹簧弹力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用竖直的绳和弹簧悬吊小球,并用竖直向下的力拉住小球静止,然后同时释放,会有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结论——绳子的弹力可以突变而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胡克定律)。

第二步,在本例中,突破“绳子的拉力如何瞬时调节”这一难点(从即将开始的运动来反推)。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答案:a = gsinθ ;a = gtgθ 。

应用:如图11所示,吊篮P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烧断瞬间,P、Q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解:略。

答:2g ;0 。

三、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应用

要点:在动力学问题中,如果遇到几个研究对象时,就会面临如何处理对象之间的力和对象与外界之间的力问题,这时有必要引进“系统”、“内力”和“外力”等概念,并适时地运用牛顿第三定律。

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则有“隔离法”和“整体法”。前者是根本,后者有局限,也有难度,但常常使解题过程简化,使过程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晰。

对N个对象,有N个隔离方程和一个(可能的)整体方程,这(N + 1)个方程中必有一个是通解方程,如何取舍,视解题方便程度而定。

补充:当多个对象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来讲,整体法不可用,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整体方程”,可以不受这个局限(可以介绍推导过程)——

Σ= m1 + m2 + m3 + … + mn

其中Σ只能是系统外力的矢量和,等式右边也是矢量相加。

1、如图1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长为L的均质直棒,现给棒一个沿棒方向的、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则棒中各部位的张力T随图中x的关系怎样?

解说:截取隔离对象,列整体方程和隔离方程(隔离右段较好)。

答案:N = x 。

思考:如果水平面粗糙,结论又如何?

解:分两种情况,(1)能拉动;(2)不能拉动。

第(1)情况的计算和原题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个摩擦力的处理,结论的化简也麻烦一些。

第(2)情况可设棒的总质量为M ,和水平面的摩擦因素为μ,而F = μMg ,其中l<L ,则x<(L-l)的右段没有张力,x>(L-l)的左端才有张力。

答:若棒仍能被拉动,结论不变。

若棒不能被拉动,且F = μMg时(μ为棒与平面的摩擦因素,l为小于L的某一值,M为棒的总质量),当x<(L-l),N≡0 ;当x>(L-l),N = 〔x -〈L-l〉〕。

应用:如图13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叠放着两个长方体滑块,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它们之间的摩擦因素、和斜面的摩擦因素分别为μ1和μ2 ,系统释放后能够一起加速下滑,则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1 m1gcosθ ;    B、μ2 m1gcosθ ;

C、μ1 m2gcosθ ;    D、μ1 m2gcosθ ;

解:略。

答:B 。(方向沿斜面向上。)

思考:(1)如果两滑块不是下滑,而是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以上结论会变吗?(2)如果斜面光滑,两滑块之间有没有摩擦力?(3)如果将下面的滑块换成如图14所示的盒子,上面的滑块换成小球,它们以初速度v0一起上冲,球应对盒子的哪一侧内壁有压力?

解:略。

答:(1)不会;(2)没有;(3)若斜面光滑,对两内壁均无压力,若斜面粗糙,对斜面上方的内壁有压力。

2、如图15所示,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1 、m2和m3 ,带滑轮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滑轮和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均不计,绳子的质量也不计,为使三个物体无相对滑动,水平推力F应为多少?

解说:

此题对象虽然有三个,但难度不大。隔离m2 ,竖直方向有一个平衡方程;隔离m1 ,水平方向有一个动力学方程;整体有一个动力学方程。就足以解题了。

答案:F =  。

思考:若将质量为m3物体右边挖成凹形,让m2可以自由摆动(而不与m3相碰),如图16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F′,使三者无相对运动?如果没有,说明理由;如果有,求出这个F′的值。

解:此时,m2的隔离方程将较为复杂。设绳子张力为T ,m2的受力情况如图,隔离方程为:

 = m2a

隔离m,仍有:T = m1a

解以上两式,可得:a = g

最后用整体法解F即可。

答:当m1 ≤ m2时,没有适应题意的F′;当m1 > m2时,适应题意的F′=  。

3、一根质量为M的木棒,上端用细绳系在天花板上,棒上有一质量为m的猫,如图17所示。现将系木棒的绳子剪断,同时猫相对棒往上爬,但要求猫对地的高度不变,则棒的加速度将是多少?

解说:法一,隔离法。需要设出猫爪抓棒的力f ,然后列猫的平衡方程和棒的动力学方程,解方程组即可。

法二,“新整体法”。

据Σ= m1 + m2 + m3 + … + mn ,猫和棒的系统外力只有两者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猫的加速度a1 = 0 ,所以:

( M + m )g = m·0 + M a1 

解棒的加速度a1十分容易。

答案:g 。

四、特殊的连接体

当系统中各个体的加速度不相等时,经典的整体法不可用。如果各个体的加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新整体法”也将有一定的困难(矢量求和不易)。此时,我们回到隔离法,且要更加注意找各参量之间的联系。

解题思想:抓某个方向上加速度关系。方法:“微元法”先看位移关系,再推加速度关系。、

1、如图18所示,一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从斜面顶端释放,试求斜面的加速度。

解说:本题涉及两个物体,它们的加速度关系复杂,但在垂直斜面方向上,大小是相等的。对两者列隔离方程时,务必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突破。

(学生活动)定型判断斜面的运动情况、滑块的运动情况。

位移矢量示意图如图19所示。根据运动学规律,加速度矢量a1和a2也具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这两个加速度矢量有什么关系?

沿斜面方向、垂直斜面方向建x 、y坐标,可得:

a1y = a2y             ①

且:a1y = a2sinθ     ②

隔离滑块和斜面,受力图如图20所示。

对滑块,列y方向隔离方程,有:

mgcosθ- N = ma1y     ③

对斜面,仍沿合加速度a2方向列方程,有:

Nsinθ= Ma2          ④

解①②③④式即可得a2 。

答案:a2 =  。

(学生活动)思考:如何求a1的值?

解:a1y已可以通过解上面的方程组求出;a1x只要看滑块的受力图,列x方向的隔离方程即可,显然有mgsinθ= ma1x ,得:a1x = gsinθ 。最后据a1 = 求a1 。

答:a1 =  。

2、如图21所示,与水平面成θ角的AB棒上有一滑套C ,可以无摩擦地在棒上滑动,开始时与棒的A端相距b ,相对棒静止。当棒保持倾角θ不变地沿水平面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且a>gtgθ)时,求滑套C从棒的A端滑出所经历的时间。

解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连接体问题”,寻求运动学参量的关系似乎比动力学分析更加重要。动力学方面,只需要隔离滑套C就行了。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题意要求a>gtgθ?(联系本讲第二节第1题之“思考题”)

定性绘出符合题意的运动过程图,如图22所示:S表示棒的位移,S1表示滑套的位移。沿棒与垂直棒建直角坐标后,S1x表示S1在x方向上的分量。不难看出:

S1x + b = S cosθ                   ①

设全程时间为t ,则有:

S = at2                          ②

S1x = a1xt2                        ③

而隔离滑套,受力图如图23所示,显然:

mgsinθ= ma1x                       ④

解①②③④式即可。

答案:t = 

另解:如果引进动力学在非惯性系中的修正式 Σ* = m (注:*为惯性力),此题极简单。过程如下——

以棒为参照,隔离滑套,分析受力,如图24所示。

注意,滑套相对棒的加速度a是沿棒向上的,故动力学方程为:

F*cosθ- mgsinθ= ma            (1)

其中F* = ma                      (2)

而且,以棒为参照,滑套的相对位移S就是b ,即:

b = S = a t2                 (3)

解(1)(2)(3)式就可以了。

第二讲 配套例题选讲

教材范本:龚霞玲主编《奥林匹克物理思维训练教材》,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例题选讲针对“教材”第三章的部分例题和习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六部分 振动和波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振动和波》的竞赛考纲和高考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做一些相对详细的补充。

一、简谐运动

1、简谐运动定义:= -k             

凡是所受合力和位移满足①式的质点,均可称之为谐振子,如弹簧振子、小角度单摆等。

谐振子的加速度:= -

2、简谐运动的方程

回避高等数学工具,我们可以将简谐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在某一条直线上的投影运动(以下均看在x方向的投影),圆周运动的半径即为简谐运动的振幅A 。

依据:x = -mω2Acosθ= -mω2

对于一个给定的匀速圆周运动,m、ω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令:

2 = k 

这样,以上两式就符合了简谐运动的定义式①。所以,x方向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就是简谐运动的相关规律。从图1不难得出——

位移方程: = Acos(ωt + φ)                                        ②

速度方程: = -ωAsin(ωt +φ)                                     ③

加速度方程:= -ω2A cos(ωt +φ)                                   ④

相关名词:(ωt +φ)称相位,φ称初相。

运动学参量的相互关系:= -ω2

A = 

tgφ= -

3、简谐运动的合成

a、同方向、同频率振动合成。两个振动x1 = A1cos(ωt +φ1)和x2 = A2cos(ωt +φ2) 合成,可令合振动x = Acos(ωt +φ) ,由于x = x1 + x2 ,解得

A =  ,φ= arctg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合振幅A最大,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合振幅最小。

b、方向垂直、同频率振动合成。当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垂直的振动x = A1cos(ωt + φ1)和y = A2cos(ωt + φ2)时,这两个振动方程事实上已经构成了质点在二维空间运动的轨迹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后,得一般形式的轨迹方程为

+-2cos(φ2-φ1) = sin22-φ1)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有y = x ,轨迹为直线,合运动仍为简谐运动;

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有+= 1 ,轨迹为椭圆,合运动不再是简谐运动;

当φ2-φ1取其它值,轨迹将更为复杂,称“李萨如图形”,不是简谐运动。

c、同方向、同振幅、频率相近的振动合成。令x1 = Acos(ω1t + φ)和x2 = Acos(ω2t + φ) ,由于合运动x = x1 + x2 ,得:x =(2Acost)cos(t +φ)。合运动是振动,但不是简谐运动,称为角频率为的“拍”现象。

4、简谐运动的周期

由②式得:ω=  ,而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简谐运动的角频率是一致的,所以

T = 2π                                                      

5、简谐运动的能量

一个做简谐运动的振子的能量由动能和势能构成,即

mv2 + kx2 = kA2

注意:振子的势能是由(回复力系数)k和(相对平衡位置位移)x决定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地指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当我们计量了振子的抽象势能后,其它的具体势能不能再做重复计量。

6、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和高考要求基本相同。

二、机械波

1、波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的过程和条件;传播的性质,相关参量(决定参量的物理因素)

2、机械波的描述

a、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联系

b、波动方程

如果一列简谐波沿x方向传播,振源的振动方程为y = Acos(ωt + φ),波的传播速度为v ,那么在离振源x处一个振动质点的振动方程便是

y = Acos〔ωt + φ - ·2π〕= Acos〔ω(t - )+ φ〕

这个方程展示的是一个复变函数。对任意一个时刻t ,都有一个y(x)的正弦函数,在x-y坐标下可以描绘出一个瞬时波形。所以,称y = Acos〔ω(t - )+ φ〕为波动方程。

3、波的干涉

a、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介质种传播时,能独立的维持它们的各自形态传播,在相遇的区域则遵从矢量叠加(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叠加)。

b、波的干涉。两列波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时,在同一介质中的叠加将形成一种特殊形态: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削弱的区域稳定分布且彼此隔开。

我们可以用波程差的方法来讨论干涉的定量规律。如图2所示,我们用S1和S2表示两个波源,P表示空间任意一点。

当振源的振动方向相同时,令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1 = A1cosωt ,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2 = A2cosωt ,则在空间P点(距S1为r1 ,距S2为r2),两振源引起的分振动分别是

y1′= A1cos〔ω(t ? )〕

y2′= A2cos〔ω(t ? )〕

P点便出现两个频率相同、初相不同的振动叠加问题(φ1 =  ,φ2 = ),且初相差Δφ= (r2 – r1)。根据前面已经做过的讨论,有

r2 ? r1 = kλ时(k = 0,±1,±2,…),P点振动加强,振幅为A1 + A2 

r2 ? r1 =(2k ? 1)时(k = 0,±1,±2,…),P点振动削弱,振幅为│A1-A2│。

4、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知识点和高考要求相同。

5、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与波的传播介质运动时,接收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讨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在讨论中注意:波源的发波频率f和波相对介质的传播速度v是恒定不变的)——

a、只有接收者相对介质运动(如图3所示)

设接收者以速度v1正对静止的波源运动。

如果接收者静止在A点,他单位时间接收的波的个数为f ,

当他迎着波源运动时,设其在单位时间到达B点,则= v1 ,、

在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接收者事实上“提前”多接收到了n个波

n = 

显然,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接收到的总的波的数目为:f + n = f ,这就是接收者发现的频率f。即

f

显然,如果v1背离波源运动,只要将上式中的v1代入负值即可。如果v1的方向不是正对S ,只要将v1出正对的分量即可。

b、只有波源相对介质运动(如图4所示)

设波源以速度v2正对静止的接收者运动。

如果波源S不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在A点应接收f个波,故S到A的距离:= fλ 

在单位时间内,S运动至S′,即= v2 。由于波源的运动,事实造成了S到A的f个波被压缩在了S′到A的空间里,波长将变短,新的波长

λ′= 

而每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仍为v ,故“被压缩”的波(A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为

f2 = 

当v2背离接收者,或有一定夹角的讨论,类似a情形。

c、当接收者和波源均相对传播介质运动

当接收者正对波源以速度v1(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波源也正对接收者以速度v2(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我们的讨论可以在b情形的过程上延续…

f3 =  f2 = 

关于速度方向改变的问题,讨论类似a情形。

6、声波

a、乐音和噪音

b、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品

c、声音的共鸣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简谐运动的证明与周期计算

物理情形:如图5所示,将一粗细均匀、两边开口的U型管固定,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银,汞柱总长为L 。当水银受到一个初始的扰动后,开始在管中振动。忽略管壁对汞的阻力,试证明汞柱做简谐运动,并求其周期。

模型分析:对简谐运动的证明,只要以汞柱为对象,看它的回复力与位移关系是否满足定义式①,值得注意的是,回复力系指振动方向上的合力(而非整体合力)。当简谐运动被证明后,回复力系数k就有了,求周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本题中,可设汞柱两端偏离平衡位置的瞬时位移为x 、水银密度为ρ、U型管横截面积为S ,则次瞬时的回复力

ΣF = ρg2xS = x

由于L、m为固定值,可令: = k ,而且ΣF与x的方向相反,故汞柱做简谐运动。

周期T = 2π= 2π

答:汞柱的周期为2π 。

学生活动:如图6所示,两个相同的柱形滚轮平行、登高、水平放置,绕各自的轴线等角速、反方向地转动,在滚轮上覆盖一块均质的木板。已知两滚轮轴线的距离为L 、滚轮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木板的质量为m ,且木板放置时,重心不在两滚轮的正中央。试证明木板做简谐运动,并求木板运动的周期。

思路提示:找平衡位置(木板重心在两滚轮中央处)→ú力矩平衡和Σ?F6= 0结合求两处弹力→ú求摩擦力合力…

答案:木板运动周期为2π 。

巩固应用:如图7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 2.00m地质量均匀直杆,构成一正三角形框架ABC,C点悬挂在一光滑水平轴上,整个框架可绕转轴转动。杆AB是一导轨,一电动松鼠可在导轨上运动。现观察到松鼠正在导轨上运动,而框架却静止不动,试讨论松鼠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解说:由于框架静止不动,松鼠在竖直方向必平衡,即:松鼠所受框架支持力等于松鼠重力。设松鼠的质量为m ,即:

N = mg                            ①

再回到框架,其静止平衡必满足框架所受合力矩为零。以C点为转轴,形成力矩的只有松鼠的压力N、和松鼠可能加速的静摩擦力f ,它们合力矩为零,即:

MN = Mf

现考查松鼠在框架上的某个一般位置(如图7,设它在导轨方向上距C点为x),上式即成:

N·x = f·Lsin60°                 ②

解①②两式可得:f = x ,且f的方向水平向左。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力就是松鼠在导轨方向上的合力。如果我们以C在导轨上的投影点为参考点,x就是松鼠的瞬时位移。再考虑到合力与位移的方向因素,松鼠的合力与位移满足关系——

= -k

其中k =  ,对于这个系统而言,k是固定不变的。

显然这就是简谐运动的定义式。

答案:松鼠做简谐运动。

评说:这是第十三届物理奥赛预赛试题,问法比较模糊。如果理解为定性求解,以上答案已经足够。但考虑到原题中还是有定量的条件,所以做进一步的定量运算也是有必要的。譬如,我们可以求出松鼠的运动周期为:T = 2π = 2π = 2.64s 。

二、典型的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物理情形:如图8所示,用弹性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置于倾角为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