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27 如图1-1-27.人重600 N.木块A重400 N.人与A.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摩擦不计.求: (1)人对绳的拉力, (2)人脚对A的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解析: 设绳子的拉力为FT.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FfA. (1)取人和木块为整体.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由题意可知 FfA=μ(mA+m人)g=200 N. 由于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故 2FT=FfA 所以FT=100 N. (2)取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由于人处于平衡状态.故FT=Ff人=100 N 由于人与木块A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故人与木块A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脚对木块的摩擦力方向向右.大小为100 N. 答案:方向向右 10 N 图1-1-28 12.如图1-1-28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带斜面的小车.斜面倾角为θ.紧靠斜面有一质量为m的光滑球.试确定在下列状态下水平车板对球的弹力. (1)小车向右匀速运动. (2)小车向右以加速度a(a<gtanθ)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小车向右以a=gtanθ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1)当车匀速运动时.斜板对球的弹力为零.由平衡条件可知水平车板对球的弹力FN=mg.方向竖直向上. (2)向右加速时.若a<gtanθ.则球受力如图所示.则 FN′sinθ=ma FN+FN′cosθ-mg=0 解得FN=mg-macotθ. (3)若a=gtanθ.代入上式.则FN=0. 答案:(1)mg 竖直向上 (2)mg-macotθ 竖直向上 (3)0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甲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是
10.050
10.050
c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
3.200(3.199~3.201)
3.200(3.199~3.201)
mm.

(2)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丙.
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AC

A.在测量同一组数据F1、F2和合力F的过程中,橡皮条结点O的位置不能变化
B.弹簧测力计拉细线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
C.F1、F2和合力F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D.为减小测量误差,F1、F2方向间夹角应为90°
②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
4.00
4.00
 N.

(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1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①图2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3.2
3.2
m/s2
②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1/m,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小车加速度a(m/s2 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
小车质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
1/m(1/kg)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
请在图3左的方格坐标纸中画出a-1/m图线,并从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倒数1/m之间的关系式是
a=
1
2m
a=
1
2m

③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3右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
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同学为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其中:两个相同的电压表V­­­1和V­­­2,量程为3V,内阻约为3kΩ,定值电阻R0阻值为0—10Ω,电阻箱R阻值0—11.1Ω,电源电动势0—3V,内阻r阻值0—10Ω。

(1)根据实物图,在图2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正确连线后,闭合电键,调节电阻箱R,读出R的阻值,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U­­­1U­­2。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R(Ω)

2.0

4.0

6.0

8.0

10.0

U­­­1(V)

1.90

2.06

2.20

2.31

2.40

U­­2(V)

1.10

0.88

0.76

0.60

0.57

用表中所给字母表示定值电阻R0的表达式                

(3)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如图3坐标纸上描绘U­­­1U­­2的关系图线,要求图线能尽量多的分布在坐标纸空间内。并依据图线求得该电源的电动势E=       V,r=       Ω。(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1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电火花计时器,C为装有砝码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在实验中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a可用纸带上的点求得.
(1)为了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应该采用的研究实验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假设法
C.理想实验法   D.图象法
(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A.砝码和小桶的总质量要远大于小车的质量
B.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把木板D的左端适当垫高
C.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
D.木板D的左端被垫高后,图中细线应保持与木板平行
(3)图2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根据图6中数据可得出表格1中空白处的数据应是
 

精英家教网
表格1
计数点 1 2 3 4 5 6
瞬时速度v/( m?s-1 0.165 0.215 0.314 0.364 0.413
由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m/s2  (加速度a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与对应的质量m数据如表格2.
表格2
次数 1 2 3 4 5
小车的加速度a/( m?s-2 1.25 1.00 0.80 0.50 0.40
小车的质量m/kg 0.400 0.500 0.625 1.000 1.250
小车质量的倒数m-1/kg-1 2.50 2.00 1.60 1.00 0.80
利用表格2中的数据,在图3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a与
1
m
关系的图象.(5)上题中该小车受到的拉力F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A.如图1弹簧秤甲的示数为
 
 N,乙的示数为
 
 N.
B.某同学为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而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他用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实验中改变被拉木块的数量、改变接触面的材料、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及改变木块速度的大小,并将若干次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试根据该同学的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接触面材料 拉动木块数 木块放置情况 木块运动速度 弹簧秤读数(N)
1 木板 1 平放 较小 3.50
2 木板 1 平放 v较大 3.50
3 木板 1 侧放 v较小 3.50
4 木板 2 平放 v较小 7.00
5 化纤地毯 1 平放 v较小 8.00
6 化纤地毯 1 侧放 v较大 8.00
7 化纤地毯 2 平放 v较小 16.00
(1)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数有关?有什么关系?
(2)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数是无关的?
C.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瞬时速度如下表: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v/△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3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v/△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与木块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固定,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二:用弹簧测力计钩住木块,用力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除了实验必须的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若干重量
均为2.00N的砝码.
(1)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方案是
方案二
方案二
,理由是
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图(b)中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做相对运动,更容易控制拉动的速度,使示数更稳定,测量更准确.

(2)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砝码,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砝码/个数 0 1 2 3 4
砝码对木块压力/N 0 2.00 4.00 6.00 8.00
测力计读数/N 1.50 2.00 2.50 2.90 3.5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上(图c)作出摩擦力f和砝码对木块的压力F的关系图象(以F为横坐标).并分析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压力N中漏掉了木块的重力
.求木块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
0.25
0.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