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2-9 (2010年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一列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源位于坐标原点.在t=0时刻波源开始振动.在t=3 s时刻的波形如图7-2-9所示.此时x=3 m处的质点刚开始振动.则( ) A.波源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 B.t=7 s时.x=5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 cm C.t=7 s时.x=2 m处的质点在波谷 D.t=7 s时.x=6 m处的质点在波峰 解析:选D.t=3 s时.振动传到x=3 m处.此时振动方向向上.因此波源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A错.T=t.则T=4 s.λ=4 m.则v==1 m/s.当t=7 s时.x=5 m处的质点振动.通过的路程为4 cm.B错.当t=7 s时.x=2 m处的质点应在波峰.C错.当t=7 s时.x=6 m处的质点在波峰.D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1年福建六校联考)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的功率,第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 m、10 m、20 m、30 m、…70 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每条计时线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测运动时间.听到发令员的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并计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

运动距离s(m)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运动时间t(s)

0

2.4

4.2

6.3

7.8

9.0

10.0

11.0

12.0

各段速度(m/s)

 

2.08

2.78

4.76

6.67

8.33

10.0

10.0

10.0

 

第二小组通过测出自行车在各点的速度,作出了v—s图4-2-9.本次实验中,学生和自行车总质量约为75 kg,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整个过程中该学生骑车的功率P保持不变.

图4-2-9

(1)第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析认为:因为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则在20 m~3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1与30 m~4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为多少?被测学生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速度为6 m/s时的加速度为多大?

(2)第二小组的学生结合图和曲线(曲线与横坐标在s=40 m内所围的区域共56格),测出的被测学生骑车的功率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某同学选择了一条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量时各计数点对应刻度尺上的读数如图7-8-2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E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出的计数点)

图7-8-2

根据纸带要求计算:

(1)重锤下落的加速度;

(2)若重锤的质量为m,则重锤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取g=9.8 m/s2)

(3)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有多大?

(4)从(2)(3)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R1R2分别标有“2 Ω,1.0 A”和“4 Ω,0.5 A”,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中,如图7-1-9所示,则此电路中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为          (  ).

图7-1-9

A.1.5 W                    B.3.0 W 

C.5.0 W                    D.6.0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3-2-9甲所示,一轻质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上端放置一物体(物体与弹簧不连接),初始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拉力F与物体位移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 m/s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3-2-9

A.物体与弹簧分离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7.5 N/cm

C.物体的质量为2 kg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12-2-9所示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当使用波长为6×10-7 m的橙色光做实验时,光屏P及其上方的P1点形成两条相邻的亮纹.若使用波长为4×10-7 m的紫光重复上述实验,在P点和P1点形成的明、暗纹情况是(  )

图12-2-9

A.P和P1都是明纹         B.P是明纹,P1是暗纹

C.P是暗纹,P1是明纹            D.P和P1都是暗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