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的实验中.先测得摆线长为97.50 cm.摆球直径为2.00 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如下图所示.则: (1)该摆摆长为 cm.秒表的示数为 . (2)如果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解析] (1)由摆长公式l=l′+d/2.知l=98.50 cm.由秒表的读数方法.可求得单摆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t=短针读数(t1)+长针读数(t2)=3×30 s+9.8 s=99.8 s.同时可求得周期T. (2)通过g=.可知g偏小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摆长l的测量值偏小.即测量值小于实际值.可知A错.B正确,二是周期T的测量值偏大.如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停止计时时.过迟按下秒表,误把n+1次全振动数为n次等等.由此可知C.D选项皆错.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5种不同摆长l的情况下单摆振动的周期T,并用所测得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描出5个点.请你在图8中画出T2-l的图象,根据这些点可求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为
9.86
9.86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了一些数据,其中的一组数据如下所示.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摆线的长时,将摆线平放,如图(A)所示,刻度尺读数是
99.00
99.00
cm,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卡尺游标位置如图(B)所示,可知摆球直径是
1.940
1.940
cm.
(2)该同学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C所示,则秒表所示读数为
56.90
56.90
s.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试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D所示,利用图线可求出g=
9.869
9.869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了一些数据,其中的一组数据如下所示.
(1)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卡尺游标位置如图a所示,可知摆球直径是
1.940
1.940
cm.
(2)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试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 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b所示,利用图象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9.86
9.86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4种不同摆长情况单摆的振动周期,获得4组数据,以T2为纵轴、l为横轴作出的T2-l关系图象如图,根据此图象回答问题:
①本实验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有
秒表、米尺、游标卡尺
秒表、米尺、游标卡尺

②本试验依据的物理原理
T=2π
l
g
T=2π
l
g

③图线的斜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π2
g
4π2
g

④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值为
9.86
9.86
 (g值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量5种不同摆长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结果见下表:
L/m 0.5 0.8 0.9 1.0 1.2
T/s 1.42 1.79 1.90 2.00 2.20
T2/s2 2.02 3.20 3.61 4.00 4.84
(1)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作出T2-L图线(如图1),并利用此图线求出重力加速度g=
9.87
9.87
m/s2.(取π2=9.87)?

(2)若某同学测定的g的数值比当地公认值大,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CEF
CEF

A、摆球质量太大了;
B、摆长太长了;
C、摆角太大了(摆角仍小于10°);
C、量摆长时从悬点量到球的最下端;
D、计算摆长时忘记把小球半径加进去;
E、摆球不是在竖直平面内做简谐振动,而是做圆锥摆运动;
F、计算周期时,将(n-1)次全振动误记为n次全振动;
(3)若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造成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漏测小球的半径r
漏测小球的半径r
;?
(4)如果已知摆球直径为2.00cm,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①所示,那么单摆摆长是
0.8740
0.8740
m.如果测定了4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如图②中秒表所示,单摆的运动周期是
1.88
1.88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