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用图13-5所示的(a)图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a)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13-5所示的图(b).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可以测出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 cm. (2)在以下选项中. 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OP 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OM C.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 D.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 E.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分)某校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图是某次实验得出的纸带,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标以1、2、3……。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d1=3cmd2=7.5cmd3=13.5cm,则①物体做       的运动,②物体通过1计数点的速度1=     m/s;③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         m/s2.

(2)(6分)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 小组得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         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     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是否变化?
答:        (填“变”或“不变”)。

(3)(10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 受合外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图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装有砂的砂桶(总质量为m),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①若保持砂和砂桶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数据如表1所示。    

次数
1
2
3
4
5
小车加速度a/(m?s-2)
1.98
1.48
1.00
0.67
0.50
小车质量M/kg
0.25
0.33
0.50
0.75
1.00
质量倒数/kg-1
4.00
3.00
2.00
1.33
1.00

根据表1数据,为直观反映F不变时aM的关系,请在图所示的方格坐标纸中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并作出图线。从图线中得到F不变时,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②某同学在探究aF的关系时,把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当作 小车的合外力F,作出a-F图线如图所示,试分析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③在这个实验中,为了探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保持第三个物理量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做
                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1)(6分)某校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图是某次实验得出的纸带,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标以1、2、3……。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d1=3cmd2=7.5cmd3=13.5cm,则①物体做       的运动,②物体通过1计数点的速度1=     m/s;③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         m/s2.

(2)(6分)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 小组得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         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     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是否变化?
答:        (填“变”或“不变”)。

(3)(10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 受合外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图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装有砂的砂桶(总质量为m),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①若保持砂和砂桶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数据如表1所示。    
次数
1
2
3
4
5
小车加速度a/(m?s-2)
1.98
1.48
1.00
0.67
0.50
小车质量M/kg
0.25
0.33
0.50
0.75
1.00
质量倒数/kg-1
4.00
3.00
2.00
1.33
1.00

根据表1数据,为直观反映F不变时aM的关系,请在图所示的方格坐标纸中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并作出图线。从图线中得到F不变时,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②某同学在探究aF的关系时,把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当作 小车的合外力F,作出a-F图线如图所示,试分析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③在这个实验中,为了探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保持第三个物理量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叫做
                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13分)(1)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m1、m2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m1一端连接纸带,另一端通过细绳跨过轻质定滑轮与m2相连,m2的质量大于m1,从高处由静止释放m2,m1拖着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

①下列实验操作,不必要的是_________,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挡

B.用天平测出m1、m2的质量

C.测量纸带计数点间的距离

D.用秒表测量m2下落的时间

②如图是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0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打下的第一个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从O点到计数点5系统动能的增量=_____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_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要测某一电阻的阻值(约3~5),现有下列器材:

A.两节干电池     

B.电压表0~3V,内阻约

C.电流表0~0.6A,内阻约 

D.滑动变阻器,0~

E.滑动变阻器,0~100  

F.开关和若干导线

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要较准确地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①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序号)

②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所示,指出该同学接线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5个点是实验中测得的U、I值,作图并求出R=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13分)(1)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m1、m2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m1一端连接纸带,另一端通过细绳跨过轻质定滑轮与m2相连,m2的质量大于m1,从高处由静止释放m2,m1拖着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

①下列实验操作,不必要的是_________,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挡
B.用天平测出m1、m2的质量
C.测量纸带计数点间的距离
D.用秒表测量m2下落的时间
②如图是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0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打下的第一个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从O点到计数点5系统动能的增量=_____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_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要测某一电阻的阻值(约3~5),现有下列器材:
A.两节干电池     
B.电压表0~3V,内阻约
C.电流表0~0.6A,内阻约 
D.滑动变阻器,0~
E.滑动变阻器,0~100  
F.开关和若干导线
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要较准确地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①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序号)
②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所示,指出该同学接线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5个点是实验中测得的U、I值,作图并求出R=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13分)(1)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m1、m2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m1一端连接纸带,另一端通过细绳跨过轻质定滑轮与m2相连,m2的质量大于m1,从高处由静止释放m2,m1拖着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

①下列实验操作,不必要的是_________,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学生电源的“直流输出”挡
B.用天平测出m1、m2的质量
C.测量纸带计数点间的距离
D.用秒表测量m2下落的时间
②如图是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0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打下的第一个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从O点到计数点5系统动能的增量=___________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_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要测某一电阻的阻值(约3~5),现有下列器材:
A.两节干电池     
B.电压表0~3V,内阻约
C.电流表0~0.6A,内阻约 
D.滑动变阻器,0~
E.滑动变阻器,0~100  
F.开关和若干导线
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要较准确地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①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填序号)
②某同学的实物接线如图所示,指出该同学接线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

③图中5个点是实验中测得的U、I值,作图并求出R=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