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 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 (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 [例3].在某铁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外安装的自动拦木装置如图所示.当高速列车到达A 点时.道口公路上应显示红灯.警告来越过停 车线的汽车迅速制动.而且超过停车线的汽车能在列车到达道口前安全通过道口.已知高速列车的速度V1=120km/h.汽车过道口的速度V2=5km/h.汽车驶至停车线时立即制动后滑行的距离是S0=5m.道口宽度s=26m.汽车长l=15m.若栏木关闭时间tl=16s.为保障安全需多加时间t2=20s.问:列车从A点 到道口的距离L应为多少才能确保行车安全? 解析:由题意知.关闭道口时间为16s.为安全保障再加20s.即关闭道口的实际时间为t0=20+16=36s.汽车必须在关闭道口前已通过道口.汽车从停车线到通过道口实际行程为S=26+5+15=46m.需用时.由此亮起红灯的时间为T=t0+t2.故A点离道口的距离应为:L=V1T==2304m [例4]火车以速度Vl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2(对地.且V1>V2)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法一:后车刹车后虽做匀减速运动.但在其速度减小至和V2相等之前.两车的距离仍将逐渐减小,当后车速度减小至小于前车速度.两车距离将逐渐增大.可见.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距离最近.若后车减速的加速度过小.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之前即追上前车.发生撞车事故,若后车加速度过大.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时仍未过上前车.根本不可能发生撞车事故,若后车加速度大小为某值时.恰能使两车在速度相等时后车追上前车.这正是两车恰不相撞的临界状态.此时对应的加速度即为两车不相撞的最小加速度.综上分析可知.两车恰不相撞时应满足下列两方程: V1t-a0t2/2=V2t+S V1-a0t=V2 解之可得:a0=.所以当a≥时.两车即不会相撞 解法二:要使两车不相撞.其位移关系应为 V1t-at2/2 ≤S+V2t 即at2/2+(V2-V1)t+S≥0 对任一时间t.不等式都成立的条件为 Δ=(V2-V1)2-2as≤0 由此得a≥ 解法三:以前车为参照物.刹车后后车相对前车做初速度V0= V1-V2.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后车相对前车的速度成为零时.若相对位移S/≤S.则不会相撞.故由 S/= V02/2a= (V1-V2)2/2a≤S.得a≥ 点评:三种解法中.解法一注重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抓住两车间距有极值时速度应相等这一关键条件来求解,解法二中由位移关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解法三通过巧妙地选取参照物.使两车运动的关系变得简明. 说明:本题还可以有多种问法.如“以多大的加速度刹车就可以不相碰? .“两车距多少米就可以不相碰? .“货车的速度为多少就可以不相碰? 等.但不管哪一种问法.都离不开“两车速度相等 这个条件. [例5]甲.乙两车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2.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运动.试讨论两车在运动过程中相遇次数与加速度的关系. [分析]由于两车同时同向运动.故有v甲=v0+a2t.v乙=a1t. ①当al<a2时.alt<a2t.可得两车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V甲>V乙.由于原来甲在后.乙在前.所以甲.乙两车的距离在不断缩短.经过一段时间后甲车必然超过乙车.且甲超过乙后相距越来越大.因此甲.乙两车只能相遇一次. ②当 al=a2时.alt=a2t.可得v甲=v0+v乙.同样有v甲>v乙.因此甲.乙两车也只能相遇一次. ③当al>a2时.alt>a2t.v甲和v乙的大小关系会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刚开始.alt和a2t相差不大且甲有初速v0.所以v甲>v乙,随着时间的推移.alt和a2t相差越来越大,当alt-a2t=v0时.v甲=v乙.接下来alt-a2t>v0.则有v甲<v乙.若在v甲=v乙之前.甲车还没有超过乙车.随后由于v甲<v乙.甲车就没有机会超过乙车.即两车不相遇,若在v甲=v乙时.两车刚好相遇.随后v甲<v乙.甲车又要落后乙车.这样两车只能相遇一次,若在v甲=v乙前.甲车已超过乙车.即已相通过一次.随后由于v甲<v乙.甲.乙距离又缩短.直到乙车后反超甲车时.再相遇一次.则两车能相遇两次. [解]由于 S甲=v0 t+½a2t2.S乙=½a1t2. 相遇时有S甲-S乙=s.则v0 t+½a2t2-½a1t2=S.½(a1一a2)t2一v0 t+S=0. ①当a1<a2时.①式,只有一个正解.则相遇一次. ②当a1=a2时 S甲一 S乙=v0 t+½a2t2-½a1t2=v0 t=S. ∴t=S/v0 t只有一个解.则相遇一次. ③当 al>a2时.若v<2(al-a2)s.①式无解.即不相遇. 若v02=2(al-a2)s.①式t只有一个解.即相遇一次. 若 v02>2(al-a2)s.①式t有两个正解.即相遇两次. 解法2:利用v一t图象求解. ①当 al<a2时.甲.乙车的运动图线分别为如图.其中划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t时间内甲车比乙车多发生的位移.着此而积为S.则t时刻甲车追上乙车而相遇.以后在相等时间内甲车发生的位移都比乙车多.所以只能相遇一次. ②当al=a2时.甲.乙两车的运动图线分别如图.讨论方法同①.所以两车也只能相遇一次. ③当al>a2 时.甲.乙两车的运动图线分别为如图的1和11.其中划实斜线部分面积表示用车比乙车多发生的位移.划虚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乙车比甲车多发生的位移.若划线部分的面积小于S.说明甲追不上乙车.则不能相遇,若划实斜线部分的面积等于S.说明甲车刚追上乙车又被反超.则相遇一次,若划实斜线部分的面积大于S.说明tl内划实线部分的面积为S.说明t1时刻甲车追上乙车.以后在t1--t时间内.甲车超前乙车的位移为tl---t时间内划实线部分的面积.随后在t---t2时间内.乙车比甲车多发生划应线部分的面积.如果两者相等.则t2时刻乙车反超甲车.故两车先后相遇两次. [例6]在空中足够高的某处.以初速度v竖直上抛一小球.t s后在同一地点以初速度v/竖直下抛另一个小球.若使两个小球在运动中能够相遇.试就下述两种情况讨论t的取值范围:(l)0<v/<v.(2)v/>v [解析]若两小球在运动中能够在空中相遇.必须是下抛小球刚抛出时.上抛小球已进入下降阶段.且速度大的小球在后.追赶前面速度小的球. (1) 如图甲所示.上抛小球速度方向变为向下.大小达v/时所经历的时间为t0.则 t0=+ ∴当t>t0时.上抛小球的即时速度vt>v/.上抛小球能够追上下抛小球.但是.若上抛小球已越过抛出点.再向下抛出另一个小球时.两球就不会相遇.而上抛球回到抛出点的时间t1为:t1= 即:当<t<时两球能够在运动中相遇 (2)如图乙所示.上抛小球速度方向变为向下.大小达v/时所经历时间为t0/.则: t0/= 当t<t0/时.上抛时即时速度vt<v/.但若使上抛球在前.t还大于t1=2v/g才行.因此.两球在运动中相遇的条件为:<t<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碰撞

(1)定义: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________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做碰撞.

(2)碰撞的特点

①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总动量总是守恒的.

②碰撞过程中,总动能不增.因为没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

③碰撞过程中,当两物体碰后________时,即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系统动能损失________.

④碰撞过程中,两物体产生的位移可忽略.

(3)碰撞的分类

①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如果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称为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和机械能同时守恒.

②非弹性碰撞

如果是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为非弹性碰撞.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有损失,即机械能不守恒.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

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弹性力,则机械能向内能转化量最大,即机械能的损失最大,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同一速度.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且机械能的损失最大.

(4)判定碰撞可能性问题的分析思路

①判定系统动量是否守恒.

②判定物理情景是否可行,如追碰后,前球动量不能减小,后球动量在原方向上不能增加;追碰后,后球在原方向的速度不可能大于前球的速度.

③判定碰撞前后动能是不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六部分 振动和波

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

《振动和波》的竞赛考纲和高考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做一些相对详细的补充。

一、简谐运动

1、简谐运动定义:= -k             

凡是所受合力和位移满足①式的质点,均可称之为谐振子,如弹簧振子、小角度单摆等。

谐振子的加速度:= -

2、简谐运动的方程

回避高等数学工具,我们可以将简谐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在某一条直线上的投影运动(以下均看在x方向的投影),圆周运动的半径即为简谐运动的振幅A 。

依据:x = -mω2Acosθ= -mω2

对于一个给定的匀速圆周运动,m、ω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令:

2 = k 

这样,以上两式就符合了简谐运动的定义式①。所以,x方向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就是简谐运动的相关规律。从图1不难得出——

位移方程: = Acos(ωt + φ)                                        ②

速度方程: = -ωAsin(ωt +φ)                                     ③

加速度方程:= -ω2A cos(ωt +φ)                                   ④

相关名词:(ωt +φ)称相位,φ称初相。

运动学参量的相互关系:= -ω2

A = 

tgφ= -

3、简谐运动的合成

a、同方向、同频率振动合成。两个振动x1 = A1cos(ωt +φ1)和x2 = A2cos(ωt +φ2) 合成,可令合振动x = Acos(ωt +φ) ,由于x = x1 + x2 ,解得

A =  ,φ= arctg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合振幅A最大,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合振幅最小。

b、方向垂直、同频率振动合成。当质点同时参与两个垂直的振动x = A1cos(ωt + φ1)和y = A2cos(ωt + φ2)时,这两个振动方程事实上已经构成了质点在二维空间运动的轨迹参数方程,消去参数t后,得一般形式的轨迹方程为

+-2cos(φ2-φ1) = sin22-φ1)

显然,当φ2-φ1 = 2kπ时(k = 0,±1,±2,…),有y = x ,轨迹为直线,合运动仍为简谐运动;

当φ2-φ1 = (2k + 1)π时(k = 0,±1,±2,…),有+= 1 ,轨迹为椭圆,合运动不再是简谐运动;

当φ2-φ1取其它值,轨迹将更为复杂,称“李萨如图形”,不是简谐运动。

c、同方向、同振幅、频率相近的振动合成。令x1 = Acos(ω1t + φ)和x2 = Acos(ω2t + φ) ,由于合运动x = x1 + x2 ,得:x =(2Acost)cos(t +φ)。合运动是振动,但不是简谐运动,称为角频率为的“拍”现象。

4、简谐运动的周期

由②式得:ω=  ,而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简谐运动的角频率是一致的,所以

T = 2π                                                      

5、简谐运动的能量

一个做简谐运动的振子的能量由动能和势能构成,即

mv2 + kx2 = kA2

注意:振子的势能是由(回复力系数)k和(相对平衡位置位移)x决定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地指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当我们计量了振子的抽象势能后,其它的具体势能不能再做重复计量。

6、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和高考要求基本相同。

二、机械波

1、波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的过程和条件;传播的性质,相关参量(决定参量的物理因素)

2、机械波的描述

a、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联系

b、波动方程

如果一列简谐波沿x方向传播,振源的振动方程为y = Acos(ωt + φ),波的传播速度为v ,那么在离振源x处一个振动质点的振动方程便是

y = Acos〔ωt + φ - ·2π〕= Acos〔ω(t - )+ φ〕

这个方程展示的是一个复变函数。对任意一个时刻t ,都有一个y(x)的正弦函数,在x-y坐标下可以描绘出一个瞬时波形。所以,称y = Acos〔ω(t - )+ φ〕为波动方程。

3、波的干涉

a、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介质种传播时,能独立的维持它们的各自形态传播,在相遇的区域则遵从矢量叠加(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叠加)。

b、波的干涉。两列波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时,在同一介质中的叠加将形成一种特殊形态: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削弱的区域稳定分布且彼此隔开。

我们可以用波程差的方法来讨论干涉的定量规律。如图2所示,我们用S1和S2表示两个波源,P表示空间任意一点。

当振源的振动方向相同时,令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1 = A1cosωt ,振源S1的振动方程为y2 = A2cosωt ,则在空间P点(距S1为r1 ,距S2为r2),两振源引起的分振动分别是

y1′= A1cos〔ω(t ? )〕

y2′= A2cos〔ω(t ? )〕

P点便出现两个频率相同、初相不同的振动叠加问题(φ1 =  ,φ2 = ),且初相差Δφ= (r2 – r1)。根据前面已经做过的讨论,有

r2 ? r1 = kλ时(k = 0,±1,±2,…),P点振动加强,振幅为A1 + A2 

r2 ? r1 =(2k ? 1)时(k = 0,±1,±2,…),P点振动削弱,振幅为│A1-A2│。

4、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知识点和高考要求相同。

5、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与波的传播介质运动时,接收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多普勒效应的定量讨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在讨论中注意:波源的发波频率f和波相对介质的传播速度v是恒定不变的)——

a、只有接收者相对介质运动(如图3所示)

设接收者以速度v1正对静止的波源运动。

如果接收者静止在A点,他单位时间接收的波的个数为f ,

当他迎着波源运动时,设其在单位时间到达B点,则= v1 ,、

在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接收者事实上“提前”多接收到了n个波

n = 

显然,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接收到的总的波的数目为:f + n = f ,这就是接收者发现的频率f。即

f

显然,如果v1背离波源运动,只要将上式中的v1代入负值即可。如果v1的方向不是正对S ,只要将v1出正对的分量即可。

b、只有波源相对介质运动(如图4所示)

设波源以速度v2正对静止的接收者运动。

如果波源S不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者在A点应接收f个波,故S到A的距离:= fλ 

在单位时间内,S运动至S′,即= v2 。由于波源的运动,事实造成了S到A的f个波被压缩在了S′到A的空间里,波长将变短,新的波长

λ′= 

而每个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仍为v ,故“被压缩”的波(A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为

f2 = 

当v2背离接收者,或有一定夹角的讨论,类似a情形。

c、当接收者和波源均相对传播介质运动

当接收者正对波源以速度v1(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波源也正对接收者以速度v2(相对介质速度)运动,我们的讨论可以在b情形的过程上延续…

f3 =  f2 = 

关于速度方向改变的问题,讨论类似a情形。

6、声波

a、乐音和噪音

b、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品

c、声音的共鸣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一、简谐运动的证明与周期计算

物理情形:如图5所示,将一粗细均匀、两边开口的U型管固定,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银,汞柱总长为L 。当水银受到一个初始的扰动后,开始在管中振动。忽略管壁对汞的阻力,试证明汞柱做简谐运动,并求其周期。

模型分析:对简谐运动的证明,只要以汞柱为对象,看它的回复力与位移关系是否满足定义式①,值得注意的是,回复力系指振动方向上的合力(而非整体合力)。当简谐运动被证明后,回复力系数k就有了,求周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本题中,可设汞柱两端偏离平衡位置的瞬时位移为x 、水银密度为ρ、U型管横截面积为S ,则次瞬时的回复力

ΣF = ρg2xS = x

由于L、m为固定值,可令: = k ,而且ΣF与x的方向相反,故汞柱做简谐运动。

周期T = 2π= 2π

答:汞柱的周期为2π 。

学生活动:如图6所示,两个相同的柱形滚轮平行、登高、水平放置,绕各自的轴线等角速、反方向地转动,在滚轮上覆盖一块均质的木板。已知两滚轮轴线的距离为L 、滚轮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木板的质量为m ,且木板放置时,重心不在两滚轮的正中央。试证明木板做简谐运动,并求木板运动的周期。

思路提示:找平衡位置(木板重心在两滚轮中央处)→ú力矩平衡和Σ?F6= 0结合求两处弹力→ú求摩擦力合力…

答案:木板运动周期为2π 。

巩固应用:如图7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 2.00m地质量均匀直杆,构成一正三角形框架ABC,C点悬挂在一光滑水平轴上,整个框架可绕转轴转动。杆AB是一导轨,一电动松鼠可在导轨上运动。现观察到松鼠正在导轨上运动,而框架却静止不动,试讨论松鼠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解说:由于框架静止不动,松鼠在竖直方向必平衡,即:松鼠所受框架支持力等于松鼠重力。设松鼠的质量为m ,即:

N = mg                            ①

再回到框架,其静止平衡必满足框架所受合力矩为零。以C点为转轴,形成力矩的只有松鼠的压力N、和松鼠可能加速的静摩擦力f ,它们合力矩为零,即:

MN = Mf

现考查松鼠在框架上的某个一般位置(如图7,设它在导轨方向上距C点为x),上式即成:

N·x = f·Lsin60°                 ②

解①②两式可得:f = x ,且f的方向水平向左。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力就是松鼠在导轨方向上的合力。如果我们以C在导轨上的投影点为参考点,x就是松鼠的瞬时位移。再考虑到合力与位移的方向因素,松鼠的合力与位移满足关系——

= -k

其中k =  ,对于这个系统而言,k是固定不变的。

显然这就是简谐运动的定义式。

答案:松鼠做简谐运动。

评说:这是第十三届物理奥赛预赛试题,问法比较模糊。如果理解为定性求解,以上答案已经足够。但考虑到原题中还是有定量的条件,所以做进一步的定量运算也是有必要的。譬如,我们可以求出松鼠的运动周期为:T = 2π = 2π = 2.64s 。

二、典型的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物理情形:如图8所示,用弹性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连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置于倾角为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