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几种物理变化? 剖析:①物质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水冰 水之所以能发生三态变化.根本原因是构成水的小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常温下的水.当温度降低时.构成水的小粒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冰.虽然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没变.是物理变化. ②物质的溶解.结晶 蔗糖放入水中以后.构成蔗糖的小粒子不断运动.扩散到水中.蔗糖不断变小.最后消失.蔗糖溶解于水中.当水分不断蒸发.水分少到一定程度.构成蔗糖的小粒子会重新聚集在一起.出现结晶现象. 问题探究 问题1 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呢?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1-5: 图1-5 下表是他们的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 实验方法 判断依据 二氧化碳含量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根据石灰水浑浊情况判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氧气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的气休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根据木条燃烧的情况判断氧气的含量不同 水蒸气含量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的一块呼气 根据玻璃片水雾不同判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 问题2 如何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生成物? 探究: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烛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典题精讲 例1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 汽油挥发 C.剩饭变馊 高粱酿酒 D.灯泡发光 铁锅生锈 思路解析 蜡烛熔化.冰雪融化.汽油挥发都是物质状态的变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灯泡发光只是能量形式的变化.也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后变成了其他物质.剩饭变馊的原因也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酒不是高粱.铁锈也不同于铁.这4个变化均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例2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了白色固体 D.固体质量增加了 思路解析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答案:C 知识导学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都只是物质变化的一种类型.物理变化通常指物质仅改变其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电导率等等)而不改变其粒子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则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特征均发生改变的变化. 物理变化的外观表现通常表现为物体形状的改变.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溶解.结晶等现象.但是.判断物理变化的根本标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外观表现通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沉淀等现象.但是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例如有些酸碱的反应.因此.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不能只从外观现象上判断.根本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把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对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要知道是属于哪种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一些化学变化.但主要是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常见的现象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疑难导析 要明确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是否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要说明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标准是看是否有无其他物质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的是什么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是什么变化. 充分理解人造材料的基本概念.判断人造材料的方法关键是看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所以.判断大理石石板是否是人造材料.就要看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 对于水的三态变化.首先弄清水的三态--水蒸气.水.冰各自都是由单一的成分水构成.因此三态变化之间没有新物质生成.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应属物理变化.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对于物质的溶解.洁晶主要清楚它们是扩散.聚集的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因此也属于物理变化. 问题导思 这是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要求对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进行探究.要根据问题情境.通过联想.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判断依据.要仔细分析图示内容.读懂图示内容的涵义. 要探究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首先要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人呼出的气体.然后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支持燃烧等性质进行实验.比较白色沉淀的多少.木条燃烧的程度等来判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多少. 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具体的科学探究并不一定要求以上要素面面俱到.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只涉及其中的几个方面.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就知道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新的物质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般采用该方法来鉴别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如何用该法检验. 要说明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有何现象发生.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典题变式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烧制陶瓷 B.动植物呼吸 C.磨制石器 D.蜡烛燃烧 答案:C 黑色陷阱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能通过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来判断化学变化,质量增加也不能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白色固体是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典题变式 6000多年前.半坡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建筑房屋 B.烧制瓷器 C.磨制石器 D.用麻织布 答案:B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何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何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扬州是全国“诗词之乡”,其实诗词中也包含不少化学知识:
(1)《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闻香识花说明了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2)《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把烧制生石灰到石灰的应用过程都概括进去了.其中“千锤万凿”句发生的是
物理
物理
变化;“烈火焚烧”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
 高温 
.
 
CaO十CO2
CaCO3
 高温 
.
 
CaO十CO2
;“粉身碎骨”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CaO+H2O═Ca(OH)2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提到的蚕丝是生活中织物的重要原料.如何区别蚕丝跟棉纱线
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
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
.“蜡炬成灰”的“灰”主要是指蜡烛燃烧生成的
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水
等物质.
(4)刘禹锡《浪淘沙》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提到淘金,自然界中金是少数几种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金属,说明金的化学性质
稳定
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松北区一模)实验室有三瓶不同种类失去标签的盐溶液,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分别是碳酸钾溶液、硫酸钠溶液和一种含有钡离子的未知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出三种溶液?
[实验探究]小松同学:取1号样品溶液少许,加入到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他又继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他认为1号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碳酸钾,一定是硫酸钠.
[反思与评价]请你评价小松同学的实验结论
正确,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不是碳酸钾,继续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结合题意未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说明是硫酸钠
正确,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不是碳酸钾,继续滴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结合题意未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说明是硫酸钠

[实验探究]小北同学:取少量三种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到三支试管中,先向各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其中2号、3号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2号试管中出现了
白色沉淀溶解
白色沉淀溶解
现象,说明2号溶液是碳酸钾溶液,3号试管中沉淀无变化.
[表达与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最简单的方法 是只需要分别滴加一种试剂
稀硫酸
稀硫酸
(填物质化学式),就能将三种溶液鉴别出来.请将三种溶液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标在试剂瓶的标签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内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酒精灯
酒精灯
集气瓶
集气瓶

(2)实验室加热固体制取氧气:
1)药品:①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或②
氯酸钾
氯酸钾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2)写出上述制氧气方法的反应方程式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MnO4
  △  
.
 
K2MnO4+MnO2+O2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这两个反应都属于
分解
分解
反应.
由于氧气
不易溶于水
不易溶于水
,可以用
排水法
排水法
收集;
由于氧气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大
,可以用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
3)检验氧气的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

4)验满方法: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已满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已满

(3)某同学用A、C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棉花的作用是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下面是他做此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
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⑦熄灭酒精灯.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④②⑥①⑤③⑦
④②⑥①⑤③⑦

(4)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
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溶液
,该反应方程式是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用D装置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
a
a
(填a或b)管通入.
(5)工业上用液化空气法制氧气与实验室常用的制氧气的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只涉及物理变化,而实验室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只涉及物理变化,而实验室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6)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
B
B
(填装置序号),用D收集甲烷气体时气体从
b
b
(a或b)导管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