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第2题表格中前两列的数据推测: (1)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为 cm. 推测的依据是 , (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推测的依据是 . (3)第三章凸透镜答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四章  物态变化 复习提纲

一、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

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

⑴、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⑵、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3、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4、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⑶、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⑷、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状态

固体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放热

不同点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主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③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④蒸发

  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D、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⑤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⑥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③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五、解释物态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A、识别问题给出的初状态与末状态;B、根据有关的概念或规律寻找与其有关的物态变化过程;C、得出结论。

2、不要以错误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并不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四章  物态变化 复习提纲

一、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

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

⑴、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⑵、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3、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4、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⑶、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⑷、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状态

固体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放热

不同点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主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③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④蒸发

  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D、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⑤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⑥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③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五、解释物态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A、识别问题给出的初状态与末状态;B、根据有关的概念或规律寻找与其有关的物态变化过程;C、得出结论。

2、不要以错误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并不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四章  物态变化 复习提纲

一、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3、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

B、寒暑表: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

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其步骤为: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

⑴、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⑵、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3、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4、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⑶、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⑷、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状态

固体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放热

不同点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主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③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④蒸发

  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D、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⑤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⑥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③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五、解释物态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A、识别问题给出的初状态与末状态;B、根据有关的概念或规律寻找与其有关的物态变化过程;C、得出结论。

2、不要以错误的主观感觉作为判断依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并不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麦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绽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小题1】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②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小题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1)做记录的表格中有一些空没有填写,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上:

(2)从上面第2题表格中前两列的数据推测:

a.当物距为16 cm时,像距为________cm,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b.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