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7中.有一只木箱A重30N.放在斜面上静止,小球B的质量为2KG.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木箱B和小球B受到的重力. (2)请完成图8中的光路图.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1)图1调节光具座上依次排列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2)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10
cm.
(3)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缩小
缩小
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规律与此类似的是
照相机
照相机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靠近
靠近
(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
变小
变小
(变大/变小/不变).
(5)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写出一种即可)
(6)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完整的像
完整的像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7)若把图2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
前面
(选填“前面”或“后面”).
(8)她先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
最小、最亮
最小、最亮
的光斑,如图2,测出该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0cm.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10cm
10cm

(9)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
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10)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1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或调节蜡烛使烛焰向
(填“上”或“下”)移动.
(12)小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10
cm;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
投影仪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③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像的大小,与②中所成像的大小相比
变大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④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为观察凸透镜成像特点,小霞应从上图中凸透镜的
(选填“左”或“右”)侧进行观察.
(13)对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从成“虚像”和“实像”的角度进行比较可知,平面镜能成
像,凸透镜能成
实像,也能成虚
实像,也能成虚
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南通一模)小红学过“机械效率”的知识后,产生了一个疑问:“机械的机械效率越高是否越省力?”针对这个问题,小红向老师借来了一只弹簧测力计,利用家中的“案板(切菜用)”和茶杯做了如下的探究:
(1)把杯子放在塑料袋中,向杯子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杯子和水的总重力为G;
(2)用“案板”做斜面,如图所示,把一只水杯通过细绳与弹簧测力计连接,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水杯沿斜面匀速移动到斜面顶端;
(3)分别测出拉力F,杯子移动的距离s和杯子升高的高度h;
(4)改变斜面的高度,做4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重力G/N 5 5 5 5
升高h/m 0.1 0.15 0.2 0.25
有用功W/J 0.75 1 1.25
拉力F/N 1.6 2.2 2.7 3.1
移动距离s/m 0.5 0.5 0.5 0.5
总功W/J 1.1 1.35 1.55
机械效率η 0.68 0.81
Ⅰ.请计算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的4个空格
Ⅱ.小红的疑问是否得到解决?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Ⅲ.完成上面的实验后,小红又产生了一个猜想:“如果减小斜面的摩擦,可以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那么:
1.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小红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2.你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你对小红的猜想所作出的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1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
精英家教网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调节时,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将左端螺母向
 
调节.
(2)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
 
(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
 
(选填:大或小).
(3)如图2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3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5)如图4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
 
N.
(6)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托盘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实际上使用天平经常同时用到砝码和游码,此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应
 
砝码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如图5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请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小瓶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小瓶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4)如图所示,有一长笛,当演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音调,吹奏出美妙的曲子,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___,G应为___。(选填“1,2,3,4,5,6,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小瓶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小瓶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4)如图所示,有一长笛,当演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音调,吹奏出美妙的曲子,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___,G应为___。(选填“1,2,3,4,5,6,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