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左)所示.两平面镜垂直放置.由A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两平面镜反射后正好经过B点.试在图中作出光路.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平面镜是人们常用的工具,下面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对平面镜作的探究.

①如图所示,王志同学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你认为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哪些

[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也远离玻璃板

②现在城市的高楼楼身外表多镶嵌着大幅平板玻璃,小强一次经过十字路口,如图所示,路口右侧楼房上嵌有面对正西南的大平板玻璃,他发现玻璃中一辆小车向西行驶到十字路口向左转弯,则这辆小车的实际行驶方向是怎样的?

③检查视力时,眼睛距视力表应为5m,由于室内两墙间距离只有3m,小花找来一块平面镜解决了这个问题,如图所示,这时小花距平面镜的距离应多远?

④小丽在表姐的新房中,发现靠在墙角的梳妆台上安有互相垂直的两块平面镜,镜前的化妆品在镜中成了很多像,如果在镜前只放一瓶香水,那么你将会看到几瓶香水?

⑤小芳家里有一盆鲜花,她想准确地把鲜花描画在纸上,可她画画的水平太差,学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后,她灵机一动,找来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准确地描画出了鲜花的图样,请你说出她画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凸透镜,透镜主光轴恰好与圆筒中轴线重合.为了测出该透镜的焦距以及透镜在圆筒内的位置,小李同学做如下实验:在圆筒左侧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置一点光源S,在圆筒右侧垂直凸透镜的主光轴固定一光屏,点光源S与光屏的距离为L.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点光源S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凸透镜和圆筒左端面的距离x为________,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不透光物体 (足够大)中紧密嵌有一凸透镜,透镜左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三倍焦距处竖直放置一平面镜MN,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B、N两点都在主光轴上,AB与MN高度相等,且与透镜上半部分等高.遮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甲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M
M
(选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玻璃板有厚度,两个表面都反射光成两个像
玻璃板有厚度,两个表面都反射光成两个像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测量像与物对应点到镜面距离,进行比较
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测量像与物对应点到镜面距离,进行比较

(6)在实验过程中,小芳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测量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12.0 12.0 等大
第二次 15.0 15.0 等大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第(2)步中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里应用了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方法.
(5)多次改变物距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错误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6)实验中如果把平面镜向左倾斜,如图3,实验能否成功?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