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略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丽从课外读物中知道:蝙蝠是根据反射声波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这时她想:这说明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一定遵循什么规律,这规律是什么呢?她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穿衣镜前放个桌子,找两个较长的纸筒和一架小半导体收音机(一块机械手表也可以).先在桌面卜放--张白纸,在白纸上画一条跟镜面相垂直的直线,这条直线叫镜面的法线,在法线的一侧平放一个纸筒,送音纸筒的筒口前放上那架收音机,让它的喇叭正对着送音纸筒,打开收音机,让它发出最小的声音,慢慢改变听音纸筒和法线的夹角,当转到如图所绘位置时,听到的声音最响.请回答:
(1)在这个实验里,假如我们把送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听音纸筒中轴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声波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声波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你认为此结论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声波按一定规律反射,将反射墙做成一个几何形状,可使声波反射到一定的位置.例如:天坛回音壁,故宫中的三音石中的声反射,便是声音经过多次反射的结果
声波按一定规律反射,将反射墙做成一个几何形状,可使声波反射到一定的位置.例如:天坛回音壁,故宫中的三音石中的声反射,便是声音经过多次反射的结果

(3)小丽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思维程序?(答出四个以上)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下:
①所选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如图甲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反射时,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45
入射角i(°)2040456070
反射角r(°)2040456070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如图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常选用一块______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4)一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如图2所示,当把蜡烛放在______点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下:
①所选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如图甲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反射时,______.
实验次数 1 2 345
入射角i(°)2040456070
反射角r(°)2040456070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如图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常选用一块______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4)一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如图2所示,当把蜡烛放在______点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把烛焰放在______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月考高频题)小明和小华一起讨论在“在房间为何听不到喊话的回声”之后,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声音在反射时,是否如下图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呢?

猜想一: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猜想二: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究竟哪一种猜想对呢?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用硬纸卷两个长纸筒,用支架支撑,使它们等高且保持水平.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放一只声音较响的机械手表(或闹钟),另一端对准墙壁且成一定角度.

使另一个纸筒一端对准小华的耳朵,另一端也对准墙壁并成一定角度.

在两个纸筒之间(即手表与小华之间)竖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隔音板,板与墙壁垂直,但不与墙壁接触(留一小段距离),如上图所示,调整两个纸筒与墙壁之间的夹角,使小华听到的声音达到最响亮为止.

测量两个纸筒与隔音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中,

重复最后两步,多测几组角度.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小明对表中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并验证了自己其中一种猜想的正确.

你能否也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并回答:

(1)小明同学的(猜想一/猜想二)是正确的?

(2)小明是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探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和小华一起讨论在“在房间为何听不到喊话的回声”之后,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声音在反射时,是否如图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呢?
猜想一: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猜想二: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究竟哪一种猜想对呢?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用硬纸卷两个长纸筒,用支架支撑,使它们等高且保持水平.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放一只声音较响的机械手表(或闹钟),另一端对准墙壁且成一定角度.
使另一个纸筒一端对准小华的耳朵,另一端也对准墙壁并成一定角度.
在两个纸筒之间(即手表与小华之间)竖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隔音板,板与墙壁垂直,但不与墙壁接触(留一小段距离),如图所示,
调整两个纸筒与墙壁之间的夹角,使小华听到的声音达到最响亮为止.
测量两个纸筒与隔音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中,
重复最后两步,多测几组角度.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304060
反射角(°)304060
小明对表中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并验证了自己其中一种猜想的正确.
你能否也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并回答:
(1)小明同学的猜想 ______是正确的?(填序号)
(2)小明是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探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