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放大镜.放大.会聚星体发出的更多的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明用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喝水时,观察自己握杯子的手指.看到
手指变粗了
手指变粗了
;原因是
装水的玻璃杯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且手指在其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装水的玻璃杯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且手指在其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 A.
    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2. B.
    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3. C.
    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4. D.
    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10
10
cm.
(2)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①
光具座上没有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光具座上没有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②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

(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缩小
缩小
的实像.
(4)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 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放大
放大
的实像,
投影仪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5)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40cm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
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烛焰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变为平行光
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烛焰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变为平行光

(6)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
二倍焦距
二倍焦距
一倍焦距
一倍焦距

(7)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完整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
变暗
变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首先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然后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l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3     20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5 /   正立、放大的虚像
(1)实验前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火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2)如图是小明在第3次实验时的情景,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那么在这次    实验中小明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10
cm.
(3)上表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实验序号3中像距为
20
20
cm.
(4)应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性质,凸透镜可以直接作
放大
放大
镜使用,但物体必须放在
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10
cm.
(2)如图乙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放大
放大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小芳同学在实验中,她按如图丙装配仪器 (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
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丁,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A

A.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  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  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