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如图10所示.小孔前有一物体AB.请在图甲中同出AB经过小孔成像的光路图.并在光屏MN上标出AB所成的像A’B’.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在
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请在图中作出发光体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3)该同学发现发光体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发光体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正比
正比
(正比/反比);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4)如果用不透光的黑纸把圆形小孔蒙起一半,留一个半圆形小孔透光,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蒙起后与蒙起前比较像发生的变化有
亮度减弱
亮度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学们按照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摆球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前,小玲提出猜想:小球摆动的快慢可能跟细线的长度L有关.于是小玲和小燕来到实验室,找来了以下器材:
A.秒表、B.0.8m的细线、C.1.0m的细线、D.铜球、E.铝球
(D、E两球体积相等,都有相同的小孔,便于系线).
(1)为了验证小玲想,请你帮他们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①用不同长度的细线将小球悬挂起来,将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相同角度时释放.
②用秒表分别测出各自来回摆动20次的时间,并分别求它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t1和t2,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①用不同长度的细线将小球悬挂起来,将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相同角度时释放.
②用秒表分别测出各自来回摆动20次的时间,并分别求它来回摆动1次的时间t1和t2,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2)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选用的器材是(填器材前的字母):
ABCD(或ABCE)
ABCD(或ABCE)

(3)请在下面空白处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摆动次数
线长(米)
10 20
0.8
1.0
(4)除了小玲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两个猜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的轻重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的轻重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初中课外实践课上,小明做了个小实验,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
实像
(填“实像”或“虚像”);
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2)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D
D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3)小明想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利用自己的器材反复进行观察、试验,如图18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①与物体的大小有关;②与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接着,小明利用下图中的器材进行了实验,其中A是不透明的挡板,中央开有透光的缝隙.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挡板缝隙长/cm 实验次数 挡板与小孔间距/cm 像的大小/cm
6 1 5 6
2 10 3
3 15 2
9 4 5 9
5 10 4.5
6 15 3
12 7 5 12
8 10 6
9 15 4
要验证猜想1,应选择
1、4、7(或2、5、8或3、6、9)
1、4、7(或2、5、8或3、6、9)
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实验结论是:
在小孔到物体的距离相同时,像随物体增大而增大
在小孔到物体的距离相同时,像随物体增大而增大

分析比较1、2、3(或4、5、6,或7、8、9)三次实验的数据,可得结论:
物体大小一定时,像随挡板与小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物体大小一定时,像随挡板与小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小明在进行实验评价时,发现受所用器材的限制,上述影响因素还缺少一项,它是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离
塑料薄膜(像)到小孔的距离
;小明对此因素进行了探究,为此对原有器材进行的改进是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层厚纸,将塑料薄膜封在纸筒末端,移动纸筒
在易拉罐外面包一层厚纸,将塑料薄膜封在纸筒末端,移动纸筒
,具体探究步骤为
保持挡板缝隙长和挡板与小孔间距不变,改变易拉罐的长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
保持挡板缝隙长和挡板与小孔间距不变,改变易拉罐的长度(塑料薄膜到小孔的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