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一些地形的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海是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洲板块的张裂造成的 B.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造成的 C.地中海处在非洲和欧洲板块之间并且在不断的缩小 D.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之后非洲将成为海洋.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G),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液体对容器底的压

      

 F=G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G),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液体对容器底的压

      

 F=G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请根据下列信息,提出一个有关的物理知识的问题并回答.地层下有足够的热能,并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来供应美国未来电力10%的需求.挖掘热井确实有潜力代替国家目前正在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燃料、水电和核电厂供应电力.(如图:冰岛雷克雅莫西部的地热能电厂)冰岛可以说拥有众多天然的增强型地热系统:由于处在欧亚和北美构造板块的边界地带,持续不断的地壳活动使冰岛的地下产生了无数断层和裂缝,降水从高山地带渗透到1-3km深的基岩,受到岩浆加热,随后由于密度减小就会自己上升至地表.因此在冰岛,地热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以上.将钻头深入地下3km到10km处,那里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调查深埋地下的热岩破裂口的能量潜力.科学家的想法是:在这些发烫岩石的裂口注入水,然后用抽水机将被岩石加热了的水抽出,得到水蒸气后驱动涡轮发电机,最后再将这些水蒸气冷却,注入到地下封闭的环状回路以便循环使用--这就是EGS的雏形.
(例如)提问:水是如何被岩浆加热的?回答:利用了热传递增人水的内能.
提问:
水是如何被加热成水蒸气的?
水是如何被加热成水蒸气的?
           回答:
水遇到高温变成了水蒸气,利用了汽化原理
水遇到高温变成了水蒸气,利用了汽化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题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小题2】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大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C.有关科学家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升华和凝华》中考试题 

1.(2003·南通)下列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是 (   )

   A.雨     B.霜     C.露     D.雾 

2.(2002·黄冈)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刮风是水蒸发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汽凝华形成的 

   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3.(2004·黑龙江)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_________现象. 

4.(2003·贵阳市)北方的少雨干旱地区,人们有时利用干冰(固态C02)_________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 

5.(2003·福州)据报载,阿根廷科技人员发明了一项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后放进低压的环境中,使冰直接从固态变为_________态. 

6.(2000·大连)在舞台上用干冰使演员置身于白雾中,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7.(2002·新疆)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lO 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 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03·黄冈)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B.“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D.“雪景”形成过程只吸热,不放热 

9.(2004·武汉)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__________,然后又__________的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