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难点是理解比热容. 星级提速★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教学的纲领性文本。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       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         三个部分。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习和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求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你至少写出6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3)下表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声和光”的部分“内容标准”。

内 容 标 准

样例与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1.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2.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出防治噪声的建议。    3.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4.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其他内容标准部分还有有许多类似上述的“样例与活动建议”,请你简要谈谈它们对课程实施有何指导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伊拉无战争、利比亚战争、一触即发的西方国家与斜利亚战争和西方国家与伊朗战争……其实,这一切都与能源有关!在下列有关能或能源的讨论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人类社会面临能源危机,总有一天能量会被消耗殆尽

B.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储量有限,人类面临能源危机

C.很多传统能源已走向枯竭,但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D.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能、潮汐能等是取之不尽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辩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小题1】作者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结合全文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主导着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
B.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他指导着人们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感悟艺术里的人生哲理。
C.诗词有利于中国文化情感的表述和艺术的展现,中国人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D.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实现了诗歌的审美理想,而西方文化却是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中国以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
D.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29、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
1:2:3
;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
1:4:9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课外电子小组活动中,小利得到了一个半导体器件,他想了解这个器件的一些特性,为此他进行了一些实验并收集了相关的实验数据.他根据收集的实验数据做出了通过该器件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器件两端电压从0V到8.0V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器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将
变小
变小
.(选填“保持不变”、“变大”或“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