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导体两端的电压从6V降低到5V时.通过它的电流减小了0.5A.则甲导体的电阻为多大?乙导体两端电压增加10V时.通过的电流增加了原来的.则乙导体两端原来的电压是多大?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叶子、小明和小雨在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时:
①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根据经验,他们猜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③实验过程如下:
a.他们按如下电路图连接电路,请将电路图填画完整.
b.用R1=5Ω的定值电阻做实验,发现当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8V、1.6V、2.4V时,对应电流值分别为0.16A、0.32A和如图电流表的示数.电流表示数为
0.48
0.48
A.
c.换用R2=10Ω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实验.

④通过分析,他们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得出欧姆定律.他们经历的探究程序为:提出问题、
猜想
猜想
、实验检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ⅱ)在上述探究中发现,对同一个导体,U/I的值
不变
不变
,而这个值就是导体的电阻;不同的导体,U/I的值一般不同.可见,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与
电压
电压
电流
电流
无关.于是,他们用如图电路验证“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在M、N两点之间接入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实验发现:镍铬合金丝越长,灯泡越暗,说明电阻越
.这种显示电阻大小的方法是
转换
转换
法.
(ⅲ)在上述实验(1)的电路中,将定值电阻换成螺线管,通电后吸引大头针,发现当滑片向左移动时,吸收大头针的数目
,实验说明:电流越大,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
(ⅳ)叶子、小明和小雨在理解欧姆定律基础上又共同设计了一种测定水平方向风力大小的装置.其原理如图甲所示:绝缘轻弹簧的左端固定在O点,右端与中心有孔、表面竖直的金属迎风板相连,一起套在左端也固定在O点的粗细均匀、电阻随长度均匀变化,且水平放置的金属杆上,迎风板与金属杆接触良好;电路中左端导线与金属杆的左端相连,右端导线连接在迎风板上并可随板移动,R是定值电阻,a、b、c、d为四个接线柱.
(1)在他们的设计中,若要求在风力增大时,接入电路的电表示数也随之增大,则应该(
B
B

A.在a、b之间接入电流表,在c、d之间连接导线
B.只在a、b之间接入电流表
C.在c、d之间接电压表,在a、b之间连接导线
D.只在c、d之间接电压表
(2)为了较准确的测出水平方向风力的大小,三位同学先对选定的轻弹簧和金属杆进行了两项测量.
①小明利用测量的数据作出了原长为40cm的轻弹簧的长度L和所受压力F的关系图[见图乙].由图可知:该弹簧每缩短10cm,弹簧受到的压力将增加
2
2
N

②叶子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用来测量长度为50cm的金属杆的电阻.他们备选的部分器材有:
A.电源(能够提供3V的稳定电压)
B.电流表A(量程0~0.6A)
C.电压表V(量程0~3V)
D.滑动变阻器R1(阻值变化范围为0~5Ω)
E.滑动变阻器R2(阻值变化范围为0~10Ω)
选好器材后,叶子和小雨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他们记录的测量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A表示数I/A 0.2 0.3 0.4 0.5 0.6
V表示数U/V 1.0 1.5 2.0 2.5 3.0
根据他们测量数据可以知道:他们实验中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
E
E
(填器材的序号字母);他们测出的金属杆的电阻是
5
5
Ω
(3)三位同学最后根据(1)的要求,按图甲进行组装时,除用到上述选定的轻弹簧、金属杆和(2)备选的电源、电表外,还选了阻值R=3Ω的定值电阻.如果无风时,O点到迎风板的距离以及轻弹簧的长度均等于弹簧的原长,则该装置能够测量的最大水平风力是
4
4
N.
(4)对叶子、小明和小雨设计的测定水平方向风力的装置,从力的角度,请你指出可能对测量准确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
迎风板与金属之间的摩擦力
迎风板与金属之间的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甲是小明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所连接的实物图,其中电源电压为6V.
(1)①将甲图中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试触开关时,会看到的现象是:
电压表:
指针偏转到表盘右侧无刻度线处
指针偏转到表盘右侧无刻度线处
;电流表:
示数为0
示数为0

②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错误处画“×”,并在图上改正.

(2)改正错误后,测量了几组电压和电流的值如下表:
电压U/V 1.2 1.6 2.0 2.4 2.8
电流I/A 0.12 0.16 0.20 0.24 0.28
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用这个电路还可以测小灯泡的电阻,将定值电阻换成一只标有“2.5V”的小灯泡,闭合开关后,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则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阻是
10.4
10.4
Ω(保留1位小数);从图丙的小灯泡的U-I图象可知通过小灯泡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电压不成正比,其原因是
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小明又发现了一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的方法,他设计的电路如图丁所示,其中电阻箱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9999.9Ω.请你帮他在空白处补全实验步骤.
①将开关S与1相连(如图丁所示),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②将开关S与2相连,保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
不动,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2.5V
2.5V
,记下
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即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5)小明这种测电阻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请你再举一个实例:
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广西)图1是菁菁同学做“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实验的电路连接情况,其中R1是定值电阻,电源是两节有点旧的干电池,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1)通电前,菁菁检查发现图甲中的连线有误.如果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要变小”的要求,她只改动了一个线头的位置就连对了.她改动的方法是把接在C接线柱的线头改接到
A
A
接线柱.
(2)改接后电路正常工作.实验时改变变阻器滑片位置测量三次,其中第2次测量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可知当电压为
2.4
2.4
V时电流为
0.48
0.48
A.
实验记录表1(R1=5Ω) 实验记录表2(R2=10Ω)
实验次数 1 2 3 实验次数 4 5 6
电压/V 2 / 2.8 电压/V 1 2 3
电流/A 0.4 / 0.56 电流/A / / /
(3)分析实验记录表1,发现每次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
相同
相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因此可得出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初步结论为: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从表1中的第1次实验到第2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是向
A
A
(填“A”或“B”)移动.
(4)把电阻R1更换为R2后继续实验.晓峰打算按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2进行实验,如实验过程器材完好,连接无误,你认为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答:
电压可能达不到3V
电压可能达不到3V
,理由是
干电池不是新的
干电池不是新的
.修改后晓峰也顺利完成了实验,并把表2填写完整了.若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分析上面两个实验记录表中的哪两次实验数据?答:
第1和第5组数据
第1和第5组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广东模拟)如图甲是菁菁同学做“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关系”实验的电路连接情况,其中R1是定值电阻,电源是两节有点旧的干电池,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1)通电前,菁菁检查发现图甲中的连线有误.如果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要变小”的要求,她只改动了一个线头的位置就连对了.她改动的方法是把接在C接线柱的线头改接到
A
A
接线柱.
(2)改接后电路正常工作.实验时改变变阻器滑片位置测量三次,其中第2次测量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当电压为
2.4
2.4
V时,电流为
0.48
0.48
A.
实验记录表1(R1=5Ω) 实验记录表2(R2=10Ω)
实验次数 1 2 3 实验次数 4 5 6
电压/V 2 / 2.8 电压/V 1 2 3
电流/A 0.4 / 0.56 电流/A / / /
(3)分析实验记录表1,发现每次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
相同
相同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因此可得出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初步结论为: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从表1中的第1次实验到第2次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是向
A
A
(填“A”或“B”)移动.
(4)把电阻R1更换为R2后继续实验.晓峰打算按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2进行实验,晓峰也顺利完成了实验,并把表2填写完整了.若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分析上面两个实验记录表中的哪两次实验数据?答:
第1和第5组数据
第1和第5组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