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了内能的知识后.物理老师布置小明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在不能加热的情况下.使半杯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在0℃的房间里溶化.他想了以下方案.你认为合适的是:[ ] A.不停的用筷子搅拌 B.用棉花包扎一段时间 C.把冰从水中取出.放在另一个杯中 D.等一段时间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农网改造期间,赵小刚同学家里电灯老是忽明忽暗,冰箱的稳压器的指针也大幅度的偏转,还发出“嗒嗒”的响声.正置进入电学部分学习的赵小刚同学想对此现象探究个究竟,于是他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电路的知识,提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两种可能的原因.
一、提出猜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验证猜想
赵小刚为了验证自己的第一种猜想,于是将整个电路断开,仔细检查所有的接头处,并对其进行加固,用绝缘胶布将其包好.检查完毕后,重新接上电源,但电灯“忽明忽暗”的现象仍然没有得以解决.于是他否定了第一种猜想.
赵小刚为了验证他的第二种猜想,找到物理老师,从实验室里借来了实验仪器,想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首先模仿家庭电路中的走线情况,连接了一个最简单的电路以便实验.(如图1)
(3)请你帮他还没完成的电路连接完整;
(4)闭合开关,他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边滑动,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__,小灯泡慢慢变亮.接着又反方向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逐渐变________,小灯泡又逐渐变暗.赵小刚说:“电灯忽明忽暗是由于________造成的”,由此,对其第二个猜想得以验证.
(5)赵小刚看到小灯泡上标有“3.8V,1.15W”的字迹.于是,赵小刚在电路中加接了一只电流表继续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格中有一空未完成,请依据图2将其读数填入相应空格内.
由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赵小刚很快得出了这只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约为1.1227W.此时他想,在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至于相差这么大呀?灯泡上标的额定功率是1.15W,而自己实验求得的灯泡额定功率只有1.1227W,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恍然大悟.造成其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旁看热闹的爷爷此时终于发话了:“家里电灯暗些,说明电压低,这样我每天用电茶壶烧水就可以省电些.”爷爷的话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沈括

  沈括(约1031~109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鼎盛时期(北宋)最博学的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小时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家中藏书,他随父母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历任沭阳县主簿(县令助理)、太史令,参与过整理盐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监、翰林学士等技术性官职,几乎包办了当时朝廷中的科学事务,如修历法,改良观象仪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他十分虚心求教,勤于思考,能向一切内行学习,“历访镜工”,“问教坊老乐工”,“问老医”,“凡所到之处,山林隐者,无不求访,及一药一术,皆至诚恳切而得之”,“发明考证,洞悉源流”。例如他三十多岁开始研习数学天文时,就常请教当时的女数学家胡淑修。沈括比她及其丈夫年长十余岁,仍能如此虚心下问,并屡叹曰:“得为男子,吾益友也。”他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学、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治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名(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著述有22种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专家李约瑟誉他为“中国通”。

  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并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独创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学思想受儒、道、元气说等的影响,同时注意核查他人在实测中的数据。例如在天文学方面,他详细观察五星运行轨迹(“如柳叶边缘”)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作晷漏实验十余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昼夜“百刻有余”,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梦溪笔谈》卷七)的演示实验,证明了“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变的道理。对历代历法的积弊改进,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科学的“十二气历”设想:即以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的纯阳历。 

  沈括对指南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针锋”而得的人工磁化针用来作试验,提出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单丝悬挂法)并分别评论,指出悬丝法“最善”及具体办法(“独丝、”“粘蜡”),还记载与验证了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现象,比西欧记录早400年。

  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镜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诸种现象进行比较,得出“碍”(焦点)的概念(参见“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并具体描述了焦点处“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的现象,他称光通过“孔”“碍”成象为“本末相格”之术。他亲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两头都垂洞中”的记录,并说当时“自西望东则见”。通过“红光验尸”记录了民间利用新赤油伞滤光验出尸身上的青紫伤痕的方法。对透光镜将背面花纹字迹透现在镜面上的原因也从铸造工艺作了考察:“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纹)上差厚(厚度有差别),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

  在声学上沈括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观察(英国人诺布尔和皮戈特在500年后才有类似的琴弦上纸游码试验),还记录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时“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并深入分析了各种乐器制作、制钟等音乐声学问题。

  在《梦溪笔谈》中,他还记录了许多宝贵科技资料如《木经》(喻皓)、活字印刷(毕异),水利施工(合龙方法)等等。

  沈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1075年曾出使契丹,驳斥其争地要求,1080年抗击西夏侵略时受连累遭贬,1087年退居润州(镇江)梦溪园写出《笔谈》巨著。

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