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当物体AB放在该凸透镜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12cm的位置时.调整光屏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该物体清晰的像.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甲)所示,李明和赵亮二位同学利用一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若他们首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标尺的40cm位置,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标尺的24cm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观察到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填写像的“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和“实或虚”);

(2)当蜡烛位于距透镜8cm位置时,为观察到烛焰所成的像,眼睛需要在______________(选填“光屏”或“蜡烛”)一侧透过透镜观察,此时在光屏上所成像的的特点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赵亮同学利用光路图作出了当蜡烛位于二倍焦距外时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实际上从烛焰A点发出的无数条光线透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后,都在A′点会聚,A′点就是A所成的像点。赵亮在作图时选择的是二条特殊光线,其中一条是“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请你仿照划线部分的描述,对另一条光线进行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甲)所示,李明和赵亮二位同学利用一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若他们首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标尺的40cm位置,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标尺的24cm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观察到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填写像的“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和“实或虚”);

(2)当蜡烛位于距透镜8cm位置时,为观察到烛焰所成的像,眼睛需要在______________(选填“光屏”或“蜡烛”)一侧透过透镜观察,此时在光屏上所成像的的特点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赵亮同学利用光路图作出了当蜡烛位于二倍焦距外时成像的特点(如图乙所示),实际上从烛焰A点发出的无数条光线透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后,都在A′点会聚,A′点就是A所成的像点。赵亮在作图时选择的是二条特殊光线,其中一条是“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请你仿照划线部分的描述,对另一条光线进行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29、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华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选填:“大”或“小”).
物距u/cm 实验序号 焦距f/cm 像距v/cm

15
  1   8   17
  2   10   30
  3   12   60
(2)晓华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
填数字序号).
(3)若物距调整为20cm,晓华同学想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他应选用三个透镜中焦距为
8
cm的凸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________,这样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蜡烛在u>2f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
(4)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________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该怎样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
(2)蜡烛在凸透镜2倍焦距外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像?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像?
(4)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