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在测体重时.分别采取推.拉.提.压等不当的手段来改变体重计的示数.这其中会使体重计的示数变大的是 (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两则消息,回答文后问题.
(一)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有删减),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环保活动26日晚拉开帷幕,中国和其他133个国家和地区展开熄灯接力.北京时间2时30分,随着八达岭长城、鸟巢、水立方、东方明珠等诸多城市标志性建筑熄灭灯光,我国86个城市的众多社区、企业、学校熄灯一小时,并开始实践各自的环保改变.在山城重庆,重庆科技馆、重庆大剧院,洪崖洞等地标建筑,及周边部分楼体也在20时3分开始相继熄灯,告别辉煌的灯火.据重庆市电力公司统计,截止26日晚10时40分,全市在“地球一小时”期间用电725万千瓦时,同比前一晚减少了3.12%.如图(华龙网提供)是重庆科技馆熄灯前后的对比图.
(二)中新网3月28日电(有删减)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有关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日本原子能安会委员会29日就2号机组涡轮机房内发现辐射浓度严重偏高的积水一事发表观点,认为积水可能是“反应堆安全壳中的冷却水和熔化的燃料短时间接触后通过某种途径直接流出”的结果.该安会委员会认为目前“最大的担忧”是这些积水泄漏到地下或海水中,已在向首相
菅直人汇总的建议案中要求采取万全措施并加强监测.关于2号机组以外的积水,安全委员会认为蒸汽可能泄漏到安会壳外面后发生凝结,或是被排水系统冲淡.
(1)文中内容涉及到了不少我们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请列举一例:
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但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造成伤害
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但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造成伤害

(2)请为人类如何改善地球环境提出一条建议: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应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应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我国海军建军60周年阅兵式上,长征6号、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接受检阅.中国的核潜艇部队,一直是海军、甚至整个解放军中最为神秘的部队,因此,无论出现在海军阅兵式上的是何种型号的核潜艇,都是中国海军核潜艇在全世界的首次公开展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长征3”号(403艇)核潜艇,是中国第一代091级攻击型核潜艇,1983年下水,1998年开始改装,并于2000年重新入役.长108米,可下潜约300米,携带C801反舰导弹(发射筒安装在指挥台围壳后),18枚鱼雷.
其主要性能数据如下:
排水量:4500吨(水下),改进型5500吨
尺寸:长90米(改进型98米),宽10米,吃水7.4米
动力:核动力,1座压水反应堆,90兆瓦,涡轮-电力推进;单轴推进.
航速:25节(水下).
编制人员:75名.
武备:6具533毫米首发射管.鱼雷、水雷、反舰导弹.
声纳:可能包括法国的DUUx-5(1985年安装)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g取10N/kg):
(1)核潜艇是靠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2)长征3号核潜艇,最深可下潜约300米,则潜艇所受海水的压强是______帕(海水的密度为1.03g/cm3)?
(3)以前的常规潜艇由蓄电池提供动力,不得不定期浮出水面或靠近水面,开动柴油机补充电力.长征3号核潜艇采用核燃料作为动力,利用核燃料的______(裂变或者聚变)反应提供能源.可以长时间水下航行,轻松做到“要打可打,要走可走”;
(4)当核潜艇从水面上潜到水下的过程中时,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情况是______,请在坐标中大致画出潜艇浮力-深度的图象,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计算,改进后的“长征3”号核潜艇水下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多少N?
(5)核潜艇在水下行驶的过程中,利用声纳和雷达系统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声纳和雷达系统分别是利用______波和______波实现通讯的;在常规的潜艇里,潜艇露出水面时,利用潜望镜进行观察海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______镜(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根据光的______现象观察情况的,潜望镜里看的像与物体相比较的特点为______;
(6)艇上的空气再生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这个过程是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核装置与过滤器驱除有害废气.
(7)长征3号核潜艇采用水滴型线型外型结构,这样的好处是______;
(8)已知1节=1.852km/h,则长征3号核潜艇的航速为_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典型例题点评】

例1:(05.宿迁)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测

  物体

物体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G/m

   (N/kg)

比值G/m的平均值

       (N/kg)

  物体1

    0.1

  0.99

    9.9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1

    9.7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均值;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                。

分析与解:要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1)首先必须解决如何侧得质量和重力。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测力计。(2)G/m的平均值为:9.8。(3)由于侧得的G/m比值保持不变,说明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点评:这一题主要考察考生实验的基本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的选取,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根据侧得的数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例2:(05.大连)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版用线拉住,通过弹簧侧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1)从实验操作方面考虑,应选择           方案,简述你的理由。

(2)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           方案,简述你的理由。

分析与解:原理:甲方案:对摩擦力的测量是采用“间接法”进行的,只有当弹簧秤拉动木块匀速运动时,拉力才与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它们大小相等。乙方案:拉动木板时,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由于木块相对地面静止,则摩擦力与弹簧秤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1. 从实验操作方面来看:应选择乙方案,因为在甲方案中,要保持木块的匀速运动,不容易。乙方案,只需要拉动木板运动就行,不需要保持匀速运动。
  2. 从实验误差方面来看:应选择乙方案,因为在甲方案中,要保持木块的匀速运动中读数,不容易读得准确。乙方案中,弹簧秤是静止的,读数容易读得准确。

点评:一个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准确性原则。这一考题正是考察考生在两个实验方案中,就可操作性以及准确性方面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例3:(05.温州)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上打破男子10米气步枪世界记录并获得冠军。比赛中,他射出的子弹在空中高速飞行。下列对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受到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B、只受到空气的阻力

C、只受到枪膛内高温燃气的推力   D、只受到朱永启南的推力

分析与解:子弹飞出枪膛之前,受到枪膛内高温燃气的推动,子弹飞出枪膛以后,枪膛内高温燃气的推力就消失,子弹在空中高速飞行时,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

正确答案:A

点评:对空中飞行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只受重力和阻力作用,如果是质量较大低速运动的物体如投掷出去的铅球,空气阻力可以不记的。而向上的冲力或惯性力这些力,都是不存在的。

例4(05.北京)古代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可以看成一个以D为支点的杠杆,如图12-2所示。一个人通过定滑轮用力将吊桥由图示位置缓慢拉至竖直位置,若用 L表示绳对桥板的拉力F的力臂,则关于此过程中L的变化以及乘积FL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L始终在增加,FL始终在增加      
  2. L始终在增加,FL始终在减小 
  3. L先增加后减小,FL始终在减小    
  4. L先减小后增加,FL先减小后增加

分析与解:当吊桥被吊起的过程中,如图12-3中虚线位置(1)所示,吊桥重力的力臂l在减小,而吊绳的拉力的力臂L却在增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可知,FL在减小;当吊桥被吊到虚线位置(2)的过程,重力的力臂l变小,所以FL也在变小,而F的力臂L则由大变小。

  正确答案:C

点评:解决杠杆的问题,必须先确定杠杆的五要素,再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推断。对于动态变化的杠杆问题,(如上题)可以取变化过程中的几个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我国海军建军60周年阅兵式上,长征6号、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接受检阅.中国的核潜艇部队,一直是海军、甚至整个解放军中最为神秘的部队,因此,无论出现在海军阅兵式上的是何种型号的核潜艇,都是中国海军核潜艇在全世界的首次公开展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长征3”号(403艇)核潜艇,是中国第一代091级攻击型核潜艇,1983年下水,1998年开始改装,并于2000年重新入役.长108米,可下潜约300米,携带C801反舰导弹(发射筒安装在指挥台围壳后),18枚鱼雷.
其主要性能数据如下:
排水量:4500吨(水下),改进型5500吨
尺寸:长90米(改进型98米),宽10米,吃水7.4米
动力:核动力,1座压水反应堆,90兆瓦,涡轮-电力推进;单轴推进.
航速:25节(水下).
编制人员:75名.
武备:6具533毫米首发射管.鱼雷、水雷、反舰导弹.
声纳:可能包括法国的DUUx-5(1985年安装)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g取10N/kg):
(1)核潜艇是靠
改变自重
改变自重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2)长征3号核潜艇,最深可下潜约300米,则潜艇所受海水的压强是
3.09×106
3.09×106
帕(海水的密度为1.03g/cm3)?
(3)以前的常规潜艇由蓄电池提供动力,不得不定期浮出水面或靠近水面,开动柴油机补充电力.长征3号核潜艇采用核燃料作为动力,利用核燃料的
裂变
裂变
(裂变或者聚变)反应提供能源.可以长时间水下航行,轻松做到“要打可打,要走可走”;
(4)当核潜艇从水面上潜到水下的过程中时,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情况是
先增大后不变
先增大后不变
,请在坐标中大致画出潜艇浮力-深度的图象,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计算,改进后的“长征3”号核潜艇水下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多少N?
(5)核潜艇在水下行驶的过程中,利用声纳和雷达系统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声纳和雷达系统分别是利用
超声
超声
波和
电磁
电磁
波实现通讯的;在常规的潜艇里,潜艇露出水面时,利用潜望镜进行观察海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
平面
平面
镜(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根据光的
反射
反射
现象观察情况的,潜望镜里看的像与物体相比较的特点为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6)艇上的空气再生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这个过程是
能转化为
化学
化学
能,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核装置与过滤器驱除有害废气.
(7)长征3号核潜艇采用水滴型线型外型结构,这样的好处是
减小水对潜艇的阻力
减小水对潜艇的阻力

(8)已知1节=1.852km/h,则长征3号核潜艇的航速为
12.9
12.9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复习提纲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G),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液体对容器底的压

      

 F=G    F<G       F>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7.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  (H+h)cmH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