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L1=F2L2 几分之一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F1L1=F2L2
F1L1=F2L2
.它表明: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
几分之一
几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F1L1=F2L2
F1L1=F2L2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
几分之一
几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芳发现用两个钩码可以平衡三个钩码,如图甲所示.小芳还观察到两侧钩码到支点的距离不等,于是她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只看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老师看后,指出了她的不足之处,可小芳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芳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甲图中A点上,则…小芳明白了.

(1)你能简要说出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去掉A点钩码,在A点用测力计斜向下拉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与原挂钩码重力不同,小芳的结论不再适用
去掉A点钩码,在A点用测力计斜向下拉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力计的示数与原挂钩码重力不同,小芳的结论不再适用

(2)请你将小芳得出的杠杠平衡条件的结论改正: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3)小芳在某次实验中,在杠杆的B点挂了2个钩码(如图乙和丙所示),则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帮小芳设计两种方案,分别画在图乙和丙中(小芳一共有10个钩码供你选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二、要点梳理

  1. 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力应从它们产生的条件及其三要素来掌握。其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含义即为垂直水平面向下,而且在任何情况下物体(处于斜面上的物体 、正在升空的物体等)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2. 弹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推力、拉力、提力、压力等,切记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另外弹簧伸长与受到拉力的大小有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其伸长越长。这也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实测

  物体

物体质量

   m(kg)

   重力

   G(N)

  比值G/m

   (N/kg)

比值G/m的平均值

       (N/kg)

  物体1

    0.1

  0.99

    9.9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1

    9.7

    1.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仅由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等因素无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2、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必备的一项最基本技能。①通常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次序是按重力、弹力、摩擦力进行的;分析中要求做到不遗漏力,不多增力。②要做到不遗漏力,不多增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A按这些力的产生条件进行判断它们是否存在;B学会运用物体处于平衡时,应满足的力的平衡关系来确定一些力的存在以及大小。

3、杠杆的特征:①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杠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硬物体(不一定是棒)、受力(动力和阻力)和转动(绕固定点)。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甚至是任意形状的,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且是硬物体,都可称为杠杆。②力臂的画法:确定支点O的位置;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③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4、关于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不一定是水平位置静止。(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的三步骤①依题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②明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③根据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求解。

5、滑轮组:①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体与动滑轮总重量的几分之一,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升高高度的几倍。②承担总重量的“几段绳子”的确定:看直接与动滑轮接触的(包括栓在动滑轮框的)总共有几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